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公司治理(1872—1949年)》在重视运用一手资料的同时,比较注意现代经济理论的消化与吸收。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重,并将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将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社会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近代中国公司治理机制进行了深度分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本书主要对近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运行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制度设计与运行情况之间的差异进行说明。由于公司制度在近代中国有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治理机制的变化较大,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书中将近代公司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公司的治理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近代公司治理进行总体评价,并揭示近代公司治理在总体上失效的根本原因。本书的最后,对公司治理在中国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了理论性探索,认为制度创新应基于中国国情,以集体主义取代西方的个人本位。而其关键点则在于人民公告的培养,因为任何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背后都有道德方面的诉求。
导论
一 基本概念界定与选题意义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 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应用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872-1911年)
一 中国公司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及对“富强”的追求
(二)西方公司的示范效应与华商附股行为
(三)传统民营企业中的公司制因素
二 政府控制下的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企业
(一)公司制度的移植与官督商办模式的选择
(二)官督商办企业的制度安排
(三)官督商办企业中的官商矛盾
(四)多元权力博弈下的官商合办企业
三 清末民营公司的初步实践及其治理机制
(一)清末国家工商政策的调整及《公司律》的颁布
(二)清末民营公司的发展状况
(三)清末民营公司的治理机制
第二章 民国中前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912-1936年)
一 投资环境的变化与私营经济的扩张
(一)投资环境的变化
(二)私人资本的扩张
(三)私人资本投资近代公司的状况
二 近代家族公司的治理问题
(一)核心家族的利益保障机制
(二)家族内部的利益调节
(三)中小股东的权益保障
(四)企业集团法人控股治理的探索
三 北洋政府时期官僚参股公司的治理问题
(一)官僚投资近代企业概况
(二)北洋政府时期官僚资本投资公司的治理机制
第三章 民国后期的公司治理机制(1937-1949年)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
(一)统制经济思想的形成
(二)统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国家资本的扩张
二 国有公司的治理问题
(一)国有公司的发展概况
(二)国有公司的治理机制
(三)对国有公司合理性的质疑
三 官商合办公司的发展及其治理机制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商合办公司的发展状况
(二)官商合办公司中商股与官股的博弈
(三)官僚资本的扩张及其公司治理
(四)关于公司国营与官僚资本形成关系的思考
第四章 近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一 近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总体评价
二 近代公司治理成果有限的原因分析
三 近代公司治理创新的困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