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阿昌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阿昌族简史编写组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写以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吸收借鉴了近20余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客观准确、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国阿昌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近50年的发展概貌和成就,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该书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阿昌族这一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

本书语言通俗,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民族来源

 第一节 从语言亲属关系考察古代阿昌族的族属渊源

 第二节 历史文献中的阿昌族先民

一、唐代以前氏羌族群的南迁及其衍化

二、唐、宋时期的“寻传蛮”

三、元、明、清时期的“峨昌”、“阿昌”

 第三节 传说中的古代阿昌族先民

第三章 唐、宋、元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经济生活

 第二节 南诏、大理对“寻传蛮”的统治

一、南诏时期

二、大理时期

 第三节 元朝对“峨昌”的统治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明朝土官、土司的统治

 第三节 明代的汉族移民与阿昌族的关系

 第四节 清代前期土官、土司的统治

第五章 阿昌族人民反封建与反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第二节 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第六章 近代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三、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二、各种封建剥削关系

 第三节 政治制度

一、南甸土司及其统治

二、户撒、腊撒土司及其统治

三、设治局及其统治

 第四节 家庭、家族和村社组织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伟大的转折

一、人民当家作主

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第二节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农业生产

二、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三、手工业

 第三节 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快速发展

二、卫生事业

三、交通通信

四、水电事业

第八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阿昌族社会

 第一节 政通人和

一、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二、民族团结共发展

三、乡规民约新风尚 

 第二节 经济腾飞

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农业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手工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四、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

一、当代教育

二、卫生事业

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第九章 阿昌族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宗教

 第一节 生活习俗

一、物质生活

二、婚 俗

三、丧 葬 

四、节 日 

五、禁 忌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民间文学 

二、作家文学

三、艺 术

 第三节 宗教

一、姓氏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二、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三、小乘佛教

四、道教

附 录

阿昌族当代历史上主要代表人物

后 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四、节 日

阿昌族的民族节日,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略异,但一些传统节日也基本是一致的。阿昌族有以下几个传统节日。

1.窝罗节

“窝罗节”是阿昌族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窝罗”的意思是“堂屋旁边的欢乐”。“窝罗”台高约一米,四米见方,中央矗立着两块牌坊,牌坊顶端的中间高高耸立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称为神箭,它标志着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用此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恢复了大地万物的生机。神箭的箭头还标志着阿昌族妇女的包头。这一天,远近村寨群众汇集在原先指定好的村寨,围绕着“窝罗”场的中心(即“窝罗”台坊),放鞭炮、唱着“窝罗”(包括则勒扎、则勒玛),迈着“龙形虎步”,如痴如醉地围绕着“窝罗”台坊跳舞、狂欢,并把一碟碟良肴佳果虔诚地祭献于“窝罗”台上。阿昌族人民搭起祭台,摆上五谷粮食和糖果,由“活袍”主持祭祀活动。活袍身穿黑色长袍,腰系大红腰带,一手拿雉尾羽毛,一手摇黑色大号扇子,以酒水、茶水祭祀人类的始祖,还用公鸡鸡冠血进行祭祀。接着大声吟诵神话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然后,演唱着古老的窝罗调,带着身穿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一圈又一圈地围着神台蹬窝罗。

“窝罗”台坊上的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蓝空皎月,紧接着是太阳、月亮图;下边左牌坊绘着一幅阿昌族男子的彩图,右牌坊绘着一幅阿昌族妇女的彩图,分别表示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左、右牌坊都绘着与阿昌族妇女筒裙上一样的节子花花纹,传说这节子花是当年孔明南征七擒孟获时,为阿昌族妇女衣着上制定的图样,它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卒。这是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好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阿昌族“窝罗节”的这些内容,都富有民族的和历史传说的意义。

“窝罗节”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遮帕麻和遮米麻为民除害、造福人类而举行的。由于这个节日是阿昌族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1983年4月5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和建立民族节日的决定》中,正式确定“窝罗节”为阿昌族传统民族节日。从此,“窝罗节”的纪念活动更是盛况空前,1983年在梁河县湾中阿昌族乡举行,1984年在关璋阿昌族乡举行,节日期间还举办大型古典歌舞“蹬窝罗舞”,还有武术表演和物资交流活动,显得更为热闹。

1993年5月20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阿昌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决定》,正式将阿昌族的“会街节”和“窝罗节”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各地的阿昌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欢庆阿露窝罗节,节日保持着各地原来的节庆方式和特色。节日庆典盛况空前,云龙县、腾冲县、龙陵县和潞西市均要派代表参加欢度节日。阿露窝罗节大型庆祝场所,竖立着节日标志的巨大牌坊。这个节日标志牌坊,其顶端仍然是架着巨大的满弦弓箭,左右的牌坊柱上分别绘有两条腾空的青龙,两牌坊中间又立着一个绿底白象牌,白象飒爽英姿站立着,向天高昂的长鼻上顶着一轮红日。

节日期间,还举行阿昌族的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表演等活动。

2.火把节

从云龙县漕涧到腾冲县大蒲川、小蒲川,一直到梁河县及陇川县户撒、腊撒一带,都过火把节。

云龙县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是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内容主要是敬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当日晚饭后,还举行赛马射箭游艺,人夜后全村点燃木刻的火炬,洒木火粉,表示驱除灾害疾病。

梁河县、陇川县户撒和腊撒一带的阿昌族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这一天,村村寨寨杀黄牛,家家户户烧火猪、做米线,男男女女染红指甲。入夜燃着火炬,在村寨周围游动,以示驱除疫病。夜间还挖取河沙,洒在家畜厩周围,表示牲畜安全。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新婚妇女,要回娘家过这个节日。

次日晚上,在家堂前放一盆沙子、几个火把、几包用灶灰拌过的剁碎的生肉和熟肉,然后主人禀告家堂上的神灵说:“今天我们在驱逐家里、园子里、地里的所有瘟疫祸害。”接着用火把从屋里的各个角落到屋外的牲畜厩窝,再到房前屋后的园子里全部撵一遍,边撵边高声驱逐:“家里、厩里、地里各个角落躲藏着的恶魔鬼怪、苍蝇、蚊虫、老鼠都全部滚出去,滚出去!”全家老老少少,你敲锣我敲盆他敲簸箕,还有人洒着沙子,大家都敲打着、吼叫着,一直轰轰烈烈地从家里撵到村外,撵到田里。在田里又驱赶蚕食庄稼的害虫,还不停地洒沙子,丢生熟肉包。二十六日,所有人忌工一天,忌到田间地头,连采摘蔬菜也不可,所有要吃的食物都要头一天准备好。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从家里赶出去的病魔害虫也许还在野外游荡着,还没有远远离去。

关于“火把节”,户撒地区阿昌族有这样的传说:有两个争夺王位的人互相残杀,死伤惨重,其中一个以智取胜,将对方抓获,并在杀死对方之前说:“我要把你杀了,将你的肉割下来吃掉。”对方回答:“你杀吧,杀了后我要变成害虫病魔来咬人。”果真这个人的肉虽然被吃了,但剁肉的菜板丢到园子里,园里边生出许多苍蝇、蚊虫;丢到田里,田里长出蚂蟥和其他害虫。人们不得已,只好在每年秧苗栽完后,采取这种办法来驱赶。

同样关于“火把节”,梁河县阿昌族则认为火把节是祭祀孟获酋长的仪式,因为过去成千上万的阿昌族父兄随好战的孟获酋长战死,妇女们归咎于他,便将其掐死,每人的指甲都被鲜血染红。这就是妇女们在“火把节”时都要染红指甲的来历。孟获被掐死后,其灰烬化为害虫,因此“火把节”的晚上各家各户的院子里要点燃大火把,同时用若干的小火把在房前屋后熏逐蚊虫,并清扫垃圾,让病魔害虫随垃圾扫出家门,最后各家各户举着大火把汇集于寨子边烧尽。其场面如同户腊撒地区一样,敲敲打打,吼斥叫骂,目的是将所有的病魔害虫驱逐出家门和寨子外。这一天即农历六月二十五,又称“保苗日”,全寨除要用酒肉饭菜共同祭祀发送孟获,叫他不要再来危害人们外,还要杀猪隆重祭祀土主。如果这天是属马日,还要祭祀寨神。

此外,云龙县阿昌族在农历六月二十五这天,杀鸡宰羊,敬献五谷神,祈求丰收。晚饭后,举行赛马射箭活动,优胜者被当作英雄,获得很高的荣誉。入夜后,全村点燃火把,洒木炭粉,踩踏田地,直至深夜。

3.浇花水节

在户撒、腊撒一带的阿昌族中,有浇花水节,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这一天,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地从一个寨子逛到另一个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浇泼,十分热闹。浇水后,互相邀约,成群地来到村寨外河边或林荫草地上,互相对唱情歌,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有的借此机会确定了婚姻关系。

4.会街节

阿昌族的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腊撒一带,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举行,目的是喜庆丰收。这一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人民抬着纸、木、竹制成的青龙和白象,汇集在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节日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

耍白象原来具有宗教的色彩。阿昌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耍白象是为了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玛”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后来,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在1983年4月5日德宏州人大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和建立民族节日的决定》中,规定“会街节”为阿昌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之一。从此,梁河、腾冲一带的阿昌族人民也派出代表去户撒、腊撒参加这一盛会。

1993年5月20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通过了《关于统一阿昌族节日名称和时间的决定》后,“会街节”与“窝罗节”合并为“阿露窝罗节”里了。

P155-159

序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共计55本,于上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该《丛书》记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鉴于这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已积淀为各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多年来少数民族历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为适应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国家民委决定对《丛书》进行修订、再版。

这次修订工作本着“适当修订,适量续修”的总原则进行,有明显错误的,改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争议较大的不动,用注释加以说明;适量增加必要的新内容。我们委托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对原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有关内容进行了重新考究,作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工作得到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及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无私帮助,修订中借鉴吸收了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编辑委员会

2007年10月

后记

《阿昌族简史》(1986年版)自问世以来,对社会各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人们能够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阿昌族。但本书在内容上仅仅编写到了近代时期的阿昌族社会,对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阿昌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涉及。2006年12月,在国家民委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了由刘兴全研究员、曹德玉副教授(阿昌族)、昊炎副教授、王小军硕士组成的《阿昌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开始了修订工作。本次修订的第一章至第六章和第九章基本保持原貌,仅是吸收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阿昌族的新成果,作了部分补充。第七、八章作为新增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和改革开放到2000年这一段时间阿昌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展示了阿昌族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党委、州人民政府以及梁河县、陇川县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民宗局以及户撒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帮助。在深入阿昌族地区调研的时候,还得到了曹明华、赵兴光等同志和众多关心与支持阿昌族发展的人士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修订稿初稿完成后,我们又向德宏州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巡视员赵家培(阿昌族)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德宏州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曹明强(阿昌族)、梁河县阿昌族学者杨叶生、陇川县政协副主席们发中(阿昌族)等同志征求意见,他们给予了大力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还亲自斧正了书中不少章节的内容,为全书的最终完稿增色不少,也让我们修订组受益匪浅。在此,我们要表示特别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较紧,许多成果还未完全反映出来,谬误与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诚恳希望有关领导、学者、专家和广大阿昌族同胞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以后再次修订时,予以补充和更正。

《阿昌族简史》修订编写组

2007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