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股市的变幻莫测,投资人不知道一只股票的价值,要等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显现。许多投资人没有这种长捂的耐心,他们渴望立刻就得到回报,渴望获得周遭相同投资人或亲戚朋友的赞赏。而选择价值型投资法,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因为多数人都敌不过人性的弱点,他们急功近利,既贪婪又容易害怕,无法在最好的时机出手逢低买入投资标的,然后像投资企业一样投资股票,耐心做长期的价值投资者。
本书延续了美国“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思考逻辑,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生动的实际案例,给读者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投资思维。只要读者能秉持书中的方法,设定纪律并严格执行,求取符合自身条件报酬的最大公约数,他们成为股市持续赢家的路就不再遥远。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最新的“价值低估法”重要观点,即只要买到一只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则你的下半生就吃喝无忧。而在世界经济大危机和股市大熊市的当下,正是买进价值被低估而且被严重低估的股票的最好时机。围绕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这两项投资原则,作者直接、间接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把投资股票和购房、买日常用品做类比,通过财务报表寻找价值投资标的,等等。通过“几要”“几不”,作者指导投资者如何找到最能体现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好公司,也提醒投资者要对哪些公司的股票敬谢不敏。
孩子在夜间听到奇怪声响时,往往会想到各式各样可怕的事,如妖魔鬼怪,在雨幕掩护下伺机而动的怪兽,等等。暗夜传来的异响,能让孩子吓得直奔父母那里,或者干脆就躲进正在熟睡的父母的被窝里。怪兽虽然是想象出来的,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却格外真实。孩子这种恐惧并不理性,他们的惊惶飞奔也成了一种过度反应。无独有偶,这种恐慌在成人身上也有惊人相似的表现。当市场惊传异响时,成年投资人,无论是散户还是所谓的专业投资人,反应大抵和孩子是一样的。市场因政治或经济资讯而产生恐慌性暴跌时,这类事件层出不穷。基于同样的理由,个股和类股往往因财报盈利不如预期,或由于不可预知事件而重挫。当股价猛烈下挫,原本正是投资人摩拳擦掌进行选股和逢低买进的大好良机,但现在,他们却与市场一起恐慌,匆忙非理性地抛售,只求落袋为安。其实,风险往往出在你支付的价钱上,而不在股票本身。
看穿意外事件的影响
无论市场兴衰,买进低本益比股票总有好处,只不过一旦碰上熊市,投资者的投资可能要多等一些时间才能取得回报而已。低本益比策略的精华所在,是它迫使投资者在股价便宜、畏惧股票情绪高涨的时候购进股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泡沫破裂,油价高涨;卡特执政期间重大的经济失误导致8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苦痛:通货膨胀率高企,利率调涨,企业执行长官无不担惊受怕,怕他们的公司可能就此倒闭。在这段时期,企业纷纷削价求售。然而,这期间也同样提供了一些历史上最佳的投资购买股票的良机。
沙特阿拉伯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是又一个例证。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时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这样的机会不会随荣景而至,它们只会继痛苦而来。
2008年,中国A股市场遭逢了自2005年长牛市以来的最大一次低迷。在此期间,美国次级贷款案继续发酵,造成全球股市连番暴跌。国内投资人由此对美国经济萧条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前景,中国经济前景可能影响上市公司前景感到悲观。屋漏偏逢连夜雨。经济不景气、高通胀、高利率,又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雪灾以及嗣后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上市公司的融资潮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限售解禁的高潮。2008年3月下旬又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的日子,政情吃紧,使市场机构主力更无心恋战。
然而,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未来的中国股市,所幸的是这类时期从一个历史长河看,总是例外的,总是非常短暂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总是不断进步的,经济增长高潮迭起,股市也总呈现出线性向上的发展趋势(见图1-1)。就像市场可以走上极端一样,个股价格也能走上极端,在不断消长的周期中,公司也不断经历价值低估与价值高估周期。价值型投资者在这种交替的周期里,利用股市情绪波动不断地创造着投资机会。他们耐心等候着,当股票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进,等到市值高于内在价值时再将同样的股票卖回市场。2008年中国A股市场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大调整和大震荡后,迎来了在内在价值以下购人股票的一次不可多得的良机。
曲线上尽管跌宕起伏,但总的趋势一直向上,按照道氏理论,只要“一浪高过一浪”就是牛市,因此从长期趋势看将得出:“股票市场上只有牛市,没有熊市”(见图1-2)。
低本益比股票一般是市场不看好的公司的股票,或许由于它们在不景气期间业绩重挫,或许只因为它们失宠,或因为市场另有更抢眼的投资标的,股市认为它们的获利前景不甚亮丽。高本益比股票通常成了市场的香饽饽,一切进展顺利,股价扶摇直上。投资人甚至相信他们的丰厚报酬将持续多年,源源不断。然而,世事难料,变化无常,股市变盘随之到来。
其实,投资世界大抵与人生并无二致,也充满了正负两面的惊奇。了解这些非常规的意外事件对股价的影响非常重要。各项研究表明,当一只低本益比、市场看衰的股票出现令人失望的消息时,效应通常微不足道,市场对坏消息早有预期,无须进一步压低股价;反之,当一只看衰的股票出现令市场称奇的好消息时,股价会应声而涨。被市场看好的股票情况正好相反,即便是发表了亮丽的季报或年报,股价也未必上扬,因为它的股价早已充分反映了好消息的预期;而一旦出现坏消息,所有原来被市场看好的股票也将遭受重挫。中国2007年“5·30长黑”、2008年的大调整,美国在21世纪初科技股重挫90%以上,所有这些都殷鉴不远。
P2-5
在世界现代经济史中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金融、能源和粮食这三大波及范围广泛的危机同时发生,但在2008年它们同时发生了,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每一种危机又都对其他两种危机产生叠加效应。于是,随着危机的加剧,世界实体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
这场危机最早爆发在美国,时间是2007年8月。最先明显感知这种变化的当数不动产的房地产部门。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的住房销售额下降了29%,将近200万套公寓和别墅找不到买主。地价进一步下滑。抵押利息的提高和对经济倒退的恐惧让地产部门陷入了螺旋式下降中,给整个建筑行业造成了可怕的影响。所有与之相关的企业现在都处于“飓风眼”当中,失业率随之上升。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日渐疲软迅速波及全世界。这场危机借助金融机构的转化和蔓延能力,使得它越来越像一种无法得到控制的突发性流行病。
在这样的恐慌中,产生了第三次石油冲击,原油价格飙升至每桶140多美元。价格的不合理上涨(1998年每桶原油价格仅为10美元)不仅是因为不理智需求的增加以及石油的供不应求,它更是国际石油炒家疯狂炒作投机的结果。投资者逃离了房地产泡沫,转移大量资金,因为他们打赌似地认为,原油每桶价格可升至200美元。于是,他们的行为造成了石油金融化。
以下便是我们看到的结果:燃油价格疯狂上涨;渔民、卡车司机、农民、出租车司机和上班族的愤怒之情一触即发。许多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群要求政府提供援助和补贴,并削减税收。
似乎这样的局面给人们造成的阴影还不够,粮食危机也突然而至。据联合国匡算,饥饿正威胁着世界上近10亿人的生活。目前,粮食短缺已经在全世界大约40个国家引发了民众抗议。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8年6月5日在罗马召开峰会,讨论粮食安全,但会议并未就重振全球粮食生产达成一致意见。从金融灾难中脱身的投机者也要为粮食问题负责,因为他们再一次打赌粮食价格将在下一个收获季时上涨。于是,金融化波及了农业。
华尔街,是一条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仅500米长的小街。然而在现代社会,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条街道。这里发生的任何波动,都会被高度发达的经济网络和媒体传递到各行各业乃至世界各地。2008年,起源于华尔街的一场金融危机,让美国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支柱行业为之变色,也令世界主要经济体风声鹤唳。
在美国老电影《华尔街》中,男主角查理·辛在经历了华尔街金融洗礼后,想起父亲曾经告诉他的一句话:要踏踏实实工作,切实地创造财富。而在现实生活中,很显然,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并没有记住这一点。
华尔街上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在五大投资银行主导的近75年间,华尔街创造了美国一个又一个金融神话。
2008年年初,贝尔斯登公司董事长兼CEO凯恩提出辞职。批评者认为,凯恩在信贷危机中未能果断采取措施,有“不作为”之嫌。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在美联储的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卖给了摩根大通。美联储则为这笔购并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而后,金融危机的蔓延速度超出了外界的预料,并在9月集中爆发。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雷曼兄弟CEO理查德·富尔德成为千夫所指。《纽约时报》的文章说,从2007年夏天以来,富尔德就曾抱着和普通投资者一样的“抄底”心理,大量购进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这使得雷曼兄弟的危机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直到2008年6月,富尔德仍然对外宣称雷曼兄弟状况良好。当富尔德在最后时刻打电话给他能想到的所有对象寻求被收购时,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没人对雷曼兄弟出手相救。在雷曼兄弟破产的同一天,美林由于出手及时,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好买家一美国银行。美林CEO约翰·塞恩亲手将这家有着94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送进了历史。9月21日,高盛和摩根大通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对于以牺牲更大经营自由而换来的转型,高盛CEO布兰克费恩和摩根大通CEO麦晋桁都认为,这有利于公司在金融市场经历巨变的情况下开拓新的业务。至此,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不复存在。
金融危机从来就不会止步于金融业,美国的汽车业随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股价暴跌,市值极度缩水;资金紧缺,财务状况告急;高度依赖信贷支持的消费模式四面楚歌。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引发全球性多米诺骨牌倒塌的金融大海啸。
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已成不争的事实,人们越来越担心的是出现全球范围的制度危机,担心全球经济出现全面崩塌现象。虽然我们无法预见危机在未来的冲击将有多深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已颇有点像1929年的那场世界经济大危机了。
在世界多重危机的集合冲击下,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吗?2008年8月1日,胡锦涛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第一次用“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世所罕见”的话来形容中国面临的任务,表明了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境和危机。12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对国内经济形势作出判断,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明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他认为中国经济减速及其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增速下滑,投资后劲不足;第二,工业生产增长放慢,能源、原材料和运输需求下降;第三,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第四,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金融大海啸使原本非常脆弱的中国股市更是雪上加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番暴跌。从2008年年初起几乎整整一年,受上述大利空的巨大冲击,中国A股年线被一再击穿,到美国金融大海啸袭来的那段时期,股市利空传言之多,暴跌连续性之强,以及暴跌对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带来的影响面之广,都是自中国股市开张以来所没有过的。一年多前的10月16日,市场给出了令人幸福得发狂的6124点高位;而截至2008年10月底,上证综指却再度跌破“政策底”,市场又哭丧着脸给出了1664点的低位。由于连番暴挫,沪深股市市值从2008年年初的33万亿元跌至年底的不足13万亿元。大幅缩水的数字背后是大量市场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市值的巨额蒸发,以及一代中产阶级的消失。
在如此低迷的市道中,国际资本乘人之危,加大了唱空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力度,国际著名的福布斯报告竟称A股要跌到1200点。这样的唱空似乎还不过瘾,它们还胡诌今后10年内中国股市将不会看到6000点。国际资本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唱空中国股市的目的还是为了将中小投资者的筹码廉价骗出,在未来中国股市中大捞一把。
就在世界和中国多重经济危机并存,股市岌岌可危,仍处在极端不明朗状态的重要时期,只有傻瓜才会选择进场购股!但价值投资机构或投资人却通常就是在这个时机进场,大胆逢低买入自己心目中的投资标的。在他们看来,底部常常不是通过利好刺激出来的,而是通过利空砸出来的;机会不会随荣景而至,只会继痛苦而来。他们在人皆看衰之际买进,在人皆看好之际卖出。这就是逆市反向操作法,因为惟其如此,才能在低于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价位买入股票。
理性地看,中国股市已出现了超跌。上证综指自2007年10月的6124点最高位调整以来,以2008年10月底最低指数1664点位计算,累计跌幅为73%,其下调幅度早已超出2005年跌至的998点的最低点。如果说998点是从2242点跌下来,跌幅为55%的话,而从6124点跌到1664点,跌幅高达73%,股市市盈率早已与2005年的998点接轨。应该说,中国股票已跌出了投资价值。截至2008年11月20日,沪深300指数的加权平均市盈率(按照2007年后三个季度和2008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数据计算)约为16倍,而恒生H股指数市盈率为16倍,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为22倍。“金砖四国”中,巴西市盈率为15倍,印度市盈率为16.5倍,俄罗斯市盈率为12倍;摩根士丹利MSCI新兴市场指数市盈率为14.3倍。因此,综合来看,A股市盈率不论是与新兴市场,还是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较,都已经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更低水平。
“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世界重心正在向中国这个巨型国家倾斜。国际舆论越来越趋向认同,二三十年内外,中国将崛起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美国经济体的国家,届时,中国将出现过去200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结构性大变革。13亿人的经济体,以年均10%的经济速度发展和膨胀,从必需品消费、耐用品消费,到最后全民皆股、全民私房,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个有着13亿人口这么大的巨型消费市场。巨大的需求将呼唤世界最伟大的中国企业。一个坚定的结论是:中国的伟大崛起,理所当然对应的是中国股市的价格溢价。可以预见,未来10年,中国股票和不动产仍将无视世界景气好坏继续猛烈涨升,我们将会看到股指升破万点甚至两万点的前景。一个价值型投资者,一个可以真正赚大钱的人,看的就是这个结构性多头的改变。只要这一趋势长期不变,就意味着中国股市将长期成为投资者最赚钱的“天堂”。
就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还处在朦胧不明朗之际,先知先觉的价值型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已跃跃欲试,开始逢低买入中国最优秀的投资标的。无论发达国家的股市,还是在正处于新兴阶段的中国股市,购买价格下挫,尤其是股价猛烈下挫但能提供安全边际的股票,最后总能导致丰厚的投资成果。这就是价值投资的铁律!
逢低买入安全边际投资标的的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可能使你成为一位逆向操作的投资人。但逆大众反向操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在报纸上读到的,从电视里看到的,从友人或专家那里听到的,全都和价值投资法则风马牛不相及。价值投资法则认为,买股票的最佳时机,就是在股票最便宜的时候,就是在股价跌至最低谷的时候,例如,1973年和1974年世界石油大危机,1981年美国卡特政府执政4年经济政策的失当和施政的不作为将美国利率推上高峰,2001年美国“9·11”事件重挫华尔街股市。然而,后来的一次次事实证明,1974年、1981年,以及2001年之后数年,无一不是投资者最佳的投资年份。可以相信,在2008年中国股市数度击穿年线之下买入的中国最绩优蓝筹股,将被证明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在大熊市市道里,逢低买进,无视周遭一片喧嚣,把握住物超所值的优势,这就是本书的作者要告诉读者的。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这两项简单的投资原则,就成了本书的主题。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最新“价值低估法”观点,即只要买到一只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则你的下半生就吃喝无忧。而在世界经济大危机和股市大熊市的当下,正是买进价值被低估而且被严重低估股票的最好时机。围绕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这两项投资原则,作者直接、间接地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把投资股票和购屋、买日常用品作类比,通过财务报表寻找价值投资标的,等等。通过“几要”、“几不”,作者指导投资者如何找到最能体现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好公司。同时,作者也提醒投资者要对哪些公司敬谢不敏。
本书的作者也将回答“价值型投资既然好,为什么仍不寻常”的问题。价值投资虽然可行,也能带来丰厚利润,但价值型投资的人在投资市场始终只是少数。我们在投资圈内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怪异现象,即由于巴菲特的成功,很多人都希望和巴菲特的名、他的操作原则沾上边。但在实际操作上,他们又常常受市场影响,无法坚持价值投资原则,从而随波逐流。于是,价值投资经常沦为一种美丽的投资口号。本书作者认为,这是资质问题。鉴于股市的变幻莫测,投资人不知道一只股票的价值,要等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甚至更久时间才能显现。许多投资人没有这种长捂的耐心,他们渴望立刻就得到回报,渴望获得周遭相同投资人或亲戚朋友的赞赏。而选择价值型投资法,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因为多数人都敌不过人性的弱点,他们急功近利,既贪婪又容易害怕,无法在最好的时机出手逢低买入投资标的,然后像投资企业一样投资股票,耐心做长期的价值投资者。
本书延续了美国“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思考逻辑,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生动的实际案例,给读者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投资思维。只要读者能秉持书中的方法,设定纪律并严格执行,求取符合自身条件报酬的最大公约数,他们成为股市持续赢家的路就不再遥远。
在世界股市大熊市之际,你做好了“在人皆看衰之际买进”的准备了吗?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试图告诉广大读者的是,如果自2007年年底至今的股市大震荡、大波动打乱了你的投资计划,以价值型投资作为初衷的你是否到现在还在坚持最初的价值投资理念呢?如果否的话,我想说,几年之后,你可能会为2008年自己贸然改变初衷的投资行为而后悔莫及,你将发现:2008年的暴跌将被证明只是股市上行轨迹的一个凹口。为了躲避它,你几乎费尽心机;事后,你发现自己抛弃了原本正确的投资思想,也抛弃了手中最伟大的中国投资标的企业,没有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坚持捂住或积极调仓买进,从而当下一波经济荣景突然而至的时候坐失了本该逢低买入:然后昂首走向辉煌的投资机遇。而这样的逢低买入的机遇在你的一生中又会有几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