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人间的恋情,甚或激情,故事发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以今日的眼光去看,也许会觉得那些人物过于幼稚、单纯,过于多愁善感,拘束而不奔放。我们作为现代人,当然自认比他们进化、开明。不论在知识或在感情上,我们都达到高度的复杂和微妙,怎可与那些人物的“落后”作同日语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此情可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程抱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人间的恋情,甚或激情,故事发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以今日的眼光去看,也许会觉得那些人物过于幼稚、单纯,过于多愁善感,拘束而不奔放。我们作为现代人,当然自认比他们进化、开明。不论在知识或在感情上,我们都达到高度的复杂和微妙,怎可与那些人物的“落后”作同日语呢? 内容推荐 程抱一是法国著名华裔作家、诗人、书法家。《此情可待》是其继《天一言》后刨作的第二部小说,2002年荣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法语系艾学大奖,为该学院自16世纪开创以来第一次颁发给一位亚裔作家。 小说讲述了两位无名人物道生和兰英身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爱情,是一个迟到激情的故事。它生动地描述了人间的悲苦,其人物均扎根在现实生活之间,有血有肉;它建立在心灵与感觉之上,同时又揭示了精神。作者正是借助这个“无时间性”的主题,来畅述自己对生命和爱的感悟。 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开始的时代,是一个激奋的时代。这是出现阿伯拉尔和爱洛伊斯、特里斯坦和伊瑟、但丁的贝雅特丽齐和奥洛德林的苏珊的时代,也是一个冲动、探索、理想化和精神追求的时代。“崇高、卓越的激情往往展现于社会束缚的背景里,更有甚者,它滋生于心灵作至高提问与求索的沃土中。被神秘的力量推动,那一对把所负情怀推向无限向往的情人,进入了不断超越而永无止境的历程。” 目录 前言 此情可待 爱与美——与程抱一的对话录 试读章节 太阳已经照明树梢。按理说,他原可以早些动身。在道观中,大家都是鸡呜即起。然而这一天,他执意做完每日的一些杂活。早饭后,他先去井边汲水,挑回两桶水倒入厨房侧边的大缸里。然后他去菜园一角劈柴,仔细将劈好的木材堆置在棚架下。最后他和道土们一块儿诵早经。庵中道士原有十多位;其中数人先后去世,现在只剩下八人了,除了两三位较为年轻,别的也都上了年纪。道生所以要完成这些活儿,固然是帮一手忙,更多却是出于感情。他这辈子里,曾在两处道观中生活过多年,始终没成为道士,说明他尚未进入五清境界。此次离开,他不知何时能再回来,也不知是否会再回来。对这一点,他闭口不谈,只说下山是想到县城去看看;他青年时期在那边住过。故土重游之念,大家都能体会。可是自从他在道观生活三载以来,获得众口赞赏,因为他深谙医术:道士们病痛时得到应有的治疗、照顾。再者,上山来朝拜的香客中,除了有人请他算命,亦不乏乘轿前来看病者。道士们尽管心性淡泊,仍不免因道生离开而生惋惜之情,私心里都盼望他早日归来。 平时,他和旁人一样,身穿长袍。那天,为了上路他换了短装:上衣,齐腿的裤子,腰间缠着宽腰带,其内缝有钱袋,腰带外则挂上一只铁碗。长途跋涉并不使他畏惧,他对此已习以为常,这本来就是他的命。他知道如何轻装就道,身边只携带必需用品。日常衣物、针灸用针、基本草药以及算命诸书一并卷入棉被中心,再密密包上油布。捆扎后的包裹看起来实垛垛的,背起来并不沉重,向众人告辞后,他从容不迫地戴上草帽,手执长棍,这才步上了下山的小径。 那时正值二月下旬,山巅云雾依然浓厚,寒气刺骨。缓慢走在漫生野草的窄道上,他庆幸脚上穿的是草鞋;不然那双很珍贵的厚底布鞋很快就会湿透而邋遢了。果然,他的短袜立即打潮。不打紧啊,草鞋既然露空,太阳一出短袜就会干了。整个冬天,上山来的人不多,春来不久,由于频频下雨,泥径坑坑洼洼满是小石子。所有这些对他都无关紧要,他一边开路,一边加快步子。不可否认,由于长期深居简出,他肢体多少有些僵硬了。但他竭力以持续的节奏朝前走;而大自然也好似善意地逐渐响应他的步子,兴奋之感开始自他心底溢起。突然,一只野兔穿道而过。本能地,他伸长棍子想要狠然一击。立刻,他止住了: “总是这么冲动!难怪老方丈说过:你要成为道士,还有大段路该走咧!” 过了一阵子,他又训诫自己:“小心啦!这次出行不像以往,你得诚心诚意做个真人,才能感动上苍……” 到了半山坡,他并不感到疲倦,却停下步来。计算一下,他有足够的时间在黄昏时分到达相距不太远的界石镇;无须太匆忙赶路。道边,大松树下横排着一块既方且平的巨石。坐在石上,可以舒怀静观下方的硕长河谷。正好雾气已经散去,放眼望去,远处谷问一些村子的点点房舍历历在目。更远的河谷尽头,升起一片轻烟;烟幕背后,不难猜到县城所在。那儿就是他此行的目的地。往县城去,有两天多路程,除非碰上意外,估计第三天,或最晚第四天便可到达。中午刚过,太阳直射下光芒,穿过透光的松树枝叶,不时有乌鸦展翅飞起。高空中更不停地盘旋着老鹰数只。道生脑中掠过了这样的念头:他,一个五十多岁的人了,现在仍然活着,他不畏惧再一次游荡,虽然他直觉地感到这将是此生最后一次了。那位他要看望的人儿是否依然在世?想到这,他挥手赶走周围那些打扰他的马蜂,仿佛不愿多停留在此处。他立起身,背上油布气味的背包,重新上路。 逐渐靠近山脚,山坡愈趋平坦。这南面山坡上,气候宜人。周围开始出现一块块梯田。稻田之外还种有玉米、大豆、甘蔗等其他庄稼。不久,行人眼前涌现出白墙房舍,围绕着它们的则是竹丛、果园、菜地,葱翠色彩闪耀在斜射阳光下。“这就是闻名的江南景色了!”道生想到,这一大片地区不正是过去——老远的过去一一他跟着戏班子跑遍了的?那时,大家跋山涉水,疲于奔命,哪有一刻闲情来观赏风景!后来,他独自在北方辗转了数十载。两年多以前,他渡过长江,回到南山岸来。可是一过江,他径直由北坡上了山,今天从南坡下山,他才真正投入江南怀抱。在山顶上,人所呼吸的是来自远古的老树青苔气息。这里,气味变了。空气中弥漫着花果的芳香,间或掺杂有附近酿酒场传来的浓郁酒香。游人怎能不觉得生命又有滋味了呢? 道生一路走着,看见迎面走来两乘轿子。他正要让路,就听见一乘轿子中有男人的声音问道:“你不是山上的郎中吗?”在道生肯定回答后,男人停下了轿子,从中急忙走出。他向道生解释说,他正要送生病的妻子到道观去。但听道生说不再回山上后,他跪倒在地,恳求他当场给他的妻子诊治一次。道生让妇人所乘的第二顶轿子停在路旁,看到她确实病得不轻。询问病情后,他查看了她的舌头,拨开眼皮查看了眼睛并号了脉搏。他的结论是她患了副伤寒。如此严重的疾病必须持续地治疗,而在当前的情况下是无法办到的。他打开了背包,拿出他最好的药品,同时耐心地指出其他应增添的药草以及煎制汤药所需的分量。这是他目前所能做到的了。至于效果如何,只有听凭天意。那丈夫感激之下不知如何是好,坚持重金酬谢他。道生谢绝了,并解释说由于不是正规的郎中,他一贯遵守病人痊愈前不取回报的原则。那男人坚持再三道生也未让步,只回答说:“如果她以后病好了,你可以给县城首府南边的白鹤镇道观送点钱去。” 急于到达目的地,道生不愿意在路上多作意外停留,不然,消息就会传开,更多的病人将来向他求治。他没有忘记除治病之外他的主要职业依然是占卜,而占卜提出的教诲不是“尽人事,听天命”吗?确实,一旦情况与机遇会齐,人完成了他所能做的事,那么不该降临的就不会降I临,而该降临的必然降临。他向那对夫妇告辞后,又继续上路。不久他直接进入了平地,在一条更宽阔的尘土飞扬而多处有车轮轨迹的路上,走进了行人的行列。路边一个村庄入口处的大槐树下,摆着个卖茶及食物的摊子。他要了他认为最解渴的菊花茶,小口地喝了起来,并嚼着些花生。然后,他感到饥饿,吃了几个芝麻饼。这样充实体力后,他走上这一天最后的行程。现在他沿着河边走去,河谷逐渐开阔起来,把环绕它的小山推向越来越远的地方。他的身心里产生了那种所有的流浪者都体会到的双重感受:一方面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而另一方面则是必须选择方向与立即寻找何处过夜的必需。远远的天边,太阳开始触及小山的线条。他盼望着去界石镇过夜,于是加快了步子。P1-5 序言 三十年前,由于参加一次讨论会,我在巴黎东郊的罗岳蒙修道院小住。这座中古时期建立、战后经过修整的著名建筑,处于园林中心,使它成为理想的会谈场地。精雕细刻的高耸石壁与参天古木的绿阴枝叶亲密地呼应着,似乎促励人类在他们之间也努力进行交谈。确实,在如此有利于协调谅解的环境之中,我们都深感到,作为具有语言的生物,我们,人,天然被赋予对话的使命。 然而,在这次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主题的讨论会过程中,我能衡量出在人与人之间、更不必说文化之间的真正对话是多么困难。倘若不局限于肤浅的谈论,对话要求参与者超越表面差异,要求他们接受进入各人存在的深层:那里才是生命提出基本的极限的一些问题的所在之处。面对这些问题,各人会作出特殊形式的回答。诸种特殊回答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探求固是对话的主旨,也许更重要的是:既然有缘对他方深度了解,各人应在自身之内作出变化性的启发、吸收与创新。 由于应该谈谈十五年前我离开的原籍国家的文化,我感到一种几乎是肉体的需要去重新投入从前我曾经熟读的好几本书,或者去查询其他一些我尚未涉猎过的书,以丰富我的思考。正是这时发生了一件我形容为神奇的巧合。一位讨论会的负责人偶然向我提到,在修道院的一间大房间中,散乱地存放着大量的中国书籍。这是一位现已去世的老汉学家在五十年代由中国带回来的。不用说进入那间房时我是多么兴奋了。我一眼看到靛青色调的古书颜色,以及它们散发出的那种草干后的芳香。而那用丝线装订的柔软纸页抚摸起来是多么温馨!随意翻开几卷常用的书本时,我注意到许多书页边上都写有注释或试译。于是我感触很深地想到,这位汉学家在那遥远的国家所度过的漫长的岁月,他为掌握这表意文字所经历的时时刻刻的斗争。 我很快认识到他特别感兴趣的时期是明朝时期(1368—1644),正如好几篇出现在杂志中的文章,此外汇聚在那儿的大量收藏的书,均作了同样的证实。我没用多久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位致力于认识中国文化并与之进行对话的学者,还能找到其他如此丰富、如此令人鼓舞、比这更好的时代吗? 明朝在推翻蒙古人所建的前一个朝代后,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行施严厉的统治。但是在这政权逐渐衰微腐化之后,从明朝下半叶开始(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最初的三十年)国家期盼着改变。历史形势促使社会进入了缓慢的转化。在帝国内部,城市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前资本主义”类型的经济诞生。在帝国之外,中国至此所认识的如印度及伊朗等外国的存在,乃是通过丝绸之路。现在,国家进行几次盛大的航海计划,才发现了南亚的国家。后来日本海盗不断入侵沿海省份,使之了解到这邻国的重要性。这也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欧洲文化开始通过耶稣会传教士的媒介进入中国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历史条件,思考中国文化变迁的人不能不上溯过去的千年。有一个先例显示出某些令人鼓舞的景象。确实,在汉朝于3世纪左右崩溃之时,沉人混乱中的中国曾因外来因素的介入,更确切地说,是由于佛教的传入而受益匪浅。并且在唐朝时期(618—907)及北宋时期(960—1127)曾出现了一次极不平凡的文化复兴。佛教以其对罪过的意识及对灵魂得到拯救的忧虑,以其在沉思中的程度与阶段的概念,构成了对中国思想的新贡献。再回到我们关注的明朝,它的深刻变化表现在整个一代独立思想家的出现,尤其以泰州派的思想家著称,如反抗传统的王艮、李贽等。继之而来的思想家如王夫之、顾炎武及黄宗宪,后者甚至对帝制的正确性提出质疑。在文学方面,也显现出一些伟大的才华,其中归有光、袁宏道、张岱与李渔,他们的作品是独具灵感的自由抒发。此外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皆突飞猛进,其中对现实的描述与人物的心理的分析皆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所有的这些颤动也引发了绘画方面的响亮反响,特别是所谓“怪诞”画家的出现,如程邃、徐渭、陈洪绶,不久继之而来的朱耷、石涛、髡残等。然而,思想上更激进的复兴的可能性由于满族入侵而戛然停止。面对这次入侵,明朝的腐败政权受到相继不断的起义与反叛的削弱而无力抗击。 我感谢这位汉学家将我的注意吸引到这本身极有意义,而同时对中国现代文化也极有意义的时代。现代文化一如任何文化一样,为求演变应与外来文化中那最好的部分进行对话,我还感谢他为我提出了所有需要的材料来衡量这一时代的博大与丰富。这样的感情转化为一种无限的铭感。当时我在陈列满书籍的架子上碰上一卷简朴的看来特别无名的作品,书名是《山人叙事》。在前言中,手稿的刊行人介绍作者是一位明朝末年的文士,这批文士在满人到来时,拒绝效忠新建的政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得不改变生活,一些人成为农民,另一些人隐居深山野林,专注于写作思考或回忆的书籍。《山人叙事》讲述两个既平凡又很不一般的人物所经历的激情。作者是从这场激情的见证人那儿听到这个故事然后把它写出来;见证人即是书中名为憨儿的那一位。 从作品开始的章页,我即进入了最亲切的中国真实生活。由于我当时的特殊境况,我处在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接连好几个夜里,我追随着故事的曲折起伏而不能脱身,无法思考其他。一旦书本阖上也无法读其他的书。最后,与我打算延长在罗岳蒙小住的原意相反,我读完这本书就离开了。这是三十年前的事。我远远没有将它忘记,却保留着对它越来越强烈的思念。二十年后,我曾有机会回到罗岳蒙。自然我很愿意重温我过去的神奇故事;但是使我惊讶,然后使我失望的是不可能找到这卷渴望的东西!它从架子上消失了。那么我并非唯一被它所吸引的人……从今以后它落入了什么独占者的手中?我以后是否还能再见到它?一次振奋之下,我决定从记忆中恢复这既是肉体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奇遇的全部实质。我生活中未预料到的事使我延迟了实现这个愿望。今天我是否完成了哪怕是那曾如此强烈地影响了我的作品的一小部分?我没有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只知道我所做的是出于来得很远的无法压抑的心愿。 有人可能会问,为何这位“山人”,既然他见证到思想那样沸腾,江山那样动荡的时代,却专心致力于如此局限的叙述:两位无名人物的爱恋之情。对我来说,我并不因之过于惊讶。我可以设想,作者正是为了超越时代的局限,乃借助一个堪称“无时间性”的主题来畅述自己对生命的感应。更何况,我深知,真正的人间激情,不终是小我的感官、温情之事,它实在牵涉到人类的精神探险,不是吗?崇高、卓越的激情往往展现于社会束缚的背景里,更有甚者,它滋生于心灵作至高提问与求索的沃土中,这正是明朝末年所具有的特殊条件。被神秘的力量推动,那一对把所负情怀推向无限向往的情人,进入了不断超越而永无止境的历程。 尚可指出的是,山人在书中提到了主要人物与两位来自“西洋”的异国教士相遇。从时代看,这只能涉及最早进入中国的耶稣会教士。众所周知,他们之中某些人,一旦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定居后,曾与中国文人进行了深度的对话。他们在受到儒家思想中优良成分的吸引与影响的同时,也使一些高士、皇室成员,以及不少平民信奉了基督教。但在此篇叙事中,我们所读到的,并非深入的讨论,更不是皈依宗教、改换信仰这些事。两位教士正在设法前往首都;他们和主人公相遇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引起的。尽管如此,这历史性的见证确实可贵而富有意义。相遇既是来得突然,开始是双方的惊讶,继之以一种本能的好感;至于真正的了解——假如了解终于有朝实现的话——则只能是后来的事。当对话者各各来自天涯一方,他们相互渗透,必须长远时间。除非在短期内,有些交换的问题触及了每人身上切肤敏感之处。书中主要人物在爱情折磨中由于遭受到了身体不能和情人接近的考验,乃以他的方式回应了异国人关于爱的神秘意义以及灵魂不灭的话语。然而,话又说回来,一次真正的相遇却又处于超乎普通语言的更高层次上。正如情人们能够体验到的:一个眼神、一道微笑足以使每人开向另一人的神秘,开向也许比人更高的神秘。 2002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