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种美德,感恩是种责任,感恩是种幸福,感恩是种竞争力。感恩是一种奉献社会、回报他人的能力。学会感恩,犹如鸿鹄乘上了长风,能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赞美伟大无私的母爱,但我们决不认可一味迁就退让无原则的溺爱,不赞赏过了头的爱。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本书从家长教育孩子感恩的角度,以一个新的视角,剖析培养孩子感恩的因素,告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也教给家长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方法,从而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成熟、懂事、明理、感恩、勤奋的好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写给父母--塑造孩子的感恩之心 |
分类 | |
作者 | 周亚岚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感恩是种美德,感恩是种责任,感恩是种幸福,感恩是种竞争力。感恩是一种奉献社会、回报他人的能力。学会感恩,犹如鸿鹄乘上了长风,能飞得更高更远。 我们赞美伟大无私的母爱,但我们决不认可一味迁就退让无原则的溺爱,不赞赏过了头的爱。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本书从家长教育孩子感恩的角度,以一个新的视角,剖析培养孩子感恩的因素,告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也教给家长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方法,从而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成熟、懂事、明理、感恩、勤奋的好孩子。 内容推荐 本书从家长教育孩子感恩的角度,以一个新的视角,剖析培养孩子感恩的因素,告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也教给家长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方法,从而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成熟、懂事、明理、感恩、勤奋的好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友善、温情,懂得感恩与回报的。 目录 前言:中国父母是伟大而又可怜的父母 一、做孩子自豪的父母 消除感恩误区 我只在乎你 父母恩情知多少 给孩子一个感恩的童年 父母要有索取的心态 舍得放手让孩子走 “自私”的父母能培养出无私的孩子 给孩子施展感恩的机会 请你保留一些爱 永远不要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私人空间 不把烦恼带回家 二、砺炼品格以良好的习惯感染孩子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财富 教育孩子把老师当作父母 有乐观的家长才有开心的孩子 善良是人间最感人的品质 错了就要勇于承担 一旦承诺一定信守 尊重孩子等于尊重自己 专注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真诚地赞美孩子 自立自强的父母更能赢得孩子的感恩 合作中体悟感恩 三、身教胜过苦口婆心的言传 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培育孩子 言语文明,以美好的修养感染孩子 独立思考,以思想的光辉影响孩子 热爱书籍,以知识的书香熏陶孩子 终身学习,以良好的学识培育孩子 尊老爱幼,以传统的美德滋养孩子 珍惜时间,以生命的质量教育孩子 四、困难能加速孩子成长 磨难教育可起助长之效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舍得让孩子吃苦 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爬起来比跌倒永远多一次 五、互动作文: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六、“洗脚事件”调查报告 七、父母给孩子上感恩活动课 八、亲情故事 母爱的光辉是永不消逝的太阳 九、感恩名言 试读章节 感恩不是单纯的孝顺,感恩是一种品质和情怀,需要我们终生培养。 感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要认为孩子孝顺父母就是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伴随我们终生。 感恩应作为良好的习惯去养成。 感恩如同培养孩子其他品质一样,需要养成习惯,父母从孩子懂事起就要开始培养,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感恩不只是口号,更是行动。 看一个人能不能感恩,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更多应该体现在踏踏实实、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力。 教孩子感恩他人别忽略了自己。 别人给孩子做一顿饭,可以换来孩子的“谢谢”,父母给孩子做了一辈子的饭,为什么赢不来感谢呢?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一个乡村家庭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盘稻草。全家人都很奇怪,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说过饭菜好吃,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连世上最不求回报的母亲,都渴望听到一点感谢的回声,那么对待别人给予的帮助,就更需要心存感激地说声——谢谢。这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因为这样的息息相通而感到世界格外美好。 有时我们只注重表面的待物接人,却不懂得让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尊重自己的家人。 有这样一个例子:儿子的眼睛先天不好,为了给儿子治眼,婆婆从乡下来到家里帮忙,婆婆每天的任务是带孩子去看眼,可年仅5岁的儿子却不能接纳老人,不听老人的话,处处与老人作对。儿子治眼的程序很烦琐,孩子有时没有耐心,婆婆带孩子看眼,自然就要督促孩子要用心去做,可是儿子有时不是很听话,不想做时就和婆婆作对。儿子不喜欢老人看他的动画片,还振振有词:奶奶看不懂!更有甚者,有时竟然当着老人的面让婆婆滚回乡下去。虽然是自己的孙子,但是婆婆听后心中自然不是滋味c^每次父母会教育孩子一顿,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问儿子原因,为什么不喜欢奶奶,儿子的回答:奶奶太丑,太烦人!儿子有着独生子女的独断与霸道、傲慢与无礼。 感恩需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别心血来潮,只有几天热度。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刘南的人决定要给父亲洗一次脚。因为他刚刚看了一篇文章,文中说,一位很有成就的人在反思自己一生的经历时,觉得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好好地尽孝,甚至没给父亲洗过一次脚。刘南看过文章之后觉得深受教育,他想自己也没有好好地尽过孝,也没有给父亲洗过一次脚,他要用行动来弥补这一遗憾。 第二天,刘南起了个大早赶火车。坐了一天的火车,傍晚时才进家门。父亲见他回来,又喜又惊,问: “单位放假了?” “没有。” “出差顺路?” “也不是。” “那你怎么有时间回家?” “我回家给您洗一次脚。” 父亲听后大惑不解,忙问:“孩子,有什么事跟爹说,是不是下岗了?”刘南觉得跟父亲说不清楚,便不再回话。他打来热水,给父亲洗脚,他洗得很认真,洗完之后又扶着父亲上床歇息。 刘南坐了一天的车,很累,他上床不久就睡着了。他终于尽过一回孝了,心里踏实了,因此他睡得很香。但他父亲却一直没睡着,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大饼”。“孩子出什么事了?”父亲实在憋不住,半夜里几次起来想叫醒刘南,但看他睡得那么香,几次都没叫他。天快亮的时候,父亲终于憋不住了,他推醒刘南,说:“孩子,快告诉爹,到底出什么事了?你不说出来,爹要急出病来了。” 真孝,是绵长的春雨,润物细无声。而刘南的孝,却是心血来潮,会吓坏人的。笔者有一次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后回家,当天晚上,孩子回家见到妈妈,表现特别好,拥抱亲吻妈妈,给父母倒水、洗脚、做饭,但第二天,就看不到这些举动了,这说明,感恩的品质和习惯还没有树立起来,也说明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只在乎你 家长要学会感恩孩子。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爱情的证明,是夫妻相爱感恩的回报。 父母应经常在心中默念:孩子,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使我的人生有了色彩,奋斗有了动力;使我的生命不断延续,生活更有意义;因为你的到来,我变得快乐,我的梦想能够成真;你让我学会了不仅爱你,也爱像你一样可爱的孩子;你让我烦恼,可你也给我开心;感谢你,孩子,你是一束灿烂的阳光,照亮我生命的历程;你是一朵鲜花,装扮我人生的路途。我要为你而努力而奋斗,我要让你,因有我这样的爸爸妈妈而倍感欣喜、倍感自豪、倍感骄傲,我要让你大声说出来:爸爸妈妈,你们是我崇拜的偶像!我爱你们!没有你们,我不会这么快乐!下辈子,我还做你们的孩子! 父母恩情知多少 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孩子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怎么可能产生感恩之心呢?教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知恩,知恩后才可能去感恩、报恩。经常给孩子讲父母养育他们的过程,让孩子切实感到父母的艰辛、爱心,从小埋下感恩的种子。 父母好比一棵大树,从始至终奉献着身上所有的东西,从叶、花、果到枝干、树墩,都毫无怨言地奉献给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很好地阐述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很久以前有一棵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到树旁玩耍。他爬到树顶,吃苹果,在树荫里打盹……他爱这棵树,树也爱和他一起玩。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男孩长大了,他不再到树旁玩耍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看起来很悲伤。“来和我玩吧!”树说。P1-5 序言 感恩是种美德,感恩是种责任,感恩是种幸福,感恩是种竞争力。感恩是一种奉献社会、回报他人的能力。学会感恩,犹如鸿鹄乘上了长风,能飞得更高更远。本书从家长教育孩子感恩的角度,以一个新的视角,剖析培养孩子感恩的因素,告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也教给家长培养孩子学会感恩的方法,从而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成熟、懂事、明理、感恩、勤奋的好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友善、温情,懂得感恩与回报的。 但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大家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自私自利、注重物质享受、品德缺失、不会感恩与回报。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做了些什么?有没有教过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我们从小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了吗?很大程度上,家长只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知识的积累、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情、品德、素养的砺炼。对孩子德育、性情、为人素养开发的迟缓,导致孩子的情商先天不足,脏话、搞怪、自私、无礼、不会感动,更不懂感恩。捐资坦然接受,贷款不知归还;鞋带让父母系上,脏袜子打包邮给父母;不向家要钱便没有音讯,生日派对把父母赶走…… 中国一在校大学生的一封家书,一页纸只有几个字:爸爸,寄钱。再看一个美国7岁小孩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同样是几个字:dad,我爱你。 再请看下面的一个事例:一个中国留学生寄住在一个德国家庭,可不到一个月,就被人家赶出家门。理由是:他连起码的感恩都不会,太不懂礼貌。可悲,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的子弟,竞因不懂礼貌被扫地出门,这难道不是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极大讽刺吗? 2005年春天以来,山西省发生了多起儿子弑父、弑母的事件。在作案者看来,父母生下我,就得一切为了我;如果父母不为我,或我不如同龄人,那就全是父母的错。这便是凶手的逻辑。剖析类似案件,这些子女从来不知对父母感恩,却总要向父母索取,一旦索取未果,他们便恨父母如仇敌而向其行凶。 我们又应该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女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弑父、弑母,恐怕还有一个原因——父母对子女太溺爱、太娇惯,以至于子女要月亮,他们不敢摘星星。积习成癖,姑息养奸,才导致六亲不认、怒而行凶的疯狂。让孩子知道感恩,是家长的重要责任。而且要从小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只有心怀感恩之心,才能有善待和回报施恩者的行为,才能远离违法犯罪和邪恶。 感恩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大学生不懂得这一点呢?孩子们从小对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感恩意识的缺失,责任不全在孩子身上,这里面掩藏了很多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感恩教育的缺失已经到了不得不反省的地步了。 首先,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正是他们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其次,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中小学教育也没能跟上,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这使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高校则又以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了,大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再次,中国传统的育子观念造成了中国孩子独立意识普遍较差。在西方国家,无论贫富贵贱家庭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而中国的学校和社会却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养活自己的机会,如勤工助学等,这就使得大学生把向父母伸手当做理所当然,感恩无从谈起。最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情的淡漠,也是孩子不懂感恩的因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谭振亚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谭振亚强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父母无怨无悔,是世界上奉献最多而又最伟大、最可怜的父母。 因为“伟大”,所以“可怜”,因为“可怜”,才不被孩子尊重,致使其不懂得感恩父母。没有回报的爱是寂寞的、可怜的。因此,感恩教育不能缺失。 在对中学生崇拜的偶像调查中,歌星、影星、球星占了很大比例,几乎没有人把自己的父母当作偶像来崇拜,这真是为孩子操劳一辈子、含辛茹苦的“伟大”父母的悲哀。 一位年迈的老母亲,被亲生儿子背着,将要被抛弃在山野里,一路上,母亲折下树枝,丢在路上,儿子十分奇怪,问娘为什么这样做。母亲回答说:“为了让你回家能认识路。”母爱是无可比拟的,亦是可怜的。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特别疼爱自己的唯一的亲人——儿子,她总是尽量满足儿子的一切需要。 有一天,她见儿子不是很开心,就问儿子;“孩儿,你为什么不开心?你想要什么?”“妈,我想要你的心。”妈妈愣了一下,沉默了一会……“好,我给你。”母亲剖出了自己的心,倒地而死。“太好了,太好了……”儿子捧着娘的心向门外跑……“哎哟,”儿子被门槛绊倒了,“哇……”哭了。“孩子,你摔疼了吗?”心摔出老远,摔碎了的、流血的心关切地问。这样的母爱是愚昧的。 儿子被熊咬住了手,母亲毫不犹豫伸出手去替代儿子的手;儿子想吃母亲包的饺子了,母亲赶紧包好坐飞机给儿子送去;儿子嫌饺子淡了,母亲用针管把盐水注到一个个饺子里去……这样的母爱是可悲的,这样的母爱,对孩子是极大的害! 母爱如水,母亲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渗透到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母爱如山,母亲的爱是一种坚强的爱,刚强如铁,巍峨如山;母爱如灯,母亲的爱,是一盏不灭的灯,永远点亮在心里,伴你前行,给你希望和信心,让你不再怕黑;母爱如佛,天地宽大,父母恩大;母爱如花,温馨芬芳,一生相伴;母爱如海,容忍、宽广、无私;母爱如泉,绵延不绝,永不枯竭。母爱是临别的叮咛,回归的期盼;母爱是暮色中的炊烟,是你寒冷时的温暖,疲惫时的港湾。母爱从不企图索取,母爱的付出从不觉得委屈。 我们赞美伟大无私的母爱,但我们决不认可一味迁就退让无原则的溺爱,不赞赏过了头的爱。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