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博弈论的毛刷,小心翼翼地抚去历史的尘埃,三国故事背后的博弈玄机,着实让你惊出一身冷汗……
本书是用严谨的博奕论原理重新解读三国历史和人物。作者透过博奕论的眼光品读三国,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阐发道理之外的道理,得到一些人生智慧、管理哲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博弈三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吴闲云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拿起博弈论的毛刷,小心翼翼地抚去历史的尘埃,三国故事背后的博弈玄机,着实让你惊出一身冷汗…… 本书是用严谨的博奕论原理重新解读三国历史和人物。作者透过博奕论的眼光品读三国,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阐发道理之外的道理,得到一些人生智慧、管理哲思。 内容推荐 三国中的博弈,奇就奇在他是“实用博弈”,而非现今西方的“理论博弈”。理论博弈,都要受到许多假设条件的限制。比如:博弈的双方都是理性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都用公平的手段竞争……这些很难在现实中发生。 实用博弈,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和现实情况非常接近。比如,当你走进股市,或是走进商场,你就会发现自己总是个“弱者”,对手总是在使用不公平的手段竞争,这些情况就和三国中的情况是一致的。细细研究三国,就会发现:三国的主旋律一直都是围绕“弱者怎样战胜强者”这条主线进展的。 一般来说,弱者是很难战胜强者的,但在三国中,偏偏十有八九都是以“弱者胜出”而告终。所以,研究三国,就是研究“实用博弈”最好的教材。 目录 壹 皇权VS相权 贰 黄巾军VS朝廷 叁 刘关张投军 肆 胜利的果实是谁的 伍 外戚VS太监 陆 大将军是怎么死的 柒 董卓进京 捌 董卓为什么要废皇帝 玖 怎样杀董卓 拾 曹操为什么刺杀董卓没成功 拾壹 十八路关东联军 拾贰 关东联军Vs董卓 拾叁 袁绍的优选策略 拾肆 董卓的优选策略 拾伍 国会纵火案 拾陆 曹操为什么要单独追击董卓 拾柒 袁绍为什么要另立皇帝 拾捌 袁绍弟兄的明争暗斗 拾玖 袁绍的战略要地 贰拾 袁绍如何谋冀州 贰拾壹 左右为难的韩馥 贰拾贰 袁绍VS公孙瓒 贰拾叁 怎样谋害董卓 贰拾肆 董卓死前的征兆 贰拾伍 王允是个怎样的人 贰拾陆 吕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动的 贰拾柒 王允之死 贰拾捌 三国第一谋士贾诩 贰拾玖 曹操是怎样起家的 叁拾 徐州之争 叁拾壹 刘备是怎样起家的 叁贰 皇帝流浪记 叁拾叁 挟天子以令诸侯 叁拾肆 曹操为什么说刘备是英雄 叁抬伍 袁术称帝 叁拾陆 吕布之死 叁拾柒 刘备为什么要逃离曹操 叁抬捌 “煮酒论英雄”之谜 叁拾玖 曹操VS袁绍 肆拾 官渡初战 肆拾壹 “逃跑”还是“顽抗” 肆拾贰 搏命的优选策略 肆拾叁 袁绍之败 肆拾肆 赢的必要条件 肆拾伍 千里走单骑 肆拾陆 刘备投荆州 肆拾柒 本地人VS外地人 肆拾捌 “隆中对”究竟是不是优选策略 肆拾玖 刘备如何评价“隆中对”? 伍拾 为什么选择诸葛亮 伍拾壹 初出茅庐第一计 伍拾贰 孙刘联盟 伍拾叁 诸葛亮舌战群儒之真相 伍拾肆 孙权的魄力 伍拾伍 刘备借荆州之谜 伍拾陆 赤壁之战 伍拾柒 华容道 伍拾捌 孙刘联盟的矛盾究竟起于何时? 伍拾玖 艰难的选择 陆拾 最劣势下的选择 陆拾壹 西川预谋 陆拾贰 进攻VS防守 陆拾叁 庞统之死 陆拾肆 刘璋究竟是怎样失败的 陆拾伍 三足鼎立 陆拾陆 关羽之死 陆拾柒 占卜术与决策 陆拾捌 当皇帝与不当皇帝 陆拾玖 刘备为什么要当皇帝 柒拾 借口、目的、行为三者的逻辑关系 柒拾壹 刘备打孙权的风险评估 柒拾贰 理性退让 柒拾叁 行为暴露预期 柒拾肆 刘备究竟输在哪? 柒拾伍 诸葛亮是怎样独揽大权的? 柒拾陆 诸葛亮七擒孟获 柒拾柒 以少胜多的战术 柒拾捌 战略究竟能不能修改 柒拾玖 策略的碰撞 捌拾 马谡为何失街亭 捌拾壹 诸葛亮的错误 捌拾贰 六次北伐为何没有成功? 捌拾叁 魏延之死 捌拾肆 司马懿的“忍”术 捌拾伍 司马懿VS曹爽 捌拾陆 司马昭VS曹髦 捌拾柒 乐不思蜀 捌拾捌 后宫博弈 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试读章节 壹 皇权VS相权 开国皇帝夺取天下,并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皇帝和他的战友这一群人共同的功劳,因此,这一群人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而不是皇帝一个人。 皇帝和他的战友们属于合伙人关系,胜利果实,大家当然都有份,各自按股分成,都占有一定的不同比例的份额,合伙人根据功劳的大小,担任不同级别的官员。 皇帝与官员共同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者。在官员里面,又有级别大小之分,最大的是相,居百官之首,相的权利仅次于皇帝的权利。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然导致三种结果:增值、保本、亏损。 正常人的行为选择与动机,从主观上讲,都是要使自己增值,或是退而求其次保本,最不愿意接受的是亏损。 因此,老百姓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便想做官。做官的有使自己增值的欲望,便想做相。而做相的,也同样有着使自己增值的欲望。 做相的如果再继续增值,就意味着做皇帝的正在亏损。 所以,皇权与相权之间,必有矛盾,有矛盾就必有斗争,而斗争的结果:要么是相权窃取了皇权,要么就是皇权侵害了相权。究竟何方可以胜出?万古不变的规律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无论你是谁。至于封建礼教忠孝节义嘛,很难约束得了的。 不是说没有忠心的人,而是这一方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实在是不太靠谱。只有实力,才是唯一可信的凭据。 丞相一职,秦时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左右两丞相担任,权利是相当大的。汉时,皇帝在与丞相的博弈中,抓住机会分两步将相权彻底整垮。 首先是瓦解。皇帝将原本集中的相权,拆开分成若干股,由三公九卿各持股若干份,将丞相的权利分散,由多人担任,使之再无法与皇权抗衡。 其次是架空。皇帝又私设一个“内朝”,选用自己最亲信的人,组成宫中决策机构。“内朝”对“外朝”发号施令,“外朝”即三公九卿,仅剩个名分,已无决策权,只能做些传达、执行之类的事。从此,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利被皇帝剥夺了,本属合伙的权利,最终落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 这一回合较量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总之,最后的胜利者是皇帝,而丞相被淘汰,晾在了一边。 皇权虽然巩固了,但他的“内朝”内部又分裂成了外戚、宦官两股势力。这是在战胜相权过程中留下的后遗症。 老皇帝死了,小皇帝继位,年幼不能决策天下事,就由他的妈来主持朝政,他的妈也不过20几岁,就委托她娘家的兄弟(皇帝的舅舅)来主持朝政,称为外戚,一般都是封的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他们的主要责任,是防止其他任何官员以任何形式窃取皇权。 外戚与小皇帝有血缘关系,能守住皇权,外戚有大功。可问题是,小皇帝长大后,舅舅家族的势力也日益庞大,自己曾委托给舅舅的权利如何收回?他就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也就是太监,这些太监一直看护小皇帝长大成人,比亲爹还亲,他们帮皇帝夺权成功后,得到的封赏,“超登公卿之位”。 太监和皇帝共同扳倒外戚后,权利又回到皇帝手中,当然,也有太监的份。新皇帝总是要娶妻生子的,妻子的兄弟多数又是封大将军,又成为新的外戚。 汉灵帝统治时期的格局为: 1.皇帝和他手下的太监们,打倒了舅舅家族,成为最具实力的一方。我们简称之为“甲”。 2.皇帝的舅官何进(妻兄),成为新封的大将军,也较有实力。我们简称之为“乙”。 3.朝廷里其他的三公九卿、文武百官们,虽然人多,其实实力最小。我们简称之为“丙”。 这三方力量中,甲乙两个强方都是皇帝的自家人(奴仆+亲戚),他们是最铁的人,同为“内朝”。丙方为“外朝”,其实只有这两方。皇帝再无能,皇权也是稳固的。 三公九卿、各级官员们尽管一直被晾在一边,但他们还是会瞅准时机,与皇权相搏。三国演义第一回提到汉灵帝在位时发生的一系列灾异现象: 1.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下,把皇帝惊倒,百官俱奔避。 2.蛇不见了,忽然雷雨冰雹,半夜方止,毁坏房屋无数。 3.洛阳地震。 4.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 5.母鸡变公鸡。 6.黑气十余丈,飞入温雄殿中。 7.五原山岸,尽皆崩裂。 十年中发生这些怪异现象,应该也算正常。但官员中有一个议郎,即大名人蔡邕,上疏皇帝,他不说别的,只说母鸡变公鸡这件事是太监干政导致的。 母鸡变公鸡是否属实?即使属实,也和太监没有半点关系。这件事反映了官员中有人企图打击太监,而太监行使的权利是“皇权”,打击太监就有可能被说成是挑战皇权。也许他的立场是对的,但方法绝对错误。 从博弈优选策略的角度来看,作为弱势的丙方,直接攻击最强势的甲方,这是在找死。结果,这个大名人蔡邕很快就遭到了陷害,被革职放归田里。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