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查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底土、新资等地彝族史诗,全部用于彝文记载于“彝书”和“贝玛经”中。每到逢年过节,婚丧祭祀,起房盖屋,播种收割等都要用阿色调来歌唱事与天地、日月、人类、种子、树木等起源。被彝族人视为自己的“根谱”和“百科全书”。

该书只有十一个“查”,共3500余行,分上下两部。上部讲述天地起源和人类起源;下部讲述棉麻、绸缎、金银、铜铁锡、纸笔书等生活用品的来历。

内容推荐

《查姆》是一部彝族史诗。全部是用老彝文记载于彝族的书面文学——“彝书”和“贝玛经”中。

《查姆》在彝族未有文字之前,就已在人民口头上流传了。它是彝族人民唱天地、日月、人类、种子、风雨、树木等起源的长篇史诗。彝族人民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历史来看待,是经过广大彝族人民不断丰富、加工、提炼出来的文艺作品,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被彝族人民用老彝文记录成书面文学。

目录

上部

序诗

第一章 天地的起源

第二章 独眼睛时代

第三章 直眼睛时代

一、干旱来临

二、直眼睛人

第四章 横眼睛时代

一、洪水滔天

二、拽葫芦

三、配亲

四、民族的来源

下部

第一章 麻和棉

一、种麻

二、种棉

第二章 绸和缎

第三章 金银铜铁锡

第四章 纸和笔

第五章 书

第六章 长生不老药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地的起源

远古的时候,

天地连成一片。

下面没有地,

上面没有天:

分不出黑夜,

分不出白天。

只有雾露一团团,

只有雾露滚滚翻。

雾露里有地,

雾露里有天;

时昏时暗多变幻,

时清时浊年复年。

天翻成地,

地翻成天,

天地混沌分不清,

天地雾露难分辨。

空中不见飞禽,

地上不见人烟;

没有草木生长,

没有座座青山;

没有滔滔大海。

没有滚滚河川:

没有太阳照耀,

没有星斗满天;

没有月亮发光,

更没打雷扯闪。

涅侬倮佐颇,

是所有神仙之王。

他召集众人神仙:

仙王入黄炸当地,

水王罗塔纪,

龙王罗阿玛,

天王和地王,

还有他们的儿女。

众人神聚一起,

共同来商议;

要安排日月星辰,

要铸就宇宙山川,

要造天造地。

派龙王罗阿玛,

去到太空中,

种活一棵娑罗树,

树生四枝杈,

一杈生四叶,

四匹叶上四朵花。

这棵娑罗树,

是树木的祖先。

白天不开花,

夜晚白花鲜。  派撒赛萨若埃,

到一千重天上,

种棵娑罗树,

树生四枝杈,

一杈生叫叶,

四匹叶上四朵花。

花开红嫣嫣,

万颗金针刺双眼。

树花白天开,

日日花开照人间。

白天、黑夜两朵花,

轮流开在太空间。

白天开花是太阳,

夜晚开花是月亮:

太阳开花月不明,

月亮开花星不闪;

两花轮流开,

两花难相见。

十年花不谢,

万载花鲜艳。

派涅侬撒萨歇,

在太空撒上星辰。

抬头望星星,

数也数不完,

夜晚眨眼睛,

星光亮闪闪。

星王曾色锡,

笑在太空中。

打开风水门,

雾露缥缈太空间。

雾露里有地,

雾露里有天;

雾露变气育万物,

万物生长天地问。

只有日月星辰,

还无宇宙山川。

还要造山河,

还要造蓝天。

神仙之王涅侬倮佐颇,

开口来指点:

地要造成簸箕样,

天要造得篾帽圆。

篾帽、簸箕才合得拢,

篾帽、簸箕合成地和天。

造人之神的女儿涅滨矮,

设法造河川。

造下洪波万顷的大海,

造下纵横的沟渠河川,

造下湖泊和清泉,

造下绿水和深潭。  水王罗塔纪,

是水中神仙。

她用海水养鱼养虾,

鱼在海底游,

虾在水中翻;

她管绿水有方,

绿水四季长流,

绿水映澈蓝天。

她管水里的万物,

她管龙潭深渊;

她管地上的万物,

她管地上的粮棉。

龙王罗阿玛心最细,

星星走动能听见。

她到九重天上找种子,

种子长在月中间。

月里那棵娑罗树,

树上良种数不完;

奇花异草由人选,

树木药材任人拣,

树上藏有谷子、包谷,

树上储存果木麻棉;

还有荞子、洋芋,

还有甘蔗蜜甜……

有种籽才有万物,

有万物才有人烟;

有种籽祖先才能生存,

有粮食人类才能繁衍。

罗阿玛呵,想得周到,

罗阿玛呵,想得最远。

涅侬倮佐颇,

开口又指点:

大地造成了平原,

大地并不美观。

地面要有盆地,

地面要有高山;

既要有雨露滋润,

又要有阳光送暖;

这样才能种粮食,

人类才能生存发展。

龙王罗阿玛呵,

按照涅侬倮佐颇的吩咐,

又来到广阔的平原。

她撒下倾盆大雨,

冲出沟河山川;

冲成峻岭深箐,

冲出丘陵河滩;

大地冒清泉,

遍地流水潺潺。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天上太阳又不亮,

天上月亮又不明。

神仙之王涅侬倮佐颇,

找来水王罗塔纪,

还有罗塔纪姑娘,

共同来商议。

水王罗塔纪说:

“由于日月不干净,

白天黑夜才分不清。”

神仙之王派罗塔纪姑娘,

飞到九千台天上,

去洗月亮和太阳。

罗塔纪姑娘,

去到撑天的三座山上,

挑来一挑蓝海水,

挑来一挑金海水,

挑来一挑绿海水,

去洗日月身上的灰尘。

罗塔纪姑娘,

洗完星星洗月亮,

洗罢月亮洗太阳。

星星洗得亮晶晶,

星星黑夜眨眼睛;

月亮洗得亮堂堂,

太阳洗得白生生,

太阳白天耀眼明。

罗塔纪姑娘,

洗干净了星星,

洗干净了月亮,

洗干净了太阳。

从此天地不混沌,

昼夜辨得清,

四季分得明。

瞧着日出日落,

就能分出早晚;

看着月出月落,

就能分出昼夜;

看着草木盛衰,

能知寒暑冷暖;

瞧着庄稼生长,

能分四季变幻。

日月怎样走动?

白天黑夜怎样循环?

白天太阳走,

夜晚月亮转;

还有满天星星,

跟着月亮眨眼。

太阳和月亮,

轮流转玉盘。  它们是天地的眼睛,

专给大地照明送温暖。

天一睁眼,

太阳就露笑脸;

天一闭眼,

月亮、星星笑做一团。

天地问的事,

地动是第一。

地转到金海旁边,

太阳出来啦!

地转到蓝海旁边,

月亮出来啦!

地转到绿海旁边,

星星出来啦!

万物在动中生,

万物在动中演变。

不动嘛不生,

不生嘛不长,

这就是天地的起始,

这就是万物的来源。

彝家把这个时代,

叫做托得多查,

汉家把这个时代,

叫做盘古分天地。

P4-15

序言

要赶紧做——写在新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前面

于坚

最近几年,我曾经有机会漫游西方。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地方基本上已经不存在少数民族。我曾经抵达密西西比河岸,根据青年时代阅读的印象,我以为在那里我会碰到印第安人,但他们已经失踪了,偶尔西装笔挺地出现在超级市场。在澳洲的荒野,荒野犹在。原住民已经被迁移到集中居住的小区,我看见他们在水泥房子前坐在地上喝酒。乌鲁汝是著名的风景区,那里有一块全世界最大的红石,那石头原来属于某个部落,是他们的神物。但现在成为国家旅游资源,进入要收门票。土著杳无踪迹,他们只能在祭神同才可以回到他们的祭坛。我记得有一天看到两个土著出现在风景区的娱乐场,周围的白人竟然大惊失色,发生了争吵。在澳大利亚,人们很害怕土著人,这些袋鼠的赤脚邻居们失去家园后,许多人不适应政府为他们安排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酗酒、吸毒、斗殴,成为危险的一群。在欧洲旅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国籍和语言不同而没有民族的地区,从哥本哈根到巴黎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吃汉堡包,上教堂。有一日我在哥本哈根的一个教堂旁边看见几个穿民族服装的人在演奏音乐,他们来自遥远的格鲁吉亚,被观众围个水泄不通。

云南也许是世界上最后的依然拥有众多民族的地区之一,云南大地上有三万个神灵。20年前,我大学毕业前前往德宏州实习,我记得那里每五天赶一次集,一到街天,居住在大地上的土著就出现了,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那些手工绣品在干百年的时间中已经成为经典,美丽如春天之花朵,花的河流向着市集移动,只要看服装就可以判断是哪个民族。我也曾经在一个村庄里看彝族的毕摩如何钻木取火,念念有词唱古歌谣召唤神灵。还有一天,我从大理点苍山的清碧溪顺溪而下,一个村庄的白族人正在石头上祭祀苍山之神。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居然在昆明出去几十公里的地区就可以置身于这些原始时代的现场,那时候我还以为全世界都一样。但后来我才发现,只是在我的故乡而已。但不过十多年,我却发现,那些过去我以为很日常的生活世界,已经一个个消失了,世界正一日日变得像欧洲一样现代而枯燥乡味。

横断山脉阻断了云南与外界的联系,也成就了云南。诸葛亮五月渡泸,耐不住山高水险,长叹一声,不毛之地啊!云南因此得以避免被同化为一,各民族自在和谐地生长。落后于时代,却也保持着独立的生活世界和风俗。这种多元共存的生活世界使云南成为中国最丰富最好玩的地区,云南人从小就知道尊重不同的文化、思维生活方式,云南世界有一重天然的民主氛围。到21世纪,各民族依然存在,但巨大的危险也来到了,现代化所向披靡,现代化的终端无非是水泥高速公路。我担忧的是,再过若干年,云南也将像中原地区或者欧洲那样,只有一个民族。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表达了我的担忧,现在再引述一下:

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地区,在历史上是所谓西南夷所在之地。《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即贵州地区),东接交趾(即越南),西有滇围(即云南地区),北有邛都国(即四川的西昌地区),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兢,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诲、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俺东北有榨都国,东北有冉耽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胧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这个地区肇始于地球360万年前的“青藏运动”。在伟大的喜马拉雅群山上升的过程中,大地东西撕开,南北拉长,形成巨大险峻的山系、峡谷与河流,无数的种子、石头、黄金、玉石和各种矿物质从黑暗中被解放出来,滚落各处,万物滋生,立体分布。这个地区在北纬22度~32度05分、东经97度~103度之间,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汀、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等。这是中国自然世界最丰富复杂美丽的地区,也是最危险的地区,大地的运动余波未尽,冰川和积雪令人生畏,火山蓄势待发,山崩、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经常发生。“横断”不仅是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也是其文化特征。横断山脉一方面通过高山峻岭把这个地区的“君长以什数”,部落林立的土著文化在多元共存的基础上阻隔起来,同时又通过四通八达的河流和山谷使此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缓慢或迅速融合交流着。其精神生活多元共存,并总是有力量将强势文化创造性地本土化,其文化传承的方式往往是非文字的,口口相传的,通过宗教活动、歌谣、故事、舞蹈、音乐、绘画、服饰和日常器皿来表现。从血缘上讲,这个地区是古代中国血缘最混杂也最纯粹的地区之一。这里是流放、逃亡、迁移、储存的终结之地,也是原住民最密集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与其从语焉不详的文献记载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不如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有可能发现历史,历史暗藏在当下生活细节与闪烁其词的传说中而不是“史记”中,这是横断山脉地区西南夷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同的文化格局中,这个地区由于在文字上的沉默而一贯被视为文化上的“不毛之地”,主流文化对这个地区的策略一直是“以德化之”。在现代,西南夷被称为“少数民族”,“以德化之”则是对这个“落后”地区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当然“解放”“改造”“去粗存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是向东的,“逐鹿中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隐喻,同时也是正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贯方向。而西南夷,作为西部的边缘和外省,往往只被视为经济资源而作为多民族和多元世界观的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则往往被“不毛”所遮蔽。只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当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生活所向无敌的主流,中国传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日益在现代主义的标准化中消失的时候,人们才蓦然发现,在中国西部那些一贯被视为落后封闭的地区,古代世界创造的生活、精神和文化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持着令人震撼的天真、丰富和朴素。对于历史上的每一次现代化运动来说,西南夷总是太晚甚至错过,但对于中国世界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来说,这个地区总是为我们保留着丰富的启示。回答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是发展得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为什么人类社会的童年,在它发展得最美好的地方,不应该作为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对于我们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呢?”西南夷的魅力与希腊不同,它是人类社会童年的文化,但它同时也是依然活着的文化。在现代主义高歌猛进的今天,西南夷正面临着覆灭的命运,因为“横断”已经越来越不再是庇护那些民族伊甸园的天然屏障。今日主流文化的世界性统一以及必然发生的单一化与古代的不同在于,异常发达的现代技术将令古老的西南夷文化完全失去修复其多元件的基础。

由于得天独厚,云南过去在收集各民族文化资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绩,在中国各省可谓名列前茅。但各民族经典文献一直只是停留在原始资料的积累或者粗略的整理上,并且许多整理因为受到过去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着许多偏见,各民族的宝贵文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甚至被遮蔽。“民族民间文学”,其实是一个已经没有多少分量的用语。我的意思是,我们当然不会把荷马史诗仅仅视为“民族民间文学”。云南各民族文献不仅是云南的、少数的,其实它们无不是世界的、普遍的、永恒的,而且依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领域。荷马在千年前已经死于希腊,但在云南,他一直活在云南各民族的部落里。我相信,我10年前在金沙江峡谷的高山之间一村庄中遇见的那位会唱许多祭天的古歌老东巴,就是一位荷马。云南人民出版社这次重新出版《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有点再现民族经典的意思,看看篇目,各民族经典的真正价值已经昭然。用现代的语言,用人类学、民族学、文学的更具有世界性的观点来重现各民族经典,改变读者以往对它们的呆板印象,更深刻地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是非常紧迫的事情。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丽江的大研镇作为纳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不到几年的时间里都已经变成商业中心,事情还不危急吗?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赶紧做。

2009年4月13日

后记

中华民族大家庭源远流长、民族成员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和谐相处、广泛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极其丰富、极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显现出令人惊艳的多样、深厚和美丽。其中,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民族民间文学,不仅因其集中、精确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在语言艺术上的无限创造力和天才美感而具有值得我们一代一代永远珍视、从中汲取无尽养料的文学价值;更因为这些大多以口传形式长期在各民族的民间流传,或口传、书载并存的民间文学作品,最为真实、充分地积淀了各个民族从原始先民到当下漫长历史中关于世界、信仰、历史、人生等等方面的认识、智慧,从而具有民族的文化之根、灵魂故乡的意义,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最可宝贵的资料,也是建设和谐平等、共同进步的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继往开来、走向共同繁荣的伟大财富。

几十年来,各民族学者、文化工作者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搜集、整理了大批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质与量都堪称惊人的民族民间文学宝库,并且这一事业仍在继续。云南人民出版社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版了大批同类作品。正是在这样深厚的积累基础上,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以再现云南民族文化的经典。《查姆》为其中之一。

《查姆》是一部彝族史诗。全部是用老彝文记载于彝族的书面文学——“彝书”和“贝玛经”中。

《查姆》在彝族未有文字之前,就已在人民口头上流传了。它是彝族人民唱天地、日月、人类、种子、风雨、树木等起源的长篇史诗。彝族人民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历史来看待,是经过广大彝族人民不断丰富、加工、提炼出来的文艺作品,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被彝族人民用老彝文记录成书面文学。

《查姆》的搜集、翻译、整理和研究工作,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由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组织昆明师范学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一九五五级的同学,组成了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楚雄、红河调查队,深入到楚雄、红河地区各县,在彝族人民中进行广泛调查、搜集,历时八个月。在搜集《梅葛》的同时,也派专人搜集《查姆》。因《查姆》都有书面记载,主要是要将彝文翻译成中文,此工作由懂彝文的贝玛施学生作口译,记录者笔录。共译出原始材料十份,计八千多行。外有一份综合材料,于1959年由楚雄调查队的李文、李志远作了初步清理。1961年,在作协昆明分会民族文学委员会的指导下,郭思九、陶学良与云南大学中文系黄生富等一起作了初步整理。1979年后又在进一步研究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五次较大的整理,才整理出此版本。并于1981年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次再版,系采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的版本,文字未做改动。

编者

2009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