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內容博及天地、囊括古今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帝王、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全书文辞优美,善叙事理,善描人物,“于叙事中寓论断”、脉络清晰、跌宕有致、鲁迅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主持点校的《史记》为底本,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
《史记》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于这部司马迁“网罗天下佚闻旧事,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衰之理”忍辱负重二十余载成就的传世散文经典,要想读懂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和人生的真谛。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主持点校的《史记》为底本,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让大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修养,与这部难得的经典“亲密接触”。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毯。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显,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氈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燕燕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人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立担。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裡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垡塞,紫,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估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灌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基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直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爱,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且苤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P2-P3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太史令,主要从事管理皇家图书、收集史料等工作。他曾打算编写一部通史,但没能实现。临死前,嘱咐司马迁完成他的遗愿。司马迁年轻时就很喜欢历史,20岁时就漫游名山大川,到处考察、搜集史料。他承袭父亲太史令的职务后,又得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这些,都是司马迁能够编写出《史记》的重要原因。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这中间,因为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好话,被投入监狱,惨遭腐刑,蒙受奇耻大辱。出狱后,司马迁更加发奋写作,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煌煌巨著。在他死后若干年,他的外孙杨恽将这部52万多字的巨著公之于世。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有的称作“太史公书”,也有称作“太史公记”的。到了三国时期,才将这本书明确称为《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篇,主要记载帝王;表10篇,主要记录大事年表;书8篇,主要记录典章制度;世家30篇,主要记载侯王勋臣;列传70篇,主要记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史记》之前,我国也有史书,如《春秋》这样的编年史,如《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国别史,还有《尚书》这样的政治史,但是还没有一部贯穿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通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后代修前朝国史,都遵循《史记》的体例,一直到清代,号称中国“正史”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的体例为蓝本的。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文学巨著。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把中国的历史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以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蔺相如、屈原、荆轲、项羽、刘邦、韩信、樊哙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本书以中华书局1959年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主持点校的《史记》为底本,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驷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并删除了“十表”中不便阅读的表格部分。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士,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因此,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