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门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袁念琪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说起上海人的“门槛”,绝对是乓乓响的;而且这名气早已是走出了上海,并且成为上海人的一个符号。

“经济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上海人的门槛,就是上海人对这门人生艺术较为充分的利用。从公用厨房里的电灯泡、半两粮票到婚礼地毯上的经济账,从菜场买排骨到“螺蛳壳里做道场”……它是上海人经济生活的行为特征之一,是上海人对日常生活经济学的匠心独运和经验总结,蕴藏着丰富的经济学元素,同时也影响了上海人的性格特点……

内容推荐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俗上海系列”以其生动入微的笔触形象记录上海这座新旧交融城市的成长别史、文化风情而著称,继《上海老味道》、《上海市井》等畅销后,又推出了《上海生意经》、《上海门槛》、《上海品牌生活》、《上海本色》一辑四本,多侧面多角度展示大上海的各种风情。本书为《上海门槛》。

从公用厨房里的电灯泡、半两粮票到婚礼地毯上的经济账,从菜场买排骨到“螺蛳壳里做道场”……上海人的门槛,体现出上海人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也影响和折射着上海人的性格。

目录

2/门当户对去“投胎”

6/敲定的背后

10/“汤司令”,喝汤么

16/“夫妻老婆店”店规

20/生,还是不生

24/穷养·富养

27/家家有本教育经

31/退休计划超前排

34/贴进贴出有噱头

40/砖头·稻草结·破篮头

45/灶披间里的电灯泡

50/半两粮票

54/游戏之戏

59/咪唏咪唏炒咸菜

64/辰光在路上

68/食堂是张牌

73/看得到的待遇

78/新年的口彩

82/三十不做四十不发

87/肉就是排骨排骨就是肉

91/泡饭·浇头·厚粥

96/盆菜·本帮菜

102/“保身架”·保本钱

107/盐金枣·土豆片

114/阿拉送礼更有礼

118/面子多少价钿一斤

123/螺蛳壳里做道场

128/淘“镪货”拓便宜

134/爱“大卡”喜“戗版”

139/素质老灵呃

144/面孔为啥这样红

148/闲话撑世面

154/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159/给点合理就灿烂

164/扒辰光里的分

169/新闻中有黄金屋

173/做个网商很适意

178/一生要有两套房

182/升值的碎木片

185/出人当铺笑嘻嘻

192/先投机再倒把

195/报销单

200/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205/“黄牛”还在走

210/银行保管箱

214/立此存照

218/摇奖机

222/昨天的礼券

226/促销宣传品

试读章节

门当户对去“投胎”

我的一个女同事说:结婚对于女人,就是第二次投胎。其实,这个比喻对于男生来说,也同样是贴切的。

第二次投胎与第一次的最大不同,就是你本人是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你不仅是具有选择的权利,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投胎——失败——再投胎——再失败——再投胎——直到投到满意如愿为止。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和说法,把这个“投胎”看作是个投资。不是说,结婚就是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么。凡是投资,哪个也不想落空,二是希望投入少而产出大。抱有这样想法的男女双方,目标直指双赢。 投资就要算账。对于算账,人们常说是既要算政治账,又要算经济账。在当今结婚的择偶上,政治账虽然已经不再问姓社还是姓资、是“黑五类”“臭老九”还是三代工人贫农根正苗红,可还是要看人品看素质看学养,政治面貌有时还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参考分和附加分。但是,结婚是要过日子的;人生在世岂能不食人间烟火,而且哪个不想食得有滋有味。因而,一算起经济账来,难免就要算得多些、细些、精些。

不管你是第几次投胎,投胎的基本原则就是:高不攀低不就,门当户对乐悠悠。因为无论是高攀还是低就,实际上就造成了事实上的一种不平等;对高者是一种倒贴,对低者则是一种透支。对于婚姻来说,任何一个小小的不平等,都可能是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就是产生裂缝的一处内伤。尤其是建立在经济不平等基础之上的,都是不太坚固和不太长久的。

《相约星期六》是上海电视台一档开办多年且极有影响的节目,专为青年男女的婚姻牵线搭桥,门当户对也是其匹配的一项原则。比如,它推出过高学历专场。能下这个场子的,都是高学历者,需要出示硕士以上的派司才能换得一张入场券。节目的编导们是绝不会混入文盲或是只有大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嘉宾。

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要相匹配。有道是扫帚配簸箕,匹配是有着一系列具体内容的。譬如在年龄上要相当。一般是女不能倒大,当然也有“浦东人喜欢大娘子”。还有高矮得当,有男1米80出头,女的却不到1米60,两人一牵手,男的就像拎了只热水瓶。甚至还有籍贯方面的考虑:南方人最好找南方人,江北人不考虑,宁波阿婆难服侍等等。此外,还有学历、家庭、住房和居住地段等要求。

找对象讲门当户对,其实就是在寻找配偶的最优和最佳组合,途径不外乎是分类配对和相近配对。能门当户对最好,退而求其次是相近。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相爱的男女,他们各自的家庭、学历、经济状况等并不是门当户对的。就是门当户对,也就总体而言,不会平等得如天平两端。为使不平等变得平等起来,为缩小两者间的距离,那就要进行互补。

男女双方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都要在某些方面做互补的工作,在改变中提升自己,实现门当户对。好比踢足球从甲B打入了中超,你才能交上中超的朋友。也有这样的事例,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能达到门当户对。

我的一个北京朋友在上海采访过一对新人。新郎住在“上只角”,徐汇区复兴中路、乌鲁木齐路一带,原来的法租界。新娘住在“下只角”,南市靠黄浦江边的一个棚户区。对于那里的人口密集度,当地人开玩笑说:张家宅前宅后宅左宅右宅中宅,五个宅子可以征兵一个师。

“上只角”和“下只角”是上海人独创的语汇。这对词盛行在20世纪80年代。据说早在20年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上只角”指的是地段繁华、环境幽静、住宅高档以及所住居民收入、职业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此相反,就是“下只角”。

来自“下只角”的新娘说:“我一定要寻一个有本领、有地位的爱人,我寻到了。‘上只角’就是地位。”生长在“上只角”的新郎讲:“原来是一百个人里面也不一定有一个能嫁到我们‘上只角’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打乱了。有些‘下只角’的人和我们结婚,现在又没有了。”

新郎的父亲解放前是银行的职员,有钱也有地位;而新娘的爸爸是街道运输合作社的工人,踏黄鱼车的。新郎的父亲是竭力反对这门婚姻,他们是在老人故世后才结的婚。违抗父命的新郎对我朋友说:因为女的漂亮,而且他比老婆要长得矮一点。这身高的“残疾”程度,按上海人的戏说,不是二等也是三等。这样的条件找老婆,尤其是要找个容貌出众的,的确是有困难的。要说其中的门槛,那就是一有自知之明,二是懂得如何以己之长克己之短。

门当户对讲的是般配,但这个般配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使天平两端达到平衡,从而结成夫妇。它的积极意义,不仅让婚姻稳定,而且在这种不断地从低向高的跳跃和与时俱进之中,人才有进步,经济和社会才有发展。也有人说门当户对的世俗,甚至是庸俗;但要看到,高调只能是画饼充饥,跛脚就埋下了倾覆的危险。

国外的经济学家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却相似地注重财富、教育程度及其他特征,以此来选择配偶。很显然,造成这一连串差异,也就是造成门不当户不对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经济。经济决定你所受的文化教育、见识经历、居住条件、衣着打扮、欣赏口味和消费方式等,一句话:经济决定你走上婚恋舞台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然而,结婚之后还要受制于这些因素的影响。

戏剧大师萧伯纳有句名言,“经济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这就告诉我们,经济不仅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是个天性活跃的分子。因而。在结婚这一件人生的大事上,它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默默无为;无疑是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2-5

序言

一说起上海人的“门槛”,绝对是乓乓响的;而且这名气早已是走出了上海,并且成为上海人的一个符号。

事情甚至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一些外省人看来,好像只要你是上海人,那就是门槛贼精的。殊不知,在上海人的日常用语里,还有“戆大”、“阿木灵”、“寿头”和“阿曲死”等一系列与“门槛精”相对的反义词。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既然是有了这么一干的词汇,总是要戴在某些活生生的脑袋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上海人的门槛?在七十二年前问世上海滩的《上海俗语图说》一书里,对于“门槛”是如此诠释:“门槛原来是诀窍的解释。所谓‘老门槛’、‘门槛精’的朋友,就是老于事故,不易受人之骗。”

时至今日,这“门槛”的内涵早已今非昔比,有了多元的发展。在某些外省人和本地人的眼里,它甚至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而“老门槛”和“门槛精”,遂成了一种嘲讽和讥笑。有一阵子,一句“精明不高明”,更成了看待上海人“门槛”的一副有色眼镜。

门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上海人头脑里所固有的。事实上,上海人的一些门槛,其他地方的人也是有的。它是具有共性的生活经验、做人的本领。

当然,有些门槛倒是上海人所独有的。譬如,上海人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其实就是因长期生活在资源缺乏的环境中,比较善于把资源利用到极致,而且是不怨天不怨地,积极开动脑筋,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变得美好起来。又如,上海人做事比较讲规则,这是这座城市多年浸淫现代文明和海外先进文化的结果。人们不是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它还滋养着这一方人的思想。

文学大师萧伯纳说得好,“经济是充分利用人生的艺术。”上海人的门槛,就是上海人对这门人生艺术较为充分的运用和发挥。可以说,上海人的门槛是多少代上海人生活的积累,是上海人对日常生活经济学的匠心独运和经验总结。从公用厨房里的电灯泡、半两粮票到婚礼地毯上的经济账,从菜场买排骨到家居装修,它是上海人经济生活的行为特征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经济学元素,同时也影响了上海人的性格特点,自然也不免出现了一些误解和误读……

当年闹“长毛”,先祖从南京跑到上海;光阴似箭,自己在上海也生活了四十多年。耳闻目睹、日积月累了对上海人门槛的观察和感悟,套用一句老话:“门槛”不是万能的,而没有“门槛”是万万不能的。

昨天的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地方,今天则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明天又将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之一。上海人的“门槛”——对日常生活的经济感悟和经验总结正与时俱进,有趣而又有意味。

上海人的“门槛”是天地广阔,大有作为。我想,这于己于人,于国于家,都是有益有利的。

袁念琪

2008年初夏·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