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阿之间
——《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十七·蔡廓》
语见“蔡廓传”后的附传“蔡兴宗传”。
蔡兴宗(公元415年~472元),是蔡廓的小儿子,其父死时他年仅十岁,从小就有见识,勤奋好学。初任彭城王刘义康司徒行参军、太子舍人,后任南平穆王冠军参军、武昌太守,又任太子洗马、义阳王友、中书侍郎,后出任司空何尚之的长史,升任太子中庶子。
宋孝武帝刘骏即位后,任蔡兴宗为临海太守,征为黄门郎,太子中庶子,转任游击将军,不久任尚书吏部郎。蔡兴宗办事干练,识人明敏,敢为人所不敢为。孝武帝让他大胆担当选官之任,后转任司徒左长史,再任中庶子,领前军将军。后升任侍中,在皇帝身边做事。他直言敢谏,议论朝廷得失无所顾忌,引起孝武帝不快。后出任东阳太守、江夏内史。随后征还朝中,初为左民尚书,不久掌管吏部。当时孝武帝经常大搞宴会,在酒后肆意侮辱群臣,自江夏王刘义恭以下都遭到辱骂,只有蔡兴宗因正直威严,孝武帝心有所惧不敢加辱。大臣们都敬重他的端庄正直。
孝武帝死后,前废帝(南朝宋曾两度废掉皇帝,故有前、后之分)刘子业即位,任性胡为败坏朝廷法度,亲王和大臣们都阿谀奉承,唯有蔡兴宗持大臣之节,规劝得失,议论朝政,在用人上不肯曲意附和,有不合规制的便据理力争,有时说出尖锐的意见,连主持朝政的江夏王刘义恭也吓得说不出话。在选官任用的事情上,蔡兴宗总要持公心选用恰当的人选。当时薛安都为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太子左率殷恒为中庶子。兴宗拟选用薛安都为左卫将军,常侍如故,殷恒为黄门、领校。刘义恭认为薛安都的职权有些多,打算让他只担任左卫将军。蔡兴宗说:“太子左率和左卫将军的差别,就在那哼哈之间,差不了多少(率卫相去,唯阿之间)!况且薛安都已被免去征虏将军职,不算是提拔,再免去他的常侍,当下就成了贬官降职。”后来又经主管大臣议论,刘义恭这才同意上报。皇上下旨任薛安都为右卫,加给事中,蔡兴宗由此触怒了刘义恭和戴法兴等人。他们让蔡兴宗出外任吴郡太守,蔡兴宗固辞不就,又任他为新安王刘子鸾抚军司马、辅国将军、南东海太守,行南得州事,蔡兴宗还是不去,坚持要去益州主政。刘义恭大怒,上表劾奏,又让尚书令柳元景劾奏他,最后令蔡兴宗出任新昌太守,满朝震惊。不久刘义恭等人被诛,蔡兴宗重任吏部尚书。
唯阿之间:唯、阿,均为应答声,如同哼哈之意。比喻差别不大。
应有尽有应无尽无
——《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十九·江智渊》
江智渊(公元418年~463年),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北)人,为湘州刺史江夷的侄儿,他的父亲江僧安曾任南朝宋太子中庶子。智渊初为著作郎,后任江夏王刘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后军参军。其伯父江夷在当时名气很大,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清正的声誉,父子二人都是显贵,而智渊的父亲没有什么名气,江湛对智渊就很简慢,智渊常以此为恨,不是年节岁时,从不进江湛的门。待到他做了随王刘诞的参佐,在襄阳的随王府中任职,刘诞待他很好,当时的咨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都与江智渊要好。沈怀文每每称道他说:“人所应该有的全部都有,人所应该没有的全部没有,恐怕就是江智渊了。”(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
智渊雅好文学,文辞清新,很受孝武帝刘骏的尊重。刘骏宴饮无度,常召集三五大臣聚宴,智渊总是为首者。宴会中每到酒酣时,孝武帝不仅要辱骂群臣,而且让大臣们互相侮辱,智渊因进谏而触怒孝武帝。后在刘骏征求对其爱姬殷贵妃死后的谥号时,智渊提议只谥一个“怀”字,刘骏大为不满。与群臣骑马到殷氏墓上悼念时,刘骏用马鞭指着墓石柱对江智渊说:“这上面不容有一个‘怀’字!”智渊更加忧惧不安,不久忧惧而死,时年四十六岁。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部都有。形容一切齐备。
应无尽无:不应该有的全都没有。形容人不妄取一物。
丑声远播
——《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武三王》
本卷为庐陵孝献王刘义真、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和衡阳文王刘义季三位亲王的合传,语见“庐陵王刘义真传”。
刘义真(公元407年~424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二儿子,相貌俊秀,幼年被封为桂阳县公,食邑千户。十二岁时随其父北伐长安,关中平定后,将领们都盼着回家乡,刘裕为镇固人心,就任命刘义真为行都督雍、凉、秦三州司州之河东、平阳、河北三郡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雍州刺史,以太尉咨议参军京兆王修为长史,委以关中重任,地方逐渐安定,逃亡的流民先后都回来了。
沈田子杀了王镇恶之后,王修诛杀了沈田子。刘义真年龄小,赏赐左右亲近没有节制,王修常根据情况予以裁减,左右亲近的人都怨恨王修,就对刘义真进谗言道:“王镇恶要谋反,沈田子才杀了他。王修如今杀了沈田子,是他又打算谋反了。”刘义真糊里糊涂就派自己的亲随刘乞等人把王修杀了,府中吏属大为惊骇,没有人统一领导指挥。刘裕只好派将军朱龄石接替刘义真镇守关中,让他率部轻兵简装迅疾返回京师,谁知部将们竞相聚敛财物,用车子载上子女妻妾,在路上慢慢地走,最后被西北的佛佛部率大军追上,后军一时溃败,刘义真幸在前军,仅与少数人一起逃回。
刘裕称帝后,封刘义真为庐陵王,次年任司徒。刘裕患病,封任刘义真为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出任历阳,未到任而刘裕驾崩。刘义真本来还算聪明,也喜欢读书,但却行动轻率无德无能。他与谢灵运、颜延之等人关系密切,声称得志之后,要任用他们二人做宰相,顾命大臣徐羡之派人告诫他,不听。其父武帝发丧期间,他竟在画舫中游宴取乐,到达历阳后又多次向朝廷索要财物,徐羡之等人不予满足,刘义真遂生怨恨,要求回朝。少帝刘义符失德,徐羡之等人密谋废掉他,但废后按理应立其弟刘义真为帝,大臣们又认为他太轻狂,不能担当朝纲,就利用兄弟二人不和的矛盾,奏请少帝先废了刘义真的庐陵王。他们所上的奏章又列举了刘义真的种种恶行,说他“凶恶残忍的性情,在幼年时就有了,在咸阳枉杀忠心辅佐他的王修,酿成大祸,坏名声传得很远(凶忍之性,爰自稚弱,成阳之酷,丑声远播)”,后借少帝刘义符之手,将其废为庶人,迁新安郡。其后,徐羡之等人派遣使者将其杀于新安住所,时年十八岁。
丑声远播:丑声,坏名声;播,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形容名声非常臭。
P19-21
初稿终于写完了,现已全部修订、整理完毕。抚摩着码齐的千余页手稿,没有愉悦和欢乐,只感到疲惫和劳累。长期以来,我在凌晨一时前几乎没有休息过。南北朝史的九史,共计六百六十一卷四十五册本,摞起来与书桌齐高,逐卷逐页逐条翻捡撰稿,让我真正体验了一回书海之浩淼和翻捡之艰难。
编著这部书稿,必须通读南北朝各史,故对各史之长短优势,笔者自有感受,已经表达在本书的《写在前面》一文中。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因有后来李延寿的《南史》、《北史》,与其余七史多有交叉重复,而所载史实、语言尤其是评传又不尽相同。笔者在对出自同一传主的不同成语典故,于篇首介绍人物时,往往颇费思量,因人物在史册中的出现前后相距太远,只得以前详后略加以处理,史实不同者则采取互见法,读者自可前后对照,以得完整之印象。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代,首尾一百七十年历史,距今已一千五百年以上,承蒙广西民族出版社厚爱约请,使我得以与这些浩繁史册中的千百人物作“异代之交”,得以领略少数开国君王之“英才神武”,更多地则是得以知道他们的暴虐好杀,尤其是其后代君主的荒暴恶行。总体而言,动乱时代的吏民乃至将士,少有幸福和安宁的生活,多有战争和兵燹的祸害,让千载以来得以安静地读书写作和平静生活着的吾辈,深感人生之大幸。一般来说,南北朝时期之北朝,大多勇武好战,兼有南北朝的侯景更是那个时代的恶魔;南朝则虽文而少雅,梁武帝的崇佛则简直到了令人可笑的程度。另一方面,南朝差不多均重用士族,本书中近三百位有生平介绍的人物,恐怕在实际上绝非史书中所载之“高节义行”,他们所处的时代自有其人物评价的标准,包括一些带有离奇色彩的故事,笔者只能依书中所载编译下来,许多评语原本就是不大可信的,相信读者自会鉴别,须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无论如何,出自该九史的这五百多条成语典故,总算是九史作者除了对史学的贡献外,对我国成语典故方面的一个原创性的贡献。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笔者与广西通志馆廖盛春先生的合作日益密切,我们常在电话里商讨具体的编写事宜,已到了十分细致详尽的程度。一些大的编写原则,笔者在《<史记)成语典故》和《(汉书)成语典故》两书的首尾已有过详尽的交代,此处无须赘言。
书稿完成后,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我国当代著名的方志专家鲁德政先生,热情为之撰写了序言,多有谬奖和鼓励;我的新同事胡光君、刘三兴两位青年帮我编排目录和索引;还有不少阅读了笔者前两书的朋友,对该书印刷、装帧之精美大加赞叹,对其内容之翔实多有首肯,也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热情地关注。这些都是不能忘记的。在此谨向他们一并致谢,并祈广大读者多加指正。
作者
于豫西卢氏山城寓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编写正史的先河,其后形成了隔代修史的优良传统,于是编成了《二十四史》。这是中华民族史上一座璀璨的知识宝库,它不仅能够告诉我们祖国的昨天,更能启迪我们祖国的今天和明天。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应有的素质。
学习历史贵博、贵深,尤贵通。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常常遇到成语典故,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科学的解释,而不少读者,又无可供查用的资料,致使疑难重重,困扰人心。为给广大读者学习《二十四史》提供一把入门的金钥匙,以此打开历史科学的殿堂,于是广西民族出版社策划并组织出版了“《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该丛书独具匠心,由成语典故连缀而成,既有出处,又有解释,是一套通俗的历史工具书。
当代史志学专家李啸东同志应广西民族出版社之邀编著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南北朝史》,是在面对《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等九史,在一米多高发黄的古纸堆中,作者不舍昼夜,经过仔细品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翻检和写作而成。全书四十多万字,通过三百七十九篇文章,注释五百一十七条成语典故,讲述二百八十多个历史人物,从而折射出南北朝一百七十年(公元420年~589年)的纷繁历史。全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之用;又可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历史书来阅读和收藏。这种独辟蹊径,用成语典故普及历史知识的做法,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已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必将服务当代,有益后世。
李啸东同志是河南卢氏人,1984年任卢氏县志总编辑至今,与此同时,我从郑州大学调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任副主任、史志办主任。在此期间,我们两人在史志工作方面经常联系,互相切磋,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啸东同志事业心强,才思敏捷,执著勤奋,勇于创新,成果显著。二十年来,他主编有《卢氏县志》、《卢氏县志(1988—2000)》、《卢氏县教育志》等十九部史志书籍,九百余万字;他力戒浮躁,耐得寂寞,耐得清苦,利用业余时间独著和译著的书籍有《这一方山河——中国当代文学巨擘曹靖华故乡溯源》、《托起太阳》、《云端高路》等七部,二百余万字,他主编和独著的著作已多次荣获省、市优秀史志成果奖、社科联优秀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还指导或参与编纂《可爱的卢氏》等专业志稿八十七部,约一千五百万字,编导有《青山丰碑》等电视片三十余部。在搞好修志工作的同时,他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修志队伍主动为现实服务,以丰硕的学术成果和不凡的学术品位,为当地两大文明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独特贡献,使该县的修志与用志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正是由于啸东同志二十载痴心修志,衷情志坛,党和人民给予其莫大的荣誉,他本人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授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修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啸东同志对史志工作的尽职尽责及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深受修志界同仁的赞叹。
《(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南北朝史》的面世,是可喜可贺的。遵作者之嘱,权序数言,聊寄情怀。愿啸东同志继续再创更多的精品佳作,为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祝“《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能使广大读者在使用时称心如意。
鲁德政
于河南郑州
(作者系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审,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史志学专家,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这部《(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南北朝史》,是从中国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和《北史》中精选出来的。上述九史共计六百六十一卷,分为四十五册本。出自该九史的成语典故共五百一十七条,分为三百七十九篇注释。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南北对峙的历史时期,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的统一,前后共计一百七十年。南朝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隋灭后梁(南朝梁的残余势力)和陈,南北朝时期结束。可以说,这是一个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代。上述反映南北朝历史的九部史书,自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开始编撰《宋书》,到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政府批准印行《南史》、《北史》,前后历时二百二十年,由此司知编中之艰难。
“《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独具匠心,由成语典故连缀而成,既有出处,又有解释,是一套通俗的历史工具书。
本书是在面对《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等九史,在一米多高发黄的古纸堆中,作者不舍昼夜,经过仔细品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翻检和写作而成。全书四十多万字,通过三百七十九篇文章,注释五百一十七条成语典故,讲述二百八十多个历史人物,从而折射出南北朝一百七十年(公元420年~589年)的纷繁历史。全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之用;又可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历史书来阅读和收藏。这种独辟蹊径,用成语典故普及历史知识的做法,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已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必将服务当代,有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