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地下党工作经历,反思新中国初期知识分子运动,回顾“文化大革命”中七年秦城监狱生活……本书是一部表现共产党员、进步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经历的北平地下党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张大中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口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地下党工作经历,反思新中国初期知识分子运动,回顾“文化大革命”中七年秦城监狱生活……本书是一部表现共产党员、进步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画卷。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口述史,作者叙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十一年地下党工作的经历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亲历。书中记述了育英中学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北平地下党的秘密活动点;平西抗日根据地妙峰山交通站;保定、满城地区开辟的秘密交通线;充满传奇色彩的安全转移;中山公园音乐堂流血事件;轰动一时的沈崇事件;燕京大学校园里开辟出国统区中的解放区;北师大“四九血案”等关于北平地下党的重大事件,是一部表现共产党员、进步教授学者和青年学生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奋斗的历史画卷。 目录 第一章 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土地上 第二章 进入敌伪统治的心脏地区 第三章 从燕京大学到平西情报联络站 第四章 从妙峰山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五章 北平地下党工作的新阶段 第六章 疏通血脉——开辟保定地区秘密交通线 第七章 输送进步教授和学生奔赴抗日根据地 第八章 秘密交通线上遇到的种种险情 第九章 宋汝棼和北京大学党支部 第十章 策反伪治安军 第十一章 安捷和秘密交通线 第十二章 名副其实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何万生 第十三章 我所知道的北京剧社 第十四章 北平城里的饶家 第十五章 身边走过的烈士 第十六章 风雨兼程赴北平——抗日战争胜利之际的一次紧急行动 第十七章 第二条战线的揭幕战 第十八章 迎接新战斗——柳林村写报告 第十九章 重返燕园——开辟国统区中的解放区 第二十章 波澜壮阔的抗暴斗争 第二十一章 反饥饿反内战 第二十二章 连绵不断的冲击波 第二十三章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春风化雨——一场卓有成效的思想启蒙教育 第二十五章 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运动 第二十六章 青春的旗帜永远飘扬——青年突击队 第二十七章 更能消几番风雨——“文化大革命”前后 附录一 抓“门前三包”最后一份工作 附录二 张大中同志生平 后记 试读章节 告别燕京大学校园,我把行李存放在北平城里花枝胡同饶毓菩家,交代要回趟家,就匆匆上路了。 那天,我穿着黑布鞋蓝大褂,肩挎一个白布小包袱,带着随身用品,一副买卖人的打扮。到前门长途汽车站上车,经广安门、卢沟桥、良乡县城。每到一处都要接受敌伪检查站的搜身检查。中午抵达长途汽车的终点站—房山县长沟镇,这里是敌人的据点,设有敌伪军的炮楼,满街有敌伪军人窜来窜去。我下车后,在沿街的一个小饭馆吃了中午饭,便徒步向惠南庄走去。边走边打听,当日黄昏走进惠南庄。按事先的约定,找到村中的高台阶黑漆大门,认准这是秘密交通站,伸手扣响门环,两声轻一声重,如此三番,门内没有动静。我正纳闷,忽听身后有人低声问:“你找谁?”只见身后闪出一个壮实干练的青年人,两眼炯炯有神地打量着我。我想起刚进村时影影绰绰有个人远远跟着自己,看来就是眼前这个青年人。 “我找周大爷。” “他不在。” “周大哥也行。” “有什么事?” “想买蜂蜜”。 上述对话都是早已约定好的。青年人再叩门环时,门开了。一进门,青年人就握住我的手,“我是周景岩,家父知道你要来”。 周景岩是晋察冀社会部平西情报联络站的交通员,他的父亲周硕臣是一位教师,抗日开明人士,父子二人都担负着秘密交通工作。周家父子热情招待远道而来的同志。住下后,周硕臣老先生介绍说,这里是敌我交界拉锯村,两面政权,白天敌人来了应付敌人,夜晚敌人走了给自己工作。不知什么时候敌人就闯进来查户口,你的名字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怎么说呢。我想,日伪报纸天天宣传“大日本帝国”“圣战战果辉煌”。什么大日本,你们是小日本,我们中国才是大中国。小日本可以猖獗一时,但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我们大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于是脱口而出:“我就叫大中,张大中。” 这就是我的名字张大中的由来。 我和周家父子商定,由周景岩去天津向周彬、黄云汇报,并接周彬、黄云等同志来平西。周硕臣先生带我去平西根据地。 在惠南庄住了几天,了解了附近敌伪军队活动的情况,夜幕降临后,周硕臣带我启程。 别看周老先生四十开外,走起村路来还是比我这个学生出身的青年强得多。他始终步履轻捷,气息匀称,时不时还提醒我“小心”“探着点儿”。走着走着,他看我气息急促,渗出汗星,一把夺过我的包袱替我挎着。趁着月明星稀,绕过敌伪据点张坊,爬过一丈多深的封锁沟。后半夜,终于抵达山坡上的一个小山村,周硕臣伸手一指,“到了。”这里就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片上村。我举目细看,斜坡上,月光下,飒爽伫立着八路军的岗哨。 “干什么的?”岗哨问。 “走亲戚的。”周硕臣答。 周硕臣经常走这条路线,与很多八路军干部战士相识。他们说了几句什么话,哨兵就把我们引进了哨所。 当周硕臣向哨兵介绍“这是那边过来的同志”时,年轻的八路军战士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欢迎你,同志!” 我感到一股热流在全身涌动。眼前是自己的同志,脚下是自己的土地,头上是自由的天空,看不到令人憎恨的膏药旗,看不到端着刺刀、耀武扬威的日本宪兵,听不到从电影院、日本料理传出来的怪里怪气的靡靡之音,在这一刻我恢复了中国人的自尊。没有经过沦陷屈辱的人,是体会不到此时此刻的幸福与激动。说话问,我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在这个与敌伪军对峙的前哨里,我们喝了几缸子热水,稍事休息,即沿着拒马河谷上行,经六渡村到达十渡村(即今山势险峻的十渡旅游风景区)附近的西庄。周硕臣介绍,这里是房(山)涞(水)涿(县)县委驻地。他把我交给县委,就返回惠南庄。 送走周硕臣,我心潮久久不能平息,不停地寻思,像周硕臣这样的老先生,家财殷实,又有文化,本可以衣食无忧地过自己的日子;是什么让他不仅支持儿子参加革命,而且自己还甘冒危险,没有任何报酬地劳碌奔波?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一颗爱国心。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周硕臣先生这样普通百姓的支持,才使我们的抗日战争立于不败之地。以后,我听说周硕臣出席晋察冀边区参议大会,当选为边区参议员。全国解放后,周老先生曾任房山县(现为房山区)副县长,儿子周景岩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周硕臣老先生被批斗遭受迫害,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房山县老同志的支持下,房山县政府为周老先生恢复名誉,撰文表彰他抗日革命业绩,给他在惠南庄外修建了纪念碑。 P36-38 后记 一、关于“口述历史” 张大中原本有一个写作回忆录的计划,而且构思了一个初步的提纲。2005年他对我谈起此事,希望我代为执笔。此时恰逢北京市社科联和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组织写作“口述历史”稿件。该会领导、原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陶一凡安排我采写张大中的“青年突击队’和“门前三包”这两个题材。据有关学者介绍,“口述历史”这一体裁概念的明确提出,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被我国史学界、文学界和出版界逐步接受,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率先倡导,并在其期刊《当代北京研究》上开辟常设栏目。受其启迪,我和张大中把他说我记的这种文体往“口述历史”上靠拢,姑妄称之。 二、关于书名 张大中193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革命生涯几乎全部围绕着北京展开。北京解放前,他从事北平地下党的工作;北京解放后他的领导和周围同事中很多都是原北平地下党的同志和战友,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受迫害也与北平地下党这段历史直接相关。在八十年代还曾经与原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一同抓“军民共建”。凡是认识张大中的人常常会把“北平地下党”这个概念看作张大中的第一属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2005年,我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悼念原北京大学校长陆平的文章《不是哀乐的哀乐》,写道陆平校长遗体告别仪式上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张大中看后对我说:“你在文章里说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岁月,是陆平最美好的记忆。我何尝不是这样?北平地下党的斗争生活,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一生最美好的记忆。后来每当想起那段斗争生活,总会激情澎湃。”往常每谈及此,他的得意之色总是溢于言表,似有青春再来的感觉。足见张大中始终萦怀着一种深沉的北平地下党的情愫。从全书内容上看,90%的篇幅属于北平地下党的内容。因此,拟取书名时采用了《我经历的北平地下党》。 所谓“经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一些事情不是亲历的,但与本人有关,也酌情纳入。 三、关于内容 张大中从2005年春开始口述,陆陆续续近三十余次。最后一次是2007年4月13日在解放军301医院。此后病危,当年7月23日不幸逝世。 书稿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张大中本人审阅了书稿,并仔细修改而定稿。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大部分篇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年突击队”、“门前三包”两章。 第二种情况,张大中审读了书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但是他本人没有来得及亲自修改,而是由我根据他的意见执笔修改,修改后的稿子他没有来得及审定。这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多的几章。 第三种情况,张大中口述了基本内容并且指定了参考书目。我根据这些内容连缀成篇,此时张大中已经辞世,没有审读这些书稿。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部分篇章均属此列。 鉴于以上情况,史料的遗漏、事实的出入、姓名的误谬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诚希见谅。 书中所用照片均为执笔者自行遴选,由于条件所限,多有阙失。再因摄影者大都不祥,故而未能一一署名。其中解放战争部分分别由王浒、张炳煊提供。 四、关于“北平”和“北京” 在北京的历史上,“北平”与“北京”这两个名称有过多次更迭。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师进入元大都后,朱元璋诏改大都为北平府。到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从南京迁都北平府,改北平为北京。1644年清入关,定都北京(京师)。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北京仍旧称为北京。1928年盘踞在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6月28日,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全国解放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改北平为北京。从1928年到1949年的2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北京是称作北平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称作北平的21年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间日本侵略者卵翼下的伪“北平地方维持会”曾于1937年10月12日擅自非法将北平改称为北京,还一度非法把北京算作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当时沦陷区的部分民众为了少惹麻烦,被迫在日伪面前称北平为北京。 总而言之,从1928年到1949年的2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北京曾改名为北平。 五、关于“城工委”和“城工部” 据《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记载,“城工委”至“城工部”的机构沿革情况概括如下: 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设立城市工作委员会,聂荣臻为书记,许建国、刘仁、刘慎之为委员,刘慎之负责日常工作。分局城工委成立后,对外保持秘密,隐蔽在分局组织部内,驻阜平县易家庄。 1944年9月,中共晋察冀分局决定以原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基础,组建城市工作部,刘仁为部长。 1945年9月30目,晋察冀中央局(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分别成立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中央局)通知,由刘仁、武光、周小舟、甘春雷组成中共北平市委。刘仁任书记,武光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周小舟任宣传部长,甘春雷任军事部长。刘仁兼北平卫戍区政委。市委机关以原分局城工部、冀察区党委城工部为基础,加上冀察、冀晋各地县委负责北平工作的同志及从分局党校调来的同志组成。 1946年10月,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撤销北平市委。市委机关改组为中央局城工部,刘仁任部长,武光调任其他工作。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北局。5月26日,华北局决定,刘仁任华北局城工部长。 1948年12月,根据华北局决定,城工部机关分成去北平和去天津两部分,刘仁、萧明、张秀岩到北平;杨英、丘金、于致远到天津,城工部机关工作人员分别去北平和天津,城工部工作结束。 张大中同志曾嘱托我:待完成本部书稿之后,由我在本书的基础上完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学作品。 在张大中遗体告别仪式上,悬挂着大幅黑色挽幛: 抗日足迹踏遍幽燕大地二条战线焕发古都青春 坚持真理笑看秦城冷月 与时俱进谱写改革新篇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得到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陶一凡以及宋汝棼、王浒、沈同等同志的大力支持,王浒同志还提供了多幅珍贵照片,值此谨代表张大中深致谢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