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
本书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周恩来的业绩、思想和风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恩来(1898-1976)/红色经典领袖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 本书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周恩来的业绩、思想和风范。 内容推荐 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在他的身上,凝铸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 目录 第一部分(一八九八——一九二七) 童年 从淮安到东北 在南开学校 东渡日本 在五四运动中 旅欧入党 在黄埔军校 结婚 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第二部分(一九二七——一九四五) 领导南昌起义 出席中共六大 坚持白区斗争 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在遵义会议上 与张学良肤施会谈 调停西安事变 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开辟国际统一战线 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云岭之行 在莫斯科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书写红岩春秋 出席中共七大 第三部分(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重庆谈判 领导蒋管区民主运动 转战陕北 协助毛泽东指挥大决战 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迎接宋庆龄北上 主持和平谈判 筹组新政协 第四部分(一九四九——一九五六) 筹建政务院 主持对外建交 稳定经济形势 领导救灾治水 出访莫斯科 参与决策和指挥抗美援朝战争 参与领导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为航空事业奠基 主持编制“一五”计划 声明总有一天我们要收回香港 关怀班禅大师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出席日内瓦会议 描绘“四化”蓝图、 筹划发展原子能事业 参加亚非会议 争取钱学森回国 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第五部分(一九五六——一九六六) 主持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创造民族团结合作的范例 介绍程砚秋人党 协助毛泽东指挥炮击金门 接见特赦战犯 提出“八字方针” 解决粮食问题 到邯郸调查 夜访新侨饭店 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三到大庆 主持中法建交谈判 担任《东方红》的“总导演” 宣布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邢台地震的日子里 第六部分(一九六六——一九七六)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亲拟特殊的保护名单 保护部长们的“避难所” 坚持“抓革命,促生产” 在工交座谈会前后 维护交通大动脉 支持“二月抗争” 顶住“揪陈”和外交部“夺权”恶浪 与柯西金北京机场会谈 面对庐山风云 推动“乒乓外交” 处理林彪事件 领导批判极左思潮 批准“四三”引进方案 接待尼克松总统 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放”老干部 促成邓小平复出 与毛泽东长沙决策 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 支持邓小平整顿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人民的怀念 附录 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 后记 试读章节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三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城内的驸马巷。幼名大鸾。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曾任“江宁布仓大使”(即管公仓的财政官),后到淮安当师爷,并定居于淮安。在周起魁的晚年,他谋得了淮安府山阳县候补知县的职位,但因原任知县迟迟不肯离职,他始终只是“候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50多岁的周起魁去世。由于他生前不事生产,因此死后的家产除了那所大房子外,就剩城外的几分坟地了。这时,周家已经日渐衰败。 周起魁有四个儿子:老大贻赓(字曼青)、老二贻能(后改名劭刚,字懋臣,即周恩来的父亲)、老三贻奎(字焕臣)、老四贻淦(字簪臣)。周恩来的生父常年在外谋事,收入微薄,仅够维持家用,这使周恩来从小便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是淮安府清河县知事万青选的女儿。万氏生有三子,长子恩来,次子恩溥,三子恩寿。她读过几年私塾,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周恩来不满半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周贻淦膝下无子女,为了安慰他,也使他的妻子陈氏能有所依靠,周恩来被过继给病重的叔父。可是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周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叔父去世,幼年的周恩来便由嗣母陈氏抚养。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嗣母为“娘”。陈氏出生于宝应县城一户比较贫寒的人家,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还学过一点医术。在这样的家庭中,陈氏自幼喜欢诗文书画,有较广博的学识和较深的文学修养,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女。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因为年轻守寡,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 周恩来4岁时,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岁时,进家塾读书,正式取学名恩来,字翔宇。此后几年内,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并且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和《镜花缘》等中国古典小说。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籍,他虽然不能全部读懂,但对他却是最早的熏陶。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在窗前教他读书。嗣母的教育,对幼年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后来,他曾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母亲、嗣母和弟弟到清河县清江浦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中读书。万家藏书很多,使周恩来能大量地自由阅读。后来他还到表舅龚荫荪的家塾寄读。龚荫荪是革新派人物,结识同盟会成员,赞助革命,常向周恩来介绍新思想和时事政治知识,使周恩来开始接受政治上的启蒙。 从淮安到东北 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 1907年春天,周恩来9岁时,生母万氏病故。生母去世,给他打击很大。第二年7月,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家中料理完两次丧事,已是债台高筑,不得不靠典当借债度日,这使周恩来从小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其后不久,周贻能经人介绍到湖北去谋事,周恩来则带着两个弟弟,护送嗣母的灵柩回淮安老家与叔父合葬。 在淮安老家居住时期是一段艰难的日子。当时,周恩来只有10岁。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收入都很微薄,叔父周贻奎又是个身体偏瘫的残疾人。在周家同辈男人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周恩来了,因此他担当起持家的重任。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佐理家务,井然有序”。 1910年,周恩来12岁时,其伯父周贻赓在奉天(今沈阳。——编者注)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编者注)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生活比较安定。周恩来平时同伯父常有通信,家里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总是写信和伯父商量。伯父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聪明好学的侄儿,也很同情他的处境。于是他托在东北做事的堂弟周贻谦借回家探亲的机会,带信给周恩来要他到东北来,跟随自己生活。周恩来看过伯父的信后,作出了去东北的决定。 1910年春天,周恩来随周贻谦到东北。离开了淮安,他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周恩来始终对淮安怀有美好的回忆,那里是他生母和养母的长眠之地。由于奉天府一时没有适合的学校可读,所以周恩来先寄居在铁岭三堂伯家,进银岗书院读书半年。当年秋天,伯父将他接到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丁班学习,念了两年书。这所学校是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中开办的比较新式的学校,既教中国的经学,也介绍一些西方的新学。在小学第二学年,周恩来的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1913年奉天一家出版社和1915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分别出版的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都收了这篇作文。 1911年暑假,周恩来随同学何履祯到奉天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何家做客。何履祯的祖父何殿甲带他们去凭吊附近的一个古战场龙烟山。这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那是一场要争夺东北三省的战争。仗就在中国土地上打,人民遭难,可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但不去抵抗外国侵略者,竟然宣布“中立”,把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划为“战区”。了解了这段屈辱的历史,周恩来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从此他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一天,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为光耀门楣。”有的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账。”周恩来回答说:“为了中华之崛起。”P2-5 后记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巍丰碑,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里。 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寄托了我们对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这部书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周恩来的业绩、思想和风范。 这部书的编写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和《周恩来选集》、专题文集等诸多重要的资料。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也给了我们重要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图片摄影者同《周恩来画传》。 编者 2009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