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在不测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本卷为范质等人及其子孙的合传,语见“范质传”。
范质(公元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今属河北)宗城人。少时即聪颖好学,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中进士,后任封丘令,其文章被宰相桑维翰所推重,奏为监察御史,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汉初年,加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周初年,以善于协调军事为郭威所知,极受器重,授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加拜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周世宗时任参知枢密院事。恭帝即位,加范质为开府仪同三司,封莆国公。他是后周实际上的宰相。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见本书首篇)后率军还署,当时范质正在府中吃饭,赵匡胤带领王溥、魏仁辅来拜见他。赵匡胤痛哭流涕地对范质说他自己被部下拥立逼迫的情况。范质还没来得及答话,军校罗彦壤用刀逼向了范质,说:“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必须得到一个天子!”赵匡胤斥责罗彦壤,罗彦壤也不退,范质不知所措,只好退下台阶跪拜受命,承认了这个皇帝。范质被加任侍中,免去了参知枢密,受到重赏,为赵匡胤在朝廷制度建设等方面出了许多谋略,后被封为鲁国公,转任太子太傅。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病逝,遗诏薄葬,被追赠为中书令。这位范质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均受重用,真正是一位“五朝元老”。
范质非常好学,任大臣时手不释卷,熟悉历代典章制度,文词高迈超人,勇于进谏皇帝,周世宗初征淮南时,驻在寿阳,锐意进取,打算进抵扬州。范质以出师过久,部队疲惫为由,与王溥一道哭谏而制止了他。待到周世宗第二次驾临扬州时,因事恼怒窦仪,要加给他的罪名深重得无法测定。(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范质上前进谏道:“窦仪是皇上的近臣,犯这个小过错不应当诛杀。”因而免冠叩首哭谏道:“臣下待在宰相的位置上,岂能让皇上暴怒,把近臣置于死地呢?请皇上宽恕窦仪的罪。”周世宗慢慢消了气,又坐了下来,赦免了窦仪。宋太祖、宋太宗也都认为范质是真正的宰相之才,非常推重他。
罪在不测:测,测度。罪过大得没法测度。形容罪恶深重。又作“罪在不赦”。
汲引后进
——《宋史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
本卷为范质等人及其子孙的合传,语见“王溥传”。
王溥(公元922年~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王祚为后周能臣,官至左领军卫上将军。王溥于后汉乾柘年间考中进士甲科,任秘书郎,从后周太祖平定河中,后任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升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改任端明殿学士、中书侍郎、平章事,对周太祖的军政大事多有建树,很受信任。周世宗时加任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后参知枢密院事。周恭帝时加任右仆射。北宋初年,进位司空,参知枢密院,后任太子太保,很受宋太祖礼遇和尊重。后任太子太傅。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升任太子太师。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被封为祁国公。死后追赠侍中,谥“文献”。
王溥性情宽厚,风度优雅,喜好奖掖提拔后辈人才,他所推荐到显要职位上的人很多。(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弓1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勤奋好学,手不释卷,曾汇集苏冕的《会要》和崔铉的《续会要》,补正其中的缺漏,写成了《唐会要》一百卷,还编有《五代会要》二十卷。
汲引后进:壤引,从井里提水。比喻积极地提拔、引见后辈人才。
杯酒释兵权
——《宋史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
本卷为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等人及其子孙合传,语见“石守信传”。
石守信(公元928年~984年),北宋初年大将,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周时官至禁军殿前都虞候、侍卫都指挥使,与赵匡胤相亲厚。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训年幼即位,是为恭帝,符太后摄政,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趁此主少国疑之际,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人的策划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周恭帝退位,赵匡胤遂登基,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石守信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宋朝建国的有功之臣。宋初,被任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即赵匡胤当时担任的职务。参加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移驻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一次因下朝晚了而与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太祖说:“我要不是你们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然而我当了天子,真不如当初做节度使时轻松快乐,我整夜整夜都不曾安枕而睡。”石守信等人赶快行礼道:“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陛下为何说这样的话?”赵匡胤说:“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将黄袍加到你俩身上,你们即使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又怎能行呢?”石守信等人闻听此言,大惊失色,赶快叩头请罪:“愚臣没有想到这些,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积攒些金钱,多买些田宅以留给子孙,买来些歌儿舞女尽情享乐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忌,相安无事,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连连道谢,认为自己又捡了一条性命。第二天,一群将领都称病辞职,请求解除兵权,皇上批准了他们的请求,都安排以闲职让他们回家,给予了很厚重的赏赐。(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靠政变而夺得帝位的赵匡胤担心旧将仿效他当年的办法夺取帝位,却又不愿诛杀功臣,在封建帝王中可算作比较开明之君。
石守信后被加任侍中、中书令,任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进封卫国公,五十七岁而卒,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可谓善终了。
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典出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曾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和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先后召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P25-27
书稿终于写完了。
又是一个周末。坐在位于县政府四楼的县志总编室里,仰望窗外冬日的晴空,天上飘着些微云,正在舒缓地东移。地面无风。阳光照在宽大的书桌上,让人感到温暖而亲切。
书稿终于写完了。眼下,我最深切地感受不是欣悦,而是无尽的疲惫,身心的劳累让我无法领略全部工作完成后的快乐。连续数载,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几乎夜夜独对孤灯,成百卷成千卷地翻检、查阅,缓慢而不懈地写作。迫近知天命之年,长期的劳累换来了诸病迭至。我的友人廖盛春先生更因颈椎骨质增生以致钙化,无法坐着写作,只好在书桌上加一张小桌,长时间地站在那里写我们的书,想想真是太苦。我的工作任务今年又特多,除了主持整理一部旧志外,又主编了两部新的志书,赖诸位同仁共同努力。年初迄今,完成初稿已逾二百万字。业余时间里,我于今春三月完成了那部四十多万字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南北朝史》,随之又完成了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宋元明史》。至此,由广西民族出版社策划编印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总算全部完稿了,全八册,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工程。整套丛书包含二十四部史书,按中华书局校点本统计,共计二百四十一册,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其中仅我承担的四部成语典故凡一百六十三册、二千二百卷。如此大的工作量,现今回想起来,自己都不知道是怎样熬过来的。
我的读书、写作完全是手工作业,一页一卷乃至一史,一字一篇乃至一书,不堪其繁劳苦累。遥想古代先贤的汗青刻字,真不知要苦到何种程度。
读书写作虽苦,然而苦中有乐。跨越时空而与古代的贤达君子对话,与史中的百千人物对话,一个时代的风云便漫卷而来,让人思接千载,神游万里,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连续大量地阅读之后,由史书而获得对一个时代的总体了解和对该时代精神的总体把握,对自己来说,应当算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这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我的小同事胡光君、闫向东诸位青年帮我做了一些资料查阅和目录整理等工作,尤其是与广西通志馆副编审廖盛春先生的互相鼓励和愉快合作,令人欣慰,使写作的日子成为我人生经历中一段美好而珍贵的时光,这些友谊将在我心中永远珍存。还要感谢众多的读者,他们能耐得寂寞读我们这些在寂寞中写成的书,在这样一个浮华的时代确属难得;对那些能看到我这段文字的读者,更要感谢您对整套丛书的阅读和收藏。
李啸东 豫西卢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编写正史的先河,其后形成了隔代修史的优良传统,于是编成了《二十四史》。这是中华民族史上一座璀璨的知识宝库,它不仅能够告诉我们祖国的昨天。更能启迪我们祖国的今天和明天。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
学习历史贵博、贵深,尤贵通。正如孟子所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常常遇到成语典故,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科学的解释,而不少读者,又无可供查用的资料,致使疑难重重,困扰人心。为给广大读者学习《二十四史》提供一把入门的金钥匙,以此打开历史科学的殿堂,于是广西民族出版社策划并组织出版了“《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该丛书独具匠心,由成语典故连缀而成,既有出处,又有解释,是一套通俗的历史工具书。
当代史志学专家李啸东同志应广西民族出版社之邀编著的《(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宋元明史》,是在面对《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五史,不舍昼夜,经过仔细品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翻检和写作而成。全书三十多万字,通过二百七十五篇文章,注释四百零五条成语典故,讲述二百四十六个历史人物,从而折射出宋朝至明朝六百多年间的纷繁历史。全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之用;又可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历史书来阅读和收藏。这种独辟蹊径,用成语典故普及历史知识的做法,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已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必将服务当代,有益后世。
李啸东同志是河南卢氏人,1984年任卢氏县志总编辑至今,与此同时,我从郑州大学调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任副主任、史志办主任。在此期间,我们两人在史志工作方面经常联系。互相切磋。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啸东同志事业心强,才思敏捷,执著勤奋,勇于创新,成果显著。二十年来,他主编有《卢氏县志》、《卢氏县志(1988—2000)》、《卢氏县教育志》等十九部史志书籍,九百余万字;他力戒浮躁,耐得寂寞,耐得清苦,利用业余时间独著和译著的书籍有《这一方山河——中国当代文学巨擘曹靖华故乡溯源》、《托起太阳》、《云端高路》等七部,二百余万字。他主编和独著的著作已多次荣获省、市优秀史志成果奖、社科联优秀成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此外,他还指导或参与编纂《可爱的卢氏》等专业志稿八十七部,约一千五百万字,编导有《青山丰碑》等电视片三十余部。在搞好修志工作的同时,他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修志队伍主动为现实服务,以丰硕的学术成果和不凡的学术品位,为当地两大文明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独特贡献,使该县的修志与用志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正是由于啸东同志二十载痴心修志,衷情志坛,党和人民给予其莫大的荣誉,他本人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誉称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修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啸东同志对史志工作的尽职尽责及其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深受修志界同仁的赞叹。
《(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宋元明史》的面世,是可喜可贺的。遵作者之嘱,权序数言,聊寄情怀。愿啸东同志继续再创更多的精品佳作,为弘扬中华族先进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祝“《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能使广大读者在使用时称心如意。
鲁德政
于河南郑州
(作者系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审,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史志学专家,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常常遇到成语典故,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科学的解释,而不少读者,又无可供查用的资料,致使疑难重重,困扰人心。为给广大读者学习《二十四史》提供一把入门的金钥匙,以此打开历史科学的殿堂,于是广西民族出版社策划并组织出版了“《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该丛书独具匠心,由成语典故连缀而成,既有出处,又有解释,是一套通俗的历史工具书。
这部成语故事集,收录出自《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五史中的成语典故,共计四百零五条,涉及有传记的人物二百四十六人,分为二百七十五篇述释,冠名以《(二十四史)成语典故·宋元明史》。其中出自《宋史》的最多,为二百三十条一百三十六篇;《辽史》最少,仅四条四篇;《金史》二十四条十七篇;《元史》七十三条五十九篇;《明史》七十四条六十三篇。现对该五史略加介绍。
《二十四史》成语典故丛书独具匠心,由成语典故连缀而成,既有出处,又有解释,是一套通俗的历史工具书。
本书是在面对《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五史,不舍昼夜,经过仔细品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翻检和写作而成。全书三十多万字,通过二百七十五篇文章,注释四百零五条成语典故,讲述二百四十六个历史人物,从而折射出宋朝至明朝六百多年间的纷繁历史。全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之用;又可作为普及历史知识的历史书来阅读和收藏。这种独辟蹊径,用成语典故普及历史知识的做法,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已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也必将服务当代,有益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