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佛家云游/识佛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培锋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修行角度,介绍了僧人云游与中国佛教名山、名寺、名窟、名塔的密切关系,昭示了佛家的那种自在洒脱、无牵无挂的精神境界,以及透过赏析云游僧人挥毫写下的那些情趣高远的诗词或书画,为喧嚣不已的当代人类打开了一扇安顿心灵的清凉门径。

内容推荐

要了解佛家文化,体悟佛家境界,宜识其物象,知其根本。“识佛”,不妨从佛家造像、礼仪、法器、饮食、慈悲、云游、养生开始。本书为“识佛丛书”第二辑的其中一册。本书从修行角度,介绍了僧人云游与中国佛教名山、名寺、名窟、名塔的密切关系,昭示了佛家的那种自在洒脱、无牵无挂的精神境界。

目录

引言 云游概说

云游与参访

行脚僧

“游”与“住”

挂单

头陀十八物

锡杖

江湖云水僧

云游与禅意

游化世界的佛菩萨

云游与名山

云游与名寺

云游与名窟

云游与佛牙舍利塔

来华游化弘法的安世高

游访印度的三藏法师玄樊

洞山过水

和合二圣

济公活佛与杭州灵隐寺

善昭与他的《行脚歌》

脱俗清心的山居诗

近代禅宗大德虚云法师

近代名僧八指头陀

高鹤年和他的《名山游访记》

斌宗法师和他的《云水诗草》

云游与书画

结语

试读章节

云游之所以又称参访,与佛教中一位著名的菩萨有关,这位菩萨的名字叫善财童子。这位菩萨被认为是佛教求学者的示现,其求学的主要途径就是参访善知识,通过不断的参访、磨练,最终成佛。因为总是在学习,因此他以一个童子的形象出现,似乎永远也长不大,这其实是象征着云游参访者要有一颗童子般的心,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文殊师利菩萨住在福城东之庄严幢婆罗林中时,有一位“福城长者”,其子善财童降生时“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又雨众宝及众财物,一切库藏悉令充满”。地上涌现无数宝器,天上降下无数财宝,如下雨一般,家中的库房一下也全都满满当当的,应有尽有。因为这个缘故,其父母和亲属都呼此儿名叫“善财”,表示财宝与之俱来。

尽管家财万贯,但善财童子长大后,看破红尘,视钱财如粪土,认为万物皆空,发誓愿要修行成佛。于是,他去挲罗林中向文殊菩萨请教佛法。

文殊十分喜欢善财,告诉他学佛路径:“求善知识(向良师请教),勿生废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文殊菩萨并且指示善财童子到南方胜乐国去参问功德云和尚,向其求教。

善财童子得到文殊的指点,找到了功德云和尚,向其请教佛法,功德云又叫他去找善住和尚;善财参问善住后,善住又叫他去找弥迦长者……如此一个接着一个地寻访参问,善财童子前后共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中,包括菩萨、比丘、比丘尼、国王、婆罗门、长者、外道、居士、神祗,妓女等,各个行当的人,无所不包。善财五十三参中,参问三大士是其修行的重要内容。参拜普陀洛迦山的观音菩萨是第二十七参,观音告之“大悲行门”。第五十一参时,善财童子来到海岸国毗户阁楼庄严自在境界,弥勒菩萨为他广说菩提心,并预言说善财童不久将具诸善行,到达佛功德岸,即最终成佛。接着,善财又来到文殊菩萨处,文殊使其成就一切法门,具足无量大智,这是第五十三参。最后,善财在自在神通境界参访普贤,得到菩萨的指点,通过菩萨的观察,善财进入了佛界,获得了一微尘映世界、一瞬间含永恒的佛教圆融之境。普贤菩萨“一色孔中皆有不可说佛刹海”,而“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重重交涉,没有止境。善财又看见自身在普贤身中,“于普贤一一毛孔中,一念所人诸佛刹海”,要比从前经历的佛刹多无数倍,“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善财在这种神奇的境界中,“念念周遍无边刹海”,于是他获得了“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最终超越了时空,成就菩萨行愿,成为与诸佛平等的修行者。

善财修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礼敬诸佛,也就是说,对十方世界一切佛菩萨都平等看待,恭恭敬敬地礼敬他们。但对于礼敬诸佛,现代人有很多误解,对此,当代佛教大德净空法师作过很好的开示,这里引述如下:礼是外表有礼貌,敬是内心,内敬外礼。诸佛,如果你要是看到这个字样,见到诸佛菩萨这个形象,恭恭敬敬顶礼,拜三拜,我这就是礼敬诸佛啦,这样去会意,普贤菩萨都流眼泪啊!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那么礼敬诸佛到底怎么讲法呢?《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把礼敬的对象说出来了,诸佛是谁呢?一切众生。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要同等的恭敬,这才是礼敬诸佛。十方诸佛不但是指有情众生,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讲有情众生。无情的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因此,不但对于一切人要礼敬,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里面,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五十三位菩萨所示现的,出家的只有五个人,其余统统是在家的。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修正法,还有修外道的,还有邪道的。善财童子没有一个不礼敬,平等的恭敬。他是恶人,他做坏事,他的佛性没有善恶啊!从性上去看是平等的。不但对人要礼敬,对物也要礼敬,物也有法性。物怎么礼敬呢?你给它摆得整整齐齐,保持得干干净净,这就是礼敬。并不是每天对桌椅、板凳,磕头。桌椅、板凳是佛,所以礼敬的方式不一样。

P1-4

序言

“识佛”丛书第一辑4册,即《佛家造像》《佛家礼仪》《佛家法器》《佛家素食》,自2004年9月出版以后,得到读者的喜欢,很快售罄。于是,2005年4月再版,2006年4月三版,总计印制10000套、40000册。看到我们编写的佛教文化读物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我与每位作者心中都深感欣慰。

与“识佛”丛书第一辑一样,第二辑原定也是4册,本应2006年,即第一辑三版后推出,由于个中原因,现在呈献读者面前的是前三册,即丁大同老师编写的《佛家慈悲》、张培锋老师编写的《佛家云游》和陈德军老师编写的《佛家养生》。

《佛家慈悲》以“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为主题,通过讲述古今中外流传在佛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济世救人的生动鲜活的感人故事,彰显了佛家朴素的众生平等的思想主张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对于提升当代人类道德情操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佛家云游》从修行角度,介绍了僧人云游与中国佛教名山、名寺、名窟、名塔的密切关系,昭示了佛家的那种自在洒脱、无牵无挂的精神境界,以及透过赏析云游僧人挥毫写下的那些情趣高远的诗词或书画,为喧嚣不已的当代人类打开了一扇安顿心灵的清凉门径。《佛家养生》则从衣食住行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佛教的养生故事,以此说明佛家“养生先养心”的理念-9实践,及其所蕴含的有益当代人类身心健康的丰厚智慧。总之,我们企望通过这三本小书,旨在阐释这样一个道理:佛教“是一种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许理合:《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是能够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

这里,我特别要向读者推介“识佛”丛书的另一位主编和第二辑的诸位作者:

与我共同主编“识佛”丛书的陈耳东老师,原是天津市宗教事务局的一名处长。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将八小时以外的全部时间,都用于研究佛教文化,撰写了大量佛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型的政府官员。当我们合作主编“识佛”丛书第二辑时,他已寿登六秩,从领导岗位退休。为了使这套丛书能够及时面世,他不仅积极出谋划策,而且认真审阅了每一部书稿,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殊不知,此时正是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伴患病期间。白天,他到医院护理夫人;晚上,回到家中,继续挑灯阅稿。其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以及不图虚名的道德风范,真是令人赞佩。

“识佛”丛书第二辑作者丁大同和张培锋两位老师,过去都是我在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同事。他们均从事伦理学研究有年,兼及佛教文化研究,出版过多部颇有学术水平的伦理学著作和佛教文化著作,并在“识佛”丛书第一辑里,分别编写了《佛家素食》和《佛家礼仪》。在我的年轻同事中,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研究能力很强的两名学术时俊。晚近,两位老师因故相继调往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南开大学文学院,从事科学普及和佛教文学教学研究工作。陈德军老师是我结识的新朋友,现在天津新蕾出版社任副编审。他这次加盟“识佛”丛书第二辑编写工作,虽是边学边干,但凭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很快领悟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圆满地完成了编写任务。

因此,在“识佛”丛书第二辑付梓之际,对于陈耳东、丁大同、张培锋、陈德军诸位旧友新知的辛勤劳动,我深表谢忱。当然,天津人民出版社主编陈益民、编辑室主任韩玉霞、责任编辑李晶、美术编辑魏伟等先生、女士在策划、编辑、设计与出版过程中所做的种种努力,也是功不可没,同样令我铭记感念。

是为序。

濮文起  2008年春于沽上大化斋

后记

“识佛”丛书第一辑

书评(媒体评论)

“云霞幻灭寻常事,禅定真如是钵昙。”要了解佛家文化,体悟佛家境界,宜识其物象,知其根本。“识佛”,不妨从佛家造像、礼仪、法器、饮食、慈悲、云游、养生开始。

——南开大学教授 佛学专家 孙昌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