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江南//钮怿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是平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为世界级企业,中国的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我们需要借鉴西方成功企业与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企业。《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丛书作为国内第一套系统梳理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思想的日志型图书,立足中国企业实际,将视野扩展到世界范围内,剖析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精髓,解之以“背景分析”,导之以“行动指南”,正合其时、正值所需,是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颇具指导价值的管理丛书。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在巴菲特1977~2007年整整30年的《致股东函》和巴菲特的一些演讲、接受访谈时的讲话等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摘录了365条巴菲特原话精华段落,并配以背景分析和行动指南,与读者一起分享巴菲特特有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智慧。本书由中国著名高校商学院院长〔包括李新春(中山大学)、赵曙明(南京大学)、何志毅(上海交通大学)、白长虹(南开大学)、蓝海林(华南理工大学)、李光金(四川大学)〕联合推荐。

内容推荐

人尽皆知,股神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但他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他的管理哲学和投资理念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其所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骄人的业绩为世人所惊叹。他的投资和管理哲学简单、客观而理性,堪称投资界和管理界的经典。

本书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分12个主题,梳理出365条巴菲特的投资与管理精髓,完整呈现了巴菲特的投资与管理历程,原汁原昧地展现了巴菲特投资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成长轨迹。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深入剖析,给出了“在中国跟巴菲特学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

目录

《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创作说明

序 适合中国国情的巴菲特

导言 向巴菲特学什么

一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1月1日 “市场先生”

 1月2日 多元化陷阱

 1月3日 现金价值

 1月4日 〔三好学生〕

 1月5日 确定你的能力范围

 1月6日 低成本交易

 1月7日 股价越低越好

 1月8日 股市是个体重计

 1月9日 做基本面的信徒

 1月10日 不管多少年过去,好东西就是好东西

 1月11日 挑选简单的去做

 1月12日 投资最好的经营者

 1月13日 投资“初恋”

 1月14日 永恒的持股

 1月15日 霹雳猫

 1月16日 寻找真命天子

 1月17日 谁该暗爽

 1月18日 价值评估

 1月19日 成功的理论永不过时

 1月20日 死了也不卖

 1月21日 无限增长的不可能

 1月22日 “我前25年所犯下的错误”

 1月23日 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1月24日 寻找产业的超级明星

 1月25日 通胀是投资的最大敌人

 1月26日 体弱的企业

 1月27日 在价格高昂的时候保持沉默

 1月28日 重组多失败

 1月29日 投资原则通用

 1月30日 信息

 1月31日 反贪和反恐

二月:大道至简

 2月1日 等待机会

 2月2日 逆市场而行

 2月3日 保留盈余

 2月4日 补船不如换船

 2月5日 想把女儿嫁给他的人

 2月6日 经理人文化

 2月7日 世界上最成功的管理模式

 2月8日 至死不分离

 2月9日 如何使投资收益最小化

 2月10日 老友记

 2月11日 复利的力量

 2月12日 择善而从

 2月13日 能力范围内的稳定投资

 2月14日 安静思考

 2月15日 价值的过程中

 2月16日 投资人痛苦指数

 2月17日 治理通胀

 2月18日 少交易为妙

 2月19日 优质股东

 2月20日 股东权益报酬率

 2月21日 企业的先天资质要好

 2月22日 现金并购

 2月23日 坚守能力圈

 2月24日 换股的代价

 2月25日 市场无效率

 2月26日 注资陷阱

 2月27日 合理评估盈余

 2月28日 董事的勇气

三月:打造明星企业

 3月1日 最佳董事会结构

 3月2日 人少也能办大事

 3月3日 克制扩张冲动

 3月4日 节约,再节约

 3月5日 道德力量

 3月6日 非受迫性失误

 3月7日 老马识途

 3月8日 并购想法

 3月9日 越老越有兴趣

 3月10日 有钱后,不要为钱结婚

 3月11日 无为而为

 3月12日 部分和全部

 3月13日 热爱工作

 3月14日 盈余再投

 3月15日 如何看穿财务造假

 3月16日 经营保险公司的秘诀

 3月17日 股权并购要牺牲原有股东利益

 3月18日 Berkshire的独有文化

 3月19日 不懂的坚决不做

 3月20日 合理刺激

 3月21日 股东权益投资报酬率

 3月22日 理性追星

 3月23日 市场与价值

 3月24日 Berkshire的惨痛教训

 3月25日 价格战泥潭

 3月26日 〔七加一个圣徒〕

 3月27日 坏公司的标准

 3月28日 好银行的标准

 3月29日 道德楷模

 3月30日 节约再节约

 3月31日 限制一切不必要的支出

四月:投资与投机(上)

 4月1日 企业正常获利水平

 4月2日 防备损失

 4月3日 树丛无效理论

 4月4日 等待别人的悲观

 4月5日 投资需要耐性

 4月6日 难有先见之明

 4月7日 并购标准

 4月8日 加宽护城河

 4月9日 〔次贷危机〕魔影

 4月10日 时点并不重要

 4月11日 永久持有

 4月12日 集中持股风险小

 4月13日 不在乎历史股价

 4月14日 长期投资的公平性

 4月15日 购并必修学分

 4月16日 不懂高科技也不沮丧

 4月17日 关于泡沫

 4月18日 金融海啸源头

 4月19日 核心投资策略

 4月20日 不因为便宜而买

 4月21日 无视宏观形势

 4月22日 关于套利

 4月23日 稳定获利

 4月24日 胜算颇大才冒险

 4月25日 遵纪守法

 4月26日 重生奇迹

 4月27日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4月28日 保密原则

 4月29日 最坏的情况下得到合理的结果

 4月30日 负债与资产的平衡艺术

五月:投资与投机(下)

 5月1日 好公司是暴利法门

 5月2日 无期限投资

 5月3日 CEO的理财能力

 5月4日 〔霹雳猫〕的风险

 5月5日 〔价值投资〕是句废话

 5月6日 没有目标价

 5月7日 好东西、坏东西

 5月8日 不凑热闹

 5月9日 可转换股

 5月10日 安全投资

 5月11日 行业属性

 5月12日 莫养“蟾蜍”

 5月13日 蟾蜍如何变王子  

 5月14日 知错必改

 5月15日 买生意重于买股票

 5月16日 远离投机客

 5月17日 盈余价值

 5月18日 市价与净值

 5月19日 市场稳定器

 5月20日 商誉战胜通胀

 5月21日 寻找被低估的价值

 5月22日 莫以善小而不为

 5月23日 越便宜越好

 5月24日 永续经营成果的衡量模式

 5月25日 公开上市

 5月26日 影响长期绩效的三个因素

 5月27日 适当注重短期盈余

 5月28日 隐藏利润

 5月29日 警惕风险

 5月30日 期望值要合理

 5月31日 拒绝短线

六月:选股窍门

 6月1日 优势互补

 6月2日 资金成本

 6月3日 审投企业债

 6月4日 不卖亦是错

 6月5日 以所有权人角度看问题

 6月6日 没有城墙的公司不是好公司

 6月7日 长期竞争优势

 6月8日 〔城墙〕是会变化的

 6月9日 考量生意的基本原则

 6月10日 最坚固的城墙

 6月11日 可口可乐的秘密

 6月12日 20年后可口可乐生意会更好

 6月13日 麦当劳不够好

 6月14日 计算账面与实际价值

 6月15日 了解实质价值还不够

 6月16日 银行业投资要谨慎

 6月17日 传媒行业不再拥有特许能力

 6月18日 获利能力的转变

 6月19日 考虑全球化因素

 6月20日 躺着不动

 6月21日 警惕高额退休金

 6月22日 企业好时光的长短

 6月23日 管理绩效是很重要的价值

 6月24日 商誉与消费行业

 6月25日 通胀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坏公司的敌人

 6月26日 通胀时代的礼物

 6月27日 价格往往难合理

 6月28日 选择顺风行业

 6月29日 大小无所谓,关键是懂

 6月30日 谋定而后动

七月:投资秘诀

 7月1日 群星闪耀

 7月2日 简单投资

 7月3日 闭着眼睛投资

 7月4日 珠宝店的秘诀

 7月5日 50年一遇的投资机会

 7月6日 各有各的难处

 7月7日 好上还要好

 7月8日 无法复制的经济规模

 7月9日 大环境让人无能为力

 7月10日 现金牛

 7月11日 高投入高回报还不够好

 7月12日 市场营销

 7月13日 走动式并购

 7月14日 最欣赏的特质

 7月15日 低成本是极大的优势

 7月16日 投资的真谛

 7月17日 正直人格是交易必需保证

 7月18日 把钱花在嘴巴上

 7月19日 士为知己者死

 7月20日 越老越能干

 7月21日 花钱与省钱的原则

 7月22日 什么才是喜斯的竞争力

 7月23日 全速前进的管理者

 7月24日 用卖尿布的方式卖珠宝

 7月25日 神奇的NFM

 7月26日 拾一宝长一智

 7月27日 短不如长

 7月28日 精简开支

 7月29日 不景气的媒体行业

 7月30日 企业难题

 7月31日 什么都不做最困难

八月:逃脱风险

 8月1日 绝对安全

 8月2日 正确估算成本

 8月3日 检讨错误

 8月4日 学会“怕死”

 8月5日 谨慎增员

 8月6日 不要盲目乐观

 8月7日 建造方舟

 8月8日 独立承担风险最牢靠

 8月9日 宏观经济风险

 8月10日 适当夸大风险

 8月11日 三类〔储蓄账户〕

 8月12日 相信数学概率

 8月13日 昂贵学费得来的教训

 8月14日 看透实质价值

 8月15日 用管理抗灾

 8月16日 现金为王

 8月17日 流动性优势

 8月18日 未雨绸缪

 8月19日 价格为导向

 8月20日 资金成本

 8月21日 安全边际

 8月22日 散户战胜大户

 8月23日 不用会计手法掩盖问题

 8月24日 没有生意只赚不赔

 8月25日 为竞争所苦的航空业

 8月26日 不合理的会计原则

 8月27日 众人皆醉我独醒

 8月28日 标准改变

 8月29日 珍惜长期股东利益

 8月30日 产能盲目扩大之忧

 8月31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九月:人性的弱点

 9月1日 会计把戏

 9月2日 经理人文化衰微

 9月3日 可怕的经常项目账赤字

 9月4日 警惕系统性风险

 9月5日 反思风险

 9月6日 租来的寿衣

 9月7日 避免提列损失不当

 9月8日 独立董事难独立

 9月9日 遇风险不可测则速退不犹豫

 9月10日 长期期权骗局

 9月11日 操纵薪酬委员会

 9月12日 我的错误

 9月13日 聪明人净干蠢事

 9月14日 历史无法预示未来

 9月15日 核定薪酬分配

 9月16日 重大失误

 9月17日 不要盲目并购

 9月18日 特别优先股保护

 9月19日 好日子,坏日子

 9月20日 明天再想办法吧

 9月21日 天生我财?

 9月22日 产能过大

 9月23日 自杀性竞争

 9月24日 明辨好坏

 9月25日 冲动是魔鬼

 9月26日 当心你的[理发师]

 9月27日 并购估值问题

 9月28日 买回自己

 9月29日 监视[活死人]

 9月30日 识破经理人诡计

十月:市场群氓

 10月1日 期权的不合理性

 10月2日 何时该回购自家股份?

 10月3日 看空美国

 10月4日 EBHITDA

 10月5日 衍生品就是对赌

 10月6日 美元资产的大问题

 10月7日 [依鬼话结算]

 10月8日 危机,危机!

 10月9日 坚持己见

 10月10日 脱离泡沫

 10月11日 土地价格问题

 10月12日 谁叫别人都有一家

 10月13日 信息不对称

 10月14日 巨灾

 10月15日 会计措辞

 10月16日 追涨杀跌害死人

 10月17日 零息债券

 10月18曰投行的[创新]

 10月19日 贪污有利于[国民富裕]

 10月20日 弄清风险系数

 10月21日 惜股胜金

 10月22日 蟾蜍与高尔夫

 10月23日 期权的成本很高

 10月24日 财务健全

 10月25日 投资者不能[妻妾成群]

 10月26日 钱的价值来自于比较

 10月27日 不要继续挖洞

 10月28日 独立思考

 10月29日 自由现金流

 10月30日 远离长期固定利率

 10月31日 CE0的贪婪时代

十一月:资本魔力

 11月1日 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

 11月2日 权益认列

 11月3日 盈余评价体系

 11月4日 会计数字是起点而非终点

 11月5日 不低估自己

 11月6日 账面价值与实质价值

 11月7日 高标准

 11月8日 难!

 11月9日 花不掉钱很痛苦

 11月10日 20世纪最贵的也是人才

 11月11日 不利因素

 11月12日 资金规模问题

 11月13日 雨刷的作用

 11月14日 发行债券

 11月15日 股价波动总是非理性

 11月16日 实质价值是可靠的获利

 11月17日 买新股并不合算

 11月18日 先画准心再射箭

 11月19日 棒球原则

 11月20日 坚强的资本后盾

 11月21日 增收不增员

 11月22日 成本极低的资金来源

 11月23日 发行B股

 11月24日 做谨慎的小鸭子

 11月25日 新股的价值

 11月26日 业绩落后

 11月27日 相对业绩

 11月28日 老年人的雄心壮志

 11月29日 股东靠什么赚钱?

 11月30日 日 本的生意难赚钱

十二月:首富的财富观

 12月1日 功在国家

 12月2日 股东捐赠计划

 12月3日 捐赠模式

 12月4日 股神的反击

 12月5日 被反堕胎组织击败

 12月6日 洋溢着快乐

 12月7日 股神的幽默

 12月8日 点钱点到手发酸

 12月9日 钱能带来什么不同?

 12月10日 保增长

 12月11日 赚钱更有乐趣

 12月12日 坏消息总是如此精准

 12月13日 股东,你好!

 12月14日 把税看做无息负债

 12月15日 子宫彩票

 12月16日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12月17日 巨额财富留给谁

 12月18日 投资成就本就是骄人成就

 12月19曰最不慷慨是富豪

 12月20日 股东决定自己的钱怎么花

 12月21日 功在国库

 12月22日 麻烦的捐赠

 12月23日 感恩

 12月24日 [无可辩解号]

 12月25日 你什么时候死?

 12月26日 理性动物的方便

 12月27日 放心的工作

 12月28日 厚脸皮

 12月29日 股价太高的困境

 12月30日 可靠的盈余在哪里?

 12月31日 大结局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1月1日 “市场先生”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他很久以前讲过一段对于市场波动心态的话,是我认为对于投资获利最有帮助的一席话。

他说:“投资人可以试着将股票市场的波动当做是一位‘市场先生’每天给你的报价。不管怎样,‘市场先生’每天都会报个价格要买下你的股份或是将手中股份卖给你。即使是你们所共同拥有的合伙企业经营稳定变化不大,‘市场先生’每天还是会固定提出报价。同时‘市场先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当他高兴时,往往只看到合伙企业好的一面,所以为了避免手中的股份被你买走,他会提出一个很高的价格,甚至想要从你手中买下你拥有的股份;但当他觉得沮丧时,眼中看到的只是这家企业的一堆问题,这时他会提出一个非常低的报价要把股份卖给你,因为他很怕你会将手中的股份塞给他。

“‘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很可爱的特点,那就是他不在乎受到冷落。若今天他提出的报价不被接受,隔天他还是会上门重新报价,要不要交易完全由你自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举止越失措,你可能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多。‘市场先生’是来给你服务的,千万不要受他的诱惑反而被他所导引,你要利用的是他饱饱的口袋,而不是草包般的脑袋。如果他有一天突然傻傻地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好好地加以利用,但要是你占不到他的便宜反而被他愚蠢的想法所吸引,那么你的下场可能会很凄惨。”

——1987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背景分析

巴菲特7岁时就对股票投资感兴趣了。稍大一些,他就到图书馆去,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股票市场和投资的书。11岁时,他买了一生中第一只股票,只买了三股。他试过了能找到的所有投资方法,收集技术分析图表,阅读所有技术分析书籍,到处打听小道消息,但投资业绩仍然平平。19岁时,他读到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人》,这才好像见到了光明。

后来,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受到了查理?芒格的巨大影响而开始改进。芒格不断告诫他不要只买进便宜货,让他摆脱了格雷厄姆观点的局限。此外,巴菲特还是一个费雪著作的狂热读者。巴菲特自称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

行动指南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我想最合适的是六个字:很简单一很强大。概括而言,就是他所说的“能够比‘市场先生’更清楚地衡量企业的价值”。

1月2日 多元化陷阱

如果你认为拥有部分美国股票是值得的话,就去买指数基金。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那就是你应该选择的做法,除非你想给投资游戏设些悬念,并着手对企业作评估。一旦你进入对企业作评估的领域,就应该下定决心要花时间、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认为投资多元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犯了大错。

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你懂的生意可能不会超过六个。如果你真的懂六个生意,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证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把钱放在第七个生意上,而不是选择投更多的钱于最好的生意,绝对是个错误。很少有人会因他们第七个好的生意而赚钱,很多人却因为他们最棒的生意而发财。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个已经绰绰有余了。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濒临破产的纺织企业,1994年底该公司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投资王国,由一家纺纱厂变成了巴菲特庞大的金融集团,时至今日继续成长为资产达1350亿美元的“巨无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市值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内的股票平均仅上涨了约50倍。

做出这些成就的巴菲特素来以反对“分散投资”而出名,他的理念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看好这个篮子”。尽管因为巴菲特的“篮子”太大,已经无法用个位数的公司股票来装满,但是多年来他始终坚持长期持有,甚至宣称一生都不卖的股票有4家(后来卖了其中的一家)。

行动指南

我们经常可以在身边的散户(包括我们自己)身上看到与巴菲特截然相反的景象:区区数十万甚至数万元的资金,却持有了十几二十家公司的股票,而且这些公司五花八门,从高速公路到白酒,从房地产到化工。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这些公司吗?你可以在一分钟内不假思索地报出这些公司的名字和所在地吗?

1月3日 现金价值

扣除税负因素不计,我们分析、评估股票与事业的公式并无二致,事实上亘古至今,这个评估所有金融资产投资的公式从来就未曾改变,远从公元前600年某位先知头一次揭示就是如此。

奇迹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里,那历久弥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资观念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要进一步诠释这项原则,你必须再回答三个问题:你如何确定树林里有鸟儿?它们何时会出现,数量有多少?无风险的资金成本是多少?(这里我们假定以美国长期公债的利率为准。)如果你能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那么你将知道这个树林最高的价值有多少,以及你可能可以拥有多少鸟儿,当然小鸟只是比喻,真正实际的标的还是金钱。

——2000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背景分析

普通的市场分析人士往往喜欢所谓的技术分析,那是一种近乎算命的玩意儿。证券分析师、投行研究所则往往会夸大一些一般准则的价值,比如“市盈率”、“成长率”、“PEG”等。但巴菲特认为,除非他们能够提供一家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线索,否则这些准则与价值评估没有一点关联,有时甚至对价值有损(如果这项投资计划早期的现金流出大于之后的现金流入折现值)。

行动指南

有些市场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人信誓旦旦地将“成长型”与“价值型”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类型,那绝不是真知灼见,甚至可以说是无知。成长只是一个要素之一,在评估价值时,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负面。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抱怨所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在中国不灵验的道理。你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从基金经理们那里听来的半吊子东西究竟是不是巴菲特的真实意思表达?

1月4日 “三好学生”

近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难找到股价被低估的股票,尤其是当我们手头上可运用的资金不断地大量涌入。时至今日,规模足以撼动伯克希尔绩效指针的股票种类已屈指可数,基金经理人通常依靠累积基金规模而非基金绩效而获益,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基金规模不会影响绩效,小心点!注意他的鼻子是否开始变长。

找不到大量价格便宜的股票对我们并不会造成困扰,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具备以下三项特点的公司: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由才德兼具的经理人所经营,可以用合理的价格买到股票。

——2003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背景分析

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刚刚经历了“无所事事”的2002年,他居然没有买进多少股票,而是买进了满手的债券。

他向股东解释说,不管市场或经济状况如何,我们随时都很乐意买进符合我们标准的“三好”企业,而且规模越大越好,但目前找不到这样的企业。资金并未被充分利用,这种情况时而有之,虽然这让人感到不太好受,但那总比干蠢事好得多。

行动指南

找不到“三好学生”就不要投入你的资金,不要因为别人的聒噪和喧嚣而动摇自己的心。

确定你的能力范围

如果你不能马上足够了解自己所做的生意,那么即使你花上一两个月时间,情况也不见得会有多少改观。你必须对你可能了解的和不能了解的有个切身体会,你必须对你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范围的大小无关大局,重要的是那个范围内的东西。哪怕在那个范围内只有成千上万家上市公司里的30家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没问题。

你所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你根本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早年的时候,我做了大量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们要走出去,采取所谓“抹黄油”的方式,去与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去和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谈。通过这种手段,你很快就会发现谁是业界最好的企业。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背景分析

巴菲特的买卖都是很“简单”的,比如他买进中石油股票前,只看过它的年报,从未见过一桶中石油出产的石油;再比如他买下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通用再保险,花了180亿美元,却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

然而,这种简单背后孕育着大量不简单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先确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再做好、做透范围内的事情,就一定可以成功。

行动指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股道和兵法是相通的。

……

P1-6

序言

《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创作说明

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直到今天,沃伦·巴菲特仍不知疲倦地续写着自己的传奇。

从1941年巴菲特11岁的时候买入第一只股票到2008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已高达62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尤为令人惊叹的是,在巴菲特贯穿一生的投资活动中,仿佛总是有着先知般的理智与通明。他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使自己安然度过每一个动荡的经济周期;而当经济呈现非理性繁荣时,他却始终不为人人赚钱的泡沫狂潮动心,这种对于自我身心的控制和管理几乎超越了人性的所有弱点。

巴菲特充满传奇的一生见证了“美国世纪”的大半个进程。尽管巴菲特较少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半个多世纪的投资生涯中,他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本记录。

为了使读者更直接、更完整地了解巴菲特的管理思想,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日志的形式,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巴菲特投资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成长轨迹。

本书素材忠实于巴菲特的原文,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在巴菲特1977~2007年整整30年的《致股东函》和巴菲特的一些演讲、接受访谈时的讲话等相关文本的基础上,摘录了365条巴菲特原话精华段落,并配以背景分析和行动指南,与读者一起分享巴菲特特有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并不只是对巴菲特语录的系统梳理,而是结合美国经济发展背景,强调巴菲特的管理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巴菲特世界的方便之门。

同时,本书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思想为指导,就时下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给读者以现实的借鉴。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向巴菲特学习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更可以领略到他对人生的管理,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巴菲特哲学”的“理性之美”。

《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丛书编辑委员会

后记

2008年10月底,也就是我在创作《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的最紧张阶段,市场上频频传来“股神抄底失败,神话褪色”的消息。

“巴菲特麾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上周股价下跌约18%,至每股113100美元,致使巴菲特身家缩水超过100亿美元。巴菲特此前投资高盛50亿美元抄底‘次贷危机’的举动也成为投资者的笑谈。”——这是国内一家专业财经报纸刊载的一条新闻中的导语。

如果您看完了《沃伦·巴菲特管理日志》一书,很可能会赞同我下面的这种观点:以上新闻中的表态,堪称是对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普遍性误读的大集成。

如同我们不能说清楚“什么是爱”,只能说“什么不是爱”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本书可以毫无遗漏地说清楚“巴菲特是如何投资”的,我只能尽力从各个方面呈现“巴菲特肯定不会这样投资”。所以,在这本书的最后,我要把这则带有普遍性误读的新闻导语引用并解释一下。

身为“股神”,巴菲特是最不在乎“股价”为何物的投资者。您可以从本书很多章节中了然这种态度以及它的成因。巴菲特既不在乎“市场先生”忽上忽下的跳动,又曾多次表明不希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过高或者过低,甚至希望所有股东都不要交易,令成交量为零才好!假如一定要说他也在乎股价的话,他也希望股价越低越好,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因为“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才是你得到的,如果你决定长期吃汉堡,难道不希望它的价格一直下跌吗?”

那么,巴菲特“抄底成为笑谈”了吗?不,因为他从来没有“抄”过“底”。且不说巴菲特在“次贷危机”中投资高盛、通用电气都是以优先股为主(此举可令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目标公司情况无可救药时放弃认股而只领取固定利息),这种技术性措施令这次投资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任何失败的可能。就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来看,他是最反对预测股价波动(尤其是指数波动)的人,既然无从预测“底”,何来“抄底”?巴菲特买一个公司的股票只是认为这个公司“值这个价”,他可能判断失误(比如说伯克希尔纺织厂就不值他收购的那个价,是错误的估值结论),但不能说他是“抄底成为笑谈”。

因为从不抄底,所以巴菲特经常“被套”。国内有句谚语叫“炒股炒成股东”,是形容被套的。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巴菲特经常被套的最大原因,他买任何股票都是为了成为股东,甚至最好是唯一的股东。但是不预测底部不代表巴菲特没有做好准备,“次贷危机”爆发前夕,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留存了近400亿美元的现金,并持有近300亿美元随时可以变现的国债,所以在危机到来时,他才能出手阔绰。粗粗算来,如果巴菲特把所有这些现金和准现金全部投入市场,几乎可以把高盛、美林、大摩、花旗和美国国际集团全部买下来,从而垄断华尔街。“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不仅意味着眼光和勇气,还要有危机中保存下来的实力。

匆匆写就本书,并不奢望能全景式地反映巴菲特投资哲学的精髓,只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介绍他的一些话语和行动,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我感觉,巴菲特投资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一直颇为艰难。部分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健全,舆论亦广泛鼓吹追涨杀跌甚至是“跟庄”的投资模式,“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更多的则是因为巴菲特投资哲学需要的理性、耐心、信心,这恐怕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几种元素。

不过我依然相信,如此简单而强大的投资哲学,伴随巨大的榜样效应,是终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认同的。

最后,我要感谢一些促成此书出版的师友们,他们是《东方早报》的总编辑邱兵先生、绿地集团的董事长张玉良先生,以及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先生。正是我2008年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一则短文引起了张玉良先生的兴趣,他设宴与吴晓波先生、邱兵先生以及我等人一席畅谈,才促成了后来我与本书的不解之缘。当然还要感谢此书的合作者、帮我做了大量搜集和翻译工作的《文汇报》记者钮怿女士,没有她的帮助,您可能会看到一本错漏百出的蹩脚之作。

我接触巴菲特思想的时间也不长,仅仅五六年的光景,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并且限于翻译及删改等原因,有些段落可能也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原文的神韵,还请读者谅解。若有指教,可登陆我的读者圈www.lanshizi.net或发电子邮件至:jnawl39@hotmail.com。

投资者之路漫长艰辛,幸好我们的前方有巴菲特的身影!

江南

2009年1月15日 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