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俗上海系列”以其生动入微的笔触形象记录上海这座新旧交融城市的成长别史、文化风情而著称,继《上海老味道》、《上海市井》等畅销后,又推出了《上海生意经》、《上海人活法》、《上海品牌生活》、《上海本色》一辑四本,多侧面多角度展示大上海的各种风情。本书为《上海生意经》。
生意经是做看得见的市场,是竞争的艺术,是降低成本的艺术;生意眼则是发现的艺术,发现一个天与地间抗衡的空白,去想象插根竿子也成柳的肥沃空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生意经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李大伟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品牌图书“俗上海系列”以其生动入微的笔触形象记录上海这座新旧交融城市的成长别史、文化风情而著称,继《上海老味道》、《上海市井》等畅销后,又推出了《上海生意经》、《上海人活法》、《上海品牌生活》、《上海本色》一辑四本,多侧面多角度展示大上海的各种风情。本书为《上海生意经》。 生意经是做看得见的市场,是竞争的艺术,是降低成本的艺术;生意眼则是发现的艺术,发现一个天与地间抗衡的空白,去想象插根竿子也成柳的肥沃空白。 内容推荐 生意经是做看得见的市场,是竞争的艺术,是降低成本的艺术;生意眼则是发现的艺术,发现一个天与地间抗衡的空白,去想象插根竿子也成柳的肥沃空白。本书主要想你阐述了有关上海的生意经,想知道上海人如何做生意的吗?那就请您打开本书吧! 目录 上海人的门槛 上海人的缺陷 发现空白 推销生活方式 细说区域资源 投资资源 贩卖文化 肉拉面的衰落 送礼(上) 送礼(下) 笑侃成本 一堆证书,八搭知识 巧用劣势 剖析杭州菜 截流优势 请个司机最便宜 卖给更勇敢的傻瓜 茶楼办公最实惠 洋鬼子的狡猾 白相科技新概念 名牌的价值 戏说MBA 信息成链才值钱 巧购垄断 品牌的勾引 CNN的成功 偏爱广告 因为概念,所以消费 经济学不经济 经济学者的价值 最差的也许是最好的 经营“一小撮” 因为有钱而破产 促销多余 金钱使我们有些愚蠢 冒昧给电台开方子 荒唐的昂贵 怕烦捂房产 地铁房最节约 比厢房还要近的邻居 房产≠地产 买房的要素 资产房与资本房 道德的利润 没有泡沫的肥皂是臭肥皂 投资风景酒店 细话住宅游泳池 学会放弃 房产广告嗲媚妹 拒买轿车 徒步上班最减肥 简单就是效益 偏爱普桑 富人的感觉 幸福的成本 朋友=机会 经营老年 絮叨形式主义 多余的优点是缺点 业余,兴趣的保鲜箱 关公发嗲 我的订报理由 学习英语的成本 月饼的人情世故 月饼奖券送给谁? 香港其实很便宜 香港的劳动人民 香港的老板 笑的内容是理念 买瘦鸭 向菲佣学点啥 试读章节 上海人的门槛 上海人睁开眼睛就是钱:出门前在家喝水多了,出门后就要花钱上厕所。在家闭着眼睛也要钱,人眠了,空调必须开着;晚上了,按揭房依然按时问算钱。母亲从小告诉我们:会挣不如会算。温州人的钱是挣来的,上海人的钱是算来的。 算,是褒义词,既保持体面,又得到实惠,反之,就是洋盘、阿曲死。 上海人讲究“门槛”,而且要“精”,引用列宁的比喻最形象:“一头牛可以揭下两层皮。” 在上海生活,必须会算。看病,特许门诊是普通门诊的8倍,但是专家的药很简单,自然药费很便宜,对症下药“一帖灵”。普通门诊,门诊费贱了,药费贵了,找普通门诊医生可能就是“吃药”,最终不便宜。一旦误诊,老中医变老军医。合辙一句老话:“秃子省不下梳子钱、瞎子省不下点灯钱。” 最“大兴”就是私立医院的免费检查,不查都健康,一查全是病,最轻也用“亚健康”恐吓你,无非让你买药吃药。对付它的最好办法:它查出什么病,自己到公立名牌医院有的放矢找专家复诊。前者免费,后者劳保。前者属于探雷器,可能无中生有,右派错划;后者权威机构,拨乱反正。“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体验唐太宗这句名言,无须自掏腰包。 买机票,越早折扣越大,但豪华剧场的戏票则相反,购买越迟越便宜,开幕前到门口,最好再迟到一分钟出现,黄牛围着你,怕你心猿意马,“阿哥、阿哥”喊个不停。随你闭着眼睛瞎砍价,三折?二折?一折?成交!如果提前预订,反而百分之百的原价,吃药套牢,上海人叫“洋盘”。不少外国高档戏时髦戏,在上海市场很小,完全靠赞助商捧场,回馈赞助商的往往是没有市场、没有销路的票子,赞助商作为面子将它送给各自的生意客户,大多数客户又将票子卖给黄牛,半卖半送属于贵的,退票当然便宜。到这种富丽堂皇的剧场,老门槛,不买票,等退票,新行话:“淘票”,到“淮国旧”淘旧货的淘,到虬江路淘便宜货的淘,翻来覆去的淘,总之,越高档折扣越大。 现在,上海许多学校新增一个时髦的专业:展览专业,因为上海的展览活动多。最后一天有好戏,展商的展品必须清仓大处理,因为运回去,打包、运输、破损,太昂贵,不如现场甩卖,套现而归,泡货最便宜,比如藤器、瓷器。便宜买好货,最好等展览结束那一天,越狠心越便宜,都是厂家一手货,毫无假冒伪劣之虞。 苏州、杭州都是上海的风景邻居,休闲佳地,春秋两季,上海人喜欢出游,我选择杭州。苏州以园林胜,但门票太贵,逛一个园林,太单调,逛两个园林吃不消。杭州以自然景色胜,湖光山色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清山明月本无价,远林近水总有情”。早饭后,我喜欢到云溪竹径散步,单单这些绿色自然氧,在上海就是无价之宝,门票不过5元,比上海厕所贵些。 我有位同学更会算,他告诉我们:谈恋爱冬天为佳,结婚夏天最宜。因为夏天逛马路,冷饮费开销吃不消,冬天则无此尴尬;冬天结婚昂贵,婚礼服当然是裘皮翻毛大衣,夏天婚礼服单薄,充其量长裙而已。那当然是20年以前的行头,现在流行戴钻石戒指,哪怕小小一粒,赤膊戴,都是倾国倾城的身价,吓煞侬!相比钻石、豪宅,裘皮翻毛大衣属于九牛一毛,“老鼠说腰疼——多大的肾”,而且有点土方老板的“巴”。 今天,如果还以为朗诵一首徐志摩的小诗《再别康桥》,喀秋莎就会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跟你走,那么请侬“换频道”,看只有黑白电影里才有可能出现的《简爱》故事。现在的小姐,喜欢财子,不喜欢才子,才子是“赤膀才”,上海老阿姐有句至理名言:“嫁给爱你的人,不是你爱的人。”爱你的人才会为你放血割肉埋单。 这就叫门槛。P2-4 序言 在这里,我不得不感谢《新闻报》的总编毛用雄,因为他的力邀再请,我在他主政的报纸写了三年专栏,才有了这本《上海生意经》。 2001年,《新闻晨报》再次推出副刊,由晨风变为闲情,毛用雄希望我在“闲情”版开个专栏,当时我已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写专栏了,自己的生意摊子也越来越大,实在没有精力。但我这个人江湖味甚浓,朋友的交情不容敷衍。毛用雄希望我写些在风格上类似晚报上诙谐洒脱、内容上涉及市井万象的随笔,我非常为难,因为晚报让我出名,再写些与晚报近似的散文,那是同质化竞争,等于举左手打右手,对不起看得起我在晚报的编辑朋友,于是我决定在晨报上写风格迥然的《生意人随笔》。提出这个想法,好比买者选购甲,卖者提供丙,“不是拎不清,就是寻开心”。毛用雄面有难色。副刊偏重文化、生活,这是中国报刊传统,也是读者消费习惯,怎么登经济文章?那是专刊的文章啊!我说我写“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经济中的生活现象”,虽然是经济,一样充满生活的机智。再说,晨报的读者,往往是职场拼搏的知识白领,更关心身边的经济生活。我企图将一些耳闻目染的“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贡献出来,让办公室的他们与她们,一笑之余或有启示,晚上聚餐也有谈资,起码有这么一句评价:“侬讲,伊十三点伐?”,将无聊变有趣。我追求文章中“十三点兮兮”的戏剧效果! 我开始写《生意人随笔》,手起刀落,直截了当,而不是铺垫渲染、曲径通幽的文艺笔调,一改晚报的散淡。承蒙编辑谬赏,总是放在头条,总是不变的格式,居然有欣赏者,据责任编辑顾红梅说:在《解放日报》大楼的电梯里,常常有熟识的问她:生意人呢,居然有人关心生意人的随笔。 之所以取名《生意人随笔》,有些狡猾,先自贬为“生意人”的随笔,免得被学者们斜眼睨视。只谈经验,学者未必见长,哪怕理论,也用经验阐述,决不用术语,尤其是深奥怪癖的术语。 再说,我的生意行当都与平民百姓水乳交融,不是高科技,也非高资本,好比围棋,黑白两色,没有入行的门槛,就看你入行后的技巧了。我的生意经受赐于我的创作观:有创意才有新意,才有围观。做生意亦如此:不断寻求差异、创造差异,而不是差价。在我看来:差异竞争产生市场,价格竞争产生刑场。日积月累,有不少的经验心得。还有,我身边有个老板“听书”俱乐部,常常邀请朱学勤这样一流学者讲课,宗旨:“拓展视野”,每次我去书斋延请大师,不免要介绍俱乐部里的杂色人等:有上门烧菜的“佳宴”、有连锁的商务快餐 “锅比碗大”、安装桑拿设备的福元、做红木家具的“桑马”、音响代理的,林林总总,万千气象,都是“小行业里的大老板”。我的六艺茶馆(连锁),就是生意人聚会闲谈的磁场。耳闻目染,他们的经验是我得天独厚的写作财富,汩汩不竭,一不小心、则情不自禁、喷涌而出,衍化为一篇篇的生意经。 现在水到渠成,文化出版社决定要我辑录这些文章出版,最初我提议取名:《上海门槛》,出版社有些担忧,“门槛”是上海方言,怕外地人不理解,我力辩:上海人在全国以“门槛精”而昭著,“门槛”与“阿拉”是外地人称呼上海人的代名词。最后,出版社希望我冠以《上海生意经》,神韵全失,索然寡味,与我商量的偏偏是文化出版社的总编陈鸣华,他是我的“十年陈”——老朋友了。我不好拒绝。现在才知道,也有一位作者即将出版的书名也叫《上海门槛》。我与鸣华属于君子交,“不以私废公,亦不以公害私”,是我们十几年来交往的默契。未曾以私废公,结果以公害私。其实我非常喜欢《上海门槛》这个洋溢着上海本地语言生态的书名,也吻合我文章中所表现的生存机智。如果将书稿交给一直盯着我的辞书出版社出版,这个矛盾就迎刃而解了,但做人的义气就没有了。鸣华就要与我“割席子”了,切换成流行语:关系拗断!我在乎这个书名,更在乎“十年陈”的交情。 如果掐头去尾,将《上海生意经》缩编成《生意金》,“经”的谐音“金”,孤零零的凸版、且套金,大概可以拓宽阅读面,但不符合出版社正在进行打造的“上海”系列舰队。 但愿封面的内的内容取悦读者,但愿这句有些自负的话不是虚拟语态。 李大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