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世界级企业,中国的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我们需要借鉴西方成功企业与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企业。《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丛书作为国内第一套系统梳理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思想的日志型图书,立足中国企业实际,将视野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剖析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精髓,解之以“背景分析”,导之以“行动指南”,正合其时、正值所需,是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颇具指导价值的管理丛书。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在巴菲特1977~2007年整整30年的《致股东函》和巴菲特的一些演讲、接受访谈时的讲话等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摘录了365条巴菲特原话精华段落,并配以背景分析和行动指南,与读者一起分享巴菲特特有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智慧。本书由中国著名高校商学院院长〔包括李新春(中山大学)、赵曙明(南京大学)、何志毅(上海交通大学)、白长虹(南开大学)、蓝海林(华南理工大学)、李光金(四川大学)〕联合推荐。
人尽皆知,股神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但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他的管理哲学和投资理念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其所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骄人的业绩为世人所惊叹。他的投资和管理哲学简单、客观而理性,堪称投资界和管理界的经典。
本书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分12个主题,梳理出365条巴菲特的投资与管理精髓,完整呈现了巴菲特的投资与管理历程,原汁原昧地展现了巴菲特投资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成长轨迹。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深入剖析,给出了“在中国跟巴菲特学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
一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1月1日 “市场先生”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他很久以前讲过一段对于市场波动心态的话,是我认为对于投资获利最有帮助的一席话。
他说:“投资人可以试着将股票市场的波动当做是一位‘市场先生’每天给你的报价。不管怎样,‘市场先生’每天都会报个价格要买下你的股份或是将手中股份卖给你。即使是你们所共同拥有的合伙企业经营稳定变化不大,‘市场先生’每天还是会固定提出报价。同时‘市场先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当他高兴时,往往只看到合伙企业好的一面,所以为了避免手中的股份被你买走,他会提出一个很高的价格,甚至想要从你手中买下你拥有的股份;但当他觉得沮丧时,眼中看到的只是这家企业的一堆问题,这时他会提出一个非常低的报价要把股份卖给你,因为他很怕你会将手中的股份塞给他。
“‘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很可爱的特点,那就是他不在乎受到冷落。若今天他提出的报价不被接受,隔天他还是会上门重新报价,要不要交易完全由你自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举止越失措,你可能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多。‘市场先生’是来给你服务的,千万不要受他的诱惑反而被他所导引,你要利用的是他饱饱的口袋,而不是草包般的脑袋。如果他有一天突然傻傻地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好好地加以利用,但要是你占不到他的便宜反而被他愚蠢的想法所吸引,那么你的下场可能会很凄惨。”
——1987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背景分析
巴菲特7岁时就对股票投资感兴趣了。稍大一些,他就到图书馆去,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股票市场和投资的书。11岁时,他买了一生中第一只股票,只买了三股。他试过了能找到的所有投资方法,收集技术分析图表,阅读所有技术分析书籍,到处打听小道消息,但投资业绩仍然平平。19岁时,他读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这才好像见到了光明。
后来,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受到了查理?芒格的巨大影响而开始改进。芒格不断告诫他不要只买进便宜货,让他摆脱了格雷厄姆观点的局限。此外,巴菲特还是一个费雪著作的狂热读者。巴菲特自称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
行动指南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我想最合适的是六个字:很简单一很强大。概括而言,就是他所说的“能够比‘市场先生’更清楚地衡量企业的价值”。
1月2日 多元化陷阱
如果你认为拥有部分美国股票是值得的话,就去买指数基金。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你应该选择的做法,除非你想给投资游戏设些悬念,并着手对企业作评估。一旦你进入对企业作评估的领域,就应该下定决心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认为投资多元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犯了大错。
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六个。如果你真的懂六个生意,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把钱放在第七个生意上,而不是选择投更多的钱于最好的生意,绝对是个错误。很少有人会因他们第七个好的生意而赚钱,很多人却因为他们最棒的生意而发财。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1994年底该公司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投资王国,由一家纺纱厂变成了巴菲特庞大的金融集团,时至今日继续成长为资产达1350亿美元的“巨无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市值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内的股票平均仅上涨了约50倍。
做出这些成就的巴菲特素来以反对“分散投资”而出名,他的理念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这个篮子”。尽管因为巴菲特的“篮子”太大,已经无法用个位数的公司股票来装满,但是多年来他始终坚持长期持有,甚至宣称一生都不卖的股票有4家(后来卖了其中的一家)。
行动指南
我们经常可以在身边的散户(包括我们自己)身上看到与巴菲特截然相反的景象:区区数十万甚至数万元的资金,却持有了十几二十家公司的股票,而且这些公司五花八门,从高速公路到白酒,从房地产到化工。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这些公司吗?你可以在一分钟内不假思索地报出这些公司的名字和所在地吗?
1月3日 现金价值
扣除税负因素不计,我们分析、评估股票与事业的公式并无二致,事实上亘古至今,这个评估所有金融资产投资的公式从来就未曾改变,远从公元前600年某位先知头一次揭示就是如此。
奇迹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里,那历久弥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资观念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要进一步诠释这项原则,你必须再回答三个问题:你如何确定树林里有鸟儿?它们何时会出现,数量有多少?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这里我们假定以美国长期公债的利率为准。)如果你能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个树林最高的价值有多少,以及你可能可以拥有多少鸟儿,当然小鸟只是比喻,真正实际的标的还是金钱。
——2000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背景分析
普通的市场分析人士往往喜欢所谓的技术分析,那是一种近乎算命的玩意儿。证券分析师、投行研究所则往往会夸大一些一般准则的价值,比如“市盈率”、“成长率”、“PEG”等。但巴菲特认为,除非他们能够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线索,否则这些准则与价值评估没有一点关联,有时甚至对价值有损(如果这项投资计划早期的现金流出大于之后的现金流入折现值)。
行动指南
有些市场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信誓旦旦地将“成长型”与“价值型”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类型,那绝不是真知灼见,甚至可以说是无知。成长只是一个要素之一,在评估价值时,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负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所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在中国不灵验的道理。你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从基金经理们那里听来的半吊子东西究竟是不是巴菲特的真实意思表达?
1月4日 “三好学生”
近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难找到股价被低估的股票,尤其是当我们手头上可运用的资金不断地大量涌入。时至今日,规模足以撼动伯克希尔绩效指针的股票种类已屈指可数,基金经理人通常依靠累积基金规模而非基金绩效而获益,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基金规模不会影响绩效,小心点!注意他的鼻子是否开始变长。
找不到大量价格便宜的股票对我们并不会造成困扰,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具备以下三项特点的公司: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由才德兼具的经理人所经营,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股票。
——2003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背景分析
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刚刚经历了“无所事事”的2002年,他居然没有买进多少股票,而是买进了满手的债券。
他向股东解释说,不管市场或经济状况如何,我们随时都很乐意买进符合我们标准的“三好”企业,而且规模越大越好,但目前找不到这样的企业。资金并未被充分利用,这种情况时而有之,虽然这让人感到不太好受,但那总比干蠢事好得多。
行动指南
找不到“三好学生”就不要投入你的资金,不要因为别人的聒噪和喧嚣而动摇自己的心。
确定你的能力范围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自己所做的生意,那么即使你花上一两个月时间,情况也不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内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内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家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
你所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要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去和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就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巴菲特的买卖都是很“简单”的,比如他买进中石油股票前,只看过它的年报,从未见过一桶中石油出产的石油;再比如他买下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通用再保险,花了180亿美元,却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
然而,这种简单背后孕育着大量不简单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先确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再做好、做透范围内的事情,就一定可以成功。
行动指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股道和兵法是相通的。
……
P1-6
《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创作说明
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直到今天,沃伦·巴菲特仍不知疲倦地续写着自己的传奇。
从1941年巴菲特11岁的时候买入第一只股票到2008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高达62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在巴菲特贯穿一生的投资活动中,仿佛总是有着先知般的理智与通明。他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使自己安然度过每一个动荡的经济周期;而当经济呈现非理性繁荣时,他却始终不为人人赚钱的泡沫狂潮动心,这种对于自我身心的控制和管理几乎超越了人性的所有弱点。
巴菲特充满传奇的一生见证了“美国世纪”的大半个进程。尽管巴菲特较少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中,他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本记录。
为了使读者更直接、更完整地了解巴菲特的管理思想,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日志的形式,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巴菲特投资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成长轨迹。
本书素材忠实于巴菲特的原文,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在巴菲特1977~2007年整整30年的《致股东函》和巴菲特的一些演讲、接受访谈时的讲话等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摘录了365条巴菲特原话精华段落,并配以背景分析和行动指南,与读者一起分享巴菲特特有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不只是对巴菲特语录的系统梳理,而是结合美国经济发展背景,强调巴菲特的管理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巴菲特世界的方便之门。
同时,本书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指导,就时下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给读者以现实的借鉴。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向巴菲特学习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更可以领略到他对人生的管理,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巴菲特哲学”的“理性之美”。
《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08年10月底,也就是我在创作《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的最紧张阶段,市场上频频传来“股神抄底失败,神话褪色”的消息。
“巴菲特麾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上周股价下跌约18%,至每股113100美元,致使巴菲特身家缩水超过100亿美元。巴菲特此前投资高盛50亿美元抄底‘次贷危机’的举动也成为投资者的笑谈。”——这是国内一家专业财经报纸刊载的一条新闻中的导语。
如果您看完了《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一书,很可能会赞同我下面的这种观点:以上新闻中的表态,堪称是对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普遍性误读的大集成。
如同我们不能说清楚“什么是爱”,只能说“什么不是爱”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可以毫无遗漏地说清楚“巴菲特是如何投资”的,我只能尽力从各个方面呈现“巴菲特肯定不会这样投资”。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我要把这则带有普遍性误读的新闻导语引用并解释一下。
身为“股神”,巴菲特是最不在乎“股价”为何物的投资者。您可以从本书很多章节中了然这种态度以及它的成因。巴菲特既不在乎“市场先生”忽上忽下的跳动,又曾多次表明不希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过高或者过低,甚至希望所有股东都不要交易,令成交量为零才好!假如一定要说他也在乎股价的话,他也希望股价越低越好,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因为“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才是你得到的,如果你决定长期吃汉堡,难道不希望它的价格一直下跌吗?”
那么,巴菲特“抄底成为笑谈”了吗?不,因为他从来没有“抄”过“底”。且不说巴菲特在“次贷危机”中投资高盛、通用电气都是以优先股为主(此举可令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目标公司情况无可救药时放弃认股而只领取固定利息),这种技术性措施令这次投资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任何失败的可能。就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来看,他是最反对预测股价波动(尤其是指数波动)的人,既然无从预测“底”,何来“抄底”?巴菲特买一个公司的股票只是认为这个公司“值这个价”,他可能判断失误(比如说伯克希尔纺织厂就不值他收购的那个价,是错误的估值结论),但不能说他是“抄底成为笑谈”。
因为从不抄底,所以巴菲特经常“被套”。国内有句谚语叫“炒股炒成股东”,是形容被套的。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巴菲特经常被套的最大原因,他买任何股票都是为了成为股东,甚至最好是唯一的股东。但是不预测底部不代表巴菲特没有做好准备,“次贷危机”爆发前夕,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留存了近400亿美元的现金,并持有近300亿美元随时可以变现的国债,所以在危机到来时,他才能出手阔绰。粗粗算来,如果巴菲特把所有这些现金和准现金全部投入市场,几乎可以把高盛、美林、大摩、花旗和美国国际集团全部买下来,从而垄断华尔街。“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不仅意味着眼光和勇气,还要有危机中保存下来的实力。
匆匆写就本书,并不奢望能全景式地反映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精髓,只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介绍他的一些话语和行动,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我感觉,巴菲特投资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一直颇为艰难。部分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健全,舆论亦广泛鼓吹追涨杀跌甚至是“跟庄”的投资模式,“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更多的则是因为巴菲特投资哲学需要的理性、耐心、信心,这恐怕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几种元素。
不过我依然相信,如此简单而强大的投资哲学,伴随巨大的榜样效应,是终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认同的。
最后,我要感谢一些促成此书出版的师友们,他们是《东方早报》的总编辑邱兵先生、绿地集团的董事长张玉良先生,以及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先生。正是我2008年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一则短文引起了张玉良先生的兴趣,他设宴与吴晓波先生、邱兵先生以及我等人一席畅谈,才促成了后来我与本书的不解之缘。当然还要感谢此书的合作者、帮我做了大量搜集和翻译工作的《文汇报》记者钮怿女士,没有她的帮助,您可能会看到一本错漏百出的蹩脚之作。
我接触巴菲特思想的时间也不长,仅仅五六年的光景,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并且限于翻译及删改等原因,有些段落可能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原文的神韵,还请读者谅解。若有指教,可登陆我的读者圈www.lanshizi.net或发电子邮件至:jnawl39@hotmail.com。
投资者之路漫长艰辛,幸好我们的前方有巴菲特的身影!
江南
2009年1月15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