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题为“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本次大会代表来自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人员众多、议题广泛,鉴于此组委会设立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全球化与文明对话”、“都市化问题研究”、“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社会性别与女性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十个分会场。本书既是此次大会的成果。
贺信
在“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贺词
开幕式致辞
闭幕式致辞
文化多样 美美与共——“文化多样性生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化多样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澳门的文化多元与和谐——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讨论
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补
“遗产旅游”与“家园遗产”:一种后现代的讨论
多样性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落后”属性问题
21世纪台湾多元化政策与客家文化之发展
从少数族群的集体文化权利探讨文化多样性
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族群研究
人类学洞察性简论
文化与“民族”
中国傣族的民族特征再考——田野考察的视野所及
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以广西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人为例
满一通古斯学与人类学研究
给予与禁忌——一个泰国村庄选举实践的民族志
和谐社会研究
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研究
文化多样性与云南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试析马来西亚构建种族和谐社会之前景
法律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矫正
羌族的和谐思想和行为——从人类学视角出发的讨论
文化遗产研究
黔东傩戏傩文化发掘、保护与开发
阳朔高田镇的语言传承与文化交融
水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与情感的历史彩绘——对黎族与高山族文身艺术的探究
社会性别研究
客家妇女:历史人类学视野——以粤东客家地区为重点分析
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生育文化变迁
朝鲜族乡村女性人口外流现象分析——以东北地区一个朝鲜族村落为例
移民问题研究
大都市的移民:北京和吉隆坡的比较分析
非自愿移民: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
离村与不离村:发现与思考
珠三角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
北京市的“城中村”改造与外来流动人口
当代中国大陆华人新移民的移民网络模式比较研究——以闽南地区与广东五邑地区为例
移民社会风险控制中的“域”
广州市宁夏籍回族迁移人口从业状况调查及思考
四川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
三峡女性移民适应性研究——以广东白村三峡移民为例
非自愿移民弱势群体安全保护网的设计
社区研究
中国回族城市族群空间聚落模式及演化途径的理论分析——兼与美国芝加哥市少数族群空间聚落的比较
生计、乡情与文化的重聚:台湾北埔乡村建设的启示
都市村庄的文化变迁——以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市的回族社区为个案
“卡力岗”回族群众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变迁——德恒隆一村的实地调查
劳动力流迁与土家族农村社会发展——以坡脚乡为例
宗教人类学研究
汉、晋时期西域地区道教遗物与道教的传播
凉山彝族嫫尼(女巫)现状调查
大凉山彝族的民族表象和宗教仪礼——一种动态的归属集团表象的视角
现代社会中清真寺功能的人类学解读
大襟岛居民的信仰与习俗
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与宗教——伊斯兰联盟与20世纪初期爪哇排华运动之探析
神明标准化:民间信仰和国家意志的整合——从江西南康刘氏女的出凡入神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
经济研究
文化产业与台湾原住民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农民的商业智慧——大理周城白族村民段绍升个人生活史研究
参与发展:理念、实践和问题
生态环境:人类生存及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