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智慧见证和结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但作为一种口头语言形式在汉语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各种文艺著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因而是有别于书面用语的另一种被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本书精选人物称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酒色财气、骂人话、老人言、座右铭、忠孝节义、朋友交情、科举文化、动物植物、日常用语、生活习俗、口头语、二十四节气等日常俗语数百条,每一条都从源头、传承、演变一一梳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日常俗语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许晖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俗语是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智慧见证和结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但作为一种口头语言形式在汉语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各种文艺著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因而是有别于书面用语的另一种被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本书精选人物称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酒色财气、骂人话、老人言、座右铭、忠孝节义、朋友交情、科举文化、动物植物、日常用语、生活习俗、口头语、二十四节气等日常俗语数百条,每一条都从源头、传承、演变一一梳理。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人物称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酒色财气、骂人话、老人言、座右铭、忠孝节义、朋友交情、科举文化、动物植物、日常用语、生活习俗、口头语、二十四节气等日常俗语数百条,每一条都从源头、传承、演变一一梳理。 每一句俗语都是历史、文化与传统的活化石。只有掌握了这些日常用语的真正含义,才能称得上是掌握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目录 人物称谓 娼妓 老鸨 伙伴 岳父 黎民百姓 奸细 长舌妇 笑面虎 纸老虎 老头子 三只手 飞毛腿 老油条 忘年交 倒插门 白痴 行伍出身 三脚猫 郎中 和尚 员外 奴婢 酒保 良家妇女 白丁 官家 宝贝 圣人 妯娌 白马王子 杂种 太监 汉奸 面首 三姑六婆 婊子 老夫 亡命之徒 公主 英雄 丫鬟 败家子 贴身 绰号 鼻祖 兔儿爷 响马 伯乐 泰山石敢当 人中翘楚 使节 续弦 齐眉 腐儒 人质 方丈 傀儡 亲戚 快婿 心腹 智囊 洒家 帝王将相 朕 陛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期期艾艾 腹诽 高卧东山 两袖清风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万乘之尊 鞭尸 冠冕堂皇 三令五申 侯门深似海 衙内 无字碑 多难兴邦 天高皇帝远 龙生九子 歃血而盟 顾命大臣 何不食肉糜 诰命夫人 大驾光临 物色 渐入佳境 折冲樽俎 才子佳人 才子佳人 暗送秋波 遇人不淑 张敞画居 韩寿偷香 相濡以沫 柔肠寸断 破瓜 婚姻 破镜重圆 梅花妆 坐怀不乱 胭脂 阳台 小鸟依人 楚楚可怜 人面桃花 七夕 天衣无缝 桑间瀵上 卿卿我我 酒色财气 洒色财气 买春 酒令大如军令 千日酒 病酒 老酒 宿醉 狂药 雅量 黄色 黄花闺女 红杏出墙 倾国倾城 小蛮腰 处女 温柔乡 下流 铜臭 发财 钻进钱眼里 富贵逗人来 聚宝盆 首饰 浮财 私房钱 大放厥词 放肆 揩油 纨绔子弟 骂人话 朝三暮四 鬼画符 眼中钉 家贼难防 倒霉 势利眼 死有余辜 华而不实 附庸风雅 霸道 飞扬跋扈 诅咒 黄粱梦 煞风景 搞什么名堂 托侉子南蛮子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齿冷 一窍不通 拾人牙慧 旁门左道 市井之徒 遗臭万年 白日见鬼 行尸走肉 皮里阳秋 老而不死是为贼 千刀万剐 痴汉 戴高帽 老人言 以德报怨 寿比南山 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生七十古来稀 著要好,问三老 隔墙有耳 人生如梦 快刀斩乱麻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哀莫大于心死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承欢膝下 莫把金针度与人 真人不露相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心都是肉做的 知子莫若父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足 天地不仁 座右铭 座右铭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三思而后行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是非自有公论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作孽,不可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天下谁人不识君 自出机杼 跳出三界外 万里长征 商女不知亡国恨 竖子不足与谋 忠孝节义 忠孝不能两全 不共戴天 如丧考妣 盗亦有道 口不二价 急流勇退 孝道 秋毫无犯 人浮于事 壮胆 疲于奔命 作古 寒食节 重阳节 维新 革命 五福临门 三纲五常 孟姜女哭长城 朋友交情 旧雨新知 三生有幸 拥抱 尽地主之谊 眼孔浅 现世报 人面兽心 尊严 见笑 器重 城府 打交道 鞭策 心许 心怀叵测 顶t缸 宾客 睚眦必报 偏袒 世态炎凉 模棱两可 客气 渭阳之情 名望 羞死 皮酬 伯仲之间 小巫见大巫 科举文化 金榜题名 科班出身 文不加点 状元 格物致知 喝墨水 魁首 履历 前程 青灯黄卷 先拔头筹 以貌取人 斯文扫地 动物植物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走狗 耗子 丹凤朝阳 萧萧班马鸣 马匹 露马脚 害群之马 马虎 驴脾气 金鸡独立 呆若木鸡 鸡肋 替罪羊 羚羊挂角 四不像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涂鸦 义乌 龟患 猩红 枭首示众 鸿运当头 涉猎 当归 何首乌 淮橘为枳 丁香 陌上花开 白杨萧萧 日常用语 马桶 信封 窗户 华表 马路 蓉城 屋漏 城隍庙 康庄大道 固若金汤 门第 寺庙 青衫 拐杖 席子 企业 汗衫 落成 衣衫褴褛 坟墓 鼓楼 山门 东西 蜡炬成灰泪始干 美轮美奂 筷子 赤县神州 丹青 屏风 馒头 合同 寒毛 秋千 生活习俗 生活 风俗 睡觉 沐浴 感冒 诉讼 人有十等 打烊 生日 忌讳 解体 尝鲜 食指大动 徒步 典当 欢天喜地 花花世界 叩头如捣蒜 张罗 博客 斟酌 张冠李戴 狡猾 独裁 吹嘘 歇后语 毛病 对手 滑稽 再拜稽首 虎威 寻常 糊口 侥幸 赋闲 一传十十传百 指南 陈陈相因 越俎代庖 哄堂大笑 平地一声雷 开门七件事 口头语 魂飞魄散 半斤八两 一刹那 八字没一擞 五湖四海 九重天 三更半夜 五丁开山 推敲 天籁 雷同 魂不守舍 典故 曳尾于涂 风雨如晦 斤斤计较 明目张胆 误入歧途 再作冯妇 不分轩轾 盗贼 杀人不眨眼 下马威 呵呵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署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试读章节 黎民百姓 “百姓”,今天的意思是相对于官员、干部而言的普通人,官员和百姓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在最早的时候,“百姓”却是指官员。 在周代之前,只有贵族才有姓,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因此那时的“百姓”是指贵族和官员,“百”是概数,言其多,所以众多的贵族和官员合称“百姓”。《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尧典》篇中说:“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平章”是辨别、彰明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族既然已经和睦了,接下来就该辨别百官,彰明各自的职责了。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之间征战不休,进入乱世,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的地位开始上升,宗族逐渐衰落,“百姓”开始失去贵族的意义,地位与庶民相当了。战国之后,“百姓”开始泛指平民。 “百姓”指官员的时候,常常与“黎民”对言,“黎民”就是现在的老百姓这个意思。为什么叫“黎民”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黎者,众也,因百姓众多而称为“黎民”。另一种说法是“黎”是“黧”的通假字,黑色。“黎民”又称“黎首”,脸部是黑色的,这是指受过黥刑的犯人。黥刑又称墨刑,乃五刑之一,指刺刻面额,用墨染成黑色,作为罪犯的标记。这部分人就被歧视性地称为“黎民”或“黎首”。相应的,普通百姓则被称为“细民”,“细民”即平民,可见“黎民”的地位要低于“细民”。为什么会低于“细民”呢?那就是因为“黎民”是受过刑的犯人的缘故。 受过刑的犯人满了刑期,或者因立功而抵消刑期,就可以升为“细民”;同时,“细民”犯了罪也有可能成为“黎民”,慢慢的,二者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黎民”也逐渐演变为普通百姓的通称。 “黎”指黑色这个意思还用于“黎明”一词,“天将明而犹黑也”,故称“黎明”。 奸细 为敌方刺探消息的人被称为“奸细”,最早具有这个义项的字眼是“谍”。“谍”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左传》记载,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谍”:“使女艾谍浇。”夏王朝被后羿和寒浞取代,浇是寒浞儿子的名字,后来复国的少康向浇的身边派出一个叫女艾的间谍。这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间谍。不过“谍”的意思跟今天间谍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谍”是一个形声字,形从言,既然从言,当然就要说话,因此《说文解字》解释道:“谍,军中反问也。”使用反间计当然需要三寸不烂之舌,这是“谍”的本义。 “间”怎么会跟“谍”联系起来了呢?“间”本来写作“■”,段玉裁为《说文解字》所作的注释说:“开门月人,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因此“间”的本义就是门缝,泛指缝隙,有缝隙就可以使甩反间计了,故称“间谍。《孙子兵法》中把间谍分为“五问”:因间(敌国的乡民),内间(敌国的官员),反间(本来是敌国的间谍,为我所用),死间(向敌方提供假情况,事发后被敌方处死的人),生间(完成任务后活着返回的人)。 间谍为什么又称为“奸细”呢?原来间谍在古代叫“细作”,“细”的本义是微、小,地位卑微的人就称为“细人”,平头百姓叫“细民”;“作”是事情、事业,间谍工作不属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作战,而是偷偷摸摸,很像地位卑微的事情,故称“细作”。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在《请罢兵第二状》的上疏中写道:“臣伏闻回鹘、吐蕃皆有细作,中国之事,小大尽知。” “奸细”一词至迟在晋代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是指奸诈小人。《晋书,王敦传》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这里“奸细”的意思就是奸诈的人。孙光宪《北梦琐言》:“是知外国来廷者,安知非奸细乎?’’孙光宪是五代时人,至迟五代时就已经把间谍称作“奸细”了。 长舌妇 爱说闲话,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俗称“长舌妇”。其实长舌的未必都是妇人,很多男人的舌头也很长,为什么偏偏把火力集中在女人身上呢? 这句俗语的源头是单指一人,这个人是个女人,叫作褒姒,周幽王的宠妾,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诗经·瞻卬》是一首讽刺周幽王只知道宠幸褒姒,却斥逐贤良的诗,其中有几句讽刺褒姒“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这个“妇”特指褒姒。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个妇人长了个长舌头,这是灾祸的祸根。大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这个妇人制造的。这首诗当然是在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女人祸水”论的写照,男人把国难的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女人头上。从这首诗发源,“长舌妇”这一俗语开始流传开来。不过可悲的是,这首诗仅仅指褒姒一人是“长舌妇”,后人却用“长舌妇”统称所有的女人。 古时候有遗弃妻子的七种条款,称为“七出”,“出”就是遗弃、休的意思。据孔子说,这“七出”是: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多口舌者”就是长舌妇,长舌妇的命运就是被休,可是,如果该长舌妇的老公也是个长舌男呢? 西汉《焦氏易林》中写道:“尹氏伯奇,父子相离,无罪被辜,长舌为灾。”这是一个著名的长舌妇的故事。尹吉甫是西周周宣王的名臣,尹吉甫不姓尹,尹是官名。尹吉甫的儿子叫伯奇,伯奇的亲生母亲去世后,尹吉甫又娶了一房后妻。后妻向尹吉甫进谗言,诬蔑伯奇调戏自己,并且设了一个毒计,把苦心驯养的几只毒蜂故意放进衣领和袖口处,遇见伯奇后,故意把毒蜂放了出来,伯奇一看后母被毒蜂包围,生怕她有危险,赶紧上前帮她驱赶毒蜂,尹吉甫远远地看起来,就像伯奇在调戏拉扯后母一样。尹吉甫盛怒之下,把伯奇赶出家门,放逐到了野外。 伯奇无家可归,就在野外露宿,用荷花的叶子编织成衣服穿在身上,采摘百花当饭吃。有一天清晨,伯奇一觉醒来,看到草叶上的霜露,自己的脚踩踏在霜露上面,心想自己就像这清晨的霜露一样,晶莹剔透,却无端受罪,不觉悲从中来,取出琴弹了起来,即兴作歌一首。只听他唱的是:“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罪过)。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 这是一首怨曲,也是一首哀歌,中心思想就是父亲听信长舌妇的谗言将自己驱逐,这种冤屈向谁去倾诉啊。无巧不巧,刚好尹吉甫陪伴着周宣王出游,周宣王远远地听到这首哀歌,感动地说:“这是孝子之辞啊!不是孝子怎能唱出这么感人的歌呢!” 尹吉甫手搭凉棚,远远一望,居然是被自己驱赶的儿子伯奇!伯奇的歌声当然也传进了他的耳朵眼里,古人讲究歌为心声,歌声骗不了人,于是尹吉甫回到家中,对后妻进行了一番刑讯逼供,后妻只好将自己的阴谋和盘托出。尹吉甫这才知道冤枉了儿子,上奏朝廷,判后妻死刑,然后隆重地接回了儿子。 从“长舌妇”这个俗语可以看出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类似的俗语还有“头发长见识短”,都是对女人的偏见。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