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敢为人先(名家创业守业感悟)/中国经营者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高韵斐//章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敢为人先》是《中国经营者》财经访谈节目关于名家创业守业感悟的谈话书面记录。

书中汇集了多位敢为人先的成功企业家访谈录,挖掘了他们各自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究了他们共有的特征,以及创业及守业成功的原因。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正摩拳擦掌,预备创业的年轻人,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你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成功者不一样的基质。

内容推荐

《中国经营者》是第一财经频道与世界著名财经频道CNBC亚太合办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为罗振宇、吴晓波、方宏进。节目每周末在第一财经频道播出,并通过东方财经与CNBC辐射全球。

与其他财经访谈节目不同,《中国经营者》不做全景式的人生描述,而是通过对某个经济现象、管理方式、经营观点的探讨,展现中国企业家睿智的思想、真诚的魅力、实战的胆略以及传奇故事。

本书以其中以期为主题,文章汇聚了众多企业家在创业之初的理念与想法,以及创业后在成功守业中的经验与感悟。

目录

王石:另类地产商人

潘石屹:我的心乱过

江南春:以分聚众

张朝阳:搜狐进化论

范敏:走出激情

丁志忠:品牌黑马的秘密

高德康:一定要做品牌

汪海:一切来之不易

牛根生:乳业“猛牛”

范现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吴厚刚:仕而优则商

张汝京:背靠中国

何清华:小公司的大时代

施正荣:从博士到首富

跋:慎重、史观、跟随——我从栏目学到的事

试读章节

王石:另类地产商人

“你们都说利润低于40%不做,万科是高于25%不做。”

王石是中国房地产业的热点人物。他领导的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上市企业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净资产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然而,王石一直认为,成立20多年的万科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让他高枕无忧的地步。

香港的新鸿基房地产公司,净资产规模1 300亿港币,不仅在香港排第一位,在世界房地产公司的排名也是第一。而按内地上市的可统计数字,万科目前净资产才56亿,悬殊还很大。按照国际标准,经营规模不超过5亿美金的都是小公司。万科现在仅仅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司,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蔑视暴利

市场非常公平,如果非要暴利地去赚钱,市场是要惩罚你的,不但惩罚你,还让你把原来暴利赚的钱吐出来,并且还得让你多吐。

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房地产商大多是暴发户。因为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很多房地产商只要能拿到土地就能赚到大钱。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国掀起房地产热,倒卖土地现象严重,只要能得到一块土地就可以进人房地产业。可以这样说,这块土地你拿到手了,还没开发,半年后你再转出去,就能赚到100%的利润。所以当时的房地产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咱俩谈房地产合作,利润低于40%咱就不要考虑了。

但万科的发展战略不同于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当他们狂热捞钱时,王石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

“1992年底,我就公开提出:你们都说利润低于40%不做,万科是高于25%不做。实际上,25%的平均利润已经偏高了,不可能再高了。但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我们说‘低于40%不做’,你却‘高于25%不做’,唱高调也不是这种唱法吧。”

王石之所以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观点,还要从万科创业时的一段经历说起,正是那段经历使他对暴利有了深刻认识。

“在20世纪80年代,万科是做录像机贸易的。我们做一台家用录像机,加上60%的进口关税,成本是2 500元,而批发价是7 000元钱,中间的利润是多少?”

第一财经:翻两番。

“看到利润这么高,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全部开始进口录像机。结果录像机越来越多,利润就开始下滑。我们从1984年一直做到了1990年,1990年之后就不做了。万科做录像机,从百分之几百的暴利到后来开始亏损,那几年既有黑字也有赤字,但赤字大过黑字。所以,市场非常公平,如果非要暴利地去赚钱,市场是要惩罚你的,不但惩罚你,还让你把原来暴利赚的钱吐出来,并且还得让你多吐。这是我们万科的教训之谈。”

第一财经:真碰到项目好、利润高的,你也忍着不做吗?

“我们说‘超过25%不做’实际上更多的是指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净资产回报。到目前为止,万科的净资产回报是12%,现在的目标是要做到18%,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达到25%。在具体的价格上,我只能告诫一线的老总,在市场非常好时,不要把价格定得太高,一定要把市场变化的好处’让一部分给消费者。你把一部分好处让给客户了,在你低潮时,即市场需求不那么旺盛时,客户可能还会选择你,因为他觉得买你的房子不用担心。客户更多的还是从经营风险的角度去考虑的。”

在王石看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之所以存在暴利,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因此有些浑水摸鱼的商人通过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手段来获得土地,从而一夜暴富。一旦这个市场得到规范,这样的暴利就不会长久。

“我用万科切肤的教训之谈告诫大家,暴利市场是不可能永远维持的。但谁能听得进去?万科,因为不搞暴利,就不可能去高息贷款,就不敢用非常高的价格去拿地。”

第一财经:不敢赌?

“不敢去赌,因为知道暴利市场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不幸在半年之后就降临了,到1993年6月,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使得非常狂热的房地产‘哗’地降了下来,地价也‘哗’地降了下来。”

那次宏观调控让一些投机房地产的商人尝到了苦果,而万科依靠稳健的经营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抓住了住宅市场商品化的机遇,凭借物业管理模式和规划设计的创新使业务额逐年增长。

1996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房地产销售额以每年15%左右的幅度稳步上升。而万科的营业额增长也始终保持高于市场大势的水平,从1996年到2001年。其平均年增幅达到35%。

P1-3

序言

1984年我决定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和几个同事合作做联想。在我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前后,中关村和全国范围内有一大批类似公司出现。后来的记录者对这前后出现的很多公司津津乐道。

但是如果有人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在1984年成立的公司中,至今仍然存在,并且还发展得很好的,应该是屈指可数。如果能够把历史像一个口袋—样,提起来口朝下抖一抖,从里面会落下来很多今天人们不知道的公司。历史总是尸横遍野。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因此,作家喜欢选择描述不幸。不过,对于做企业的人而言,真正感兴趣和有价值的,恐怕是为什么幸存者能够幸存。

第一财经的《中国经营者》栏目所访问的中国经营者,都是些能够在三十年经济改革中幸存下来的企业家。从我的眼光看,幸存者幸存下来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更何况,在这三十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候,仅仅掌握一项暂时领先的技巧也是不够的,要想战胜时间,以及随着时间不断出现的竞争对手,必须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比如联想最初可以依靠做汉卡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自我更新,找到新的增长点,也不会在这么多年后仍然存在,而且做得还不错。

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关心的另—个问题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一个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或者,更为直白地说,企业家对一个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是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艾里森是—个非常傲慢的企业家,但是他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个企业的成功肯定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功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个不成功的企业家就可以把—个公司给毁掉。

《中国经营者》采访的这些企业家,目前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企业家,至少他们的公司证明了他们的成功。那么,这些人在他们各自公司的成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这些人身上,有哪些特质,有助于一个公司的成功呢?企业成功的基因,有哪些是它的创始人赋予它的?企业和它的创始人共享什么特征?这些都是颇为有趣的问题,值得研究者来思考。

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正好为媒体人和研究者研究这些命题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室。负责任的媒体人应该适时地记录下这些人的命运,包括他们的挣扎、取得的成就和付出的代价。

三十年一个段落。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有一大批公司的创始人陆续退居二线,这些公司会再次面临挑战。无论是企业家个人控制的公司,还是已经上市的公众公司,都会碰到第二代领导者继任的问题。

这些后继者能否和他们的前任一样,很好地承担时代给予他们的重负,带领公司继续发展,甚至催生出一批真正全球级的企业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如果可以,那么中国幸莫大焉!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后记

慎重、史观、跟随——我从栏目学到的事

成为《中国经营者》栏目的主持人,对于第一财经和我来说,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小概率事件。

不过,当时第一财经是找人“救急”:吴晓波老师在这个岗位上因病中辍,急于寻找一个替手;而对我,则是“救穷”: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暗自发愿,向主持人转型,做一档以坦诚交流和个性化表达取胜的财经电视栏目,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所以,第一财经的同事对我稍一试探,我立即心下大喜,一手摁住,不让他人再窥此脔。

苏东坡有句诗:“老去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反复吟诵,足为所有年长貌丑又心怀虚荣者戒。

我的“主持梦”和俊男靓女们的“明星梦”自然大有不同。午夜自省,也确实没有什么虚荣的成分。究其原委,大概有两个动机: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话不吐不快。在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中,我通常身处幕后,工作中常用的心法,就是力求“灵魂附体”到主持人身上。遇到配合不默契的主持人,难免有半身不遂之叹。附别人之体,哪有自己赤膊上阵来得痛快?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有一个越来越深的感触:就学习效率而言,青灯黄卷读书远不如云山雾罩聊天来得快。当然,和高人聊天尤其快。《中国经营者》恰好就是这样一席“往来无自丁”的盛宴,颇合我在知识上既懒惰又贪吃的个性。前两任主持人方宏进和吴晓波,都在各自的领域成名日久,如果不是抱持一种学习的心态,我只怕很难有勇气踏上这次“续貂之旅”。

你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大部分采访都出自两位前贤的手笔。忝为现任主持人,能奉献于此的,仅仅是一些学习和思考的心得。

我在《中国经营者》学到的第一件事是“慎重”。

据说在南非有一位业界顶尖的钻石工匠,拿手的活计就是为钻石毛坯开第一凿。这一凿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枚钻石的价值。有一次,他拿到了号称世界第一大的钻石原坯,他殚精竭虑地想了一个月之后,才鼓起勇气下锤。第一锤下去,自己却昏了过去——实在是太刺激了。在采访现场,每当摄像冲我举手示意可以开始的时侯,我多少就体味到了那位工匠下刀时的心情。一个媒体人,尤其是以采访嘉宾为主要工作的媒体人,如果没有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用我的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不好好吃祖师爷赏的这碗饭”了。

在媒体世界里,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当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侯,其实有无数种采访路径铺陈在你的面前。其间的区别,有的南辕北辙,需要果敢的价值观判断;有的隐秘幽微,需要细心精巧的采择。因为稍有不慎,采访的效果就往往失之千里、判如霄壤。

东临碣石,海涛连天。我们面对一个采访对象的时侯,他也在调动所有的人生阅历面对媒体。要是看不到此中的壮阔,何必到此一游?

我在《中国经营者》学到的第二件事是“史观”。

前任主持人吴晓波专治当代中国企业史,成就斐然。遗风所及,也就决定了《中国经营者》栏目的大历史观。

什么样的企业有被记录的价值,规模?业绩?热点?魅力?都是,但又都不尽然。

我们总是试图突破当下意义对媒体的困扰,总是在想:五年、十年之后再来回首中国企业史,《中国经营者》栏目的每一期节目能否呈现为一部“纪传体”的信史?这样的自我期许,自然也就带来了对自己“史德、史识、史才”的严格考问。

我们相信,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终有建成的一天。而此前所有企业个体的成败利钝,都多少会在那幅宏图中留下一些斑驳的贡献和印记。

我们要做的,就是猜想那些未来的印记,再倒回来,在今天的诸多事实中找寻它在历史中的根系。历史最积极,最宽容,因为在它的面前没有成功和失败,只有收获不同。

“你有责任分享你的价值,因为你今天所做的有可能被载入历史。”

每当我和采访嘉宾谈到这一句的时候,都能看到对方敛容正色的敬畏。

媒体都是易碎品?我才不信这个邪。

我在《中国经营者>学到的第三件事是“跟随”。

感谢第一财经,从来不用收视率之类的无聊标准来考核栏目的价值,因此我们也就省却了许多哗众取宠的心思。而在所有的哗众取宠的小动作中,最难分辨的就是“质疑采访对象”的主张。因为它似乎有着天然的道德优势和假想的民意基础:看着采访对象在主持人的咄咄进逼中丢盔弃甲,岂不快哉?

在西方新闻史上,普利策、赫斯特等诸位大众媒体英雄都是凭借向强势团体的挑战而胜出的。据说有一位财阀质疑普利策报道不公:“我犯了什么罪?”普利策答日:“你犯了有财有势罪。”

大众媒体的这种姿态,到底是为了商业利益还是社会公正?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暂且不论。问题是,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体立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否定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如果一定要感性、一定要否定,刀锋所指又应为何物?一个猎人如果空手而归,就应该自认失败,而不是把所有的子弹都倾泻向草丛里无辜的兔子。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大胆放言:“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增加都应该归功于企业家。”话虽偏颇,但并非无理。“改革之前也有工人、农民,为什么财富那么少?现在就多了一个企业家,财富就蓬蓬勃勃地创造出来了。因为是企业家把劳动、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以最有效的方法组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社会最需要的产品。这种组合要素的任务是企业家完成的,不是工人、农民或知识分子所能完成的。”

“理性、建设性”,是《经济观察报》创刊之初就写在报头上的自励格言。还记得当年看到这五个字的时候,我感受到的震撼。年深日久,它依然醒目。

在当前中国,企业家价值还远远没有被足够尊重,它对中国崛起的巨大作用还值得想象和期待。因此,认同、尊重、呈现企业家的价值,是《中国经营者》栏目的预设立场。

在这个栏目里,没有面对面的质疑,我们只是试图绕到采访对象的身后,蹑足潜踪地跟随,充满悲悯地感受他的困境、欲念、狂喜和自得。让所有的观众看到并思考。

在这个栏目里,也没有赞赏和谀辞。我们尽可能避免浅薄的是非判断。他们在创造历史,他们终究会有东西留下来,不管是对是错,也不管你是否记录。

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在细节中寻觅它的光彩,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通过人性生来映照它的轨迹。惟其如此,历史才有可能深刻。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经营者》栏目在专来采访上,可以与美国的《60分钟》杂志相媲美。愿《中国经营者》能够成为中国的《60分钟》。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中国的经营者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几千年来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遗憾的是企业家还不多,所以我希望通过《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让更多的中国经营者成长起来。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 尹明善

《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好像一头奶牛,它把企业最精华的部分都吸收地来,然后贡献给了全国广大的经营者和观众。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麦郎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尹明著

《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办得非常好,我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于经营管理的知识,所以我希望《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越办越好,在全国、全世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杭州)青春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根生

《中国经营者》栏目一定可以成为中国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创维集团主席 张学斌

《中国经营者》栏目是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对提高中国企业的经营水平,完善中国经营者队伍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中国经营者》将办成中国企业家最好的论坛,成为中国最好的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

——海航集团董事长 陈峰

《中国经营者》栏目能免让被访者像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去倾诉自己在经营、管理、战略规划过程当中的一些思考。这个栏目将会成为真正在中国商界、企业界有影响力的品牌。

——神州数码董事副主席兼冲裁 郭为

《中国经营者》栏目把中国经营者的心得体会汇总成为中国企业经营和理的智慧。

——苏宁电器集团总裁 孙为民

《中国经营者》把企业家的或者是经营者的真实心态和经营历程,真实地摆在大家的面前。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俞敏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