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一个乡镇被一种压抑的力量迫促着跑到天津来。她生长在那乡镇,从没有离开过。那乡村,虽然比不上谷镇杨柳青、荷乡胜芳,亦有个小小的名气,但,它总是一个乡村,怎么亦脱不掉鄙野气味。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姑娘,没有见过世故,没有经过风险,她只有天真,只有热诚,所以她有不可摧折的心力。她的故乡虽是鄙野的,却意想不到会培植出这样一个姑娘一有着强大的动人崇敬惹人怜惜的魔力。
环境的舒适和安逸,常常是毁人志气的毒药,会毁灭了一个人发展的机会,也许是为了此,造物者特意为她安排了一个苦难的境遇,故意磨难她。
现在,她已沉陷在苦难中受折磨了。
原来她亦和一般人有着同样的幸运,有父有母,还有一个姊姊。有父亲,在一个未成年人的孩子应该是幸福生活,但她所承受的,却是一串悲凄的日子。
据这苦孩子说,她家本有薄田数十亩,在一个鄙乡,过俭朴的日子。可称小康。赖着她父亲的辛勤,取得温饱,安恬快乐的空气充溢家园里。
自从“七七”,日本把狰狞的面目对着国人作着可怖的鬼相,国家逢到厄运,是她的国民,谁不在衔着同运的悲哀。苦孩子亦在开始同厄运挣扎了。
她那乡镇,在平津路线上不算是偏僻,动人心魄的恶消息接二连三的打进这素来宁静的农村,击碎着每一个安恬的心。她的父亲,从此不再关心他的秫麦,不再关心他的妻女,天天只是握着笔在写,沉默的在写着,锁着眉,凝着神,写、写、一直写到太阳沉下山,苦孩子说:“他整天价写,但不许我们翻看,我那时虽是初级小学生,可是我看出他的心已经乱成一团麻,他天天在写,想抽绎出心头所有的悲愁。那个本子,现在还把在父亲的手里,他并不知道那个本子给我多大的激励。”
在镇上,她的父亲只有一个朋友,就是小学里她的一位老师,每逢老师来访他,他才有话说,说起来滔滔不绝,忽而悲愤,忽而低叹,忽而詈骂,忽而啜泣,他所悲伤、感叹、愤慨的还不是为了国家民族的遭逢!晶莹的泪珠挂在苦孩子的眼角,呜咽着了:
“我从此知道,在他独自扶案而书的时候是多么寂寞呀!我可怜他,自恨我一个小小年纪,一个薄弱的女孩,没有可怜他的资格!我对不起他,可我又没有一个哥哥。”
卢沟桥的第一声炮响了,北平天津接着响起炮声,这惊动世界的巨响,一个浸在悲愤中的神经如何能禁得起。他的父亲生活上的一切都像脱了轨,连家园里的空气亦像是在相冲撞、相激荡,影响到呼吸的人亦感到窒闷。从此,每天晚上,她们母女三人轮流陪伴着他,她们亦只能做这对于受创伤的人并没有丝毫帮助的一点帮助了,啊,可怜的人们!
一天的夜里,村里静得像闭了息一样,远远的一声狗吠,逗起四面响应的吠声。像似在恬睡着的她的父亲,突然从梦里醒来,直瞪着圆铃的眼。她望着他,想过去扶持他。她惊骇住了,现在察觉出父亲比一星期前削瘦多了。这样稍一迟疑,她的父亲猛地跳起,跳下了床,直奔出屋,向篱门外跑,像似追赶,亦像似逃脱。她没有拦住他,只在后面追。从事变起,左一个消息,右一个消息,弄得村里特别紧,村内村边,村里的人,安了不知多少卡子,放哨的为了全村的安全,他们顾不了许多。
在父亲一声叫嗥之后,跟着枪声撩上天空,轻脆、嘹亮,拖着长尾巴的声音,像一条坚韧的钢丝射入平静的空中飞驰着。稚弱的女孩子惊惧了,下意识的发出狂叫:“我的父亲!请不要……”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的呼号。时势环境,她的遭遇,迫得一个娴静的女孩子发出了吼叫。连她自己亦莫名其妙,她向家门以外的人曾喊出这样高亢的呼声。
敌人袭来的恶消息,天天传来,一天紧似一天。这种报道对村里任何人都有恐怖性,但它传入这母女三人照顾一个疯汉的人家,恐怖、胁迫的力量愈发强而有力,尤其是她的母亲。她的父亲,神经上已经失掉了接受这种刺激的敏感了。
村里的婆婆常对她母亲说“大婶!你别大意,带了两个孩子快躲躲吧!”
这种关切,放在她母亲身上,真是一个负不起的重量。
“大嫂子,你弄两个女孩子,多危险!”
“大娘,日本鬼,那野种,你我这年纪,没法子,姑娘家,可得想法,将来……”
“唉!女孩子,多累赘!”
关怀是可感的,但这关怀却化成一支支冷箭中伤了做母亲的心,谁又能想到这一层呢!苦孩子说:
“我对不起母亲,假如我不是一个女孩子,岂不省了母亲许多心思吗?那时,我想,我一定得离开家乡,离开母亲身边,才算体贴母亲,亦唯有如此,才能永远救了母亲!”
她下了决心,不再留在家乡,是为母亲酬答村人的关切,为了解除母亲肩上的负担,为了家庭一切的将来,为了……但绝不是为了逃避危险和恐怖。决心离开是决心离开了,但哪儿是她滋长的园地,那时,她的年纪和学历,还不容许她立刻离开。
八年当中,她的母亲独立撑持这一个家,一个别的家所不会有的那么多的烦难困苦的家,她照顾女孩子,用心血把她们培育起来,她照顾家业,家业虽薄,亦幸能在穷窘的时代,免掉饥寒,这是一件好体面样儿的男子的活儿,现在担负起它的,不是一个女人吗?虽然她亦免不掉在夜半孤灯下把酸泪滴在手中的活计上,但我们可以想到,她绝不是在悲伤现在遭遇的不幸,绝不是在感叹自己的工作劳苦,她是在忧愁怎么得到一个转变,救了自己的孩子。但她绝不会知道她的精神却激励起她的孩子——从她身上已发出一线的光明。
苦孩子曾对我说:“可怜的母亲,她不亦是一个女子吗?只可惜她度过了一个平淡安逸的幼年!我从她的努力,增加了我的勇气,我不相信,女子就是弱者!”
在她小学毕业的那年,就向她母亲提出请求,从她母亲的表情,知道她已发现了光明,可是她没有这样的勇气答应她女儿的请求。
她母亲同情她,赞助她,但她又在忍受一个新的痛苦。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子,乡下姑娘,经济的困难,她母亲为了辉煌的光明的保持,绝不推辞,可是她又怎能爽利的答应她呢?
P9-11
《津门教育家杨坚白》即将付梓,望着一摞散发着墨香的书稿清样,诸位学长和校友们编纂本书的奋斗历程浮现在我们眼前。
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我们的母校天津南开中学赋予学子的挥之不去的文化个性。近年来,在相继完成电视专题片《情系南开》、大型电视纪录片《百年南开》、图书《感念南开》、《杨志行传》、《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的故事》(中、英文版)等作品以后,编纂《津门教育家杨坚白》的课题提到议事日程。
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老学长,到年届半百的后学,大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判断是一致的,都认为杨坚白先生是南开校史中的一位重量级先贤。他上世纪20年代就读南开中学,大学毕业回到南开中学任教,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教育生涯。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期,成功地引领南开中学走进新的历史阶段。总结和传播杨坚白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认识到了事情的社会价值,大家怀抱着一股激情投入工作。多数同志都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生理年龄不再年轻,但一说要写杨坚白先生和南开母校的往事,仿佛都焕发了青春,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年月。大家查资料,翻旧作,访故友,忆往事,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同志带病写作,有的同志反复修改,有的同志在自己写作的同时热心组稿。大家没有任何功利的动机,只想让杨坚白先生的思想和精神留驻人间,给历史一个交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成果出乎我们的预料。在数十位南开校友和社会贤达的努力下,收集杨坚白先生遗作、撰写缅怀杨坚白先生文章的工作相继完成。在饱含沧桑感的字里行间,一位爱国教育家、忠诚的共产主义者的伟岸形象跃然于纸上。如果说,过去我们对杨坚白先生的印象是零散的肤浅的,此刻则升华为见贤思齐的深度感悟。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编纂本书的史籍价值和文化境界。
本书收录的杨坚白先生的文稿,出自手稿、打印文本和图书报刊;封面书名和印章选自杨坚白先生生前的墨迹和篆刻;各界人士和南开校友的文稿,多数为新作,也选了部分旧稿或遗作。编纂时尽量保持原貌,但出于统一体例、减少重复、确保全书质量等考虑,做了适当的技术性处理。由于文稿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一些表述可能有差异,个别史料难免有重复。总之,虽然我们在编辑把握上尽了很大努力,仍难尽如人意,敬希读者鉴谅、赐教!
值此《津门教育家杨坚白》完成之时,我们谨向所有为这项文化工程不辞艰辛、慷慨奉献的领导同志、各界人士和南开校友表示深切的谢意!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经指出:“历史,它的圆满理想的境界,至少是一种诗和哲学的合成品,它通过特定人物和特定事件的生动描述,将一般现象深入人心。”愿《津门教育家杨坚白》为传播南开精神、推进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愿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前言
杨坚白同志生平
坚白文存
母校重光
(1946年10月)
四二校庆复校周年专刊编后记
(1946年10月8日)
记一个被苦难折磨着的女孩子
(1947年2月15日)
欢迎校长纪实
(1947年6月10日)
今夜的星光正预示着明日的晴朗
(1947年11月15日)
读《伐檀》
(1948年2月1日)
校史
(1949年5月5日)
我在新南开担任领导工作的情况
(1955年1月)
办好广播学校 帮助初中高小毕业生自学
(1955年8月29口)
怎样看待中小学实行的“二部制
(1957年2月14日)
动员全民大办教育
(1958年7月4日)
保教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1965年5月30日)
做好校外教育工作
(1965年12月)
幸福的回忆 殷切的教诲
(1978年1月30日)
江南行诗稿
(1979年5月)
缅怀周总理 更爱新南开
(1979年10月)
公能学会的前前后后
(1980年4月)
写在心扉的入党申请书
(1980年8月18日)
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建议和设想
(1980年8月27日)
忆《天琴》
(1980年10月23日)
南开人要有芬芳之气
(1981年3月5日)
民进天津市委的工作情况与思考
(1981年3月10日)
我爱祖国我爱党
(1981年6月28日)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修班开学致辞
(1981年9月8日)
合乎国情 顺乎民心
(1982年5月24日)
天津十六中五十五周年校庆献辞
(1982年10月6日)
箴赠李莉同志
(1982年10月12H)
校史片段回忆录
(1983年3月12日)
再谈教育改革
(1983年4月5日)
重视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
(1983年4月7日)
解决南开中学操场问题的建议
(1983年4月9日)
我们都是爱南开的
(1984年1月31日)
锲而不舍 再拓新境
(1984年3月)
南开中学操场问题汇报要点
(1984年9月24日)
南开中学八十周年校庆祝词
(1984年10月17日)
关于教育经费问题
(1985年4月)
教育必须改革 促进经济腾飞
(1985年4月5日)
漫谈“尊师重教
(1985年9月)
南开与我
(1985年10月17日)
关于天津教育工作的十件实事
(1985年10月30日)
学校、家庭、社会拧成一股绳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而奋斗(1986年4月)
缅怀周总理 不忘谆谆教诲
(1986年5月4日)
南开校史的若干变迁
(1986年9月12日)
求实中学新进步的起点
(1989年9月)
光辉的八十五年
(1989年2月)
关丁企业办职业教育的想法
(1990年1月20日)
九十年代的“庚午情
(1990年2月25日)
我的感受
(1991年6月)
为南开中学操场事再次上书
(1992年4月2l}])
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
(1993年6月5口)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1993年7月1日
庆贺母校南开中学建校九十周年
(1994年10月15日
杨坚白几记
(1977年12月至1981年3月)
鸿琮泽广
丰碑/秦炳南
感人的一幕/申林
不忘老教育家的嘱托/石坚
杨坚门先生和他的教育思想/纪文郁李信
传承南开“公能”校训的领军人物/梁秉彝
杨坚白先生为恢复南开传统殚精竭虑/1948届班史编纂资料组
毕牛追求光明的杨坚白同志
怀念杨坚白老校长/王淑玲
坚白轶事/王之却
回忆我的老师杨坚白/孙养林
我的老师坚白先生/陈东生
怀念恩师杨坚白先生/李宝珠
教育界楷模杨坚白老师/张国贤
良师严师杨坚白/杜建新
“坚”与“白”伴我一生/胡广建
坚白老师为我指点迷津/吉镱
杨坚白老师二三事/王松涛
赞杨坚白/聂志清
永远怀念杨老师/孙宝琮
难忘恩师杨坚白/肖荻
社会转型期的杨坚白先生/李元溥
恩重如父的杨坚白校长/杨承白
最伟大最可敬的人格/佚名
历历在目的两件往事/高达利
忆老校长夫人的葬仪/徐志金宋鸣鹤
割不断的师生情/翁铭庆
史苑寻宝/王增多
缅怀民进天津主委杨坚白/熊铣
杨坚白先生印象/李淑云
亲近教师的好局长/杜蕴珍
终生感恩杨坚白先生/萧奇
心系幼儿教育和民族教育/张志民
在杨老身边工作的日子/邱惠敏
点滴小事看杨老/赵自成
回忆我的参军时刻/杨冶敬
怀念父亲杨坚白/杨诒年杨诒申
杨坚白年谱
后记
2009年3月12日,是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杨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按照时下的惯例,当一位名人百年诞辰来临的时候,时常以各种形式缅怀和纪念。以逝者高尚的思想和业绩激励生者,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南开学子对于杨坚白先生的敬仰与缅怀,就蕴涵上述人文特征。杨坚白先生生前担任过诸多社会职务,但他最具文化特征的身份符号,是天津南开中学历史上的第二位校长,新中国南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
杨坚白先生是在一个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担任南开中学校长的。那是一段从黑夜步入黎明的岁月,作为一所中外名校的主持者,杨坚白先生以深厚的爱国情结和文化底蕴,既传承了私立南开中学的优良传统,又融会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摸索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径,引领南开中学走进人民教育的新时代。杨坚白先生在南开校史上的功绩彪炳千秋。
担任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以后,杨坚白先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了他以教育为人生追求和社会使命的抱负。他在毕生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奋斗实践中,确立了融会中华文明和南开精神的核心价值,即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公心,探索素质教育规律的诚心,一门心思呵护广大教师和学子的爱心,百折不挠战胜艰难险阻的恒心。这些核心价值,至今发散着先进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光耀。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辈子有益于革命,一辈子有益于工作,一辈子有益于青年,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毛泽东同志评价吴玉章老人的这段名言,诠释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人生的至高境界。杨坚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嘉言懿行,进入了这种境界,实现了从爱国知识分子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杨坚白先生属于南开,属于天津,更属于中国教育事业。
正是这些具有时代特征和普遍意义的认知,使我们意识到,对于杨坚白先生的敬仰,不能停留在情感的忆念,更应该升华到理性的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总结并传承先生的业绩和品格于万一,那就对当前的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价值。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要尊师重教,中国教育事业需要杨坚白思想与实践,我们的时代需要杨坚白精神和作风。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策划和编纂了这本《津门教育家杨坚白》,把它贡献给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本书分为“坚白文存”和“鸿琮泽广”两个板块。前者收有杨坚白先生的遗作53篇,包括文章、讲话、诗作、日记,展现了他的南开情结和教育思想;后者收有社会贤达和南开校友的纪念文章37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杨坚白先生的思想、实践、品格、风骨。两个板块构成“杨坚白写、写杨坚白”的复合型结构。全书文稿蕴涵见贤思齐、催人奋进的力量,自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境。
罗曼·罗兰说过:“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津门教育家杨坚白》是南开学子对于先贤的深情顶礼,更是弘扬南开精神、复兴中华民族的持续动力。
以上感悟,与众同飨,权充前言。
天津南开中学是新中国两位总理的母校,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杨坚白(1909-1996),是南开中学百余年校史上的第二位校长、新中国南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
杨坚白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时刻,既传承了南开精神和办学传统,又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人民教育的新阶段,是肩负着承前启后使命的重要人物。杨坚白先生从事普教事业六十年,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毕生追求光明,爱党爱国,八十五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天津和南开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书是为纪念杨坚白先生百年诞辰,由天津南开中学校友编纂的文集,包括杨坚白先生的遗作和缅怀杨坚白先生的文章两个部分。通过这些文稿,展示了杨坚白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尊师重教的形势下,本书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具有史籍价值和启迪意义。
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杨坚白是南开中学百余年校史上的第二位校长、新中国南开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本书是为纪念杨坚白先生百年诞辰,由天津南开中学校友编纂的文集。本书分为“坚白文存”和“鸿琮泽广”两个板块。前者收有杨坚白先生的遗作53篇,包括文章、讲话、诗作、日记,展现了他的南开情结和教育思想;后者收有社会贤达和南开校友的纪念文章37篇,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杨坚白先生的思想、实践、品格、风骨。两个板块构成“杨坚白写、写杨坚白”的复合型结构。全书文稿蕴涵见贤思齐、催人奋进的力量,自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