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的成名作。
勒卡雷以亲身经历,加上独一无二的写作天赋,细腻又深刻地描写神秘而真实的间谍世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两难的道德处境、暧昧的善恶定义,内容富含哲理,情节引人入胜,读来欲罢不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柏林谍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约翰·勒卡雷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的成名作。 勒卡雷以亲身经历,加上独一无二的写作天赋,细腻又深刻地描写神秘而真实的间谍世界,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两难的道德处境、暧昧的善恶定义,内容富含哲理,情节引人入胜,读来欲罢不能。 内容推荐 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柏林墙脚下。利玛斯明白他在东德一手经营起来的的谍网已彻底破裂。屈辱,挫败,颓唐,凄凉。不甘心就此失败的他,决定最后一搏,加入由英国情报机构策划的行动:深入东德,离间对手。然而,阴谋层层包裹着,一波紧似一波,让人猝不及防。他原本以为可以从寒冷中归来,却一脚踏进了刺骨的严冬…… 目录 导读/唐诺 前言 塞普特版前言 1.检查站 2.圆场 3.堕落 4.丽兹 5.赊账 6.接触 7.基沃 8.海市蜃楼 9.第二天 10.第三天 11.利玛斯的朋友 12.东 13.蛛丝马迹 14.致客户的信 15.邀请 16.被捕 17.蒙特 18.费德勒 19.支部会议 20.特别法庭 21.证人 22.法庭主持 23.招供 24.政委 25.柏林墙 26.风雨归来 试读章节 法庭房间只有教室那么大。一端放着五六条长凳,上面坐着卫兵和看守,中间夹杂着观众——中央委员和一些选定的官员。房间的另一端是法庭的三名成员,都坐在高背椅上,身前放着一张橡木桌子。他们头上吊着一个三合板制成的大红星,用三根铁丝吊在天花板上。法庭墙壁的颜色和关利玛斯的牢房墙壁一样,都是白色的。 那三个人前方的桌子两边,还有两个男人面对面坐着。其中一个在六十岁左右,穿黑西装,系灰领带,打扮得像是要去德国乡下教堂做礼拜似的。另一个人就是费德勒。 利玛斯在后排,坐在两名看守之间。透过前排观众,能看到被警察围着的蒙特,他头发剃得很短,宽宽的双肩,穿着那熟悉的灰色囚服。装束很能说明问题,也影响着法庭的氛围——费德勒穿着他自己的衣服,而蒙特穿的却是囚服。 利玛斯刚坐下不久,法庭主持人,就是坐在当中的那个人敲了一下铃。利玛斯顺着声音看过去,发现主持人竟是个女的,不禁打了个寒战。也不能怪利玛斯粗心,那个人五十岁左右,有着黑色的小眼睛,头发很短,像个男人似的。身上穿着黑色的类似列宁装式样的衣服。她扫视了一眼全场,点头示意卫兵关上门,没有什么开场白,立即进入正题。 “会议的目的大家都知道了,要记住整个会议进程都是保密的。这是中央特别指定成立的法庭,我们也只向中央负责。我们将按适当的途径听取各方的陈述。”她例行公事地指着费德勒说,“费德勒同志,还是你先讲。” 费德勒站起身来。对桌子周围坐着的人点了点头,从身边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沓在角上用黑线穿起的纸。 他说话的时候很安详,利玛斯从没有见过他这样的神情。利玛斯觉得他表现得很好,很像一个怀着遗憾的心情把自己上司送上断头台的人。 “有一个情况要先说明一下,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费德勒开始发言了,“在我把有关蒙特同志的报告送交中央的那一天,我被逮捕了,一起被捕的还有叛逃者利玛斯。我们都被关了起来,我们都……被逼供,要我们承认这些指控都是迫害好同志的法西斯阴谋。 大家从我送交的报告中已经知道,利玛斯是怎么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我们选中了他,引诱他叛变并把他带到了民主德国。有个情况能充分证明利玛斯状况的真实性,那就是:他到现在还拒绝认为蒙特是英国特务,当然其原因我在后面会讲到。所以,如果认为利玛斯设计陷害,那就太荒唐了。因为对蒙特的指控是我们发起的,利玛斯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看似零碎却很重要的信息。那使我们在过去三年中收集的证据连成了一体,从而获得了证实。 在你们的面前放着这个案子的书面材料,所以对大家都了解的情况我就不再多说了。 对蒙特同志的指控,就是指控他是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谍。虽然还有如下一些指控——他给英国情报机构递送情报,他利用其掌管的部门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服务,他故意包庇反党集团并收取巨额外汇酬劳。这些指控都有这样一个前提:汉斯·迪爱特·蒙特是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谍。这种罪行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在我们的刑法中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犯罪了。他极大地危害了我们国家的安全,犯下了我们国家机关最需要提防的罪行。”说到这里,他把手上的材料放在桌上。 “蒙特同志今年四十二岁,现任国家人民保卫部副部长,未婚。长期以来,人民一直认为他能力出众、对党忠诚,为保卫人民的利益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请允许我介绍一些他的工作经历。他二十八岁被招进部里工作,并接受了相应的培训。实习期满后,他被派往北欧国家执行一些秘密任务,主要是在挪威、瑞典和芬兰。在那里,他成功地组织了一个隋报网,打入敌人阵营,同法西斯分子作斗争。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所以我们可以确信他那时候还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但是,同志们,这里要请你们记住他在北欧国家工作过这个事实。由于二战中他在北欧国家组织过情报网,这一点使他在战后有借口经常去芬兰和挪威。正是在那里,他从国外银行提取了巨额的美元,收取他卖国获得的酬劳。有一点很明确:蒙特同志并不是反革命势力的牺牲品。他的蜕变有着内在的因素,是内心的胆怯、懦弱和贪婪,以及发财的梦想毁了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他获取敌人酬劳的途径很隐秘,他的罪行却正是因此而暴露。”P197-200 序言 《柏林谍影》是我的第三本书,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是我用心最多的作品。该书的写作实际上是偷偷进行的,直到书籍得以付梓。当时我还在从事秘密工作,为了掩人耳目,我用了化名。该书出版后,以往那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永远离我而去。无论我怎样努力,譬如全家隐居到希腊的一个僻静小岛上,都再难回到以前。可以说,《柏林谍影》是我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无论利弊,我的写作生活自此都将公开进行了。对出版业来说,今后也不会再有所谓的“小”勒卡雷书付印,因为匿名出书毕竟是所有称职艺术家所爱恨参半的非正常活动。 该书大约在五六周的时间内写完,非常地匆忙。那时我在柯尼希斯温特区的英国大使馆工作,利用早上的点滴时间和工作间隙进行写作。甚至在莱茵河汽车轮渡上,我也在汽车方向盘上写一会儿。有时候阿登纳总理的防弹大奔驰车(要么是宝马车?)就停在我旁边,我曾看着他迈着稳重的步伐走向办公楼。当我报告说他目前所读的报纸种类时,外文部新闻司里总会一片哗然,英国大使馆的新闻处总是轻率地断言,是哪个主要撰稿人在影响着这位伟大的人物。我对此表示怀疑,事实上早就没有什么人能对他施加影响了。我也曾和他四目相对,他有时会对坐在挂外交牌照小车里的我报以微笑。但那时的他身负重任,很少会表现出常人那样的神态。 我那时去柏林当然是因为柏林墙,我从波恩飞到柏林,看着柏林墙一天天地修建。我和同去的大使馆同事,看着那些人正保卫着克里姆林宫的最新部署。我的同事还曾要我不要流露出一脸的傻笑,而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有那样的表情,我只有在最严肃的时刻才会一脸伤感地傻笑。当然对那种景象根本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反应,我只是觉得厌恶和恐惧,这也是柏林墙带给我的感觉——柏林墙是意识形态疯狂的完美象征,是这种畸形的完美展示舞台。 人们太容易忘却恐惧。我是在我柯尼希斯温特区的住所里听到要修建柏林墙的新闻的,那时有工人正在给我住所的餐厅粉刷。勤恳的德国工人默默地将刷子洗干净后,像个好男人一样下班回家。我们那时在大使馆的保密室里讨论过撤退计划。可当世界末日就要来临时,哪里会有藏身之处?在查理检查站,也就是很快被大家所熟知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检查站,美国和苏联集团的坦克在一百码的狭长地带对峙着,相互瞄准着。双方时不时开动战车,好像热车后就冲向对方一样。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只是一场心理战,就像拳击恶战前的心理较量。柏林墙那边,美国、法国和西德的秘密特工因为窃听而被抓。据我所知,他们都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抓的,现在他们也只能为自己的失败而后悔了。自那以后,许多特工转行,有些潜入了地下。潜伏下来的特工只能用秘密电台联络,或者启用应急的约定密写方法。有了柏林墙,间谍工作变得更加的隐秘,更加的危险,更加的复杂,当然参与的人也更多。那些潜伏在西德的苏联间谍,他们的想法我无从得知。我知道的是,他们也是被困在了西德,他们的潜伏生涯已经变得非常的艰难。 柏林墙还在,并且被加固加高。那里设有雷区,墙附近撒着细土,就是一只兔子爬过,也要留下爪痕。不时有人翻越它,撞击它,或在它底下挖地道,甚至用滑翔机飞越它。多年来那些大胆的行动难以计数。能从柏林墙逃离到西方的男男女女都成了英雄,或许因为能顺利逃出来的毕竟是少数,更因为他们很勇敢。现在从东德的报纸上可以了解到,人们做出这样的英雄壮举少部分是因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出于对自由的渴望。现在看来,东德政府确实被它治下的人民所痛恨。逃过柏林墙,不是少数人的英雄行为,而是东德人民的共同愿望。以往对东德领导层腐败的指控,现在几乎都成了事实。这些现实也许使我这本书读来更加让人心寒。 是什么促使我创作本书?是从哪里获得的灵感?哦,多年以后已经很难说清楚了。我知道我的职业生涯中有着太多的不愉快,我曾经历极度的孤独和情感困扰。也许我把我的一些孤独和苦痛注入了本书主人公阿历克·利玛斯身上。我知道我渴望爱情,可我的过去、我内向的性格使我无法获得爱。或许是这带刺的铁丝网和阴谋诡计充当了横在我和自由之间的另一种障碍。我在贫穷中生活了太长的时间,酒也喝得太多,我在内心深处甚至开始怀疑我从事秘密工作的能力。满腔热忱投入一个机构当中,又奋力地消除它的影响,这些取代了我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对我来说,面对柏林墙就像面对挫折本身,它触动了我心底的愤怒,也自然地流露到本书中。这些话在以往的采访中,我从没有表露过。也许我还把自己当成一名特工,也许我对自己还没能完全把握,通过本书的诉说,也许能部分解决我心中的困扰。 当然我再也不会用这种心态写作了。以前人们常说我只有写一本书的才气,《柏林谍影》这本书的成功也是偶然的,说我再也创作不出同样优秀的作品了。其实我随后出版的《镜子战争》中有更真实的描写,可我亲身经历的那些苦痛却被英国的批评家们说成是无趣而虚假的。也许是吧,因为我那时没有听到任何英国评论家的赞许。 在本书一炮走红后,反响之大使我不得不躲起来。随后我的婚姻破裂了,我经历了大多数走红作家都曾有过的隐居生活,尽管很多人否认有过那种经历。后来我找到了一位新的贤妻,生活又走上了正轨。我挺了过来,只要可能我没有理由不写下去,我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写作的道路上求索。 可以肯定的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令人绝望的过去,包括我创作该书的六周时间。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 约翰·勒卡雷 1989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间谍小说。 ——格雷厄姆·格林 勒卡雷小说“不仅仅”是间谍小说而已,说勒卡雷是间谍小说世界的只此一人,也并不是多高的一种赞誉,勒卡雷应该被正确置放到小说整体的经典世界才公允。 ——唐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