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是一本谈论佛家与道家思想的书,而是将佛禅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崇尚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不尤人、从自然呈本性、处处蕴藏真理的人生道理和智慧,以最精短的篇幅传播最有趣的故事,以最有趣的故事传播最闪光的智慧,以最闪光的智慧传播最真切的快乐……全书分为心如明镜,禅里禅外是人生;与人为善,佛度有缘人;拿得起也放得下;贪欲是最猛烈的火;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比较才会感到幸福;得失都是缘等十三章内容。这些内容故事性很强,语言凝练,文笔畅达,生动有趣,且名言警句迭出,俗语熟语常现,真正体现了佛禅智慧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
禅,没有大道理,没有大作为,它发生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时、每一个当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渗透着生活的禅机,了悟着生活的本性。
禅。对朋友来说,只是会心一笑。它是一杯清水,走得紧了,请小坐,沉淀一下我们太过于疲惫忙碌的心。
禅就是生活,就是平常心。它不受宗教的束缚,不受阶级的限制,只要你想让自己好过一些,坦然地面对生活,那就让禅心永远陪伴你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禅,能不能领悟,这要看各人的悟性。
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禅,没有大道理,没有大作为,它发生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时、每一个当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渗透着生活的禅机,了悟着生活的本性。
禅,对朋友来说,只是会心一笑。它是一杯清水,走得紧了,请小坐,沉淀一下我们太过于疲惫忙碌的心。
禅就是生活,就是平常心。它不受宗教的束缚,不受阶级的限制,只要你想让自己好过一些,坦然地面对生活,那就让禅心陪伴你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禅,能不能领悟,这要看各人的悟性。
有一天,佛陀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来请求他除惑解疑。佛陀将商人带入一间静室,十分耐心地听商人诉说对往事的追悔和对将来的担忧。商人讲完了,佛陀温和问他:“你可吃过午餐?”
商人点头说:“已吃过。”
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都收拾干净了吗?”
商人忙说:“是啊,都已收拾干净了。”
佛陀默然不语。
商人急切地问:“您怎么问我一些不相关的事呢?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正确答案吧!”
佛陀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
商人带着一脸疑惑离开了。过了几天,他终于领悟了佛陀开示的佛理,来向佛陀致谢。佛陀这才对商人及众弟子说:“谁若对昨天追悔烦恼,对明天忧愁妄想,他将成为—棵枯草!”
那么,佛陀向商人开示的佛理是什么呢?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而然;一些问题的解决,就像吃了饭要洗碗一样,理所当然。只要恬淡地看待自然而然的事,悠闲地解决理所当然的问题,何必对可能之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得太多呢?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问道:“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大珠慧海回答说:“用功!”
“怎样用功呢?”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禅师不解地问:“如果这样就是用功,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大珠慧海说:“当然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不一样。”
是啊,普通人做任何事总是瞻前顾后,有这样的考虑,那样的担心。打个比方,路上遇到一个领导,该不该打招呼?如果打招呼的话,人家会不会笑我巴结领导(7如果不打招呼的话,领导会不会埋怨我不懂礼貌?其实,打个招呼是自然而然的事,想这么多干什么?如果没打招呼,跟领导擦身而过,心里又琢磨开了:他会不会给我小鞋穿?他会不会炒我鱿鱼?其实,不想打招呼就算了,结果如何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想这么多干什么?
打个招呼这么小的事都能想上一大堆,一天会遇到多少这样的事呢?心里就像塞满了乱麻似的,“剪不断,理还乱”。由于心理压力太大,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的毛病也随之附身,也就吃不好睡不香了。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通过在生活中修行,悟到“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吃得饱,睡得香,境界就比较高了。如何在此基础更上一层楼呢?还是要在生活中修行。
有一天,一个学僧来请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禅的真谛。赵州反问:“你吃粥了没有?”
“吃了!”学僧老老实实回答。
“去食堂洗钵盂去!”第—位学僧听到这些似有开悟。
一个新来的学僧也来请赵州从谂开示禅的真谛,赵州问他:“你来多久了?”
“今天刚到!”
“你喝过茶没有?”
“喝过了!”
“到客堂报到去!”
一个随赵州从谂修学了十几年的学僧不满地说:“弟子前来参学,十年有余,不曾蒙受老师开示,今日想辞别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故作惊讶地说:“你怎可如此冤枉我,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有一处没有教导你?”
学僧听了,若有所悟。
赵州又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这个学僧终于恍然大悟。
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的禅理,耐人寻味:每个人只需要顺从本心,自然而然地做自己想做又该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不想做或不该做,就不要做好了。如果认为只能对现实屈服,做不想做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去做。因为想做不想做的事,等于想做的事,何必愤愤不平、满腹抱怨呢?总而言之,只要顺从本心,自然而然,没有多余的想法,心灵自然清净,也就近于佛道了。
播下良种,耕种心田
南朝时期,中国出了一个维摩诘式的奇人——傅大士。大士,是佛家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比如观音菩萨有时也被称作观音大士。傅大士凭什么与观音菩萨同列呢?主要是靠轰轰烈烈的善行,而不是佛法修为。
傅大士本名傅翕,二十四岁时,经达摩大师指点而开悟。但他不愿出家为僧,而愿意在凡世救度大众。他说:“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耽溺于天堂佛国之乐呢?”后来,他举家搬到河南嵩山,边修佛道边行善事。
有一天,傅大士发现自己开垦的田地里有异响,以为又是山上的野猪来糟蹋庄稼。他与妻子刘妙光赶过去一看,却发现不是野猪,而是一个人,正在偷菽麦、瓜果。当地人极痛恨盗贼,抓到了往往装入竹笼沉入河底。傅大士却不想伤害此人,他让妻子回家取来一只大竹篓,对此人说:“你带来的篮子太小了,装不了多少东西。我送你一个大竹篓,省得你多跑路。”说着,夫妻二人把小篮子、大竹篓装满粮食与瓜果,让这个人拿回家。这件事传开后,受傅大士感化,此地的风气为之一变,小偷小摸的事极少发生了。
梁武帝大同二年,江南遇到了罕见的天灾,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饥饿的人群。为了救助灾民,傅大士与妻子刘妙光舍弃田地家业,设大法会施斋。但是,灾民太多了,傅家的财产有限,几天功夫便施舍一空。于是,他劝说妻子发愿卖身为奴,以换钱施斋。刘妙光此时已经悟道,毫无难色,说道:“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
同乡大财主傅重昌的母亲被傅大士的义举所感动,先出钱五万,买下傅大士的妻子,以助他行善事。一个月后,老人家又将刘妙光送回嵩山,使他们夫妻团聚。
在傅大士夫妇的感召下,当地的佛教徒们纷纷捐献财产,共济善举,终于帮助灾民们度过了灾年。自此之后,傅大士名播天下,很多人拜在他门下学习佛法,梁武帝也慕名请他去讲经。
在普通人眼里,傅大士居然将自家的东西送给小偷,居然卖掉妻子救济灾民,难道是一个傻瓜?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一些人说他很愚蠢。这些人之所以不理解他的行为,主要是两者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一般人追求生活快乐,傅大士的目标却是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以目标来衡量,他的事业可以说大获成功了。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源于最初某个高尚动机。假设人的身体是一片土地,动机就是一颗种子。你这块土地潜能很好,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很聪明,智商很高。但你需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点什么。为什么说要有一个高尚的动机呢?道理很简单:播下良种才有可能得到良果,种下荆棘怎么会得到鲜花呢?
在生活中,有的人对生活没有太高要求,只求衣食无忧、开开心心享受生活而已。由于这个目标比较容易达到,所以一旦小有成就,就松懈下来,停止了奋斗。这样,他终身都无法跳出平庸。
一个人的动机是否高尚,目标是否远大,已经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日本企业家吉田秀雄则说:“向大的目标挑战。小的目标只会使自己变得渺小。”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以造福天下为目标,他就有了终生绵绵不尽的奋斗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私心,但私利却只能通过创造公益来实现。有的人明白这一点,有的人却不明白。纵观人类历史,从大公达成大私,是创造伟业的必由之路。一个人无论天赋如何、背景如何、资源如何,只要动机高尚,就像佛祖说的,“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P2-6
人生犹如纸牌游戏,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副非打不可的牌,我们的悲哀在于我们认为本来分到的应该是另一副牌。快乐的人对人生取了一种看风景的态度,自在从容;悲哀的人对人生取了一种长跑比赛的形式,执著劳碌。若将人世的一切比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将生活看成一场竞赛,便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斤斤两两都要去计较,一切的不如意都要转化为对他人的嫉恨。撇开欲望是害人的东西不说,“希望”让我们有所追求,永不停步,可希望也怂恿了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总是有所期待,有所期盼,不满足于今天。朋友,为什么不看开一些,给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呢?你还能坐公车,你还有健壮的体魄,你还有很多的机会,为什么不把这些当作人生的财富呢?既然游戏纸牌非打不可,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境打出最优秀的成绩呢?
佛说,世间的俗事要看开,但不要看透。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去面对一些事,这就是拿得起;每个人都要有肚量去容纳一些事,这就是放得下。在得失之间,才能感悟出人生的要旨。佛还说:“放下是福。”只要放得下,就不会戚戚于贫贱,戚戚于富贵,从而安享心灵的平静与幸福,从而发现快乐其实那么简单;放下世俗的烦恼,放下不能解决的问题,放下过去种种,拿起开启未来的钥匙,生活就会因此而快乐。
尘世间的日子虽然有太多的不如意。但黑暗的尽头其实就是黎明的开始。成功与失败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每一次的不成功都是我们向成功又迈近了一步。所以如果你失去了工作,你不妨告诉自己又有一个机会参加一个新的工作;如果你失恋,你不妨相信又有机会去结识一些更优秀的人……一个坏的结束往往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只要你愿意相信,只要你不轻言放弃。
本书并不是一本谈论佛家与道家思想的书,而是将佛禅的传统文化中那些崇尚忍让超脱、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不尤人、从自然呈本性、处处蕴藏真理的人生道理和智慧,以最精短的篇幅传播最有趣的故事,以最有趣的故事传播最闪光的智慧,以最闪光的智慧传播最真切的快乐……全书分为心如明镜,禅里禅外是人生;与人为善,佛度有缘人;不受磨炼不成佛;拿出爱心去生活;修得一言一笑的工夫;勇猛精进不回头;智者无忧,永不枯竭的财富是智慧;拿得起也放得下;贪欲是最猛烈的火;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比较才会感到幸福;得失都是缘等十三章内容。这些内容故事性很强,语言凝练,文笔畅达,生动有趣,且名言警句迭出,俗语熟语常现,真正体现了佛禅智慧的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我们在欣赏这些故事释放心情、轻松一笑的同时,也会被这些人生智慧和道理所感染。本书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将人生的真谛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解读者之忧,析读者之惑,明读者之心,壮读者之志,而这些全都在你不经意的阅读中,在你开怀一笑的释放中,在你若有所思的遐想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阅读本书,既可让您领略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帮您在人生困惑时做出正确的抉择,还会助您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阅读本书,可以帮您做一个快乐的人,帮您有一个美丽的心情,给您找出让自己快乐的理由,让您的快乐感染周边的每一个人;阅读本书还会让您看到快乐是阳光下的花,有了阳光般的心情,便有了我们自己的瑰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