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
分类
作者 罗必良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前沿的分工理论为线索,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创新路径。一是通过构建“农民收入-农业效率-分工约束-产业深化”的逻辑分析框架,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二是通过产业特性与分工机制的分析线索,阐明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三是通过对农业基础地位之本质与作用机理的阐释,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空间与方向;四是阐明决定现代农业发展绩效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与体制创新。

目录

前言

1 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三农”问题的症结及其化解逻辑

 1.1 分析框架与思路

 1.2 理论背景:一个超边际分析模型

 1.3 政府管制与限制择业: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根源

 1.4 化解“三农”问题的逻辑推论及其政策含义

1.4.1 “三农”问题的生成逻辑

1.4.2 外部的化解战略: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空间拓展

1.4.3 内部的化解战略: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

 1.5 小结与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

1.5.1 小结

1.5.2 进一步的讨论:发展现代农业的宏观意义

2 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产业特性、农业分工与效率改善

 2.1 分工与“斯密猜想”:基本命题

 2.2 产业特性与农业分工的有限性

2.2.1 生命特性与分工约束

2.2.2 生产的季节性与劳动的非连续性影响分工深化

2.2.3 市场特性与分工约束

2.2.4 组织特性与分工限制

 2.3 迂回经济、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2.3.1 迂回生产空间:农业的有限性

2.3.2 农业迂回生产中的资本替代与劳动排斥

 2.4 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分工深化与效率改善的途径

2.4.1 根本途径:改变产业特性,改造传统农业

2.4.2 外部支持: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2.4.3 政策扶持: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财政支农

3 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农业份额、基础地位及其发展线索

 3.1 问题的提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

 3.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机理

3.2.1 产业份额的决定因素

3.2.2 农业相对份额下降的根本原因

 3.3 农业相对份额、基础地位及其体制含义

 3.4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3.4.1 分析的起点与逻辑线索:一个简单的收入公式

3.4.2 农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方向

3.4.3 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目标形态与目标模式

 3.5 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

3.5.1 战略重点:组团化、园区化、集群化

3.5.2 战略路径:产业转型、结构转换与模式转轨

3.5.3 操作线索:“六化”推进

4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本质规定与体系构建

 4.1 世界农业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1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

4.1.2 世界农业技术发展回顾

4.1.3 世界农业的前景与技术发展趋势

 4.2 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规定

4.2.1 经济增长:是良药还是痼疾

4.2.2 传统发展观的信念缺陷: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4.2.3 可持续农业:中国农业的本质规定及现实选择

 4.3 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构建

4.3.1 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观点

4.3.2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方向选择

4.3.3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4.3.4 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4.3.5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动方案:重点领域

 4.4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配套策略

4.4.1 基本原则和要求

4.4.2 农业科研体系的再造

4.4.3 重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4.4.4 构筑21世纪农业科技人才体系

4.4.5 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5 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以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为例

 5.1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兼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变革

5.1.1 观念与制度:简要的文献说明

5.1.2 观念如何塑造制度:机理分析

5.1.3 精英观念与中国的农村改革:从公社制到家庭承包制

5.1.4 进一步的讨论: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

 5.2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分析框架及其阐释

5.2.1 公共领域与模糊产权:一个分析框架

5.2.2 农地产权模糊化的制度演进

5.2.3 家庭经营背景下的农地产权模糊及其侵蚀

5.2.4 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变革方向

5.2.5 进一步的讨论

 5.3 农业经营制度: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

5.3.1 组织规模的效率决定:若干因素

5.3.2 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问题:一些基本事实

5.3.3 农业是不是有显著规模效率的产业

5.3.4 小农与大农对比分析:为小规模家庭经营辩解

5.3.5 进一步的讨论

 5.4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演进与创新

5.4.1 一个基本观点:制度与环境的相容性

5.4.2 中国农地制度的演进:从制度供给到制度需求

5.4.3 现行土地制度:潜在的问题

5.4.4 土地流转:实践呼唤制度变革

5.4.5 制度创新:“新土改”与发展方式转型

6 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创新:理论与案例

 6.1 农业经济组织的若干特性分析

6.1.1 农业性质及其组织制度含义

6.1.2 农业经济组织的多样性

6.1.3 农业经济组织的可过渡性

6.1.4 农业经济组织的社区性

 6.2 合作机理、交易对象与制度绩效:比较案例研究

6.2.1 问题的提出:偷懒与合作组织中的“柠檬市场”

6.2.2 合作成功的条件:一个简单的理论回顾

6.2.3 农业合作组织的效率决定:一般模型及其说明

6.2.4 案例分析:交易对象、考核及其经济绩效

6.2.5 进一步的讨论:农业合作组织效率实现的保障机制

 6.3 资产专用性、专业化生产与农户的市场风险

6.3.1 问题的提出:从“徐闻事件”说起

6.3.2 资产专用性与农户专业化的生产风险生成

6.3.3 资产专用性对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影响

6.3.4 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化解

 6.4 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基于“新一代农业合作社”的案例解读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案例描述:从投资者企业到新一代合作社

6.4.3 案例解读:新一代合作社组织结构的相对优势

6.4.4 结论与启示

 6.5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面临改革创新——基于“龙岗模式”的研究

6.5.1 背景分析:“龙岗模式”的制度特征

6.5.2 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进一步的说明

6.5.3 封闭条件下“龙岗模式”的可行性

6.5.4 开放条件下的“龙岗模式”:制度缺陷与制度潜力

6.5.5 “龙岗模式”变革的目标模式与操作方略

7 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7.1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7.1.1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与客体

7.1.2 城乡统筹的三个层面

7.1.3 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7.2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宏观背景研究

7.2.1 我国的城乡差距

7.2.2 “三农”问题与二元发展模式

7.2.3 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7.2.4 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7.3 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经验与启示

7.3.1 国际经验(Ⅰ):一般经验

7.3.2 国际经验(Ⅱ):典型经验

7.3.3 国内经验(Ⅰ):以浙江为例

7.3.4 国内经验(Ⅱ):广东的实践与启示

 7.4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7.4.1 战略逻辑

7.4.2 战略重点

7.4.3 战略原则

7.4.4 战略路线

 7.5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创新及相应对策

7.5.1 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

7.5.2 政策格局调整:三大要点

7.5.3 体制创新的关键:四类机制

7.5.4 配套体制改革:六大创新

 7.6 特别分析:增城模式——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县域经济的典范

7.6.1 理论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7.6.2 现实典型:增城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实践

7.6.3 “增城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

7.6.4 “增城模式”对推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