这是一段激情岁月的歌,一段年华无悔的歌。本书浓墨重彩地凸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参加工作的这一代青年人锻炼成长的心路历程。作品从大处着眼,方寸之间着手,在一定背景下写普通人物,通过性格各异、价值取向不同的各个人物的命运,来展现时代的浪花和侧影。小说围绕高中生入伍的主人翁若寒与旱她几年参加車命的青年干部嘉行相识、相知、相恋直至结合融为一体,从青丝走到白发的故事,回忆了自己的父母、子女、老师、领导、同事和亲友,使这众多人物的形象让人触手可及,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部文学作品,凝聚了作者长期以来的积累和感悟,传递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社会公德、社会和谐、恋爱婚姻等等问题的思索和发现,是一部格调清新,既传统又时尚的作品。
这本书说的是:一对携手五十多年的老年夫妇是怎样共同走过来的,他们有着一些什么样的酸甜苦辣。
1950年,十六岁的小姑娘王若寒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高潮中投身革命,分配到国家机关的重要部门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长她五岁、早她五年就从事地下工作的同事陈嘉行,两人一见钟情。当时政治运动频发,地主、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嘉行和若寒,不断地受到革命的洗礼。在这种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中,他们爱得很不容易,甚至有人批判他们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但是他们爱得很坚贞,有滋有味。
在他们年轻的阅历里,深知旧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懂得新社会的来之不易,并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車命的正面教育,在尖锐复杂的工作锻炼中,从各种各样的反面经验里,汲取了十分宝贵的营养,逐步成长为厅局级领导干部。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不趋炎附势。对于一切的丑陋和肮脏,他们坚信有党在,克服就有时日。读了这部书,革命前辈一定会认可嘉行、若寒这代人接过了他们手中的革命接力棒,并且负责地传给了下一代;同嘉行、若寒有着类似经历的同志,大多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和美好的回忆;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更加珍惜当前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好时代。
在离退休的前三五年,嘉行和若寒双双被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帮助工作,言明三年后返京。是广西的青山绿水、少数民族同志的真诚热情,以及日见蓬勃的经济发展……把他们留了下来。他们的晚年生活在广西,基调是和谐恬静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学习电脑技术,建立博客阵地,同朋友、子女保持联系,交流思想,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千方百计地不让自己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他们认真地回顾了成长的源泉:感谢父母给了自己强健的体魄和如何做人的启蒙教育;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个人品格使得他们夫妇二人在晚年彼此更加依恋,活得更加浪漫。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往事,所有的回忆都是美丽的,让一切的不愉快随风而去吧。
陈嘉行和王若寒的一生,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
有关对林彪、四人帮反車命集团案的审查和司法审判,书中专辟一章作了介绍,多为没有见诸报端的细节和花絮,绘声绘色,读来颇有趣味。
1950年夏天,十六岁的小姑娘王若寒只身从天津来到北京,考入辅仁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天津和北京的女孩子,那时一看就能区别出来,拿梳辫子来说,北京女孩子的辫子梳在颈后,正统端庄,天津女孩子的辫子从耳朵上端开始编起垂在两边,活泼俏皮。两个城市的学生都有一股傲气。
按说若寒和她们不能一下子就融合在一起,但是班里的同学很快就接受了若寒。大概首先是若寒的美丽征服了她们,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两片总是带着笑意的嘴唇,微微鼓起的双颊,高高的鼻梁以及挺拔的身材,形成了均匀完美的组合。若寒的活泼天真也感染了她们,她爱唱爱跳,喜好体育运动,很快就参加了学校的排球代表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若寒优秀的学习成绩叫她们佩服,她历来是班里第一,主、次科目都名列前茅,到了新的学校,更是加倍努力,优势凸显。
同宿舍的室友对她更是善待有加,知道她是第一次出门在外,住在学校怕她想家,在生活和业余时间的打发上,都帮她作了安排。特别还嘱咐她,课后奔向食堂行动要快,吃得也不能慢,否则,不等吃饱饭就没了。
若寒听了很不以为然,吃饭哪能跟冲锋陷阵似的,可是经过一天的三顿饭后,还真是那么回事。若寒暗自琢磨,既不能因为吃得太快,把胃搞坏,又要把饭吃饱,怎么办呢?她想出一个办法:第一碗只盛一点饭,很快吃完后后,再去满满地盛上第二碗,这时就可以细嚼慢咽了。有了这个办法,肚子是填饱了,可是伙食太差,缺少油水,更没有鸡鸭鱼肉,只好隔三差五地到胡同口的小吃店里打打牙祭,一盘肉丝炒饼,或者炒面,或者炒饭,就是一顿美餐了。
平静美好的高中生活充满了雨露阳光,若寒一如既往地编织着将来的美梦,她憧憬北京的名牌大学,到北京读高中,就是为了将来考取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做一名人们赞颂的女专家、女学者。
在仅有的十几年人生经历中,她从小说、电影里,从邻家女人中,影影绰绰地感到大多数妇女是受鄙视的,地位是卑贱的,就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少奶奶,多半也是个花瓶,没有自我。所以在她少女的心灵中,立志要读好书,学好专业,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女人。但是,这一切都被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朝鲜彻底地破坏了。
1950年12月是若寒人生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她被批准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
当时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激起了她高涨的爱国热情,她要像中国的女英雄刘胡兰、苏联的女英雄丹娘一样,牺牲自己,保卫祖国。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来的理想,报名到朝鲜打美国鬼子。批准前,老师问她:
“你去朝鲜父母同意吗?”抗美援朝时学生参军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同意,那可是随时要准备牺牲性命的。
“他们很爱国,当然同意了。”若寒第一次撒谎了。
“请他们到学校来一趟。”老师没有轻信。
“我的家在外地,我是写信问的。”若寒说的一半是实话,一半是瞎话。家在外地是真的,但是她并没有写信去问,她知道父母是不会同意的。
“把信拿来看看。”老师仍不放松。
“好,我这就去拿。”若寒边假模假样地说着,边往宿舍跑去,可是信在哪里呢?若寒来不及思索,只好把谎话继续编下去。
“老师,信我找不着了。”过了一会儿若寒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神情十分焦急地对着老师说,眼里好像还含着泪水。
“算了,算了。”老师终于不追究了,若寒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大概一辈子的谎言都在今天撒完了”。她对自己调侃着,并对自己如此突发的表现十分满意。
在批准后的一段时间里,若寒可忙了,今天是班级的欢送会,明天是枝级的欢送会,上午拍照留念,下午互致赠言。一直到启程的头天晚上,她才有空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又到理发店把辫子剪了,然后把用不着的衣物达到一个亲戚家保存,至此,她觉得一切准备停当,可以出发了。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一清早学校里锣鼓喧天,若寒胸佩大红花,被同学们簇拥着上了一辆大卡车,耳边不断地响着“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万众一心保卫国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几首催人奋进的歌曲。
卡车前进着,沿途不断地上来新战士,路上行人驻足目送,情绪十分热烈。卡车上议论纷纷:
“我们要到哪里呀?”
“是去火车站吗?”
“什么时候能过鸭绿江啊?”
在议论声中,卡车很快把他们送到了一个空旷的大操场上,汽车停住以后,几个身着军装,满面笑容的男女军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这时候大家知道了他们是被分配到一个中央级的军事干部学校里,已经没有可能去前线了,若寒大失所望。
许多年以后她才明白,解放初期的新中国,到处需要干部,像她这样没能到前线去的人多的是。
P11-13
小说《记忆中的美丽》的作者东月,是一对走近耄耋之年的夫妻,他们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从北京来到广西,九十年代中期离退休时定居南宁,他们说“广西同样是祖国的大好山河”,他们“喜欢南宁”,这一点在同志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希望我为这本书写一个序。作为老同志,我乐于承担这个“任务”,为这部作品说几句真诚的话。
《记忆中的美丽》是一部描绘作者这代人主要经历的文学作品。作者在给我的信中说过:他们这代人“很平凡,没有老一代革命者波澜壮阔的英雄业绩,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是的,正像电视剧《渴望》中说的:“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这部小说就是一段激情岁月的歌,一段年华无悔的歌。
《记忆中的美丽》浓墨重彩地凸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参加工作的这一代青年人锻炼成长的心路历程。作品从大处着眼,方寸之间着手,在一定背景下写普通人物,通过性格各异、价值取向不同的各个人物的命运,来展现时代的浪花和侧影。小说围绕高中生入伍的主人翁若寒与旱她几年参加車命的青年干部嘉行相识、相知、相恋直至结合融为一体,从青丝走到白发的故事,回忆了自己的父母、子女、老师、领导、同事和亲友,使这众多人物的形象让人触手可及,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部文学作品,凝聚了作者东月长期以来的积累和感悟,传递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社会公德、社会和谐、恋爱婚姻等等问题的思索和发现,是一部格调清新,既传统又时尚的作品。
值此书即将面世之际,我深深地为东月感到高兴,并祝他们的奋斗精神常在,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
于广西南宁
注:黄嘉同志系第六届、第七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人大党组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