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作者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新作,包括[方案六号]、[兄弟]、[报告政府]、[老狼阿毛]等。小说描述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经过作者增添的一些端详或一些远眺,却有焕然一新的别样风光。这些故事让时间停止倒回,在记忆的任意一个落点让日子重新启动,年迈者可以重历青春,孤独者可以重历友爱,智巧者可以重历幼稚,消沉者可以重新豪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报告政府/韩少功系列/中国作家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少功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新作,包括[方案六号]、[兄弟]、[报告政府]、[老狼阿毛]等。小说描述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经过作者增添的一些端详或一些远眺,却有焕然一新的别样风光。这些故事让时间停止倒回,在记忆的任意一个落点让日子重新启动,年迈者可以重历青春,孤独者可以重历友爱,智巧者可以重历幼稚,消沉者可以重新豪迈…… 内容推荐 本书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本书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读者阅读赏析。 目录 自序 山上的声音 红苹果例外 暗香 兄弟 老狼阿毛 方案六号 山歌天上来 801室故事 是吗 白麂子 土地 报告政府 生离死别 末日 试读章节 山上有声晋。 笃,笃,笃,像有人在那里砍树,越是夜深越听得清楚。 这很奇怪,什么人这个时候还在岭上?好几天都是这样。月出东山,山上的声音就出现了。黄毛狗朝山上大吠,没吠出个结果,就喉头挤出一缕呜咽,夹着尾巴不安地逃窜,一次次被门后的一角黑暗吓得掉头就跑。地坪里有什么轰然倒地,好像是晒萝卜干的那一张大门板。不知是狗绊倒的,是风吹倒的,还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两个女知青很害怕,关紧房门,一个劲地叫“全保”“全保”。全保便和卫克来敲我的门,手里有手电筒和梭镖,邀我一起上山看看。 全保说,肯定有人偷树。 我有点害怕,问怎么天天都有人来偷树,不会是有鬼吧?不会是野兽吧?不会是外星人吧? 也可能是台湾特务来了。全保把路边一个破筐踢得很响亮,嗓门也雄壮地一连喊七八个走字,却没有真正往前走。“场长说,前几天台湾飞来的气球丢传单。” 卫克笑着说:“可惜一张也没有看到。听说传单上尽是美女。还有饼干,恐怕都让干部收上去吃了。” “快走快走,去抓两个特务看看!”我也不能显得胆太小,得吼出点声音给女人们听听。她们的门紧闭,窗纸透出一团飘飘忽忽的灯光。 我们带着黄毛狗从谷仓后面上山,一路上蹑手蹑脚,没在乎谁在前谁在后,似乎也暗中在乎着这种不在乎。白天看惯了的一切,山塘,水沟,田埂,林中小道,一截烂牛绳,都从黑暗中浮现出来,给人陌生异样的感觉,似乎它们都是一个人刚才来过这里的物证。 全保大叫一声,原来是发现了一头牛,不知是谁忘了牵回家的,正在坡上甩着尾巴,散发出汗和粪的酸臊气。我能听到牛蝇嗡嗡的声音一轰而起。 全保又跳起来,把我的脚狠狠踩了一下。他说刚才看到一条蛇,足有扁担长,五光十色地在草丛中一闪,游到水田里去了。 我们总算勇敢地爬上坡,经过一片密密的树林,已经接近山顶,来到奇怪声音的大致来处。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山那边另一个村寨,还有山下若隐若现的河湾。不知为什么,声音此时已经消失,就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这就是说,没有人偷树,没有人盗墓,没有马熊或野猪的痕迹,更没有什么来自台湾的特务。连一个树干上的新斧痕也没有发现。风小些了,林子不再呼啸,蛐蛐声消散在腐叶气味里,消失在我脸上毛虫蜇出的奇痒之中。我只发现雾水开始在枝叶凝积,还发现了月光,潮湿而且毛茸茸的那种,似乎从河湾爬上山来,镀亮千山万水,渗入树木、草叶、岩石、泥土,以及我们的肌肤,使一切都变得熠熠透明。我伸出手,差不多可以看见自己两手的血脉和骨骼,看到手臂里月光的流动。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我从此相信,月光是夜晚最大的事件。 月光也是夜晚一切事件最大的原因。我相信,月光可以使人心慌,使人无措或者失常。如果有女人在这个夜里突然尖叫,肯定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月光。如果有人在这个夜晚一刀结果了另一个人的性命,那同样不会有什么别的原因,还是因为月光。这些念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我们放心地下了山,经过北坡那边的小庙。庙已经作为封建迷信被政府拆毁,只剩下几条麻石墙基和蔓延野草。也许最近什么人家有了难,居然还有人来此供上长明灯,在残墙上贴几条红纸。纸上歪歪扭扭的一些字,大概是香客的祈愿。 全保把油灯嗅了嗅,说是茶油,可以带回去炒菜。我们早就缺油了,当然为之兴奋,找到一个较大的灯壶,把所有的灯油囊括一尽,也算今晚没有白跑一趟。 只有黄毛狗仍是惶惶,从前面往后面跑,又从后面往前面窜,溜出一串沙沙沙的急跑声,几次挤撞我的小腿。我不知道它在搜寻什么,要提醒我们什么。 后来的一天,我从镇上背了满满一篓薯种回来,路过石砒寨的一座桥——其实不算什么桥,只是横跨深涧上的两根大木头。因为走的人少,桥面爬满了青苔,甚至还长出苦蕨。桥下是寒气升腾的哗哗水声,还有掩盖溪谷的杂树,鸟雀这一下那一下的呜叫。一个小石子丢下去,很久才能听到闷闷的落地之声,有时候甚至什么也听不到,小石子被沉重的寂静吞没了一般。 我在这个桥上来去过多次,没把它当回事,有时还在桥上大吼大唱,唱草原红卫兵来到天安门什么的。但这一天有些奇怪,刚刚上桥不久,一种可能失足身亡的念头无端袭来,突然抓住了我。这个念头如此顽固和强大,顿时使我双膝僵硬,已经不像是自己的,怎么也没法探出步子。我伸出手想抓住什么,比方说抓住脚下的木头,但腰弯不下来,抓了好一阵还差几寸。我趔趄了一下,顿时两眼一黑。 事后想起来,这一天的风可能比较大,把我的喘息和自语都迅速吹远,变成我身后另一个陌生者的声音。盖满溪谷的树林在摇晃,似乎已经杀机毕露,眼看着就要呼啦啦向我扑来。我知道,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不当的动作,任何一次粗鲁的呼吸,都可能造成强大的反推力从而把我轻而易举抹下桥去。但我不知道哪一棵树或者哪一块石头将是我的末日。 P1-3 序言 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以我当年浓厚的理科兴趣和自学成果,当一个工程师或医生大概是顺理成章的人生前景。如果不是“文革”造成的命运抛掷,我是不大可能滑入写作这条路的。我自以为缺乏为文的禀赋,也不大相信文学的神力,拿起笔来不过是别无选择,应运而为,不过是心存某种积郁和隐痛,难舍某种长念和深愿,便口无遮拦地不平则鸣。我把自己的观察、经验、想像、感觉与思考录之以笔,以求叩问和接通他人的灵魂,却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这种纸上饶舌有何意义。人过中年的我不时羡慕工程师或医生的职业——如果以漫长三十年的光阴来架桥修路或救死扶伤,是否比当一个作家更有坚实的惠人之效? 我从事写作、编辑、翻译的这三十年,正是文学十分艰难和困惑的时期。一是数千年之未有的社会大变局,带来了经济、政治、伦理、习俗、思潮的广泛震荡和深度裂变,失序甚至无名的现实状况常常让人无所适从。二是以电子技术和媒体市场为要点的文化大变局,粉碎了近千年来大体恒稳的传统和常规,文学的内容、形式、功能、受众、批评标准、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都卷入了可逆与不可逆的交织性多重变化,使一个写作者常在革新和投机、坚守和迂愚之间,不易做出是非的明察,更不易实现富有活力的选择和反应。身逢其乱,我无法回避这些变局,或者说应该庆幸自己遭遇了这样的变局,就像一个水手总算碰上了值得一搏的狂风巨浪。 积累在这个文集里的作品不过是记录了自己在风浪中的一再挣扎,虽无甚可观,却也许可为后人审思,从中取得一些教训。 精神的彼岸还很遥远,在地平线之下的某个地方。我之所以还在写下去,是因为不愿放弃和背叛,还因为自己已无法回到三十年前,如此而已。 这套文集收入了我的主要作品,占发表总量的七八成左右。借此次结集出版机会,我对其中部分作品做了修订。 所涉及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恢复性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内地的出版审查尺度有一个逐步放宽的过程,作者自主权一开始并不是很充分。有些时候,特别是在文学解冻初期,有些报刊编辑出于某种顾忌,经常强求作者大删大改,甚至越俎代庖地直接动手——还不包括版面不够时的偶然剪裁。这些作品发表时的七折八扣并非作者所愿,在今天看来更属历史遗憾,理应得到可能的原貌恢复。 二是解释性的。中国现实生活的快速变化,带来公共语境的频繁更易。有些时隔十年或二十年前的常用语,如“四类分子”“生产队”“公社”“工分”“家庭成分”等,现在已让很多人费解。“大哥大”“的确良”一类特定时期的俗称,如继续保留也会造成后人的阅读障碍。为了方便代际沟通,我对某些过时用语给予了适当的变更,或者在保留原文的前提下略加解释性文字。 三是修补性的。翻看自己旧作,我少有满意的时候,常有重写一遍的冲动。但真要这样做,精力与时间不允许,篡改历史轨迹是否正当和必要,也是一个疑问。因此在此次修订过程中,笔者大体保持旧作原貌,只是针对某些刺眼的缺失做一些适当修补。有时写得顺手,写得兴起,使个别旧作出现局部的较大变化,也不是不可能的。据说俄国作家老托尔斯泰把《复活》重写了好几遍,变化出短、中、长篇的不同版本。中国作家不常下这种工夫,但如遇到去芜存菁和补旧如新的良机,白白放过也许并不是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热情支持这一套文集的出版,感谢文友东超、单正平等多次对拙作给予文字勘误,还应感谢三十年来启发、感动、支持过我的各位亲人、师友以及广大人民。 韩少功 2007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