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香格里拉的追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牧之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们从地球的各个角落来到香格里拉,追寻心中对人间仙境的梦想。那么,香格里拉人追寻的又是什么呢?

一个游戏现实的职场女子为了追寻心中最真最美的爱情,来到了香格里拉,不想却又在这里与曾经深爱的男子相遇,在香格里拉,他们通过智者找到了自己的前世,于是他们想紧紧抓住自己的今生,而现实剩下的或许仅仅是传说……

内容推荐

这是一篇游记似的小说,讲述一个游戏现实的职场女子追寻心中最真最美的爱情的故事:为了遗忘,她来到了香格里拉,不想却又在这里与曾经深爱的男子相遇,在香格里拉,他们通过智者找到了自己的前世,于是他们想紧紧抓住自己的今生,而现实剩下的或许仅仅是传说……

目录

在金字塔下

牛津的魅力

布赖顿遐想

忧郁的探戈

傍在蔚蓝的大海边——南非纪行

消失的背影

夜幕下,柏林更辉煌

在美国越战纪念碑前

印度人的今生与来世

乞丐大军的未来

NO PROBLEM

读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走出特利尔

白求恩,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

托尔斯泰的追求

新圣母公墓的诉说

相遇马德里——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

“曲线属于上帝”——大建筑家高迪的故事

我心中的郭沫若先生——记与郭老的几次通信交往

为后来人开出一条大道——记顾颉刚先生

一代词宗夏承焘

负疚使人永远不安——纪念魏建功先生

无法弥补的时候

火车带来的乡愁

我的黑猫和白猫

关于骑自行车的思考

“葛拉齐亚”

香格里拉的追寻

小企鹅从远路归来

我的养花观

司马迁之忍——重读《报任安书》

在匈牙利的台湾旷小姐

海始于斯

撒哈拉印象

哈瓦那书简

佛罗伦萨在哪里

梦一样的威尼斯

《最后的晚餐》在米兰

在遥远的亚马逊——寄给朋友的信

五十本书和一个时代

美丽的通天塔

“可能”问“不可能”道——《编辑艺术》前言

书刊啄木鸟的功劳

迎接新世纪文明的太阳

后记

试读章节

参观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博卡区。据说,这里非常有名,很多访问阿根廷的人,都要来这里看一看。我想,很多人肯定是来寻觅博卡青年队的,是来看马拉多纳的。我不是追星族,也不懂足球,所以,我不会因为马拉多纳跑那么远的路。到博卡区,阿根廷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条小街。小街人很多,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五颜六色的房子。房子很简陋,多是木板房或波纹铁房,但都或横或竖地刷着大片大片的蓝色、黄色、绿色的油漆。颜色强烈,谈不上艺术,却给每一个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据说,当年这里住着的多为穷苦劳动者,海员、码头工人等等,他们为了防潮、防水,把漆船剩下的零星油漆拿回来涂抹自己简陋的住房,有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今天是一大块蓝的,明天又是一大块绿的,只求实用,久而久之反倒成了自己的风格。

阿根廷朋友说,这条小街可是很有名气啊。本来只是一条小道,来往人多了,成了一条街。街名叫卡米尼多,可是现在人们都管它叫探戈街。我仔细看,小街不长,只有百米左右,还保留着石块路面。它为什么叫探戈街呢?阿根廷朋友只说这里的探戈很有名。

我还看到一些雕塑,一座在人行道上,是一匹狂奔乱跳的马,想把骑在它身上的牛仔甩掉,牛仔则拼命控制马;另一座是在阳台上,一男一女穿着很老式的条纹西服套装向行人招手,一看那笑容就知道是店主。还有几处浮雕,男女缱绻告别的场面,树下聚会商量事情的场面,一个男人还抱着吉他。让我感觉好像到了美国西部。

再有,就是小街两旁一个挨着一个的小酒馆和咖啡馆了。我进去看了看,虽说是白天,里面仍然有很多人。

这一切,很让我琢磨。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他们有怎样的文化,怎样的悲欢离合。

晚上,我们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最为著名的探戈剧场卡洛斯·加德尔之角,观看当今最为著名的阿根廷探戈大师的表演。这真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让人激情澎湃。可以说,每一场舞蹈,每一对演员,每一支曲子,都表演得如醉如痴,无可挑剔。据说,探戈的魅力主要在舞者的眼神和小腿的动作。尤其是探戈大师卡洛斯·古拜罗与他妻子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那交叉踢腿,一钩一抹,一拉一扭,变幻无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舞蹈之美。他们那狂野的、渴望的、忧郁而勾人心魄的眼神,那挥洒自如、收放得体的小腿,男女之间娴熟的配合,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舞步,好像在讲述他们生活中的故事。

观众一次又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渐渐地,我从陶醉而进入思考。探戈舞的男女舞伴都身材颀长,十分精神。男士一身合体笔挺的藏蓝色西服,雪白的衬衫,浆熨硬挺的衬衣衣领,梳理整齐的发型。女人雪白的长裙,潇洒的披肩发,健美的双腿。男女演员一亮相,就让你赏心悦目。但是,他们为什么那么严肃?严肃中含着一些忧郁,忧郁中又充满了热情的渴望?

我在古巴的哈瓦那,在海滨大道上,看过古巴人跳伦巴。那情景真让人愉快。道旁就是碧蓝的大海,带有海腥味凉爽而湿润的加勒比海轻风,拂面而来,棕榈树在白色沙滩上摇曳,女伴曲线优美,男伴剽悍雄壮,男女舞伴诱惑与追逐,热情浓郁,柔媚而抒情。伦巴洋溢的是一派迷人的热带风情。

巴西的桑巴舞,热烈奔放。伦巴是轻松的,每分钟只有二十五小节,桑巴则是热烈的,每分钟要跳五十二小节。这与巴西人的乐观、开朗、知足密切相关。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巴西人带来了巨大的福泽。巴西人是乐天的,这才有闻名世界的狂欢节。“没有桑巴舞就没有狂欢节”。在那倾城共舞的欢呼中,欢快、煽情、激昂,尽在那桑巴舞姿中表现无遗。

探戈舞呢?那忧郁,那包藏着的热情,为什么那样令人难忘?  我想起阿根廷人告诉我的一句话:“探戈的发源地在哪里?在博卡区的小酒馆里。”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南美洲完成了奴隶制的废除,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欧洲人又一次涌入南美洲。他们从德国来、从意大利来、从俄罗斯来,带着梦想,到南美大陆来淘金。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当拉普拉塔河人海口,欧洲的来船,便把他们由这里送上了岸。他们初来,多半在码头打工,博卡区的小街就成了他们的栖身之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淘金梦没有实现。他们渐渐意识到,回去已无归路,也无脸面。望尽天涯路,妻子、儿女、家园,都只能在回忆中相见。睡梦中醒来,想到他们这一生都可能要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漂泊,忧伤、孤独让他们难以自持。著名的探戈歌手卡洛斯·加德尔就因为一曲《忧伤的一夜》唱出了开拓者的辛酸而名噪一时。就这样下去吗?他们又不甘心,对未来存有不尽的期望。他们无法面对漫漫长夜,只有寻找浇愁的酒杯,寻找能倾听自己的女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戈诞生了。它诞生在博卡区的小酒馆里,诞生在幽暗的烛光下。

有人说探戈来源于西班牙,甚至更远的非洲,都有道理,伦巴也好,桑巴也好,它们都与非洲舞蹈有不解之缘。但那只是一种最初的形式。阿根廷探戈,植根于阿根廷文化,思考着阿根廷的人生哲学,它的灵魂是阿根廷的。

探戈在早期名声并不很好,带有不少下层文化的低俗。比如小腿夹人的动作,又比如男舞伴手轻轻拍打对方,现在已只是象征性的动作,原本是拍打女伴的臀部。在正宗的探戈舞步中,男士要手持短刀,或腰佩短剑,那是防备情敌干扰;有相持进退的舞步,那是表演与情敌周旋。特别是左顾右盼的眼神和快速转头拧身的动作,更是体现了爱情的惊惕。这里有一段故事:男人出海归来,约女友到舞场跳舞。跳着跳着发现女友总是扭头,他很奇怪,也扭头去看。女友见男人跟着看,急忙回头。原来男人出海期间,女友又有了新舞伴,在和男友跳舞时,扭头看看新舞伴是否来了。她发现男友已注意她了,便急速回头,假装无事。后来,探戈舞便加进了这一细节,有了左右闪动转头的动作。

正因为此,欧洲人看不上探戈。他们喜欢华尔兹,因为华尔兹舒展大方,华丽典雅,女士的长裙随节奏起伏,好像连绵起伏的波涛,真是优美。男士的旋转,自持而潇洒,很是高贵。

但是,从探戈早期的这些细节中,我们不是可以更具体地感受到探戈舞者的复杂心情吗?不是可以更具体地感受到他们在纵情、激动的宣泄中,寄托于探戈的真挚永恒的忧郁吗?

那部英、法、德、阿根廷合拍的很有名的电影《探戈课》很能为探戈做出注解。影片中的阿根廷出租车司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人,才能体会探戈的灵魂。”

探戈在发展。它以火热的生命激情,哲学般的忧郁在成熟。阿根廷作家埃内斯托·萨巴托说:探戈中的真挚情感以它不可战胜的内力征服了世界。不管我们是否情愿,欧洲由此认识了我们。

一九一二年,阿根廷开始推行全民普选制度,不同社会阶层严格的界限被打破,这为探戈的流行提供了政治条件,来自下层的探戈以它生命的激情被上层社会所钟情。

一九二一年,著名演员卡尔代夫和有“银幕情人”之称的鲁道夫·华伦天奴在他们的影片中大跳探戈。它直接、大胆、美丽的表现形式和对人性的诚实,让人看得耳热心跳。这为探戈的热爱者准备好了台阶,使那些以有文化自诩的人大胆地、公开地接受探戈。

这以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综合各地探戈舞的精华,制定了统一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探戈舞。这标志着探戈舞终为上层社会所接纳,甚至不久后又享有了“舞中之王”的美誉。一个来自于民间底层的舞蹈缘何得以走上舞蹈的殿堂?据说,是由于探戈的“以抑制的情绪出现却诱引性感”。而这种“抑制”正是上层社会贵族们社交的需要。哦,掌握着谁是国际标准舞大权的艺术家们,看中了探戈的美丽动人之处。探戈舞可以说是走到了辉煌,淘金者的梦想实现了吗?但,这已经不是阿根廷酒馆中烛光下的探戈,而是英国式的探戈了。

剧场里响起了歌声。这是一位男歌唱家在演唱阿根廷的《小道》。用中国话来说,也就是阿根廷开拓者之歌。演唱者那样深情、那样投入,听得我十分感动。台下几百名观众禁不住与他一起唱起来。我想象着欧洲大陆一批批先驱者从海上登上这块大陆,想象着他们经过那条小道,和当地人共同艰苦地创业,直到建成美丽的阿根廷,这期间不知付出了多少忧伤,经历了多少痛苦。于是,让我联想到我们这一代过去的岁月。一种遥远而又熟悉的亲切的情感,一种怀旧的情怀,一种对艰难而痛苦岁月的漫漫柔情,油然而生。

探戈里不仅有忧郁。探戈里还有狂野乃至悲愤,有思考、追求和旺盛的生命力。探戈是漂泊者灵魂的宣泄。

人们会记住博卡区那些简陋的颜色强烈的木板房和波纹铁房,会记住烛光摇曳的小酒馆和酒馆中美丽的探戈舞女。

2005年立秋P26-32

后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的散文集,是对我的鼓励。我的书名叫《香格里拉的追寻》,这种追寻是我今天的渴望。我曾经给我拍的一幅“雪景”照片题过几句诗,诗是这样写的:

是什么力量,使你这般纯净,

有一种生命早已注入我的生命。

几幢木屋,几棵桃李,

从故乡到天涯,我们怎样约定。

今天重读我这些年写的散文,又产生了这样一种激情,这样一种愿望。

我是做编辑出身的,编辑当然要写文章,但应该说主要工作不是自己写文章,而是编辑别人的文章。我一九六六年在北京大学毕业,一九六七年进入中华书局,从那时算起,到一九八七年离开,整整二十年。那二十年,我是一名专职编辑,特别是主持编辑《文史知识》(月刊)的六七年时间里,策划选题、组稿、编稿、校对文稿,一心一意编辑刊物,很少自己写什么。只是在约定的稿子没到,才自己动手,夜以继日地赶写四五千字,多是急就章。后来到新闻出版署做出版管理工作,情况就更不同了。出版管理,基本上是行政工作,动手写的主要是公文,诸如制定法规,起草管理条例,起草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等等。这些工作很具体,是另外一种风格,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有它的要求和难度。我想,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不一定会做,也不一定能做好。

我在我的另一本书的“后记”中曾谈过这样一种体会:“我从一九八七年起由中华书局调到新闻出版署来做出版管理工作。由一名编辑转为一名出版管理人员,虽然都是出版工作,但这个转变却并不容易,因为它是两种业务、两种思维方法,甚至写文章所用的文字、写法、风格也完全不同。在出版管理岗位上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设法理出来龙去脉,找出前因后果,定出一、二、三、四,时间久了,好像自己的脑子是一格一格的,一条一条的,追求的是准确和严密。逻辑挺周密,形象却枯燥,慢慢地,好像连人的性格都变了……”我真担心照这样下去一个人会变得很单调,看起来对出版管理好像很专业、很懂行了,实际上由于关注点过于单一,涉猎面越来越窄,知识可能会越来越贫乏,其结果恐怕管理工作也做不好。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我开始思考改变状况,决心写一点随笔,拍一点照片,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留下一些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

由于我的写作是这样一个动机,就产生了一些我自己的写作特点。最主要的是写完了之后,不急于发表。因为我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感受,是宣泄自己的情怀,所以写完了,宣泄完了,似乎目的就达到了,顶多给三五好友看看,作为“奇文共欣赏”的意思,喝茶谈天时也是一个谈资。比如《白求恩,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是我二○○三年“非典”期间写的。“非典”最为猖獗的那些天,大家基本上不上班。我们单位的办公地点又紧邻朝阳医院,大家都有些紧张,怕“非典病毒”从医院飞出,又从我们楼的窗户进入办公室,再吸人我们的肺,所以就只留人值班,其他人就不要来了。我是单位负责人,我应该上班。办公室里无公可办,就写起“白求恩”来。毛主席说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总问自己,世界上有没有这种“毫不”、“专门”的人;白求恩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到英国,又去西班牙,最后死在中国,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追求的是什么?我去过加拿大白求恩的故乡,参观过加拿大的白求恩事迹展览,读过他的遗嘱,收集了很多有关白求恩的材料,白求恩的身世、经历、爱情、婚姻,让我浮想联翩。当时,办公楼无比寂静,没有电话、没有访客、没有会议,全身心投入写作后“非典病毒”飞入与否也就忘记了,任感情宣泄,任文字驰骋,三天就写完了七千字的文稿。当时自己很满意。但写完了,宣泄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白求恩,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就放到抽屉里了。到二○○五年,在报纸上突然看到某电视台在拍电视连续剧《白求恩》。哇,坏了,再不发表,等电视剧一上演,那就麻烦了。你想,电视剧会很具体、很细腻,那时,再看到我的文章还不成了我抄袭电视剧的材料啊?赶快寄给杂志社审定刊出。这时距我写完这篇文章已有一年半了。其他像《牛津的魅力》、《新圣母公墓的诉说》,还有意大利的几篇,都是写完一年左右才发表的。

写作完了放一放,不急于发表就可以不断地打磨、修改。我的《在金字塔下》,是一九九二年第一次去埃及回来后写的。第一次去埃及,见到那么悠久、灿烂、神奇、壮观的文化古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真是激动啊!回来后在无比兴奋中很快就写成了关于埃及的文章。放了一个多月,拿出来再看看,顿觉十分沮丧。这文章和其他人已经发表的有什么不同啊?金字塔雄伟,怎么建造的,埃及人伟大等等,不过就是感想的廉价重复。放下了,苦苦思考,选一个什么角度写才有自己的东西,才能“与众不同”。二○○一年,有幸第二次去埃及。这次去感觉不同了,不像第一次那么冲动了,开始思考一些问题,诸如埃及人对生命的看法,对永恒的追求,对来世的幻想等等。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又迫使我读了许多有关埃及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书。于是,在差不多把第一稿放了十年后,改写出第二稿,又改出第三稿,我满意了,觉得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朋友看了,给了我很多鼓励,郑重推荐到《人民文学》杂志发表。

我写《我的白猫和黑猫》前后也有六七年。第一次写完后,自己觉得很有点意思。按惯例,先放起来,把自己的情绪冷却一下。过了一个多月拿出来再看,哎,不就是写自己喜欢的两只猫的故事吗?这类好文章太多了,不足道。我多次拿起又多次放下,总觉得不满意,又不知如何改。一次,在红螺寺开会,晚上别人都去唱歌了,我又想起我的白猫黑猫。我突然意识到,这两只猫是跟我要自由,它们是要吃好吃的,是要主人的爱抚,但它们更要的是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奔跑,上房、上树,抓鸟、抓虫。终于明白了猫儿的心理,我的文章也收尾了。我写道:

夏天过去了,秋风吹起来了。一天早晨,我看到白猫站在院子大门上面的平台上,远远地,直直地看着我,看着家。身上的白毛已脏成灰色,肚子瘪瘪的,风吹过来,毛都立了起来,但不论我怎样叫它,它就是不往前走一步。我和它对视着。我看着它那幽幽的眼神,我好像听到它说:我的朋友,我舍不得离开你,但我又不能再回到你那里去……

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想找动物学家去学猫的语言,我实在早该懂得它们的心思。

我觉得经过这么不断地修改,总算写出了我的内心。

放一放,不急于发表,从作者的心理调整上看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情绪多半正在激动之中,容易自我陶醉,容易不客观。有几次,写完一个多月后,再拿出来看,自己先是脸红,这样的文字,当时自己怎么还会很激动呢?后是庆幸,幸好没拿出去发表!所以,写好一篇文章后,多放一放,等热劲过后,再看看,如果那时自己仍然觉得很激动,很满意,就差不多了。

对于像我这样业余写作的人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常常没有自信。文章是这样写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意思吗?没有把握。所以我体会到在写作和修改自己的文稿时要有自知之明,但也要有自信。有信心就能促使自己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打磨,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说,写那么多文章、书,有什么用,即使出版了也无非在浩如烟海的北京图书馆书库中增加一个小薄本而已!这话太尖锐。有多少人的著作能像《红楼梦》、《静静的顿河》、《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样在书库中占一大块位置呢?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也得有小家碧玉似的月季和清淡天然的野菊花嘛。你说社会上哪个行当不是五味杂陈,美丑并存昵?如果世界上全是清一色艳丽华贵的牡丹,岂不也会让人烦死!但朋友的话有一点给我启发,给我警戒,就是不论别人怎样,自己要恪守原则,洁身自好,不要滥竽充数,不可附庸风雅,不能不懂装懂,不必非当作家。人各有所长,社会上每项工作都是需要人做好的,都是重要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一个伟大作家的电灯短路了,没有一个普通电工给他接线,他就只能点蜡烛写作。

再说,文无定法。刘禹锡的《陋室铭》只有几百个字,却精彩迭出。季老(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洋洋洒洒,有七八千字,沉郁厚重,发人所欲发而不敢发,令人敬佩。唐宋八大家,每人也只有几篇佳作让人不忘。林语堂的散文戒烟、买鸟、旅游、饮食,信手拈来,潇洒自如,文字间显现出的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适意,很是好看。余秋雨早期写的《文化苦旅》,文彩缤纷,颇具匠心,精彩。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年轻时背得下来,那种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的音律,清风明月的超脱、乐观,读下来是一种享受。“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眼前是一幅多么快活、超脱的画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是永远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的,但是能读到,能多少体会到其中的韵味,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这些文章有什么一定的规则,有什么一定的程式呢?没有。正因为没有,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所以才传之千古。

说到最后,我的写作就算没有多大成绩,但它最起码要求我学习,迫使我读书。这也可能叫“带着问题学”,比无目的的读书见效多了。这~点,我写意大利的几篇文章体会最深。上中学时,学习世界史,知道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上大学时,学习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知道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中去比较研究,知道了佛罗伦萨和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神曲》、《十日谈》……但自己真正写文章时却不敢动笔了,因为有关意大利的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情我都说不准确,讲不充分。我记得那一年春节长假,除了除夕夜,七天假,我差不多就看了六天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文艺复兴史和一大批人物传记。读完了这些书,当年那些巨人在佛罗伦萨创造奇迹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几篇文章,不过两万来字,但为写文章阅读的那些鸿篇巨制,摞起来却有一米厚。这些鸿篇巨制使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最近写的几篇关于印度的文章,又促使我读了十几部有关印度的著作,眼前展现的瑰丽的印度文化让我很想再去印度访问。倒不是说书读多了,就一定会下笔如有神,但胸中有了一桶水,从中掬出一碗水来,那不是深厚浓郁多了吗?而且一个人胸中有了“百万雄兵”,走起路来都会稳当多了。

回头看看,我写了一些肤浅更谈不上艺术效果的文章,但都真实地记录了让我感动的事和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写作、读书,使我丰富和充实,让我得到快乐。我感谢鼓励(包括批评)我的朋友,感谢报刊社出版社编辑的鞭策,也满意自己不着急发表的写作。

我谈了以上的心得体会,作为后记。我用这些体会鞭策自己,以求不断地进步。

2008年2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