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战时期力挽狂澜的英国领袖,他是战争即将结束时决定世界命运的三巨头之一,他是以记录波澜壮阔的二战历史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文学家,他就是——温斯顿·丘吉尔。这个享誉整个世界的名字,是不应该也不会被人们忘记的,相反,他能给这个平凡时代的青少年提供什么样的激励、启示、感染或情趣,则值得我们在回顾他辉煌壮丽的一生时思考。
用无畏的精神挑战难关,用积极的行动克服障碍。 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他从小遭遇了很多普通孩子都可能遭遇的情感上的困挠、酸楚甚至屈辱,成年后,他也遭遇了很多普通人都可能遭遇的事业上的起起落落,但他克服了这一切,铸就了一生的辉煌。本书将介绍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在20世纪,丘吉尔几度成为众目仰视、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重大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下了属于他个人的鲜明印记。丘吉尔的一生始终抱着这样一种信念,即杰出人物和英雄创造历史。
第四章 南非传奇
非洲远征
尽管两次战地记者的经历已经让丘吉尔赢得了一些荣誉和名声,但他还是无法满足,丘吉尔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这是一个上进的年代,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推进之。”也正是他的这种紧迫感促成了他随后的非洲之行。
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殖民者侵占埃及之后,又占领了苏丹。但1881年苏丹爆发了马赫迪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他们几乎把全部外国军队都赶出了国境,还在1885年喀土穆战役中,击毙了曾经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焚烧和抢劫圆明园、后来任苏丹总督的英军中将戈登。这使得英国政府大为震怒,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准备“为戈登复仇”的行动,于1896年发动了对苏丹的战争。对渴望晋升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所有的军官都希望参加远征军,丘吉尔也不例外,不过这次他的“请战”却没有前两次来得顺利。
一开始丘吉尔请母亲出面代为联系,但当时的英埃联军总司令赫伯特·基奇纳将军却一口拒绝了。这都是因为之前丘吉尔写的那本《马拉坎德野战部队纪事》造成的,书里面那些批评英国陆军的内容,使现任总司令赫伯特·基奇纳将军十分恼火。另外,丘吉尔不知道的是当时有许多人偏听一面之词,对丘吉尔的所作所为产生误解。他们甚至散布各种流言:“这家伙究竟是怎么混进各次战役的?他怎么能特殊化到一边当记者一边当军官呢?一个下级军官怎么能竟敢对上司评头论足呢?将军们为何对他如此偏爱?”一些刻薄者还给丘吉尔加上了“追逐奖章者”、“自我标榜者”的大帽子。这也是导致基奇纳将军对丘吉尔抱有敌意的原因之一。
正当丘吉尔一筹莫展时,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英国首相阅读了丘吉尔的《马拉坎德野战部队纪事》,很想认识一下这位年轻的军官。见面时,首相还同丘吉尔谈了一些书中涉及的政治军事问题,并赞扬道:我对你的书十分感兴趣,读得几乎陶醉了……丘吉尔趁机提出参战的请求,首相当即应允,并要手下人给基奇纳将军拍了电报。没料想,连首相的电报也吃了“闭门羹”,用丘吉尔当年的话说:“我又遇到了一位难以对付的大人物的抵制。”
不过丘吉尔是不会就此放弃的,他最终还是避开基奇纳将军的锋芒,另辟蹊径,利用自己已被首相恩准随军参战的契机,走活了人事行政参谋主任伊夫林·仁德爵士这“一粒棋子”,从而获得成功。但是基奇纳将军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兹委任阁下为参加苏丹战役的第二十一长矛轻骑兵团的编外少尉。请阁下前往开罗营地的指挥部报到。费用自理。如果阁下不幸阵亡或负伤,英国陆军将不负担任何费用。
丘吉尔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还是为能参加这次战争而高兴。接到通知后,他当即就通过有关渠道与《晨邮报》达成写稿协议,稿酬为每栏15英镑。这比过去的稿酬高多了。第二天早晨,他匆匆启程,取道马赛,直奔开罗。六天后赶到阿由西亚军营所在地,但第二十一长矛轻骑兵团的两个中队已经开拔,另外两个中队也将于次日启程。
丘吉尔随部队行军1400英里,进入非洲心脏地带的尼罗河畔,这是部队的大本营和铁路基地。在基地稍作休息后,他们又徒步行军开赴前线。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旅程,8月的非洲内陆艳阳高照,热浪袭人,尽管丘吉尔曾在炎热的印度服过役,但还是觉得这里的天气令人难以忍受。挂在马鞍上水壶中的水,很快就喝掉和蒸发完。充饥的食品也十分单调,只有少量的牛肉罐头、饼干和啤酒之类。在沙漠中还会遇到其它的危险。有一次,丘吉尔急忙追赶部队时,因为天黑迷了路,“被困在茫茫沙漠中,一天一夜未曾吃喝”,幸好后来获救脱险。
不久,恩图曼战役打响了,丘吉尔随部队向喀土穆挺进。此时起义者的首领马赫迪已死,他的继承人哈里发统领着苏丹军队。9月2日清晨,丘吉尔在执行巡逻任务时,第一个发现大约有4万名托钵僧正准备向英军发起袭击,但由于丘吉尔发现及时,他们的团队安全撤离。团长随即派丘吉尔掉转马头,赶回去向同步兵在一起前进的基奇纳司令报告这一情况。丘吉尔用干脆利落的语言,向马背上的基奇纳将军报告了敌情,回答了询问。丘吉尔的表现使基奇纳改变了对丘吉尔的成见,觉得这个小伙子值得信任,并不是之前想象的油嘴滑舌之徒。
听完丘吉尔报告的情况后,基奇纳将军迅速部署军队,准备伏击敌军,丘吉尔所在骑兵团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就这样,苏丹军队的先头部队,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就进入英埃联军的大炮射程。英国军队的两三个炮兵连将七十门大炮一起开火,呼啸的炮弹连连在苏丹军队中爆炸,只见几十面苏丹军队的军旗先后倒下,托钵僧纷纷中弹身亡,队伍被炸成几段。到处都横七竖八地堆积着尸体,但苏丹军队的士兵却没有一人往后退缩。后来丘吉尔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谈到此次战斗:“在我对面,大约有四排狡猾的敌人……,我方有人跌下马来,身体当即被砍成几段。还有五六匹马也被间接攻击所打伤,再就没有其他什么损失了。后来我们又冲进溃败敌人的阵地,展开了短兵相接。队伍被冲散了,人员不见踪影。我策马跑了一程,与敌人遭遇时就用手枪瞄准面部射击,打倒了几个,其中有三个肯定是死了,有两个是否打死还无把握,有一个就更说不准了。”恩图曼战役是丘吉尔从军以来经历过的最大规模的、也是最残酷的战役,战斗中丘吉尔本人也几次遇险,但都幸运地化险为夷。
哈里发的6万之众,与基奇纳的2万大军展开的大战,好比是一次两个不同时代之间的冲突。一边是中世纪的大刀长矛,而另一边则是19世纪的武器和科学的军事组织。正面交锋的结果是,前者损失达六、七千人,后者伤亡仅为几百人。
这次战斗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终,战斗结束后,胜利者几次横扫战场,把苏丹伤兵全部打死。丘吉尔对英军的残忍做法和基奇纳的纵容感到愤慨,他给母亲的信中说:“基奇纳可以作为一个将军,但他永远不是一位绅士。”
在苏丹的经历丰富了丘吉尔的战地写作内容,他向《晨邮报》连续提供了13篇战地通讯。这些通讯稿使他名利双收:他的一系列通讯受到了读者的极高评价,他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越发充满信心;另外,他还因此得到了300多英镑的收入,而当时他这个中尉的薪饷不过12.5英镑。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丘吉尔开始认真考虑弃武从文的事了。他在给母亲的信上说:“我对士兵的生活观察得越多,就越是不喜欢这种生活,而且更加相信这不是我的天职。”出于对政治的热望,丘吉尔决定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
P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