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本书配有美轮美奂的彩色插图和珍贵的情节插图不仅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亲切轻松的阅读氛围,而且使读者全面、具象地理解世界文学名著的丰富内涵,感受世界名著所蕴涵的艺术魅力。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全书以主人公冉阿让传奇式的一生为主要线索,塑造了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爱潘妮等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失业短工冉阿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被判刑,经历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出狱后,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灵魂得到升华,一心为善,关心穷人。其间,他与警察沙威发生了数次冲突。但是,冉阿让始终未能见容于统治者,几遭困厄,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小说文笔优美,尤其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真实细腻,更加精妙,堪称写作的典范。
一、常开的大门
1815年,迪涅的主教是查理·佛朗沙·卞福汝·米里哀先生。他是个七十五岁左右的老人,从1806年起,他已就任迪涅区主教的职位。
米里哀先生是艾克斯法院的一个参议的儿子,所谓的司法界的贵族。1789年革命爆发了,事变迭出,司法界贵族家庭因受到摧毁、驱逐、追捕而东奔西散了。米里哀先生,当革命刚开始时便流亡到意大利。此后他的遭遇没有谁提起,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他从意大利回来,就已经当了教士。
1804年,米里哀先生是白里尼奥尔的本堂神甫。
接近拿破仑即位时,他为了本区的一件不知道什么小事,到巴黎去过一趟,并偶遇皇帝。不久以后,他极其惊讶地得到被任命为迪涅主教的消息。
米里哀先生到迪涅的时候,有个老姑娘——比他小十岁的妹子巴狄斯丁姑娘伴着他。他们的仆人只是一个和巴狄斯丁姑娘同年的女仆马格洛大娘,她既是姑娘的女仆又是主教的管家。
米里哀先生没有财产,虽然他以主教身份从政府领得一万五千法郎的工资,但都“分配了他的家用”——支持教育、慈善事业。
对这种分配,巴狄斯丁姑娘以绝对服从的态度接受了,只有女仆马格洛大娘,稍微有些啰唆。
由于主教对穷人的救济是那么慷慨、那么尽力,因此,当地的穷人,出于一种本能的爱戴,称他为卞福汝主教,意思是“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