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比较文学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杨乃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开放性学科,能够聚集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秀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一部在理论体系上成熟、稳定而实用的《比较文学概论》是比较文学界同人多年的愿望。

本书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

内容推荐

本书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汲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发展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比较文学的萌芽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溯源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二章 本体论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第三章 视域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3.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4.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

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

1.什么是“国外汉学”

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

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

第四章 学派论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第五章 类型论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3.比较丈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

1.主题学的成立

2.主题与母题

3.题材、形象与意象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第六章 范例论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第七章 译介论

 第一节 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1.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

2.译介学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第二节 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1.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一:文学交往实践

2.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二:文本与主体对话

3.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三:文学的跨国旅行

 第三节 译介学的理论取向及进展

1.和合相生: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2.学科对话: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3.意义重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4.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5.文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1.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2.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第八章 诗学论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

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

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

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3.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第九章 思潮论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

现当代诗学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

第三次修订版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6: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