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一定要读万卷书,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豆腐是在什麽时候发明的?现代人常用的名片,是由中国人先用吗?伞是由中国人还是古埃及人发明的?3000年前,中国人已懂吃鱼生?还有,我们日常书写的书信、用的枕头、搽的胭脂、吃饭用的筷子等等,都各有来历与典故。
“饭後茶余谈文化”系列的作者们,以好奇探险与认真探究的态度,一一解开中国文化中一事一物之谜。
本书介绍了枕头、伞、扇子、木屐、筷子、蜡烛、走马灯、胭脂、牙签、历法、邮驿、货币、度量衡等物事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市井博物/饭后茶余谈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郭伯南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一定要读万卷书,却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豆腐是在什麽时候发明的?现代人常用的名片,是由中国人先用吗?伞是由中国人还是古埃及人发明的?3000年前,中国人已懂吃鱼生?还有,我们日常书写的书信、用的枕头、搽的胭脂、吃饭用的筷子等等,都各有来历与典故。 “饭後茶余谈文化”系列的作者们,以好奇探险与认真探究的态度,一一解开中国文化中一事一物之谜。 本书介绍了枕头、伞、扇子、木屐、筷子、蜡烛、走马灯、胭脂、牙签、历法、邮驿、货币、度量衡等物事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充满传奇。“饭后茶余谈文化”丛书采撷了星空中的几颗璀璨之星,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 慈禧太后亲自监制的胭脂,是用什麽材料制成的?诸葛亮以“羽扇”指挥三军,那把 “羽扇”究竟是怎样的?人类在多久以前开始用牙签剔牙?最早出现的枕是角枕?最早的筷子是青铜制成的?最早的驿传是用甲骨文记载的?你知道王安石与走马灯的故事吗?…… 本书介绍了枕头、伞、扇子、木屐、筷子、蜡烛、走马灯、胭脂、牙签、历法、邮驿、货币、度量衡等物事的源流和发展过程。 目录 枕 4 贾岛枕石——角枕 7 淫吒棒鬼——方枕 10 李广射虎——虎枕 13 “犹有余香人梦清”——药枕 17 “正要青奴一味凉”——医枕 19 “折中不睡龙”——警枕 伞 24 黄帝云气——伞氏族源 26 仲尼葬狗——伞氏族系 28 金伞游城——伞氏贵胄 30 庾信油伞——伞氏鼎新 扇 36 “凤要拥铭旌”——宫扇 38 “团团似明月”——团扇 40 “谁为一挥军”——羽扇 42 “扇从日本来”——折扇 木 屐 48 方刚与圆柔——木屐的发现 50 金蹄与漆画——屐齿的趣话 52 西施与孔子——木屐探源 筷 子 58 “食指大动”——筷子始于夏说 61 “纣为象箸”——筷子始于商周说 64 筷子文化——日本有箸之始 蜡 烛 68 “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火烛 70 “笙簧蜡泪鉴古今”——蜂蜡 73 “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 走马灯 80 “转影骑纵横”——走马灯 83 灯燃鳞甲动——蟠螭灯 85 “掷烛腾空稳”——孔明灯 胭 脂 90 晓霞妆与点绛唇——胭脂妆法 94 玫瑰红与胭脂虫——胭脂制法 96 匈奴妇与神女面——胭脂话源 耳勺、牙签、老头乐 100 “挖耳当招”——耳勺 102 “食肉先寻剔牙签”——牙签 105 “闲将如意敲眠虎”——老头乐 历 法 110 万物生长靠太阳——最初对太阳的认识 112 “竹子节节高”——最早的历法物候历 114 “再过一个怪月”——最古老的置闰方法 116 “大拐子星要落了”——最初的观星定时 118 “太阳骑猪又骑马”——最初的观日定时 邮 驿 122 驿与传——3000年前的“通讯兵” 124 “烽火戏诸侯”——古老的军事“电报” 127 弦高犒秦师——先秦的私邮 128 云梦秦简——秦代的邮驿法令 130 “一骑红尘妃子笑”——唐代的荔枝驿道 132 “金字牌”与“海青符”——宋元信使的“身份证” 134 “酒力”与“号金”——明清的民信局 货 币 138 宝贝的元功——商周的货币 141 鬼脸与蚊鼻——先秦的金属货币 144 方孔兄——秦代的半两 146 长寿钱——汉代的五铢 148 “开元通宝”——唐币的上品 151 交子与钱引——世界最早的纸币 153 “会风云”与“袁大头”——钱币上的历史风云 度量衡 158 伶伦制律——黄钟说 160 “造律以黍”——柜黍说 163 “布手知尺”——人身说 165 “牛歇一气”——多元说 试读章节 “会风云”与“袁大头” ——钱币上的历史风云 在3000多年中产生的6000多种金属铸币和10000多种纸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钱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但是流通手段,而且是工艺品。因此造币者无不讲究钱文的书法。早期的布币、刀币,铸的是各地不同的六国古文、钟鼎文,识者甚少。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大篆简化为小篆,促进了秦半两在全国的流通。唐代“开元通宝”的钱文使用的是楷书,大大方便了百姓。 宋代造币业相当发达,对钱文的书法也格外认真,不但书法家苏东坡、蔡京挥毫书写,连皇帝也御笔亲书,以求在钱币的方寸天地里施展工艺才能。宋徽宗赵佶工书善画,创造的瘦金体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他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铁画银钩,圆熟大方,在宋钱中被视为珍品。 钱文是钱币的重要内容。古钱币的钱文,或记面值,或记重量,或记年号,或记干支,或记铸地和制造次数。纸币出现后,钱文内容更丰富了,除印上面值、印刷年月外,还有印上通用领域、流通时间及货币法令的。元代发行的“至元宝钞贰贯”上,便印有“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锭,仍给犯人家产”的奖惩条律。 钱币图案设计的精巧与否,当然是最受钱币爱好者关注的。中华民族喜好龙、凤、龟、麟,把它们视为象征吉祥的瑞兽,因而古钱币中不乏这些瑞兽的图案。 1851年,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铸造了40枚“太平通宝”作为金田起义的信物。虽说通宝,事实上只是一种纪念币。它的背面铸有龙、虎图案和“会风云”三字,以表达英雄们将龙腾虎跃,推翻清王朝,建立农民政权的决心。 顺便说一下钱币史上的一些逸事: 陈代是南朝最末一个短命王朝,当时铸的“太货六铢”,其图案和制作都算得是上品。可是,钱文篆书,把“六”写成像一个人两手又着腰的样子。这种钱币后来贬值了,百姓便讥讽它是一个双手叉腰的人,在哭送天子。由于人们叫开了“叉腰哭天子钱”,倒把它原来的名称撇在一边了。 明朝的末代皇帝,铸了一种“崇祯通宝”,在背面方孔下别出心裁地铸了一匹奔腾着的马。这种被称为“跑马崇祯”的钱币,引起了当时人们的议论,说它预兆着马闯京城。后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闯王攻破了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上,人们就附会说应了验。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来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前后,为筹集革命经费,孙中山曾先后在国内外印发过“金库债券”、“中华革命军银票”、“中华民国金币券”等。其中1906年元旦用英、法文印行的“中国革命军政府筹饷券”,上面盖有“中华革命银票壹百元”的长方章,并有孙文的英文签名,中间印有“中国革命政府组成一年后,持有人可向在广东临时财库或该机构在国外的代理处兑现”等字样。辛亥革命成功后,举国欢庆,海外华侨把它当作国宝珍藏。 辛亥革命的成果不久落入窃国大盗袁世凯手里。他篡权复辟后发行了一种铸有他头像的银元,人们叫它“袁大头”。“袁大头”银元,型式新颖,整齐划一,银色纯正,通行全国各地,把长时期在中国流通的墨西哥鹰洋和其他外国银元都逐渐淘汰了。 1935年11月,当时的国民党宣布“币制改革”,用法币代替银元,把白银收归国有。后来,在全国发行了金元券。这些纸币的不值钱与票面数字之大,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解放前夕新疆省银行曾发行过面值60亿元的巨额纸币。随着印钞机愈转愈快,纸币愈来愈贬值,物价飞涨。1937年6月可买138亿匹布的钱,到1949年解放前夕,只能买到一寸布了。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里,历届的工农政府也发行过纸币、铜币和银币。1931年10月在江西省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由毛泽东任主席。次年发行的纸币,票面上印有列宁的头像及“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土地归农民”、“政府归苏维埃”等文字。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1955年3月发行新人民币,将1万元的改为1元,提高了面值。如今,人民币已成为世界上最稳定的货币之一。 P153-155 序言 小孙女阿倩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刚几岁,就像装着本《十万个为什么》,好刨个根,问个底,问天问地,没完没了,这点挺像我。小时候上课时,我有一次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问个没完,问得老师也答不上个所以然。我被呵斥了一顿,还被罚站。可我不明白我哪里错了。 大学时,读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等等,疑问越来越多,看法也越来越多,就随手记在书上。没想到,“浩劫”的岁月,书上那种种“疑问”、“看法”,被人抄去,说成是大逆不道,批来斗去,几乎给我带来灭顶之灾。我仍不明白我究竟哪儿错了。 历经磨难,两鬓斑白,我仍顽固不化,不思悔改,总认为自己的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凡事要独立思考,穷原竟委,弄个明白。真是“山河易改,本性难移”啊! 想一想,自古以来,人类在童年时代,面对苍茫大地,日月升沉,电闪雷鸣,生生死死,不也像我的小阿倩一样,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吗!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不就是头脑发达,善于思考吗!人类的文明,不就是在不断提出“为什么”、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发展的吗!不然,人类又怎能主宰地球,飞往宇宙呢! 我在《人民中国》杂志时,分工报道“中华文化”。一次开了上百个文化选题,多是司空见惯、似曾相识的,可若刨根问底,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 生肖,人人有一个,少有人不知自己的属相。生肖是怎么来的,是从天竺国输入的,是从古巴比伦输入的,还是中华文明固有的呢?这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了。 饺子,中国人喜欢吃饺子,大年初一要包饺子。可是,饺子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从古说到今,好像还没谁说得一清二楚。 烤鸭,“北京烤鸭”享誉世界,是中国的“国味”。外国人说,到中国,“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可是,烤鸭的来龙去脉,就是在“天下第一楼”,也未见说得明白。 豆腐,是世界上人工最早提炼出的植物蛋白,是了不起的发明,在中华饮食史上功著千秋。豆腐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明的意见纷纭,奠衷一是,不知让多少学者伤透脑筋。 素馔,人多以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有了吃斋念佛的和尚才有的。也有人说,外国的和尚,西藏的喇嘛,虽然念佛,并不吃斋呀!有人又说佛教传人以前,古代的奴隶就吃白饭,不就是吃素吗!各说各的,不知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名片,当今风行全世界,小商小贩也用它做起广告来。名片怎么来的?有人说那是“洋玩艺儿”,也有说是“从日本进口的”。可日本人却说,我们用的“名刺”,还是从唐朝进口舯呢!名片究竟是“国粹”,还是“舶来品”? 雨伞,可开可合,使用方便,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西方人说伞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方人说古埃及人就用伞,比中国早得多呢!那么,伞究竟是谁发明的,也成了世界文化之谜! 座右铭,有谁不知道呢,可它的起根发源,又有谁真的知道呢?考古学家声称最古老的座右铭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听起来真新鲜,究竟对不对呢? 生鱼片,一说起来,谁都说那是日本的“国味”。凡到过日本的都知道,东道主总是一次又一次请客人去吃那“刺身”,就像中国招待贵宾总得吃烤鸭。可若说早在3000年前生鱼片也是中国的“国味”,风流天子唐明皇就是位擅长切生鱼片的高手,人称“斫鱠皇帝”,你信吗? 又比如,人们日常用的书信、搽的胭脂、穿的木屐、放的风筝、吃饭用的筷子等等,哪个不是一看就懂,假若深究,又感到自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呢! 这些“中华文化谜”,要一一说清楚,不那么容易,或资料奇缺,无从谈起,或歧说不一,莫衷一是。我们就设了个专栏,取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化探源”,一个“探”字,包含了“探讨”的态度,“探险”的精神,就这样走进中华文化的迷宫,开始了探险活动。尽管困难重重,不还是从1986—1991年连续刊载了五年!每出一期,我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不知什么地方弄出笑话来! 幸好,几度春秋过去,没出什么纰漏,也没遇到什么非难,却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一封封热情的来信,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不少专家学者,或提选题,或赐文稿,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更令人高兴的是,国内外的几十家报刊关注着我们的栏目,几乎篇篇都被人拿去转载,广为传播。这是事前不曾料到的。 刊出两年多的时候,1989年,日本东京美术出版社就予结集出版,题名《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的根》。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版《华夏风物探源》。这次总的结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篇目增加一倍,改编成四册一套,书名也改题为《饭后茶余谈文化》。 “中华文化探源”是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若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一项项理出个头绪,不知得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深信这一“文化工程”会像奥运的圣火,世代薪传,发扬光大,终将会为全球文明增添一个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这套丛书的主要作者有:漫画家航海,文化史家莫容,民俗学家丘桓兴,外宣编审程钦华,高级记者杨珍,学者张景堂、郭净等。 编撰过程中,我们不仅从古代典籍、先哲先贤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教益,也从当代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得到指导和启迪,获得了新知,借用了资料。本书为通俗读物,未能一一开列出处,深表歉意,恳请见谅! 最后,我在这里,向为《饭后茶余谈文化》得以成书并与读者见面而付出了劳动与心血的女士们、先生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郭伯南 2004年5月 北京知春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