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才华出众、前途光明的朝廷命官,他为何主动为一名降敌之将仗义执言,并因此获重罪?作为一名“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他为何选择苟且偷生,接受了极其耻辱、痛苦的宫刑?在身心俱苦、无处可诉的情况下,他又如何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写出一部流芳百世的杰出史书?所谓“一家之言”的《史记》巨著,穷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与魅力?处于西汉盛世的他,挥动手中的笔,纵横历史阡陌间,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之父”;而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篇令人唏嘘、惊叹的历史传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家绝唱司马迁/文化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姚大力//普郁//今波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身为才华出众、前途光明的朝廷命官,他为何主动为一名降敌之将仗义执言,并因此获重罪?作为一名“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他为何选择苟且偷生,接受了极其耻辱、痛苦的宫刑?在身心俱苦、无处可诉的情况下,他又如何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写出一部流芳百世的杰出史书?所谓“一家之言”的《史记》巨著,穷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与魅力?处于西汉盛世的他,挥动手中的笔,纵横历史阡陌间,被誉为中国“历史学之父”;而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篇令人唏嘘、惊叹的历史传奇。 内容推荐 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阅读一则故事,记住一段历史。感悟一种智慧,启迪一个哲理。 《文化中国》栏目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提升观众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日播型栏目。它由主持人和嘉宾以闲聊趣谈的方式,讲述生动,有趣、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故事,通过专家、学者对故事深入浅出的诠释,让观众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 目录 [壹] 导火索 李陵之败 仗义执言遭横祸 定罪 [贰] 选择酷刑,还是受死? 历数古代酷刑 士大夫的心理大战 悲壮的选择 [叁] 耕牧龙门成长路 从家乡到都城 赶上了好日子 汉武帝的小心眼 郭解传奇 为什么要“走出去” [肆] 万里跋涉访故迹 重踏屈原、舜禹的足迹 从春申君旧城,到淮阴侯故乡 瞻齐鲁,察薛地,访夷门 [伍] 风雨十年为郎中 从司马迁的官职说起 壮游西部有所获 开拓疆域之谋 洛阳诀别承遗业 [陆] 盛世下的封禅大典 封禅来由 汉武帝如何好神仙 皇帝的靠山 封禅也要“天时地利人和” [柒] 辛酸报任安 任安何许人 巫蛊之祸见人心 伴君如伴虎 血泪心声,尽诉书中 [捌] 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的不解之谜 跨时代的惺惺相惜 叙事入神的天下至文 [玖] 史家之绝唱 直言不讳惹争议 津津乐道讲故事 呕心沥血成巨著 开天辟地创新体 [拾] 身死之谜 司马迁是被汉武帝害死的吗? 毁书十卷和民间传说 删书之说有疑点 功臣晁错、周亚夫之死 要之死日,是非乃定 试读章节 今波:其实我们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当中可以看到,司马迁实际上对李广是非常欣赏甚至是崇拜的,加上有李敢这个原来的上司的关系,所以他对李家感情很深;再加上他现在的职位是太史令,他也想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想替汉武帝分担一点那种龙颜扫地的尴尬,分担一点那种忧愁,所以这个时候,他想进言。正巧,汉武帝也向他问起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司马迁满心以为这是一个替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并且好好安慰一下汉武帝本人的良机。 姚大力:也是自己尽忠的一种表现。 今波:对,所以一股脑把自己心里面想的就全部说出来了。他怎么说的? 姚大力:他对汉武帝说,李陵这个人,与士大夫是“绝甘分少”,就是他要分的东西,很少去分,也就是好处他不沾,利益他不沾,但是他很体恤部下,他非常强调这一点,李陵不止一次地批评卫青、霍去病,包括李广利,说他们不体恤部下,所以士卒都肯用死命来报效李陵;司马迁说,古代的名将能够做到的也不过如此而已,李陵虽然投降了,但是我看他的意图无非是在寻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再来报答皇帝的恩情。 今波:他强调的是李陵实在是无奈之举,而且是权宜之计。 姚大力:李陵曾经击败匈奴的这一丰功伟绩,也足以向天下表白他报国、报主恩的这样一种心情了。 今波:如果说司马迁只是强调李陵有国土之风,投降不过是留有用之身,以图后报,也许就不会像后来发生的那么糟了,关键是,司马迁在这个时候心里少根弦,为了说动汉武帝,他还在那里竭力赞扬李陵的战功,这时他是不是已经触动到了汉武帝的心病啊? 姚大力:对。因为和李陵同时出塞的,还有我们刚刚说到的那个李广利,李广利多了三万多的军队,他虽然打了胜仗,在蒙古高原还是打了几场胜仗,但是他在退回来的路上,又遭到袭击,结果人关的时候,大半军队都丧失了。这一次,他又和前一次征大宛一样,没有给汉武帝争得面子,也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不光是李广利自己丢脸,实际上也使汉武帝很没面子,所以他心里面正在忌讳这个事情。现在你司马迁反复地讲,李陵如何如何地勇敢,李陵如何如何以他的功绩向天下来表白他的能力……这个话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在讽刺我用错了人,你是不是间接地指责李广利的战绩不够,而我对他的提拔太过? 今波: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负责指挥的皇帝,他是任人唯亲,根本就不是任人唯贤,以至于真正有能力的人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那些无能之辈好像也不会受到惩罚。自己心里有鬼的人,他就会变得很敏感。你说这时候汉武帝是不是就会变得跟平常表现不一样? 姚大力:对。汉武帝当时就有了一个非常过度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他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下狱了? 《定罪》 今波:这个时候难道没有什么人能够帮帮司马迁的吗? 姚大力:他好像有很多的朋友,但是,这时候,没有一个朋友出主意来营救他,甚至连去探一探监、去看一看他都不愿意;而在汉武帝身边的那些权贵,更是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来相救,那么当然就只有等待审讯了。审讯的结果,司马迁就被定了一个诬罔的罪名。 今波:那么多人连探监都不敢,可见,他们对这个事态的估计,似乎是很严重的。这个诬罔的罪名您来给解释一下。 姚大力:这个诬罔,就是欺君,欺君的罪名在当时是死罪,司马迁的命运就变得很危险了。 今波:但在被定罪不久,情况似乎又出现了某一种好转,当汉武帝从满腹的愤懑和猜忌当中清醒过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司马迁讲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啊。 姚大力:对。他后来明显地有过动摇,汉武帝对自己过去的指挥失当也有了一点觉悟,他曾后悔地说,我当初应该先把李陵派出去,接着再派路博德做他的后援,因为形势已经如此,路博德也许就不会再提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推三阻四,那么李陵也不会以五千步卒深入不测之地。这样,他为了暗暗校正自己的过失,于是下令,对从李陵军队逃回来的一些人给了一些安慰。另外,到了下一年,他又派了一些军队去讨伐匈奴,其中有一个叫公孙敖的将领,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使命,除了到蒙古高原作战以外,汉武帝还特别叮咛他:你一定要到匈奴那边去,替我把李陵找回来。 今波:可见司马迁的劝说还是起了一点点的作用的。但是这个时候,大家注意啊,关在监狱里的司马迁,以及李陵的老母亲和妻子的命运,全部取决于公孙敖此行的结果如何了。 姚大力:但是结果非常不幸。如果公孙敖打了胜仗,当然能够在草原上面纵横,去寻找李陵;可他打了败仗,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撤回来,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寻找李陵或者说把李陵接回来的这个任务,根本就没有完成。不但如此,他还带回来一个更坏的消息。 今波:什么消息? 姚大力:就是他从一个俘虏那里听说,李陵在投降匈奴以后,正在帮助匈奴训练对抗汉朝的军队。 今波:这个消息可太严重了! 姚大力:这个消息带回来以后,就惹得汉武帝火冒三丈,把汉武帝的火全部给吊起来了。当然后来证明,这个消息有很不准确的地方,实际上在那里帮助匈奴训练军队对付汉军的,是另外一个人,也是一个汉朝的降将,叫李绪。 今波:尽管都姓李,人家名字不同。是不是当时抓的那个俘虏是匈奴人,他的语言不通啊?翻译的时候出了问题,会不会有这种情况? 姚大力:可能因为一个同姓的人,对于一个非汉族的、讲非汉语的人是很难搞清楚的,另外他们又都是汉朝的降将。不管怎么说,李陵的老母亲和妻子这下可遭大难了,汉武帝在大怒之下,就把这两个人全部杀了。那么现在对于司马迁的罪,过去定下的诬罔之罪,也到了最后要清算的时候了,而诬罔罪就是一种死罪。 P8-13 序言 我每次回沪都会留意SMG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比起在其他电视台的“论坛”、“讲座”类节目,它对我更有吸引力,颇有“目不转晴”的感觉。“易经”、“孔子”、“老子”并不容易诠释,但是《文化中国》做到了。它能针对现代人的心理,通俗地以古人的哲学智慧予以点拨,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不要小看了讲故事,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禅师说过,人与真理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故事;他还说,一枚丢失的金币,就是在点燃一根小小的蜡烛后找到的。 我还注意到,《文化中国》不仅是单一的影视节目,还配合有出书、讲述人评选和“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等高品位活动。我忽然悟到《文化中国》成套的文化产品不正是“海派文化”的创新吗?与其用很多时间去挖掘“海派文化”的历史,不如用大部分精力来创造新的“海派文化”。 “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这要靠全国文化界的努力。我相信《文化中国》也必会按此要求而更上一层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