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传统民居进行介绍。从天圆地方、等级森严的四合院,古朴粗犷、端庄稳固的藏族碉房,到依山傍水、轻巧玲珑的吊脚楼,白墙灰瓦、清幽淡雅的江南水乡,内容涵盖了东西南北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在介绍建筑的同时,也讲述其背后的风俗故事,从而阐述出中国传统民居的深刻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说十大民居/建筑文化系列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鲁芳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传统民居进行介绍。从天圆地方、等级森严的四合院,古朴粗犷、端庄稳固的藏族碉房,到依山傍水、轻巧玲珑的吊脚楼,白墙灰瓦、清幽淡雅的江南水乡,内容涵盖了东西南北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在介绍建筑的同时,也讲述其背后的风俗故事,从而阐述出中国传统民居的深刻内涵。 内容推荐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座十分丰富的建筑艺术宝库,民居建筑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类型。它作为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都记录其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史的主要鉴证和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宗教建筑、皇家园林等的设计,多少会受到统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民居建筑则自由得多。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催生了多种住宅建造形式,朴素实用、灵活多变、适应性好,是真正的民间传统建筑艺术,也是我国建筑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古人设计住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技术、艺术、环境谐调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研究传统民居,是认识中国建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书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传统民居进行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四合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四合院 第三节 经典四合院实例 第四节 民俗风情 第五节 四合院文化
第二章 窑洞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窑洞 第三节 经典窑洞实例 第四节 民俗风情 第五节 窑洞文化
第三章 蒙古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蒙古包 第三节 民俗风情
第四章 江南民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水乡 第三节 民俗风情
第五章 阿以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阿以旺 第三节 民俗风情
第六章 碉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碉房 第三节 民俗风情 第四节 碉房文化
第七章 竹楼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竹楼 第三节 民俗风情 第四节 竹楼文化
第八章 石板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石板房 第三节 民俗风情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客家土楼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楼寻根 第三节 走进土楼 第四节 客家名楼 第五节 民俗风情 第六节 土楼文化
第十章 吊脚楼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走进吊脚楼 第三节 经典吊脚楼实例 第四节 民俗风情 试读章节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是坐北朝南,依东西向的胡同来排列的。房间数目为:北房三正二耳共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屋不算大门有四间,若连上大门洞、垂花门则共是七间。若按每间11~12平方米来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中间庭院院落宽敞,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庭院往往会植树栽花,饲养金鱼,不仅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同时也是休息纳凉和家务劳动的主要场所。 北京四合院属于砖木结构的建筑,它的梁、柱、檩条、屋架,包括门窗、椽、槛等均为木制,木制结构周围则以砖来砌墙。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砌,正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色彩缤纷。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相扣,称为“仰瓦”和“俯瓦”,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为“灰棚”。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在北京,糊顶棚可算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人称“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几年裱糊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易”。 三间北房中,只有中间一间向院子开门,称为堂屋。两侧的两间则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待客或过年过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一般为卧室。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就连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西侧为卑,故东侧由正室居住,西侧由偏房居住。 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和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就好像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这就是耳房。如果每侧只有一间耳房,两侧共为两间,则称为“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有四间,则称为“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则为“三正四耳”。 东西耳房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可与正房相通,也可单设开门。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有时也将偏南侧的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者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房,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一般都有游廊连接。抄手游廊成曲尺形,与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相连接,将内宅串联成一个整体。凡是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会有廊子。廊子两个尽端的山墙上会留有洞口,通向游廊,叫做廊门筒子。游廊不仅有通行功能,还丰富了内宅建筑的层次和空间,成为四合院细腻别致的组成部分之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类型。 小四合院一般有三间北房,一明两暗或是两明一暗,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南房倒座三间。卧砖到顶,屋顶起脊,屋面铺瓦。一宅可居住一家三代,祖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南房则用作书房或客厅。 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进院落,正房多为五间或七间,并配有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或五间,厢房往南有山墙把庭院隔开,自成一个院落;作为内外的分界线的垂花月亮门开在山墙中央。民间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指的就是这道垂花门。正房建筑高大,且都有廊子。前院又叫外院,外院东西各有一两间厢房,不过要比里院的厢房小一些,多是用于作厨房或仆人的居室。邻街是五至七间倒座南房,最东面一间开作大门,接着是门房,然后是客厅或书房,最西面的一间一般是车房。 大四合院习惯上被称作“大宅门”,这种规模的四合院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多分布在老北京的北城。大四合院房屋设置可为五南五北、七南七北,甚至还有的有九间或者十一间大正房。院子包括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现在什刹海附近的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都是大四合院的结构。 在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在北京四合院中也很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幽雅宜人。老北京人爱种的花有海棠、丁香、山桃花、榆叶梅等,树则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了栽种外,还可以盆栽或水养。 四合院细部 装饰工艺在北京传统住宅建筑中是十分考究的。砖雕花饰是装饰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几乎是伴随着砖的出现而产生的。四合院的门头、影壁、墀头、屋脊、檐头等部位都是装饰的重点。雕饰工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熟,题材广泛、造型丰富、颇具特色。 大门 封建社会讲究“门第相当”、“门当户对”,住宅和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形制和等级是十分重视的,大门门头也成为砖雕的重点装饰部位之一。 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一般来说,有官阶地位或很有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宅院多使用屋宇式大门,这种大门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而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大门,则为普通百姓家使用。 屋宇式大门又有几种不同的等级形式: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王府大门是其中等级最高的大门,坐落在王府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种。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大门,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 在封建社会,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需按规制而设,非常严格。例如,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等。 广亮大门的等级仅次于王府大门,门不设在宅院的中线上,而位于其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位置。虽不及王府大门般显赫气派,门口却也宽大敞亮,有较高的台基,门扉开在门厅的中柱之间,大门檐枋之下安装雀替、三幅云等饰件,既有装饰功用,又代表了主人的品级地位。 金柱大门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它的门扉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之间,规制与广亮大门十分接近,也占据一个开间,门口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的深邃庄严,却也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 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的进一步演变,产生了蛮子门。蛮子门的门扉安装在外檐柱间,门扇的形式则仍与广亮大门相同。 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多为王公贵族、官僚阶层所特有,它们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限制,一般不加过于繁复的雕饰。而如意门,则多为富人商贾住宅的大门。北京中小型四合院的大门当中,如意门占了相当大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比较窄小,门扉设在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腿子之间砌砖墙。由于这些宅院的主人不居朝廷,较少受到官阶等级的限制,所以如意门的门头装饰比较灵活。主人通常都不惜金钱地装点门面,以炫耀自己的富有。这种砖雕门头,或刻福禄寿喜,或刻梅兰竹菊,或刻文房四宝,或刻玩器博古,随房主人的理想抱负、志趣爱好而选择题材,雕刻内容极为丰富,题材十分广泛。 民宅中,墙垣式门也不在少数。最常见、最普遍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尽管样式很多,但基本造型都大同小异。也有为数不多的豪华小门楼,门上遍施砖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显示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 P12-16 序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一座十分丰富的建筑艺术宝库,民居建筑在历史上出现得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类型。它作为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都记录其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史的主要鉴证和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宗教建筑、皇家园林等的设计,多少会受到统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民居建筑则自由得多。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催生了多种住宅建造形式,朴素实用、灵活多变、适应性好,是真正的民间传统建筑艺术,也是我国建筑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古人设计住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在技术、艺术、环境谐调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研究传统民居,是认识中国建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书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大传统民居进行介绍。从天圆地方、等级森严的四合院,古朴粗犷、端庄稳固的藏族碉房,到依山傍水、轻巧玲珑的吊脚楼,白墙灰瓦、清幽淡雅的江南水乡,内容涵盖了东西南北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在介绍建筑的同时,也讲述其背后的风俗故事,从而阐述出中国传统民居的深刻内涵。 在建筑的形式、形制、构筑形态、构造作法,以及材料、装饰风格等方面,民居建筑均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民族文化,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等因素,都在影响着民居建筑的发展和演变。民居是在一定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产生的,它们在功能形式上往往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最典型的像福建的客家土楼,以家族为单位而聚居,防御性能十分突出;再如新疆民居,由于当地白天日照强烈,所以十分注重隔热;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枕流”,贵州的石板房等,也都融入环境,因地制宜,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体系。 中国民居建筑的艺术特征,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虚实相生,疏密得当,朴实淡雅,内外通透,装饰明艳,丽而不俗,气韵生动,诗情画意。疏密关系本是我国国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而艺术的相通,使之在民居建筑中也有所体现。江南水乡,房屋的屋顶鳞次栉比,而白色的墙壁却十分简洁,构成的疏密对比恰到好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传统民居在虚实结合上已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面积的实墙仿佛国画中的留白,门窗则作为实处点缀在其中。 中国的民居建筑,除了功能和美观以外,还融入着一种神韵在其中。大面积的实墙,坚实而静谧,使宅院成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院落中间是留出的庭院,形成一种外实内虚的韵道。房屋的外形,用无数条流动的线条勾勒而成。当你走在一座座古城古寨之中,看着身边的一栋栋宅院,一切仿佛都藏着一种韵律,饰面的强弱对比,高潮起伏,就像一首诗歌。民间住宅无疑是凝固的音乐,虽宁谧无声,却余音萦绕,让人陶醉…… 中国的民间住宅,是由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发现而产生的,我们民族的文化宝藏。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建筑,好似一部石头的史诗,记录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充分彰显了浓郁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一笔极富价值的文化遗产,亟待人们去解读。在世界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民居是否应该丢弃,传统文化究竟应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摆在世人面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