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根据其多年的专题研究成果所编写而成的,该书以一种“非主流”的独立立场,展示了另一种景观的“国际当代艺术”简史,旨在揭示:“国际当代艺术”既非“国际”亦非“当代”,而是一种战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强行确立的“美国式艺术”。
全书共分8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何谓“当代艺术”、“美国绘画”的横空出世、“美国艺术”国际地位的确立、欧洲的“英国式艺术”、“国际当代艺术”之情状等。
本书以一种“非主流”的独立立场,展示另一种景观的“国际当代艺术”简史。本书旨在揭示:“国际当代艺术”既非“国际”(实由美国所掌控)亦非“当代”(不代表所有当代发生的艺术),而是一种战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强行确立的“美国式艺术”。
战后美国动用强大的文化宣传和艺术市场的力量,把原先非艺术的日常物品和行为确认为艺术。美国人以“反艺术”、“反绘画”的名义,宣告欧洲古典艺术“过时”,而把19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波普”、“行为”,“装置”、“概念”等宣告为“当代艺术”,由此强行把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迁往纽约。
美国人标举“时代性”(“当代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当代艺术”;同时标举“世界性”(“国际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国际艺术”,以消解其他国族文化艺术存在的合法性。由此,美国取代了欧洲,美国主导了世界,美国式“国际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势将“美国式艺术”推行于全世界,这便是“艺术的阴谋”。
前言
总序 国际当代艺术是一种美国艺术
第一章 何谓“当代艺术”
1.时间意义与特指意义
2.不是“先锋”,仍是“先锋”
3.绘画雕塑靠边站,装置概念占前台
4.“当代艺术”,原产美国
5.切除“历史”的横切面
第二章 “美国绘画”的横空出世(1945-1960)
1.文化冷战——“一块红布前的公牛”
2.中央情报局——美国的“文化部”
3.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民主和自由的堡垒”
4.“非政治”的政治画
5.艺术史的暴力——“绘画”的最后一曲挽歌
第三章 “美国艺术”国际地位的确立(1964)
1.黑山学院——“美国艺术”的黄埔军校
2.激浪派——美国艺术“国际”的雏形
3.卡塞尔文献展——“美国式艺术”的“国际大展”
4.“农村包围城市”——COBRA、杜塞尔多夫、卡塞尔、威尼斯、米兰和尼斯对巴黎的合围
5.“另立中央”——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威尼斯的背叛”……)
第四章 欧洲的“英国式艺术”(1960年代)
1.克莱恩、曼佐尼与博伊斯
2.法国“新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的欧洲变种”)
3.德国“激浪派”
4.维也纳“行动派”
5.意大利“贫穷艺术”
第五章 “国际当代艺术”——顺美者昌,逆美者亡(1970年至今)
1.以“国际”(世界主义)和“当代”(时代精神)的名义
2.“美德轴心”
3.英、瑞、荷“中坚”
4.法、意、西“臣服”
5.苏、东欧“归降”,亚非拉“国际”(“当代艺术”日不落)
第六章 “无形的学院”——“三M党”
1.当代艺术市场
2.当代艺术博览会
3.当代艺术双年展和博物馆
4.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展人
5.当代艺术媒体宣传
第七章 “国际当代艺术”之情状
1.日常性:生活即艺术(“日常的神话”)
2.杂耍性:混淆各艺术门类(“总体艺术”)
3.受操控性
4.股市投机性
5.文化性(政治性、挑衅性、自恋性、宗教性、粗俗性、儿戏性、重复性、假大空……)
第八章 西方艺术,中国制造
1.“当代性”遮盖“地域性”
2.“同质的多样性”
3.中国性的告缺
4.为“国际”而艺术(“中国概念股”)
5.美术学院,解散?
结论
附录一
一、国际当代艺术中的“美德轴心”或美国霸权
二、应当绞死建筑师?——中央电视台新大楼中标建筑方案质疑
附录二
一、波德利亚尔:《艺术的阴谋》节译
二、多梅克:《没有艺术的艺术家》节译
三、多梅克:《艺术的贫困》节译
四、克莱尔:《论美术的现状》译评
五、克莱尔论威尼斯双年展
六、“文化霸权”与“文化侵略”——塞尼叶女士访谈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