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曾经的自然,然而人类为了自己的将来,也正在不断改善、优化着与自然的关系,以使地球上的万物都能够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长久地拥有自己的位置。为了把全世界共同拥有的珍贵遗产保存下来、妥善地传给下一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念由此提出。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超越了国界,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它的提出,标忐着人类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付诸于行动,人类才能为自身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书以灵动的文字勾勒出中国的山水长卷,以焕彩的图片讲述东方的地理象征。罕见的山水奇景、珍贵的文明遗存、震撼的艺术生命……中国的蕴涵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汇聚、碰撞出一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
有史可考的历史、无从考证的传说,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灿烂辉煌,荡气回肠。而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则更加浩瀚而宏大。时至今日,时间带走了过往的一切,但先人的文明却在这如梭般的时光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斑斓的文化遗产。
本书所介绍的是现存我国境内的以建筑形式存在的被收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世界文化遗产。
当经历过千百年岁月的古代建筑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都会引起我们对其精湛技艺的感慨。它们能够成为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经历岁月的洗礼保存至今,在建筑技巧、构造、功能、装饰上必然有独到之处。那些用简单而原始的材料所建造的质朴的古建筑,拥有着令人难以思量的甚至是今人的技术都不能及的体量、造型,寓意深刻的、繁复而艳丽的绘画和雕刻装饰。抛开建筑上的卓绝成就不谈,仅建筑之外所蕴含的与历史有关的社会价值,文化遗产的存在就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的历史性和不可重复性。
1.悠久的历史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修建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当时周宣王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袭曾都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公元前7~前8世纪,许多诸侯国都修建了自己的长城,以防邻国的入侵。修筑最早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奏、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据文献记载和遗迹显示,“先秦长城”长度都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OOO-2000千米不等。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以后,从汉到清十多个朝代,都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全长近一万公里,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
2.浩大的规模
经实地考察,各个时期修建的长城累计长度达五万千米以上。仅以明代修筑的长城估算,就需用砖石5000万立方米,土方1.5亿立方米。如用来铺筑宽10米、厚35厘米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两周有余。历代为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动力数量也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长城除动用30-50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150万人。
3.结构和布局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称作
“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并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一百万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则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敌楼和墩堡内。
中国古人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在布局上充分考虑环境的地形地貌特征,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长城在重要的道口、险峻山口、山海交接处设置关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长城下设水关,使河水通过。出于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远处建有突出的墙台,便于左右射击靠近墙体之敌;相隔一定距离又有敌楼,用来存放武器、粮草和供守卒居住,战时又可用作掩体。在长城沿线还建有独立的烽燧、烽台,用于有敌来犯时,举火燃烟,传递信息。其次,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垒砌,其坚固程度不亚于砖石。如甘肃的嘉峪关长城墙体,修筑时专门从关西10多公里的黑山挖运黄土,夯筑时使夯口相互咬实,这种墙体土质结合密实,墙体不易变形裂缝。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明代修筑长城以砖、石砌筑和砖石混合砌筑为主。墙身表面用条石或砖块砌筑,用白灰浆填缝,平整严实,草根、树根很难在缝中生长,墙顶有排水沟排除雨水以保护墙身。
在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八达岭长城建筑得最坚固,保存得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最好的地方。此外还有嘉峪关长城、山海关长城、雁门关长城、黄崖关长城、金山岭长城、宁夏古长城和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关沟绝险的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
1.居庸关之险 “天设居庸险,乾坤此北门。山川通上郡,形势冠中原。”居庸关为八达岭长城的内关,设在两峰夹峙当中。南北两峰夹峙形成“关沟”,整条关沟两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下临深沟,古称绝险,在此形成有名的“关沟七十二景”。关城南北还筑有两个外围关口,南面的为南口,北面的为八达岭口。南口有一镇——南口镇,其东南侧原是一大片沙砾河滩地带,又名金沙滩。相传北宋杨家将与辽兵曾在此发生“大战金沙滩”的战役。位于南口东、西两侧的黄土坡地区,据传东侧曾是北宋巾帼英雄穆桂英摆“天门阵”之处,西侧则是辽代将领萧天佐布“龙门阵”的地方。居庸关不但形势险要,而且历史上或为北国大门,或为京畿要防,其地理位置和战咯地位之重要,全国罕有其他关隘能同它相匹。
北京自古为军事重镇,后又相继成为五朝京都。公元1209年,蒙古军进攻金的中部(即北京),金兵死守居庸关,蒙古军不能入,乃采用“声东击西”之计,留一部分人马屯守居庸关外,暗下移主力向西南攻紫荆关,入关后迅速移兵从南反攻居庸关,居庸关遂被攻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又派兵攻破居庸关,并在关城驻扎。到了元末,朱元璋的军队攻打元大都(今北京),元主由居庸关北走,元亡。明大将徐达派兵守居庸、古北等关口,断绝了亡元残余势力的南窥之道。明代未年,居庸关发生一场关系明朝绝续存亡的决战,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率百万大军(1644年)攻破居庸关进入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亡。
居庸关是天险,又屡被攻破,这是辩证的。“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关”。明末顾炎武闻说居庸关被李自成攻破,曾感慨地说“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人心去也”,这真是一语道破明亡的根本原因。
2.八达岭要塞
八达岭长城地势险峻,依山而建,是明朝京城的北大门和军事要地,它包括关城和城体及敌台、墙台、烽火台等,关城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八达岭位于关沟的北口(外口),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八达岭最高峰海拔1000米,其岭口两峰夹峙,扼控交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关城(瓮城)有东、西两座城门,东为“居庸外镇”城门,西为“北门锁钥”城门。两门相距63.9米,瓮城面积达5000平方米,处于海拔600米处。现存关城为明代弘治十八年(1505年)修筑,是万里长城中最著名的关隘之一。“居庸外镇”门前路旁,有一块长7米、高2米的巨石,称“望京石”。相传天上的王母娘娘曾率众仙女云游至此,降落于该石上歇息,此石便有了“仙气”,站在石上可远眺百里以外北京城中的北海白塔等;又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的淫威一扫而光,她以民妇打扮,乘上驴车,挟持光绪皇帝逃往西安,路经八达岭时,曾站此石之上遥望京城,想到自己竟然落到如此狼狈的地步,好不伤心落泪。“居庸外镇”一词,系指此处为居庸关的前哨阵地。“北门锁钥”一词,典出宋朝的宰相寇准。宋辽双方议和后,寇准来到大名府作镇守。辽国使臣路过便问其缘由,寇准严肃地对辽臣说“朝中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从此,北方的边防重镇便被称为“北门锁钥”了。
古炮共有五尊,为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制造。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10余里的张堡运来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P9-14
有史可考的历史、无从考证的传说,林林总总华夏文明已经悠悠然地度过了五千余载。这五千多年灿烂辉煌,荡气回肠。而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则更加浩瀚而宏大。时至今日,时间带走了过往的一切,但先人的文明却在这如梭般的时光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斑斓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防止由于保护不当而造成的对历史遗迹的破坏,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旨在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世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此可见,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在被世人所正视并深入挖掘。本书所介绍的是现存我国境内的以建筑形式存在的被收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世界文化遗产。
自然,作为有形的建筑物或者遗迹,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便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其真正撼动人心的往往是我们目所不能及的。当经历过千百年岁月的古代建筑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大都会引起我们对其精湛技艺的感慨。它们能够成为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经历岁月的洗礼保存至今,在建筑技巧、构造、功能、装饰上必然有独到之处。那些用简单而原始的材料所建造的质朴的古建筑,拥有着令人难以思量的甚至是今人的技术都不能及的体量、造型,寓意深刻的、繁复而艳丽的绘画和雕刻装饰。抛开建筑上的卓绝成就不谈,仅建筑之外所蕴含的与历史有关的社会价值,文化遗产的存在就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事实上,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的历史性和不可重复性。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带着历史印迹走到今天,为今天的人们在传说之外提供了一个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参照。长城内外,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旌旗招展、战场厮杀;花红柳绿、燕语莺声的江南民居中吴侬软语的细致婉约,皇权顶端紫禁城里美轮美奂的浮雕后面朝代更迭的冷漠,布局严谨的平遥古城中盛极一时的晋商传说……曾经的,只能存在于人们臆想中的古人的生活,由于有了这些确实存在的栽体,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境,至少成为了可以部分被还原的、可以被了解的真实的存在,借此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文化、艺术、军事、政治等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生存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在遗迹上的差别,甚至可以通过对当时的宗教活动的考察和分析,来有根据地推测或者还原当时各个阶层人们的精神生活。所有这些对于前人生活大胆而谨慎的推测、还原,都要归功于文化遗迹对于历史的忠实记录,甚至曾经的破坏都是今天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由于华夏文明自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民族在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本是雄厚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现存的许多历史遗迹都具备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我们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文物、遗迹的更深的认识,增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并借此进行自身以及民族深刻的自省,从更长远的角度、更深的层面上了解和对待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其他的历史遗迹,以切实的行动,尽个体的力量来保护现存的承载着厚重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对华夏文明最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