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冼夫人(上长篇历史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崔伟栋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冼夫人是出生于古高凉(今电白县山兜丁村)的一位杰出女,性。她是南北朝至隋朝时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为岭南乃至国家的安定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周恩来同志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为大家讲述冼夫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章回体小说,既有《三国演义》排兵布阵的磅礴气势,又有《水浒传》中聚义厅排座次,武林格斗的紧张场面,还有些似《红楼梦》宝黛之间的缕缕柔情,全书根据“正史”、“野史”、“稗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涉及了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办学兴教的故事,冼夫人智袭李迁仕的故事等等,全书在不断地探讨与丰富当中,本册为上册,包括了从“长关暮色将军影 古岭残阳药圣魂”到“观草园勋臣骂座 落金岛海盗兴兵”的十二章。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长关暮色将军影 古岭残阳药圣魂

第二章 隔岸生风催战火 濒危惜玉露痴情

第三章 虎帐谈兵惊绝代 龙潭脱险跃神驹

第四章 如敌如朋施妙语 似真似幻布奇兵

第五章 惨雾愁云笼大堡 腥风血雨起交州

第六章 渡水穿山飞将出 惊天动地睡花苏

第七章 搜神公子遭厄难 赴会女儿得奇珍

第八章 丽日高翔比翼鸟 恶风险折连理枝

第九章 满腔赤诚兴教学 一夜白发谱华章

第十章 好大喜功亡国柄 同床异梦纵凶顽

第十一章 拔刺凤鸣高凉郡 腾骧龙举大庾山

第十二章 观草园勋臣骂座 落金岛海盗兴兵

上册后记

试读章节

萧宏和吕僧珍俱是不懂兵法战事的怕死鬼,虽然前军已克梁城,诸将亦建言乘胜深入,但萧宏和吕僧珍却在洛口按兵不动。听得魏调邢峦引兵渡淮水,与中山王拓跋英合围梁城时,萧宏吃惊不小,忙召诸将商议退兵。吕僧珍先说道:“知难而退,不亦善乎?是该退兵,是该退兵。”萧宏道:“我亦以为然,不知众将看法如何?”柳悛不同意退兵,他问道:“自我大军所到之处,何城不克?我不明白有何难不难的。”裴邃冷笑一声,道:“如果这时退兵,正是敌人梦寐以求的事,有什么难的?”马仙琕也忍不住了,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大王怎能出此亡国之言,轻率退兵。天子倾举国之兵托付大王,我们只有前死一尺,无有退生一寸。”昌义之更是面红耳赤,须发尽竖,大怒道:“大王,可马上斩了吕僧珍,岂有百万之师未出逢敌,就望风溃逃的道理,我们有何面目回去见圣上?”

其时韦叡之子韦放亦在军中,闻得临川王召众将议退兵之事,气急之下,不避嫌疑,直闯入帐中,大声说道:“目今境况大利我方,宜当进兵,怎能退去?末将已有破贼之计,理当为国建功灭贼……”说犹未了,吕僧珍大喝道:“韦放休得放肆,你是什么人,诸大将正在议军国大事,你擅自闯入,已是死罪,还不退下!”韦放还要争辩,奈何被众军士推了出去。

裴邃道:“韦放很有见地,吕将军为何不让他说话?”萧宏摇了摇头,说道:“小小年纪,能有什么见识,胡说罢了。年轻气盛,年轻气盛呀!”朱僧勇、胡辛生气得拔出剑来。吕僧珍沉下脸,问道:“朱、胡二将军意欲何为?”朱僧勇怒道:“你们要退就退好了,下官决意向前寻死!”说完,和胡辛生大踏步闯出帐去。这时,萧宏只好罢议。吕僧珍私下对众将道:“也别以为就我吕僧珍惜身保命,原是殿下夜来头风患了,还怎么主持军旅?只怕引起军中疑测,故欲全师而返罢了。今儿倒好,弄得我倒做了恶人。”说罢,恨恨不已。

萧宏既不敢进军,又碍于诸将的反对,所以也未便即时退兵回去,只好在洛口按兵不动,坐地观望。魏将拓跋英前锋已在十里外下寨扎营,萧宏闻报,当时脸色大变、惊慌失措。他结结巴巴道:“这可怎么好?这可怎么好?我都说就该撤兵回去,那个拓跋英很厉害呢。”裴邃道:“军主不必惊慌,我们百万大军,还会怕拓跋英这个老匹夫?下官以为,此时当趁其军兵乍到,阵脚未稳,出奇兵袭之,定获全胜。”吕僧珍听了摇摇头,道:“裴老将军不可轻敌,那拓跋英是魏之名将,精通兵法战阵,且老谋深算,料事如神,此时我军未知对方虚实,只能坚守,不应草率言战。”萧宏忙道:“吕将军所言极是,我军应以守为上,拓跋英纵然英雄,我不出战,他能奈我何?诸将再不要争辩,尽力助我守寨好了。”众将见军主这样决定了,尽都叹息摇头,无言而退。

翌日,魏中山王拓跋英率大军已至洛口,知得梁军没有动静,笑对诸将道:“梁军怯战耳。萧衍老头儿弃韦叡不用,这都是我朝圣主洪福。萧宏不知兵机,吕僧珍贪生惜命,拥百万大军远来,又坐等不战,如果粮草不济,岂能长久?善用兵者,多多益善,不能将者兵多何益?一盘散沙而已,诸君看我克日大破梁军,必雪合肥、邵阳之耻。”

一连几日,魏军在大寨前叫阵搦战,梁军都坚守不出,任由魏兵叫破喉口,万般辱骂,萧宏不理不睬。正自以为得计,忽然报告魏使求见,萧宏传令放进来,那魏使昂首阔步,大咧咧地走人帐中,向上作了一揖,开口说道:“我朝大将军引甲兵迎战入侵之敌已有时日。你军虚有百万之数,不思进取,坐等观望,既不敢战,又不愿退,空劳物力,坐吃山空,祸不远矣!中山王深知临川王心中凄苦彷徨,进退歧途,是以赍送礼物一份,谨表慰藉,请收下吧。”魏使说完,嘿嘿冷笑几声,转身趾高气扬出帐去了。萧宏忙叫人取过礼物,打开看时,原来是两袭女人用的巾帼衣物之类。帐下众将当时气得大叫大嚷,闹成一团。  忽然寨外传来一片呐喊声,探哨报道:“魏军主帅拓跋英率军在寨外发话,要请大王面谈。”萧宏惊疑不定,忙与众将来到寨栅前观时,只见对方魏军阵里齐刷刷地扯嗓子唱起歌来:“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这个韦虎,就是当年合肥之战、邵阳之战威震敌胆的大将军韦叡。这两句歌词魏兵反复高唱多遍,真是字字清楚入耳,梁兵听了,说不上是什么滋味。那萧宏、吕僧珍两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又青一阵,气得浑身发抖。忽然,歌声停了,阵中门旗下走出一个身着金甲自袍,骑着黄骠马的将军来。这个将军就是魏中山王拓跋英。他身材很是瘦小,背还有点驼,眉毛胡子都花白了,看上去已有六十好几的年纪。只见他微微躬身,双手抱拳,朗声说道:“南朝众将听了,我就是拓跋英。你们入侵我国疆土,兴不义之师,虽然声势浩大,实为乌合之众,纵多无用。萧宏小子听着,你本纨绔之徒,焉能带兵?拥百万之众,至今未知何所,你死不足惜,只可惜那百万之众不日即为你而灭。临川王爷,早时送去的衣物还合用吧?”说到这里,拓跋英仰天哈哈大笑起来,然后又说道:“不谈这个。对了,听说你们军中有韦老将军的儿子韦放在列。那好!”拓跋英翘首向对阵左右张望,提高嗓门喊道:“韦少将军,听说你父亲已退役在家,他老身板儿可还硬朗?请代我向他问安,就说老头子向他叩首啦!”

韦放和将士们在寨栅内张看,拓跋英的高声喊话,他也听到了。他不自觉地往萧宏站立的地方望去,然后又回过头来,默然不动。身旁马仙埤拍拍韦放的肩膀,笑道:“韦将军呀,那拓跋英可不敢轻看你老呀。”胡辛生瓮声瓮气地说:“如何?要是韦老将军领军,我们还会受这窝囊气?”韦放见大家都议论起来,涨红着脸道:“我就不信这个邪,哪有百万大军怕这个老家伙的?咳!不说了,不说了,说也无用。”正在议论,忽然看到拓跋英传令引兵退去。梁军原地不动,只是呆呆的观望。P6-8

序言

序一

欧初

新年伊始,接到当年粤桂边纵战友、原电白县县长、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蔡智文同志电话,说电白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新人崔伟栋,用三年时间,夙兴夜寐,写出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的第一部。我听了这个消息,甚为高兴。及至看了小说打印稿及作者绘制的插图,果然很有特色。

冼夫人,是我国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女中豪杰。电白是她的出生地和归葬地,我曾经在电白战斗过、工作过,对这块土地特别有感情。我知道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冼府、冼墓、冼庙“三冼”并存的历史遗址,有当年抗击孙卢联军围剿俚人的古战场,广泛流传着许许多多冼夫人当年平叛锄奸、爱国爱民的故事传说。在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和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哺育下,电白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是全国“五好县”和“百强县”。

几年前,电白出版了一部为专家学者高度评价的《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我曾为该书写了序。这是冼夫人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化,也是同类题材小说的创新,具有突破性意义。

冼夫人,生于梁,死于隋,赤胆忠心,为国为民,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恩来总理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精神”的精髓是“爱国爱民”,我们要永远学习、弘扬这种精神。在祖国还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弘扬冼夫人“爱国爱民”精神,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说,是一种形象化的精神产品。通过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典型人物,塑造冼夫人的英雄形象,弘扬“冼夫人文化”,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冼夫人》作者崔伟栋,是电白一位基层干部,年当不惑,从小耳濡目染故里乡亲对冼夫人的崇敬。几年前,他以冼夫人精神为动力,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版了一部颇有分量的图文并茂的十六万字文学评论集《水浒人物札记》。这是崔伟栋文学作品的处女作。接着,他又克服了许多困难,撰写了这部长篇小说。

听说,为了写好这部三卷本长篇,他搜读了一百多部南北朝时期及前前后后的各种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跑遍了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和长江下游许多地方,遍访当年冼夫人征战沙场的故地,体验融合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塑造了小说中的冼夫人形象和数百个小说人物,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原型和虚构、古代和现代等方面的和谐统一,作了可贵的、有益的、很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崔伟栋同志这种执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写作作风,非常可贵。希望崔伟栋同志再接再厉,精益求精,早日写好长篇小说《冼夫人》第二部、第三部,为弘扬冼夫人文化,繁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7年4月9日于广州

(本文作者系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后记

《冼夫人》上册后记

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是一边写一边连载的,所以写得很辛苦,肯定也很粗糙。《冼夫人》在《电白新闻》及网上发表后,反响较为热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一些读者还向我提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让我回答。当时我只能这样解释:“能有那么多读者看我的作品,我很高兴!不管对我的作品赞赏或者批评,甚至是指责,我都高兴。因为读者已经读了我的作品,付出了劳动,就这一点来说,就足令我感动了。但是,目前一些读者向我提出的一些问题,我暂时未能一一作答,就请大家谅解吧。到什么时候,时间允许了,我一定逐一向热心的读者答复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现在《冼夫人》上册已经脱稿付印,趁这机会,我就向敬爱的读者谈谈我写作《冼夫人》的一些心得体会,权当作我的写作汇报吧。

二○○五年三月,我已写出三章《冼夫人》文稿。当时,《茂名晚报》因《水浒人物札记》一书采访我时,记者发现了我写的部分《冼夫人》书稿。说老实话,我自己当时对能否写好《冼夫人》心里都没底,只想偷偷写完了再作打算,竟是“暗箱操作”呐。我便郑重其事地请记者千万别将这事捅出去。后来到底让县有关领导知道了我写《冼夫人》一事,市文联张慧谋同志还让我把《冼夫人》第一章文稿送去阅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崔伟栋印象》一文。县领导与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阅了部分《冼夫人》文稿,决定在《电白新闻》连载。我当时真的是诚惶诚恐,五味俱全,自知不是金庸之才,边写边连载,实实要了我的命,如今上了马背,不跑也得跑了。

我写《冼夫人》的消息公开后,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政协的肯定和支持。领导们在各个场合多次表示关切我写作的情况,还有文化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均给予支持,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我县“冼夫人研究会”会长蔡智文同志赠送我大量有关冼夫人研究的资料,我捧着这沉甸甸的宝贵资料,自是激动不已,心里想,写不写《冼夫人》,能否写好《冼夫人》,不光是我一个人的事了。

到今日止已三年时间过去,我只写出上册十二章二十八万字,即是完成整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在《电白新闻》报也差不多要载完,能否成功塑造出冼夫人的光辉形象来,现在书未写完,还不敢说,就算写完了,也不敢说,要说也得由读者说去。在这里,我只能谈谈关于《冼夫人》上册创作中一些“历史”问题的处理。

一 应如何写冼夫人时期的岭南俚僚生活背景

一些同志看了《隋书·列女·谯国夫人》里面写到高凉冼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便以为当时南越俚僚人平时是住山洞的。这其实是误会了。这个“跨据山洞”是指冼氏据险称雄罢了,并不是住在山洞的意思。同是《谯国夫人》传里另一句“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这个“洞”也不是山洞的意思,这个“洞”是指部落村庄,如同我国各地对村庄的称谓各有不同,有的称村,有的称庄,有的称屯,有的称寨,有的称洞。岭南一带不同于我国大西北,大西北天气干燥,住在山洞可以。南方不同,溽暑多雨,在山洞里作暂时性的躲风避雨还可以,长期居住则不行。所谓“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左传·昭公三年》)。还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当时俚人不会耕种,每到谷熟时节,即群出劫掠作物果实。所有这些说法,实是牵强附会。当时俚僚人的生活水平、生产技术诸方面或者较汉人落后,但他们也不至于落后到类如原始社会时期的“茹毛饮血”。《汉书·高帝纪》十一年诏文:“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赵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早在秦时,岭南已是汉俚杂居,且汉族之文化已开始影响当地俚僚人了。  二 我如何根据“正史”、“野史”、“稗史”、“地方志”及民间传说来创作《冼夫人》

(一)首先我重点依据“正史”《隋书·谯国夫人》以及《资治通鉴》关于中心人物冼夫人事迹的记载。我不能忘记我是在写历史小说,所以凡是“正史”记有的我都尽量采用。其他主要人物的事迹描写,我也尽可能依据“正史”。有些人物因没有出现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但在另一些人物的独立传记中又可以查找到他们与冼夫人的活动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也得重笔描写。如蔡路养、刘蔼,这两人在正史冼夫人传记里并没有出现,可在陈霸先的传记却有记载。于是,我在叙述“白口之战”时,重笔描写冼夫人直接或间接协助陈霸先全歼李迁仕、蔡路养、刘蔼联军。再如李贲这个人物,在史料记载中与冼夫人没有干系,但与陈霸先却甚有干系,陈霸先就是因为镇压李贲有功,从而奠定他在岭南的地位。我描写李贲,至少解决一个难题。在《隋书·谯国夫人》传里,陈霸先、李迁仕这两个人物于冼夫人来说起着重大的影响。冼夫人是如何看出陈霸先的“忠”与李迁仕的“奸”呢?依据是什么呢?通过李贲“叛乱”的整个过程,读者便能找到答案。这个难题一解决,从而也为日后冼夫人与陈霸先结成深厚战斗情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野史、稗史与方志关于冼夫人的记载大都以正史为基础。但也记有正史所无的“史料”。如《广东通志》载:“谨案粤中见闻,别有冼氏身长七尺;乳长二尺余,秦末五岭扰乱,冼集兵保境,蛮不敢侵。及赵佗称王,冼赍军资物用人见佗,与论时事及兵法,智辩纵横,莫能折。乃委以治高凉。”这个记述与唐刘恂《岭表录异》所载大同小异。这个“冼氏”,两本书都说是秦末汉初时人,显然不是冼夫人了。但宋《太平寰宇记》又载有“冼氏墓,高凉人,乳长七尺”。虽然没有说明这个“冼氏”就是谯国夫人,但似乎较为接近冼夫人。在《冼夫人》创作中,这些材料我是不能直接用在冼夫人身上的,如果按这样描写起来,冼夫人岂不是怪人一个?与我塑造的美女冼夫人是不能相称的。于是我在小说中将这野史记述改造成冯宝与冼夫人的闺中戏语。再如马来西亚增江冼太庙的所谓《冼夫人庙祭奠歌》,又称“神咒”。这首“祭奠歌”基本上是介绍冼夫人的生平,如“高凉郡主冼太娘,丁村出世雷洞乡。父亲之名冼辉耀,母亲之名唐月华。父母所生三兄妹,冼太聪敏四海扬。幼时姑嫂去采葛,采取葛麻造衣裳。三从四德皆通晓,文韬武略亦高强……”从遣字造句的风格来看,便知是明清以后的文章,属于民间山歌一类,里面记述虽然似是细致,但所描写的冼夫人比“正史”来说,就肤浅得很了,因此不能用。

(三)民间传说中虽然也有很多关于冼夫人的故事,但大多是说冼夫人死后如何显灵保民,惩奸除恶。有些虽然是说冼夫人生前的,但多是说冼夫人如何巧妙处理一些乡间邻里的小纠纷问题。我要写的冼夫人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因而这个冼夫人必须是大智大勇之人,而不是弄巧卖乖的小聪明,因而多不能用。

《冼夫人》里描写到的一些传说类,是我刻意去民间搜集来的。如“猴药张”的传说,是我在石苟乡访到的。石苟乡离冼夫人的出生地山兜乡很近,关于冼夫人的传说也不少,但我只用这篇。再如“冯宝搜神记,,中那个“姊妹岭”的故事,我也是在距冼夫人出生地不远的树仔镇乡间搜来的,这个故事对塑造冯宝形象很有益处,因而我也采用了。

三 关于冼夫人办学的问题

要全面反映冼夫人对岭南的贡献,我想必须写她办学兴教的故事。历史上的冼夫人有没有办学呢?正史上没有记载。根据我的研究,冼夫人办学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广东通志·列传》卷二载,冯融“能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之士相与为诗,蛮中化之”。又如《广东通志·列传一·冯融传》载:“蕉荔之圩,弦诵日闻。”又如《天下郡国利病书》关于广东的记载:“隋唐之际,冯冼内属,荒梗之俗为之一变。”又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高州风俗》载:“渐袭华风,休明之化,沦洽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这都是在冼夫人有生时起才出现的汉文化在南越俚人部落大渗透的记述,不能说与冼夫人无关。如今在海南黎族百姓咏史民谣中尚有“冯公指令读书诗”之句,也能说明当年冼夫人办学的可能性。

四 冼夫人结婚时到底是多大的年龄

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文艺作品不同于史学,史学上说冼夫人在十三岁时与冯宝结婚可以,但文学上甚或在影视作品里就不好表现,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姑娘结婚,你叫哪个演员去扮演这个角色呀?

关于冼夫人生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隋书》的《谯国夫人传》,因为是“正史”,因而最具权威性。可惜的是,这部书没有交代冼夫人确切的生卒年月。后来的历代方志关于冼夫人的记述大致都以这“正史”为本,也不能提及冼夫人的确切生卒年月。冼夫人的生卒年一直是个悬案。严肃地说,所谓冼夫人享年或日八十七,或日九十,或日九十三,或日九十六,都难免牵强附会之嫌,清谭应祥考冼夫人“当以寿九旬为断”亦不可信。考史绝不能抱乡愿臆断的观点。现人冯仁鸿的九十一岁说,梁成材的八十岁说等都不能令人信服,因为都无所本。我还是较为同意吴晗的观点,他认为“冼夫人的生卒年都不清楚,只知道她于梁大同初年(535年左右)结婚,陈永定二年(558年)她的丈夫冯宝去世,儿子冯仆才九岁。隋仁寿初年(601年左右)冼夫人死,存年当在八十三四岁左右(518—6017)”。吴晗为何说冼夫人的生卒年龄都不清楚呢?显然他是以《隋书》为本的。正史既然说冼夫人在仁寿初卒,那就是当在601至602年之间,不能绝对说在601年。如果按正史编年惯例,应为仁寿元年。不过,吴晗认为冼夫人享年当在八十三四岁左右,他也是为了说明冼夫人结婚年龄当在十八岁左右。

我在写长篇小说《冼夫人》时采取“冼夫人享年八十”的说法。这样一来,似乎又出现另一个问题,涉及到冼夫人结婚年龄在十三至十四岁之间。很多学者曾对这个问题表示质疑,用冯仁鸿的话说,“有可能吗?”

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冼夫人是否真在十三四岁结婚,但事实上在十三四岁结婚的女子在旧时确实存在。不过就文学创作而言,要描写冼夫人在此年龄段结婚确实难于处理。弄不好会写成“老小人”或“小老人”了。《隋书》中写道:“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注意,这里是说“聘妻”,并非“娶妻”。聘妻与娶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娶妻是指结婚,而聘妻则是已行聘礼而未结婚之妻,亦即订婚,即所谓文定。所以史书上说的很有可能是冼夫人与冯宝在大同初年订为姻亲,并未结婚。我在小说中写冼夫人与冯宝的订婚时间是在“大同初年”,亦即十三周岁时,而结婚年龄则安排在十八周岁时。我在《冼夫人》第二章中写到:“百合儿(冼夫人)十三岁时就许字罗州刺史冯融的公子冯宝。罗州刺史冯融与冼来山(冼夫人父亲)是通家,世代交好。冯融与冼来山过从甚密,情忠志笃。一次两人对饮,都有醉意,冯融笑对冼来山道:‘我有犬儿,你有虎女,不知肯俯就否?’冼来山亦笑答:‘你若不怕驱犬入虎口,我也无话可说。’两人对视一阵,抚掌大笑。”

五 冼夫人智袭李迁仕的故事是发生在统领海南之前还是之后

谈这个题目之前,我想先谈谈冼夫人统领海南的问题。虽然“正史”并无载有冼夫人统领海南的经过,但是从正史上仅有的记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赐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赠仆为崖州总管”来看,又从《中国历史地图》来看,我们更形象地了解到这个“悬孤海外”的朱崖洲在南梁版图上称为崖州,就标志着这个长达580年“久乱不统,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海南岛终于又隶属中央政权的统辖,终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之中。冼夫人统领海南的可信度相当高。根据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关于冼夫人统领海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陈雄先生在其著作《冼夫人在海南》中“从正史记载,从当时的政治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从民间对冼夫人的纪念,从民间传说,从冯氏后代族谱记载,从专家学者的考证”来论证冼夫人来过海南的事实。

二○○六年三月间,我应邀参加海南海口市举办的“冼夫人文化节”,在去新坡镇参加开幕式的途中,发现海口市南郊有“丁村”地名牌,竟与冼夫人出生地山兜丁村同名。当时我心里一动,便在次日与张乘云先生专程赶来寻访。首先我问村民这丁村是古名还是新近才有的,村民告诉我这丁村由来已久,说不上是哪个年代就有了。入到村里找几个年老的村民来问,他们说这丁村姓冼的村民占近七成,而且都是冼夫人的后代,是从广东过来的,再具体就说不出来了。我告诉他们,冼夫人的故里就在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回电白后,我把这个无意中的发现向县有关领导作了汇报,领导很是兴奋,当即组织专家组再次探访海南那个“丁村”。是否冼夫人当年的族人搬迁海南后,把村名也搬过去呢?这应该不是巧合的事吧。

回过头来谈正题,冼夫人智袭李迁仕是在统领海南之前还是之后?学者们的考证,普遍认为是在统领海南之后。我以为这个问题值得商榷。《隋书》载冼夫人只带区区千余人袭击李迁仕成功,之所以成功,就是出其不意。李迁仕根本不相信冼夫人有这个能耐,结果吃了败仗。这里且允许我引用《三国演义》里的两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魏将夏侯悖引十万兵攻打新野,不怕刘备伏军,结果在博望中了孔明的火攻之计,一把火烧个精光。孔明成功了。又,街亭失败后,蜀军只有二千五百军守在西城,孔明命大开城门,而自己“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拥有大军十五万的司马懿怕中了孔明的“空城计”,最后引兵退去。孔明又成功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事呢?答日,新野一战,孔明还未有名气,夏侯悖当时还不知有孔明这个人物,更不知道孔明的能耐。西城一役,孔明已名震天下,老对手司马懿知道孔明的本事,以为孔明平生谨慎,没把握的事是绝不会做的。如果冼夫人在智袭李迁仕之前已统领海南,试想能令海南“千余洞来附”,该是怎样的人物,该是怎样的势力。小小一个中级州的长官李迁仕,还敢与冼夫人为敌吗?对付一个小小的中级州刺史,冯宝夫妻还用得着藏头藏尾,躲躲闪闪吗?为何学者们认为冼夫人智袭李迁仕是在统领海南之后呢?根源就在海南地方志关于梁大同中置崖州的记录。诸如明清时期《琼台志》、《琼州府志》乃至现存碑文关于冼夫人的事迹大都是摘录《隋书》或《北史》而来,没有多少变化,方志的编纂显然找不到更多关于冼夫人的资料。现代学者把冼夫人“请命置州”的时间界定在大同中,分明是猜测臆断。学者们在读《隋书》、《北史》冼夫人传时,误会了原作的叙事次序。原本从“谯国夫人”起至“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止,应为一段,即所谓“大纲”,下面才是冼夫人生平的细节描述,如“梁大同初”、“陈永定二年”、“仁寿初”及“后”之字样。而首段“大纲”是没有这样的字样的。学者们正是在这地方犯了错误,见“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后,跟着出现“梁大同初”,才有在时间的次序上将冼夫人袭击李迁仕安排在统领海南之后的错误。这个错误,其实与前一问题中的“聘妻”之误都属同样的错误,都是粗心大意的表现。陈雄著的《冼夫人在海南》中题为《珍贵难得的志文和碑文》一节中论及《宁济庙冼太夫人碑记》时曾对“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女也”中的“吾”字发了一通议论:“从称呼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者和被称呼者的关系。如《宁济庙冼太夫人碑记》中的两段称呼:‘谯国夫人者,吾高州冼氏女也。……及归高凉太守冯公宝,约束本宗,政令有序,人莫敢违。’‘吾高州冼氏女也’就比《隋书·谯国夫人传》中的‘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多了一个‘吾’字,‘高凉’也明确地写成了‘高州’。虽然这里面仅有一字之差,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吾者,咱们也。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谯国夫人是咱们高州姓冼人家的女儿。这句话提示了两个问题:一是揭示现在儋耳县中和镇一带的部分居民是从现在的高州迁移过来的;二是揭示了冼夫人就是现在的高州人,与‘咱们’的祖先是同乡。”

陈雄同志显然不知冼夫人时代的“高州”不同于现在的“高州”,不知此碑文作者林召棠是何许人。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我们知道冼夫人时期的“高州”却原来在现在的阳江市。在《清史稿》、《高州府志》等资料中,我们知道林召棠原来是吴川人。清代时吴川与电白同属高州所辖,故电白山兜丁村出生的冼夫人,理所当然被林召棠称为乡里了,就有“吾高州冼氏女也”的说法。

六 冼夫人兄长冼挺为南梁州刺史的问题

《隋书》、《北史》都有冼挺为南梁州刺史的记录。南梁州在哪里呢?我们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查看梁版图,分别发现有“北梁州”、“东梁州”、“南梁州”。在梁以前是没有北、东、南梁州之分的,只称梁州,属古九州之一。三国时梁州治所在沔阳(今陕西勉县东),晋时移治南郑(今汉中),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壁山、綦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和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东晋十六国时属成蜀境,一直到南北朝宋魏时地名辖境基本都不变,梁州则在宋领地内。至齐魏时,原宋梁州境沦为齐魏边界线,齐将梁州移至秦州以南设置,而北魏也在秦州西北面的武都设梁州。至梁魏时,南北两朝边境治郡经常易主,至此才有北梁州、东梁州、南梁州之设置。北梁州约在今眉县一带,东梁州约在今石泉、汉阴境内,南梁州还在汉中境内。

南北朝时,战争不断,双方君主出于政治的需要,都以一统天下为己任,一方面通过战争领占土地,一方面将敌占区的行政辖地名称尽量设在己方的领土上。如广州本是南朝的治郡,北朝也设广州,治地在襄城。北朝有定州,辖地在卢奴(今之河北定县),南朝也设定州,辖地在今之广西桂平。梁武帝萧衍好大喜功,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采纳散骑常侍朱异的提议,将州郡分为五品等级,其牧守职位高低,参僚属吏多少,都以等级来区别,上品州郡二十个,次品州郡十个,三品州郡八个,四品州郡二十三个,五品州郡二十一个。五品以外,还有二十余个州郡根本不知处所。共计一百零七州郡。五品以下州郡多在边境镇戍之地。朝廷在荒僻村落设置州及郡县,刺史守令都用地方豪右担任,有时一人领两三个州郡太守,徒有州名而无实土,却起到倚重将帅之才,尊重地方习俗的效用,所谓“羁縻政策”。这些地方,山高水远,朝廷与州郡很难上传下达,贡税几乎都免了,实为自治。南北朝治郡本就复杂,这样一来,似乎更乱了。致令史家摇头感叹:“南北朝建置郡县最为难考。”

冼挺被朝廷除授南梁州刺史之职,很有可能便属五品以外的州郡之列,徒有州名而无实土,同属虚有其名而无实职的官长。说到底属“定编”以外设置的官员,即所谓“员外”之类。所以我们要在古高凉境内寻找当年冼挺的“南梁州”恐怕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了。

我在《冼夫人》小说里就按这观点去处理冼挺任南梁州刺史的问题。冼挺就在高凉境内办公,或在“大堡”(冼府),或在“冼家岭”军事驻地(西巩),绝不可能跑到汉中的南梁州去。如果冼挺在汉中的南梁州上班,“恃其富强,侵掠旁郡”的话,那么受害的当是益州、巴州、并州、潼州一带,怎么会在大老远的“岭表苦之”?

上面所谈的是创作《冼夫人》中的一些心得,错误肯定难免。我诚恳地请同志们继续关注我的写作,不忘多提点意见,指出我的错误,使我能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尽量将《冼夫人》写得好些。

感谢欧初同志、蔡运桂同志为拙作写序。感谢书法家陈光宗先生为拙作题写书名。还有一如既往支持我创作《冼夫人》的老师和同志们,我这里一并感谢!

崔伟栋

2007年6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