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预测股市的波动走向么?今天该走哪条路上班才不会堵车?
为什么谣言会越传越逼真?为什么财富总是流进少数人的手里?
复杂的社会表象背后,往往藏有简单的逻辑。
只要找出隐藏的逻辑,我们就能掌握群众行为模式之谜。
现在,马克·布坎南从我们周遭的世界发现事例,并告诉我们有一股更强势的力量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社会。令人吃惊的是,那股力量就像一个随机的数据模型,居然能够解释一个世纪前的量子物理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隐藏的逻辑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马克·布坎南 |
出版社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能预测股市的波动走向么?今天该走哪条路上班才不会堵车? 为什么谣言会越传越逼真?为什么财富总是流进少数人的手里? 复杂的社会表象背后,往往藏有简单的逻辑。 只要找出隐藏的逻辑,我们就能掌握群众行为模式之谜。 现在,马克·布坎南从我们周遭的世界发现事例,并告诉我们有一股更强势的力量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社会。令人吃惊的是,那股力量就像一个随机的数据模型,居然能够解释一个世纪前的量子物理学。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有些酒吧这个礼拜人潮涌动,下个礼拜却空空荡荡?为什么本书能在畅销榜单上久居不下?为什么邻居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为什么股市会起伏波动? 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要像物理学家研究原子一样来研究人类社会,要思考的是模式,而不是人。多少年来,人类做决策的特性把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都搞糊涂了,他们依赖一种老式的思维方式,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是复杂的。现在,理论物理学家马克·布坎南(Mark Buchanan)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正在上演一场“量子革命”。物理学法则开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关人或“社会原子”的崭新图像,而且与现实存在的个体自由意志毫不冲突。混乱的原子活动能够组合成精准的热力学,人类的自由个体也同样能组合成可预测的模式。社会物理学家能剖析潮流的变化;能预测企业是成是败:能解释犯罪增多的原因。布坎南在这本开阔眼界的书里提出,了解群体组织的规律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主要挑战。这本书例证丰富,论点尖锐,容易理解,充满了智趣的游戏和刺激的实验,为我们看待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目录 第1章 要思考的是模式,不是人 要思考的是模式 社会原子 反馈机制 一门独特的科学 第2章 “人”的问题 科学的配方 非理性的科学兴盛 事件与争议 人是“不知好歹的两足生物” 最终的障碍 第3章 思维的本能 经济的思维方式 一个猜数游戏 出错是一种本能 现代人的头,石器时代的脑 不断进化的人 第4章 适应性强的社会原子 什么是“肥尾现象”? 今晚去不去EI Faro酒吧? 不切实际也有效力? 预见未来 回归现实 第5章 盲目从众的社会原子 眼见为实 企鹅思维 微妙的连锁反应 物理学的观点 简单点,再简单点 第6章 互相合作的社会原子 做一个自私的好人 自私与无私 无私行为的根本 社会凝聚力 “群体的我” 第7章 阴谋与科学 人类的普遍性 财富的问题 火星上的“河流” 为什么会存在企业? 合与不合 必然性与偶然性 第8章 回顾历史,迈向真理 一个更自然的传统 帝国的灭亡 组织就是一切 知识的另一面 致谢 试读章节 要思考的是模式 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理解事物的唯一方式是对模式进行思考,而不是对人。无论是理解种族主义突然爆发的原因,女性教育和节育之间的关联,还是理解顽固不化的种族分裂,抑或是一系列其他重要又有趣的社会现象,金融界的也好,政界的也好,时尚界的也罢,都是思考模式,而不是思考人。 老的思维方式认为,社会之所以复杂的原因是因为人是复杂的。许多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未能用诸如物理学或是化学中的可靠理论来理解人类世界的原因。说到底,原子是简单的,而人不是。我想解释为什么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人们有时的确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但这并非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有开车的人都会有这种令人不快的驾驶经历,在公路上开着开着,突然交通就慢慢地停了下来,看似没有任何缘由。你徐徐地向前开了30分钟,嘴里还咒骂那些你前面的“白痴”们,并且拉长身子想看看是什么东西造成了交通的堵塞。然而,没有交通事故发生,没有车辆抛锚,也没有道路维修。不多久,交通又意想不到地再次畅通了,你又能毫无障碍地顺利通行了。 交通专家称这种现象为“幻影塞车”,这就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基本模式,在交通拥挤的公路上随处可见。驾驶员能很快地对周遭发生的情况做出反应,但是当道路变得越来越拥挤,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时,我们的反应能力就再也无法应付了。任何无意中聚集起来的车辆一般都会自动减速,所以簇拥的车子越来越多,车速也越来越慢,交通堵塞自然而然也就发生了。 在有大游行或是演唱会的时候去公共场所,你会发现某些表象截然不同,但在概念上又极其相似的东西。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人们比肩接踵地在拥挤的人群中挪动步子其实真的和个人意向没多大关系,相反却和模式颇有关联。 随着人们尽量避免和其他人发生摩擦,一个跟着另一个走,另一个人又跟着其他人走,人们开始自动形成一股人流,连贯有序地运动着。紧靠你左边和右边的人朝着你走的方向动,而再走远一点,他们就朝着其他方向走了。人们随着这些人流走动也不无道理,因为朝着其他方向行动要困难得多。任何人流都能凭借这一点很快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使队伍越来越庞大,随之又能吸引到更多人。模式限制了人们的选择,使人们更可能按照巩固模式的方式来行动,加强模式的能量和影响力。 这些例子说明了,在简单的情况下个人意欲与社会结果之间存在一种令人费解的关系。没有人想让交通堵塞,对于每天在全世界都让道路陷入瘫痪的“幻影塞车”,你甚至不能指责是驾驶员的坏行为所导致的。 同样地,人群中没有人想计划人流运动的开始,或是人们运动的方向。模式在骚动和混乱中自发产生,自行积聚着能量。这就像是没有编舞的舞蹈表演。人流像蛇一样迂回前行,去向何方并不能反映人流中每个个体的实际期望,甚至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向。 2004年,被关押在巴格达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遭受美国士兵虐待和羞辱的伊拉克囚犯的照片公布于世,美国人备感震惊。人们觉得难以置信,美国军队不管是男兵还是女兵、全国各个地方还在上高中和大学的普通孩子,居然会参与鞭打和羞辱那些毫无防备的囚犯,而且快乐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我们不难找到这样一个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是坏的模式,而不是坏的人。 30年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斯坦福大学的同事在学校普通学生的身上做实验,把他们关在一个设施像监狱一样的心理学系地下室里,一些人当囚犯,另一些则做狱警。研究者把学生平常的衣服都拿走,发给他们制服,并为他们编号,给狱警发反银太阳镜,并给他们统一取诸如“监狱警官先生”之类的称号。心理学家的目的是扯掉那些学生个性的面具,然后看看在那种情况下事态会如何演变。以下是津巴多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描述: “对囚犯的敌意、虐待和凌辱一天比一天厉害。不到36小时,第一个囚犯的情绪就崩溃了,他哭喊、尖叫,失去了理性。我们不得不放了他,接着在那之后的每一天,我们又不得不因为出现情绪的极端反应而释放一个人。原本这项实验计划持续两周的时间,但六天之后我就终止了这次实验,因为情况实在失去了控制。我们选择的那些孩子原先都是健康的正常人,后来都崩溃了。那些原本是和平主义者的孩子后来却做出虐待人的行为,从施暴、行恶和惩罚囚犯中得到快乐。” 最近津巴多指出,在阿布格莱布发生的事情遵循了同样的模式,这种模式和个人所处情境的关系,要比它和个人的关系大得多。在公布的许多照片中,狱警并没有穿着他们统一的制服,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他们是匿名的,他们作为狱警的人格被“分解”了。他们为囚犯贴上了如“被拘留者”或是“恐怖分子”这样的兽性标签,与别人相比,那些囚犯是低人一等,一文不值的,而且他们误读了自己对囚犯的职责与监督权力。 虽然这也许不是所有虐待发生的原因,但是这无疑为虐待建立了一定的条件,使虐待的行为得以生根发芽,自然生长。虐待囚犯的狱警越多,他们就越不把囚犯当人看待,越觉得他们就是应该被虐待。 现在再想一想仅仅靠教育就让科拉拉邦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的方法。思考模式,而不只是思考人的话,你会发现这类事件,还有其他一些诸如此类的事件,就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令人费解了。 正如我们在之后要详细探讨的,种族仇恨和种族猜忌会自我生长。P7-9 序言 大多数人都认为,20世纪70年代早期,纽约、芝加哥和美国其他城市出现的种族隔离现象之所以顽固不化、持续不断,显然是和种族主义颇有关联。那时,黑人只能蜷缩在市中心极度贫穷的角落,而周边富裕的市郊地带则被白人包围。研究发现,在商业领域,在员工的雇用、晋升和劳动报酬方面都普遍存在种族偏见,而房地产行业更是想尽一切办法,试图在黑人居住区和白人居住区之间划清界限。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之间的关联看似无可辩驳。然而即便如此,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汤姆斯·谢林仍然怀疑,人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并不那么明显却甚为重要的因素,种族隔离从原则上来说,会不会和种族主义根本毫无关系? 于是,谢林开始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探测自己的想法,道具是一副国际象棋的棋盘和一把硬币。棋盘上的正方形代表房子,硬币则用来代表人——深色硬币代表黑人,浅色硬币代表白人。一开始,他把硬币摆放到棋盘的格子上,深浅硬币随机混合,数量相当,组成了一幅黑白完全融合的社会图像。接着,他开始移动硬币,看看这个社会的组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怎样的变化,同时,这个想法对可能影响人们行动的因素做出简单的假设,然后移动硬币,看看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在第一个实验中,谢林假设每个人都是种族主义者,凡是发现周边的邻居中有一个人是来自“其他”种族的,他们就会搬家。他用这一假定的规则依次考虑每一枚硬币的情况,是该原地不动,还是该移动到附近开阔的格子内。果然,他发现这个社会快速地被分隔了,深浅两色硬币互不相干,分开聚集在一起。不出所料,种族主义的确能造成种族隔离。 然而,种族隔离的现象一定是由种族主义造成的吗?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为了找到答案,谢林设计了第二个实验。这一次,他在真实的人性面前退一步假设,每个人都非常乐意与其他种族的成员做邻居。但是他想,哪怕是在种族问题上非常宽容的人,也会情愿避免让自己成为极少数群体的一分子。白人会有黑人朋友和黑人同事,他们也会乐意住在一个黑人占绝大多数的居民区里,但同样也不愿意成为那个社区里唯一的白人。这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族歧视”的心态。在这个实验中,谢林假设所有人都会留在原先住的地方,除非他们发现左邻右舍的同一种族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少数的群体,占整个社区的比例,譬如说不到30%。 也许你会觉得,每个人都慢慢地对不同种族之间的完全融合感到心满意足,最初黑白混合的状况就会维持下去。但恰恰相反的是,谢林发现那些硬币再次分离到完全不同的区域,泾渭分明。图1是这个实验的现代电脑图示,显示了一个融合得恰到好处的社会(左图)是如何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一个分隔的社会(右图),尽管在此之前没有哪个人有过隔离的想法。 荒谬的是,人们不愿住在极少数群体中的单纯想法,最终却把融合的群体完全破坏了。谢林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小论文中宣布了一个怪诞的结论——即便种族主义明天就能消失得无影无踪,某些类似物理学定律的东西仍然会使种族之间相互分离,就像油和水永远不会融合一样。 谢林设计的种族隔离的游戏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显然这个游戏暗示我们,任何考虑种族隔离问题的人,在把这个问题只归咎于种族歧视的态度之前,最好再好好想想,是否存在其他原因。不过,这个游戏还传达出一个更为普遍的讯息。我们一般认为,一个集体或者一个群体的行为,应当非常直接地反映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的特点。譬如说,如果发生暴动,一群人发了疯似地砸碎商铺的店面,那么我们通常认为,这种现象是暴动成员怒火的发泄,或是导致他们愤怒的原因所致。 这种解释看似很有道理,然而根据谢林的试验,这种想法实际上是种谬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社会结果并不一定明显地反映出每个人的欲望和意图,或是习性和态度。如果单凭我们的直觉去解释人类社会是如何运作的,那就完全乱套了。 不过,谢林的研究还是传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息——洞察人类世界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从平常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跨出来,走一条更简单的途径。不要只把焦点放在人们的个人心理上,而应该把人当作原子或是遵循某种简单规律的分子来看待,并且设法找到引导这些规律的模式。 谢林暗示,看似复杂的社会事件,背后的起因通常都可能很单纯。我们人类也遵循着某种类似于物理学规律的法则,通过审视这一点,我们就能发现那些隐藏的逻辑。本书探索的正是这一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几年前,我还是《自然》期刊(一本公认的尖端科学期刊)编辑的时候就发现,有些投稿的论文作者一门心思地在人类世界中找寻某种像物理学规律一样的数学规则。事实上,他们试图按照物理学的思路来研究社会科学。现在回想起来,我想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经过多年的漠视,研究人员终于开始认真地考虑谢林的思维方式了。自此,我称之为“社会物理学”的现代研究工作也开始迅速发展,让我确信现在我们正处于历史性的重要时刻。我们正亲眼目睹一场社会科学的巨大变革,就像物理学的“量子革命”。或许,我们在人类世界发现明确的“规律”之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在人类世界存在着定律般的规律,而且现在也认可了这种规律无论如何都不会与个人自由意志的存在相互抵触;我们可以做自由的个体,结合起来的群体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这一点就非常像物理学中的现象,虽然原子状态非常混乱,但是到了热力学或行星运动层面却犹如时钟般精准。 在从事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时,现在的研究者和多年以来的物理学家一样,都开始重视电脑这个科学工具的强大力量。有史以来,伟大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都在玩令人着迷的“假如游戏”。假如人们极其贪婪和自私的话,社会还能正常运转吗?还是最终会瓦解掉?假如人们不贪婪自私呢?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总是为他人着想呢,还是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社会转型是如何因此而改变的呢? 不幸的是,这些苦思冥想很大一部分仍然停留在徒劳无果的“假如”上,因为,随着百人或干人聚集到一起,因果关系的网络就会不断壮大,连最伟大的人类智慧也被淹没其中,使得人们无法预见结果。如今,科学家已经学会利用计算学来估量他们的智慧,在“虚拟”的社会实验中,按照程序找到那些假设的答案,以此来研究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在这本书里,我不想假装自己做得尽善尽美,更确切地讲,我的目的只是想阐述一种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思维方式,并举一些例子,尽量把最近社会物理学领域内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呈现给大家。对于我来说,了解群体组织及其演变的规律无疑是我们这个年代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全球变暖到环境恶化,再到核武器的不断扩散,人类之前从未面临过如此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掌握群体的社会活动。 当然,我并不认为,任何社会物理学的伟大发现都能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我们真的想为了人类,为了这个世界,开辟一条通向未来的安全大道,我想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摸爬滚打”而巳,就像我们过去就是“摸爬滚打”过来的一样。但是,如果能正确地理解掌控世界、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隐形力量,我们“摸爬滚打”的技术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在思考自己的行为动机时,想法总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以个体的身份来思考和行为。但是马克·布坎南的观点新颖独特,他从我们周遭的世界发现事例,并告诉我们有一股更强势的力量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社会。令人吃惊的是,那股力量就像一个随机的数据模型,居然能够解释一个世纪前的量子物理学。从这个视角出发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实在是太奇妙了。”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看得这么愤怒,又让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每一页。这本书是对装模作样的人文科学最好的打击,而作者是个有才气的挑战者,他对所有那些自以为了解人类行为和历史模式的人提出了质疑。” ——麦克·戴维斯(Mike Davis) “这本书向我们清晰又友好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不需要你懂数学,或具备其他任何前提条件,它充满了惊喜,为我们思考人类如何进行互动提供了全新的看法。” ——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就好像它包含了能解释人类社会的秘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近几十年来,有人认为群体社会是泾渭分明的,有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没能做得更好,而马克·布坎南毫无戒心地告诉这些人,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仿效那些用来研究大自然的有效方法。《隐藏的逻辑》思维敏捷,旁征博引,研究的是最高等的问题。读一读这本书,也许就能预见社会科学即将到来的革命。” ——李·麦金泰尔(Lee McIntyre)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