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孩子成功,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开始!当一个孩子跟好习惯交上了好朋友,就容易走上成功之路。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第一次”的教育时机,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
本书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入手,将各种好习惯或需要改正的坏习惯一一呈现在家长面前,既有名人家教和天才少年的成功案例,也有丰富的生活故事和实用的指导方法,是一本很实用的教子书。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好习惯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家庭教育入手。
本书涵盖了孩子学习、交往、生活、言行等各个方面的习惯培养,选编的事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提出的解决方案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习惯4: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颓废和绝望所困扰,甚至会因此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因此,自信是孩子必须要养成的做人守则。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缺乏自信心的人总是不敢去做事情,也总是难于做好事情。只有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心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所说的那样:“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由此可见,自信已经成为人们成就伟业的先导。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地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是所有家长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邓亚萍时问道:“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举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可见,自信的力量非常大。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是孩子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能促使孩子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促使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和相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特征。父母要时时以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迎接成功的喜悦。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随处可见。一次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岁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0%的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
第一,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当孩子第一次学着自己上街买东西时,要放手让他去买,虽然他有可能会把钱丢失,也可能买回不称心的东西,但是这比起孩子形成自信心方面的收获来说,这些损失算不了什么。不要不相信、不放心孩子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要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不做错事而过分限制孩子是不可取的。包办代替只能造成孩子的无能和过分依赖。事实上,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会给他增添一份自信。
因此,父母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第二,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鼓励。
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在孩子做事之前,家长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当孩子取得了一点进步之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比上次进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能做好”,“我们再试一次”,“你能行”等等。
总之,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多说鼓励话。因为父母的每一声赞许犹如一束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每一个孩子,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肯定、鼓励和赞许,这对孩子来讲犹如春日阳光,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这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P12-14
说起孩子们的“习惯”,谁都能聊上几句。正因为它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人们反而愈加熟视无睹,甚至要弃之如敝屣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由行为的积累而定型的,它决定人的性格,进而成为决定人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好习惯可以把人引向光明的前途,坏习惯则可以将人领向黑暗的深渊。因此,对于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我们一定要及时纠正,才能使孩子步向光明。
因为,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做父母的,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父母勤劳俭朴,家务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也会勤于家务,一丝不苟。相反,如果家长平时马马虎虎、乱放东西、家里乱七八糟,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决不会养成好习惯。
比如,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根本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整天只知道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还在学生时代,就学会抽烟、喝酒,赌钱,欺骗家长,不好好地学习,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习惯,家长首先应该弄清楚形成这些坏习惯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这样才能彻底地改正孩子的毛病。
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教育孩子就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因为孩子所有的习惯都是由大人培养出来的,许多不良习惯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允许,那么孩子就会习以为常,不觉得痛苦;而一旦等坏习惯已经形成了,再要去纠正就不容易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吃冷饮,没有节制,结果伤害了肠胃,小小年纪就得了胃病;有的孩子花钱无度,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辛劳;有的孩子拖延成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从不讲究效率……
令人惋惜的是,许多父母对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给孩子铺设了一条“金光大道”,孩子只需要按照这条路线走,就可以非常幸福地成长,就可以顺水又顺风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可是,父母却忽略了坏习惯带来的危害,忽略了坏习惯给孩子造成的隐忧。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作者奥格·曼狄诺曾说过,“我们的行为受到品位、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
可见,好的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论述更为形象,“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父母培养孩子的60个好习惯》一书指出,孩子是习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的行为都会在这一时期固化成习惯,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而坏习惯则会让他饱尝痛苦的尴尬。
本书涵盖了孩子学习、交往、生活、言行等各个方面的习惯培养,选编的事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提出的解决方案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编者衷心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家长们带来一些启示,促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