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地图,但不是一般的地图,而是一本有关世界音乐的地图。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告诉你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概况和重要城市,而是要告诉你世界上各国都有什么样的传统音乐。本书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适合广大音乐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音乐地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杜亚雄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地图,但不是一般的地图,而是一本有关世界音乐的地图。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告诉你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概况和重要城市,而是要告诉你世界上各国都有什么样的传统音乐。本书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适合广大音乐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作者以旅行指南为线索,介绍各个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让人们在旅行趣味的牵引下,轻松了解世界音乐。本书按世界区域分成10章,每一章节又根据不同的国家分别进行详细介绍。作者从介绍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各民族风俗习惯来引入他们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而后又通过比较、论证来总结出其音乐的特征,极具地域风情和欣赏特色。 本书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适合广大音乐爱好者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东亚地区 第一节 中国 第二节 蒙古国 第三节 朝鲜和韩国 第四节 日本 第二章 中亚地区 第一节 阿富汗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 第三节 吉尔吉斯斯坦 第四节 乌兹别克斯坦 第五节 塔吉克斯坦 第六节 土库曼斯坦 第三章 东南亚地区 第一节 越南 第二节 老挝 第三节 柬埔寨 第四节 缅甸 第五节 泰国 第六节 马来西亚 第七节 新加坡 第八节 文莱 第九节 印度尼西亚 第十节 东帝汶 第十一节 菲律宾 第四章 南亚地区 第一节 尼泊尔 第二节 不丹 第三节 巴基斯坦 第四节 印度 第五节 孟加拉国 第六节 斯里兰卡 第七节 马尔代夫 第五章 西亚北非地区 第一节 伊朗 第二节 格鲁吉亚 第三节 阿塞拜疆 第四节 亚美尼亚 第五节 沙特阿拉伯 第六节 也门 第七节 阿曼 第八节 海湾国家 第九节 土耳其 第十节 塞浦路斯 第十一节 黎巴嫩 第十二节 叙利亚 第十三节 以色列 第十四节 巴勒斯坦 第十五节 约旦 第十六节 伊拉克 第十七节 埃及 第十八节 利比亚 第十九节 突尼斯 第二十节 阿尔及利亚 第二十一节 摩洛哥 第二十二节 西撒哈拉 第二十三节 毛里塔尼亚 第六章 黑非洲地区 第一节 马里 第二节 塞内加尔 第三节 冈比亚 第四节 布基纳法索 第五节 几内亚 第六节 塞拉利昂 第七节 几内亚比绍 第八节 佛得角 第九节 贝宁 第十节 多哥 第十一节 加纳 第十二节 科特迪瓦 第十三节 利比里亚 第十四节 尼日尔 第十五节 尼日利亚 第十六节 喀麦隆 第十七节 赤道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第十八节 苏丹 第十九节 乍得 第二十节 中非 第二十一节 埃塞俄比亚 第二十二节 厄立特里亚 第二十三节 吉布提和索马里 第二十四节 坦桑尼亚 第二十五节 肯尼亚 第二十六节 乌干达 第二十七节 卢旺达和布隆迪 第二十八节 刚果共和国 第二十九节 刚果民主共和国 第三十节 加蓬 第三十一节 安哥拉 第三十二节 赞比亚 第三十三节 马拉维 第三十四节 莫桑比克 第三十五节 科摩罗、毛里求斯和塞舌尔 第三十六节 马达加斯加 第三十七节 纳米比亚 第三十八节 津巴布韦 第三十九节 博茨瓦纳 第四十节 南非 第四十一节 斯威士兰和莱索托 第七章 欧洲地区 第一节 芬兰 第二节 瑞典 第三节 挪威 第四节 丹麦 第五节 冰岛 第六节 爱沙尼亚 第七节 拉脱维亚 第八节 立陶宛 第九节 俄罗斯 第十节 白俄罗斯 第十一节 乌克兰 第十二节 摩尔多瓦 第十三节 波兰 第十四节 捷克和斯洛伐克 第十五节 匈牙利 第十六节 德国 第十七节 奥地利 第十八节 瑞士 第十九节 英国 第二十节 爱尔兰 第二十一节 荷兰 第二十二节 比利时 第二十三节 法国 第二十四节 西班牙 第二十五节 葡萄牙 第二十六节 意大利 第二十七节 马耳他 第二十八节 塞尔维亚 第二十九节 黑山 第三十节 克罗地亚 第三十一节 斯洛文尼亚 第三十二节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第三十三节 马其顿 第三十四节 罗马尼亚 第三十五节 保加利亚 第三十六节 阿尔巴尼亚 第三十七节 希腊 第三十八节 吉卜赛 第八章 大洋洲地区 第一节 密可罗尼西亚 第二节 波利尼西亚 第三节 美拉尼西亚 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五节 巴布亚新几内亚 第六节 新西兰 第九章 北美洲地区 第一节 格陵兰 第二节 加拿大 第三节 美国 第十章 拉丁美洲地区 第一节 墨西哥 第二节 危地马拉 第三节 洪都拉斯 第四节 伯里兹 第五节 萨尔瓦多 第六节 尼加拉瓜 第七节 哥斯达黎加 第八节 巴拿马 第九节 巴哈马 第十节 古巴 第十一节 牙买加 第十二节 海地 第十三节 多米尼加 第十四节 巴巴多斯 第十五节 格林纳达 第十六节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第十七节 哥伦比亚 第十八节 厄瓜多尔 第十九节 委内瑞拉 第二十节 圭亚那 第二十一节 苏里南 第二十二节 秘鲁 第二十三节 玻利维亚 第二十四节 巴拉圭 第二十五节 巴西 第二十六节 智利 第二十七节 阿根廷 第二十八节 乌拉圭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音乐可按其形式和风格特征分为传统音乐和新音乐两个大的类别,其中的传统音乐可按其流行的层面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四大类,每大类中又包括若干不同的体裁。在传统音乐的四个类别中,民间音乐是其他类别音乐的基础,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曾大量吸收各类民间音乐的成分,它们都与民间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中都大量保存了各种民间音乐的因素。这里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依据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五类,即民间歌曲、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民间歌曲是人民的心声,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歌与人民的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群众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民歌也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基础。 中国各民族人民自古以来“习为歌唱”,有卓越的音乐创造才能。各民族民歌丰富多彩、品种纷繁,中国有许多地区被称为“歌海”、“诗乡”。唱歌是各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生产劳动、休息、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上从事牧业的民族,放牧时唱歌,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思乡时也唱歌。此外,他们还在竞技时唱歌,祭祀祖先时唱歌,甚至当母畜不肯奶幼畜时也要唱歌,一直到母畜流着眼泪去奶自己的幼儿为止。生活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圩”、苗族的“龙船节”、白族的“绕三灵”“三月街”、布依族的“赶表”、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待到节日,人们穿上盛装,成群结队,赶到歌唱场所,尽情歌唱。此外,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歌声,如傈僳族,生产有生产调,结婚有结婚调,逃婚有逃婚调,离别有离别调,过路有过路调,甚至告状也有告状调,长辈还用歌唱来调解纠纷并进行裁决。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儿女唱歌,儿女会的歌多,唱得好,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有方,会得到社会舆论的好评:反之.如果儿女会唱的歌不多,唱得也不好,就说明做父母的没有尽到责任,要受到公众的耻笑。有些民族甚至还将是否善于唱歌作为选择配偶的条件之一。因此,许多中国少数民族的孩子到四五岁便开始学歌,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有些民族还形成了教授传统民歌的固定教学体制,如侗族,儿童从六七岁起就在歌班中由歌师教唱民歌。歌班按成员年龄分小班、中班、大班和老班,六七岁到14岁左右为小班,14岁到18岁为中班,18岁到20岁为大班,20岁以上称老班。各歌班按年龄的增长逐渐升级。侗族青少年学歌甚为勤奋,到十七八岁时,便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类型的民歌。 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是中国民歌中著名的品种.它在20HD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种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大多采用散板,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以及婚礼歌等题材。从地理分布上看,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长调民歌最多也最典型。 中国民族乐器共有600多种,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按照发音的动力来源,这些乐器可分为吹奏、拉奏、弹奏、击奏四大类。各民族民间器乐曲包括独奏曲和合奏曲两大部分。独奏曲按乐器的种类分为吹奏乐器独奏、拉奏乐器独奏、击奏乐器独奏和弹奏乐器独奏四种:合奏曲又分同类乐器组合而构成的吹奏乐、拉奏乐、弹奏乐和锣鼓乐,以及不同种类乐器组合构成的吹打乐、弦索乐、丝竹乐等。 P4-5 序言 这是一本地图,但不是一般的地图,而是一本有关世界音乐的地图。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告诉你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概况和重要城市,而是要告诉你世界上各国都有什么样的传统音乐。 在遥远的古代,没有世界地图。后来旅行家到世界各地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情况,汇总起来画在纸上,才有了世界地图。这样,人们就能更全面、更容易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情况,在世界各国旅行也比过去方便得多。因此,世界地图是旅行的产物,同时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这本《世界音乐地图》也是旅行的产物,它也会帮助你了解世界音乐,还能带你到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去进行音乐旅行。 我从小爱好两件事,一是音乐,二是旅行。对音乐的爱好使我选择了音乐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对旅行的爱好则使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外出的机会。我在兰州上小学、中学时,曾到省内的一些地方去旅行;上大学以后,又到全国各地旅行。1985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世界各地去旅行。20多年来,我先后到过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 我到这些国家去的首要目的当然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去进行有关民族音乐学方面的采访、研究、学习和教学。本书便是我这些年在国内外采访、研究和学习的一个结果。谈到这里,我应当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从事的专业——民族音乐学和这个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世界音乐”。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是20世纪50年代初在比较音乐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的调研对象是除了欧洲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欧洲)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民族音乐学家到世界各地去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各民族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材料,不但大大丰富了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其中有些还由音像公司出版,很受欢迎。鉴于此种情况,就需要从商业的角度为这类音像制品起一个统一的名字,于是在1987年,英国十几家音像公司的经理在伦敦俄罗斯皇后酒店开会商量,将这类产品命名为“world Music”。“World Music”这个名词虽然不是民族音乐学家起的,但它的出现却和民族音乐学家们的努力有关,后来这个名称便为民族音乐学界所接受。 “Worlld Music”在汉语中被译为“世界音乐”,从其名称上看,它应当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其实,汉语中的“世界音乐”和英语中的“world Music”一样,主要指的是在世界各地传承的各民族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目前有人也把近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流行音乐包括进来,但不包括专业作曲家创作的严肃音乐。 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曾经说过:“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历史上产生的音乐作品,许多都植根于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其中有的作品直接运用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的素材,有的则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熟悉和了解各民族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对音乐家来说十分重要,这决定了他们的作品和演唱、演奏是否具有民族风格,能否表现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对一般的音乐爱好者来说,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视野,而且也会帮助大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精神风貌。 我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发现,音乐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拿乐器来说吧,全世界有好几千种不同的乐器,它们的演奏方式各异,音色更不相同。有雄壮的小号,柔情的二胡,古朴典雅的维拉琴,如泣如诉的尺八,激越奔放的纳格拉鼓和庄严肃穆的管风琴。在声乐方面也是如此,全世界各民族有多种多样的歌唱方法,其中有讲究共鸣和发声位置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有追求韵味和字正腔圆的中国戏曲的各种唱法,有在图瓦人和蒙古人中流行的一个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的喉声唱法,还有藏族喇嘛们神秘而奇异、能够发出泛音来的“翁该”唱法和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喉鸣唱法。音乐的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世界上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审美习惯和不同价值观念。为了反映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各民族的人们根据他们各自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创造出了不同的音乐。 人们能够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吗?有不少人的答复是肯定的,因为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然而我却认为这种看法不一定准确。虽然人类有基本相同的生理特征,对自然界的声音也会有共同感受,但音乐不是自然的声音,而是像任何一种语言一样,是经过人工制造或选择的、为了表现思想感情而发出的声音。 后记 可能因为我是在一个多民族地区长大的,又爱好音乐,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上小学时,我曾向邻居家的俄罗斯族老太太学唱俄罗斯民歌。上中学后,我曾向同班的藏族和回族同学学唱他们民族的民歌。上大学后,我有机会接触到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锡伯、蒙古、塔吉克、裕固、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同学,又有机会向他们学习这些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1981年,我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分到中国音乐学院工作,音乐学院常有外宾来访问,如果碰到研究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外国专家,我就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请教,要求他们给我介绍本国的音乐文化,并请他们帮助我得到有关资料。20多年中,我先后接触了几十个国家的音乐家,谈话记录也记满了厚厚的几个笔记本。 1985年,我有幸参加中国音乐学家代表团到北非去考察当地的安达鲁西亚音乐,从那以后,我不止一次出国考察,到过俄罗斯、爱沙尼亚、乌克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奥地利、法国、瑞士、意大利、日本、韩国、蒙古、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在这些国家进行的实地考察,使我对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音乐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后来,我有机会到美国、加拿大两国工作和学习,向研究黑非洲音乐、东南亚音乐、拉丁美洲音乐的专家请教,虽然我没有到过这些地区,但通过学习,我对这些地区的音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上述这些积累的基础上,我又参考了许多中、英、俄文的资料,写出了这本《世界音乐地图》。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首先想对多年来始终帮助我了解各国、各民族音乐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特别是要感谢我在加拿大读书时的世界音乐老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迈克尔·腾瑟博士。此外,还要感谢为我提供了大量资料的美国杨斯唐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桑托斯博士、美国肯特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泰勒·米勒博士和我的妹妹杜亚琛、杜亚杰,没有他们提供的资料,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音乐周报》编辑房巍女士,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帮助,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努力并做了大量编辑工作。没有她的帮助,本书也不可能和读者见面,在此谨向她致以诚挚的谢意。 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洪少华先生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花费了许多心血,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本书的出版也是不可能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