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播种辉煌(教育三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东缨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登高望远,以雄视古今中外的气概,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了新中国58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不同层面、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典型人物的采写,透视了一个民族情钟教育、播种辉煌的伟大创举,抒发了迎接中国教育世纪到来的满怀激情。

内容推荐

作者与新中国教育同行近60度春秋,年轻读师大时萌生了书写中国当代教育史诗的宏愿,其后曾遍访祖国各地教育,饱览世界数国教坛,在几十载调研、构思和创作中,终成了书写中国教师的《泛舟诲海》、中国校长的《圣园之魂》和这部《播种辉煌》即总计200万言的教育三部曲。

本书立于世界竞争中的中华民族播种教育辉煌的大背景之上,宏微互见,点面交织,表里融通,古今映照,从国之高端到基层百姓,从教育决策到教育科研,从理论求索到教坛践行,从教育暗谷到教育通衢,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并透析了近一个甲子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时空。

全书叙议互耀,气势恢宏,情思澎湃,哲理精深,笔力遒劲,辞采飞扬,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教育长卷。

目录

卷中耕耘岁月,笔下育人情怀 ——《播种辉煌》序

第一章 中轴奇光

1 超越神奇

2 世纪盘点

3 中轴高地

第二章 智者魂魄

4 肩负华夏

5 上下求索

6 秣马厉兵

第三章 彩桥通天

7 白手架桥

8 再展一翼

9 绿染希望

第四章 青史华章

10 奠基工程

11 帅旗初展

12 宜昌神话

第五章 灯塔前沿

13 探灯闪烁

14 理想课堂

15 育德大场

第六章 帷幄运筹

16 高端鸟瞰

17 世纪交响

18 头雁领飞

第七章 叶茂根深

19 母爱无价

20 万千武训

21 涌泉成海

第八章 赤子情怀

22 山高水长

23 赤子之心

24 香港杏坛

第九章 明衢暗谷

25 肠道独桥

26 “流水线”

27 警惕空洞

第十章 播种辉煌

28 纵横沉思  

29 治教神针  

30 中国世纪 

附 录1 傅东缨,中国教育“巴比伦塔”的一块基石

   镇泽 巍岩  

附 录2 中国大教育文学的开拓者 单复  

后记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试读章节

1 超越神奇

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但最重要的是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英]培根

古希腊有一座象征光明太阳神的德尔菲阿波罗神殿。在神殿的神墙上,刻着这么一句警世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似乎平平常常的几个字眼,实则是一句千古箴言、万世醒语。

无论从这句话表层意味深长的提醒,还是深藏其中无穷无尽的意蕴。都具有穿透时空拷问灵魂的威力。

它提审人们:知道你是啥吗?

它棒喝人们:晓得你创造世间神奇的使命吗?

它深究人们:懂得欲完成使命须不断打造你的终极之道吗?

是啊,围绕“认识你自己”的问题,确实有一串儿要人们破解的“司芬克斯”之谜——

究竟靠什么,使动物人变成智能人?使愚人变成才人?使古猿人变成“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究竟靠什么,使人的眼睛由昏暗变得明亮?使人的大脑由愚顽变得睿智?使人的性格由脆弱变得坚韧?使人的心灵由枯井变成“地球思维的花朵”?(恩格斯)

究竟靠什么,使人类之旅一次次走出迷魂阵,走向桃花源?使人类之境一回回冲破山穷水尽重现柳暗花明?使人类之行从采果逐兽、刀耕火种到飞机电脑、测海航天?使人类之智从听天命、信鬼神的愚钝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颖慧?

自天地混沌的远古,穿透漫漫岁月的风雨,无数破天荒者的创举向我们昭示神奇的超越。

一群或赤身裸体或裹着树皮茅草的原始人,睁着好奇的眼睛盯着燧人氏。聪敏过人的燧人氏正用一块极尖利的石头钻着一段干木,木头眼儿居然钻冒烟了,溅火星了,火燃着了,山谷里“啊啊”地欢叫起来。这是会意的叫,会心的笑。这是“人”成了“人”的享受,“心”撞击“心”的幸福。每张笑脸都写着生命质量的提升和人生智慧的凯旋……

在伏羲氏穴居前,一群群赶来讨教的人,看着他如何熟练地将树皮、山草搓成修长的绳子,又用绳编织为捕鱼的神网。历史进化蜗牛般缓慢的远古,在这里蓦然出现一个跨越,给彳亍走动的人们一个惊喜若狂的振奋。就是这位大智大慧的伏羲氏,还发明了象征诸种自然与人事现象的八卦而传流至今……

当众人还靠采集渔猎维持生命时,神农氏已用削木制成的耒耜翻开土壤,撒下从野外采得的种子,进行人类史无前例的伟大播种。他还把捕得的野生动物饲养驯化,挖陶土烧制盆罐,用植物纤维纺织成布,品尝百草精选药材。这位远古农学家、动物学家、工艺师、药学师即后来被称为炎帝的人,向他的子民广为传经授艺,展开宏阔的人生视野,弘扬生命里程碑性质的生存技能……

泱泱寰宇,史海钩沉。人类进化史的车轮隆隆驶到2500多年前。

中国的春秋末期,诸侯争雄,私学兴旺。孔子(前551—前479)以一介布衣的形象登上了社会舞台。他自幼贫贱,历经磨难,几乎终生传经布道,数千弟子投奔他,若群星拱月、百川汇海。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有问必答。在房前的杏坛,他讲授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弟子听得如痴如醉,神思凝注。在奔波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的艰难危途中,他说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理儿,随行之徒无不暗暗称奇,钦佩无比。晚年返鲁在洙泗之滨,他继续讲习着“智、仁、勇”三德与六艺之道,学徒人人洗耳恭听,个个五体投地,3000多名弟子中,“受业身通者”竟有72人,几乎都是古代华夏文化的精英,治国安邦的栋梁……

公元前439年以后的40年里,在古雅典的街头巷尾。人们常常围着一位鼻梁塌陷、衣冠不整的小个子,听这位义务教师没早没晚地说理论道。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当时,古希腊表面一派繁荣,但一股关乎雅典存亡的潜流却暗暗流淌。统治者盲目自满,人们如蝇逐臭般地追求财富与奢侈,道德动摇,法律松弛,选举演变为抽签,管理城邦大事亦可交给运气中签的任何人。世风衰微,江河日下,雅典如坐在太阳底下的冰山之上。众人皆醉,一人独醒,苏格拉底以其真知的慧眼和深沉的哲思,洞察了巨大隐患,他要像“牛虻”一样刺醒昏睡的雅典人,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

他没书,没稿,没现成结论,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与谈话人面对面促膝交谈,启发对方思考,唤醒内心行为,实行自我教育,产生道德力量。他向对方提出问题并依据其回答状况不断提出如冰糖葫芦般的一串串问题,在问题中引对方一步步走上思维的“钢丝绳”,走向捉襟见肘自知无知的窘境,直到对方承认自己的矛盾、错误和幼稚,心服口服地败下阵来,乖乖地成为他的“俘虏”。

他讲道德的基础是自制,是克制情欲(贪食、贪色、贪杯、贪睡、贪财);讲守法即正义;讲选贤能治国的要义……讲者义举,听者云集,苏格拉底上午谈的趣事,到晚上全城便无家不知无人不晓。

公元前389年,继师兄艾索克拉底(同师于苏格拉底)于三年前创办的西方第一所有固定校址、四年修业年限、教授雄辩术的高校后,柏拉图创建了西方第二所高等学府阿卡德米学园。在这所幽静的学园里,他一面讲学一面著述;讲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音乐学,著((王里想国》等一系列惊世鸿篇。在前后40载春秋里,柏拉图哺育成一批又一批治国大才思想巨匠,其中不乏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思想家”、“最博学的人物”的亚里士多德……

不必将历史摄像机再一步步向后时期推移。只取远古中外代表人物以其卓尔不群的思维和不同凡响的创举。对究竟靠什么打造人、提升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就已得到了日臻完美的破释,谜底是——“教育”!

……

P3-5

序言

卷中耕耘岁月,笔下育人情怀

一卷沉甸甸的书稿摆在案前。这是傅东缨同志的宏著教育三部曲的第三部。

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泛舟诲海》,主要写中国教师的心魂,歌颂他们的风采及创造。第二部是《圣园之魂》,主要写中国中小学校长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兴学重教,教书育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第三部是《播种辉煌》。在这一卷里,东缨同志登高望远,以雄视古今中外的气概,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化地展示了新中国58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不同层面、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典型人物的采写,透视了一个民族情钟教育、播种辉煌的伟大创举,抒发了迎接中国教育世纪到来的满怀激情。

全书十章,30节,约50万字。从教育地位的重要到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中央领导的精心决策到人民群众的捐资办学;从干部的艰苦奋斗到教师的辛勤育人;从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到教育科研的贡献;从内地社会的尊师重教到港澳台同胞的爱国助学;从公办教育的壮大到民办教育的发展;从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到教改实验的拓展;从教育的成功经验到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东缨同志都作了清醒的审视,并用他那充满激情的笔,采用文学特写的手法,绘就了这一卷的浩繁精彩。

展阅全卷,我看到的是一位深沉的教育思想者。东缨同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时刻在科学思考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所有行业中,教育最需要思考,最需要科学,因为教育工作的对象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人。“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东缨同志在作品中总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进步的教育思想理念为导向,讴歌教育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执著追求及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并鼓舞大家朝着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前进!

展阅全卷,我看到的是一位热爱教育,对教育事业倾注满怀深情的教育文学作家。东缨同志是用文学的手法,哲理诗寓意,抒情的语言,精心打造本卷的。全书夹叙夹议,理境交融,清词丽句,雅韵新声,文情飞动,笔势纵横,十分精彩酣畅。从这里可以感悟到东缨同志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们的一片深深的爱心。由此我认为用“卷中耕耘岁月,笔下育人情怀”一联作为《播种辉煌》一书的写照,应当是十分贴切的。

展阅全卷,我看到的是一位无限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战士。东缨同志立足本地,守望全国,注目世界。读千册书,行万里路,去水乡,走戈壁,奔高原,进林海,下边陲,访问过许多学校,采访过众多教师、校长和干部,做笔记数百万字,真是夙兴夜寐、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教育三部曲的著作。他是视教育如生命的苦行者,实干家。集教师、干部、研究工作者和教育改革实践工作者于一身,矢志献身教育事业,这就是东缨同志的成功之路。

东缨嘱我写序,我感到这一嘱托的分量了。

2007.6.15于北京

后记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缘法奇妙,往往不知为什么动因,成就了人的一生。“人生三千,只取一瓢。”45年前辽宁师范大学里的一部电影、一部书便成就了我的一生。

那天晚上,看罢《乡村女教师》,又刚刚读罢《教育诗》,写作一部中国教育史书的激情由此生根。此后漫漫四十多年的教育人生,我先为辽北铁岭贫困山区中一所中学的教师,前途未卜,终极难料。我只是开始了忠实地记录共和国教育史,小至一点一滴,大至宏观鸟瞰;看罢古今教育通变,善至孔子谠论,恶至秦皇焚书;乃至于廓清西方教育经丝纬线,圆融至亚里士多德的渊博学识,偏激至古代斯巴达残酷教育的极端理念。

从教四十多年来,每天一个微不足道的进展,我像泰山挑山工一样,苦尝艰辛未敢抬头。泛海古今,眼前只是一片枯燥遥远的海岸线。只身泛舟,岂不有几分夜郎自大?不过,从韩作黎、段力佩、史绍熙、顾明远、李燕杰,到柳斌、刘道玉、于漪、魏书生、顾泠沅……一位位恩师诤友、6000多位共和国的一线教师校长,成为指点我遥远路途中灿烂的风景线。四十多个春秋,没能真正登陆那诲海的彼岸,只是留下“教育三部曲”,权当我的一份历经中国教育如此辉煌风光的航海图。

从教四十多年来,琐碎的每天,心中却是一天一色,脚下却有一步一景,渐渐知晓教山之高,诲海之深。想当初,我才疏学浅,仅以一名师大毕业生的身份,励志欲写中国的“教育诗”,真好比移动大山。但是开卷有益,我身在遥远的辽北山村,心中却漫游地球的古今。这些年里,我榨得分分秒秒,先后阅读近7000本书籍,记下近100万字的读书心得。宇宙之间知识浩渺,教育境界博大精深,有如群山万壑。我日积跬步,开窗迎八方来风,渐渐也感悟了太史公“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心得。

“人生像钟摆,钟摆的两端一面是痛苦,一面是无聊,人生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长久铭刻于我心中的叔本华的人生论,成为我经历的时代中,大多数人生的一种典型命运——当四十多年一天天地燃烧成灰烬,我们的生活经历如此多的奇迹与变化,在万花筒一样变动的历史之中,我们的时代在跨越发展,人们的心态竟至如此浮躁跳跃。不过,“教育三部曲”的使命却令我一刻也不敢稍怠,只能绝尘而行,让我激情地迎接每一天,学习着充实每一天,思考着过滤每一天,品味着享受每一天,快乐地欢度每一天。

回首六十余载的人生生涯,我的生命之旅与“教育三部曲”的使命融合一处,让我紧张昂奋度过了充实的半生。回眸一枝一节,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寒窗下我苦心孤诣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在大连车祸以后的病床上,我瞪着被撞伤的眼睛,看辽宁教改的典型材料;在去深圳的路上,我连续14个小时情思飞扬,打造心中的中国名师“二三三”素质结构;在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面对新疆令人心悸的满天风沙,我竟下笔如神,写下了“理想课堂与课堂理想境界”的理念架构;在从厦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我竟梳理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大蹊径……如此这般,读书、思考、工作、写作,已成了我主打的精神生活方式,把稍纵即逝的生命,一词一句地兑换成永久的文字和星光般的思想。

孔子说“人能宏道,非道宏人”;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太极讲“无招胜有招”……正是宏大的“教育三部曲”,让我本来渺小的生命拥有无穷的意义,我也欣然预见,通过三部曲定格,我生命中为之奋斗的每一天,能够延伸到未来的岁月,延展到未来读者的视野之中。

在写法上,我一直苦苦追求着用文学化的情与辞浸渍教育,彰显教育,让教育饱和诗意进入人的心灵。我信奉刘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根本也”的不朽文论。我的行文遣词,竭力与那种教师爷般板着脸枯燥说教的文章划清界限,尽量使其带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那种如朝露、笋芽似的鲜活的文字,卢梭《爱弥儿》那般有血有肉的风神,亚米契斯《爱的教育》那样催人泪下的情感……

当书稿即将付梓之时,发觉“教育三部曲”已经水到渠成,俨然天成。凝神看,种种心血凝结其中;连篇而读,“三部曲”宛若一体,亦成为透视共和国教育文脉的交响诗篇。

歌德认为,有些人老而益壮,是在经历“第二届青春期”。我曾经以为“教育三部曲”是我个人人生中的绝顶,如今我虽然六十出四,却仍激情满怀壮心不已,“教育三部曲”把我定位到教育的坐标系中,我更希望为读者捧出含苞带露的“教育境界三部曲”(已出版的《教育大境界》是其第一部),完成我教育人生的下一个圆满。

教育,连着我的魂,“也许牵了你的手,今生将要更忙碌”。坐在陪伴我几十年的书案前,微笑着面对此书未来的亲爱的读者,我情思漫卷,心中回荡着苏轼的那句《定风波》的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08年6月于辽宁铁岭

书评(媒体评论)

东缨同志是用文学的手法,哲理诗寓意,抒情的语言,精心打造本书。全书夹叙夹议,理境交融,清词丽句,雅韵新声,文情飞动,笔势纵横,十分精彩酣畅。从这里可以感悟到东缨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们的一片深深的爱心。由此我认为用“卷中耕耘岁月,笔下育人情怀”一联作为《播种辉煌》一书的写照,应当是十分贴切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现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柳斌

该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诗,匠心独运、笔法奇特、博大精深,丰姿绚烂,光彩照人。在我国写作关于教育的作者中,能把教育史、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论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同教育的现实紧紧结合起来,熔铸成几部巨著的,东缨是第一人。

——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郭振有

东缨老师的《泛舟诲海》是1992年出版的,激励着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更爱课堂。《圣园之魂》又引导我们这些普通校长守住心灵宁静,建设精神家园。我盼望着读到他的教育第三部曲《播种辉煌》,今天终于出版了。拜读之余,我对东缨充满了崇敬,洋洋二百万言,仅出版相隔便是十六年。他是用生命、用大爱、用心血演奏这教育三部曲的,唯其如此,才格外高亢而悠扬,才激起千千万万普通教师、校长、局长的共鸣。在共鸣共振的过程中,我们享受着教书的欢愉,享受着育人的快乐,享受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幸福。

——当代著名教育家、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 魏书生

东缨几部大作堪称中国教育史诗,是里程碑式的巨献,书中将深邃的思想性、严密的科学性、新颖的艺术性融为一体,将教育学、人生学、行为学、伦理社会学、美学冶于一炉,构建了教书育人办校治教的艺术工程学,其内涵博采育人精义,论及古今中外,掇取世纪新风,论理或鞭辟入里,或形象亮丽,或延伸辐射。或引劈喻义,或升华情智,文眼思魂,美不胜收,是撼动人心的育人之书,智慧之书,戚才之书,铸魂之书,治教之书。

——当代著名学者、著名教育艺术家、著名演说家 景克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