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信不信,同治是中国皇宫中出生的最后一位皇帝。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皇帝出生在皇宫里,历朝历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本无必要铺叙。但是,同治帝的出生,却给这个在中国已经绵延了两千多年的正常现象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句号。从此以后,紫禁城中再也没有一个皇帝出世。同治帝无子女,而以下的光绪、宣统二帝均无后代,数十年间若大的皇宫竞昕不到一声儿啼,世言称为“宫荒”“国统三绝”。因此,这个最后的皇子在紫禁城中出生的详情内幕,就更令人感兴趣了。
咸丰六年(1856年),新年伊始,大清紫禁城储秀宫内一片繁忙。太监、宫女们在总管太监韩玉来的指挥下,不停地来回奔走着。原来,深得咸丰皇帝宠爱的懿嫔,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接近临产期。
按清官规定,嫔妃等人怀孕,一般要到八个月时才开始“上夜守喜”,也就是进行临产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但咸丰帝自二十岁登基以来,至今已有六年,宫内虽有后妃十八人及众多的常在、答应,只有丽妃生过一个女孩。皇位无人继承,皇帝怎能不万分焦虑。他盼子心切,也就顾不了宫中规矩,老早就下旨,令太监们筹办懿嫔分娩事宜。因此,大年一过,整个皇宫立即忙碌起来。
早在年前十二月二十四日(1856年1月31日),咸丰帝就命韩总管传旨,把懿嫔的母亲接到宫中照看女儿。二十六日上午十点多,懿嫔的母亲带着两名家中的仆妇,被太监由巷震门接入储秀宫,与女儿同住。
大年正月初九,咸丰帝派钦天监博士张熙到储秀宫中选“刨喜坑”的“吉位”。“刨喜坑”是满族生子的一个古老习俗,就是挖一个坑,用来掩埋胎盘和脐带。张照经过一番仔细观看,选定储秀宫后殿明间东边门为“大吉”之地。因此,在正月二十四这天,总管韩玉来带领内务府营造司的三名首领太监,在张熙选好的位置上刨了“喜坑”,又带来两名专门选来的姥姥,在“喜坑”前念喜歌,然后往里放了一些筷子、红绸子和金银八宝,取其“快生吉祥”之意。
正月二十八日(1856年3月4日),内务府又送来精寄呢(汉语“正”的意思)妈妈、灯火妈妈、水上妈妈各十名,懿嫔从中各挑选两名备用。她们是从镶黄、正黄两个名份最高的旗人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妇女,她们需有生男孩的经历,而且谙熟接生之道。还选了两名“姥姥”,都是有经验的接生婆。这些人从二月初三日清晨六时起,一齐来到储秀宫,开始“上夜守喜”,太医院也派来御医六人,在御药房轮流值班。
随着预产期越来越近,新生儿用的衣物、尿布等物,也都准备齐全。这些东西统称“吗哪哈”。由于皇室所用,自然不同寻常,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用料考究。其中包括:春绸二十七件,白纺丝小衫四件,单幅红春绸挖单一块,红兜肚四个,潞绸被十八床,蓝高丽布褥十床,蓝扣布褥一床,蓝高丽布挡头长褥一床,白高丽布挖单三十三个,白漂布挖单三个,蓝素缎挡头二个,青素缎挖单一块,红青纱挖单一块,白布糠口袋二个,白纺丝小带四条,挂门大红绸五尺,蓝扣布挖单十个,白漂布小挖单二十六个。做这些东西,共用各种绸料一百六十尺,各色布料十匹。
三月初九,御医为懿嫔摸脉,根据脉象,禀明懿嫔妊娠已近九个月。第二天,又由两位姥姥摸脉,估计将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分娩。于是各项准备进入最后阶段,各种接生工具陆续被送到储秀宫。这些物品包括:分娩时处理胎盘和脐带用的大小木槽二个、木碗二个、木锨一张、小木刀一把,一块长六尺、宽四尺的精纺黑毡,还有那一大套新生儿用的“吗哪哈”。造办处还特地为新生儿赶制一座精美的吉祥摇车。最后,又取来曾在皇宫中不知用过多少次的宝物——存放在乾清宫的“易产石”和挂在养心殿西暖阁的大楞蒸刀。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