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苍蝇和老虎--网上时评杂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武振平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网上时评杂文集》从2001年以来“东方网”上发表的200多篇文章中,选取了一部分,又收选了上世纪80年代后发表的十几篇,共精选了一百四十多篇文章。作者武振平先生编写网络评论集的目的在:既打老虎,又拍苍蝇。

内容推荐

这本《网上时评杂文集》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精选了一百四十多篇文章。如果仔细地读一读这些文章,还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武老文章老更成。他的时评,既打老虎,又拍苍蝇。试看他在2007年所写时评的题目:《陈良宇落马的反思》、《也谈周正毅“二进宫”》、《把他们统统送上道德法庭》、《王蒙谈做官》,一看这些题目,就很想读全文。有些作者为传统媒体撰文多年,一下子转写网络评论,往往放不开手脚,文章还是左顾右盼;但武老则不然,他胸中有话,放言无惮,一吐为快,因而很短时间内适应了网络评论的要求。许多网友甚至打听武先生是否是一位年轻的学者?这里且谈谈他的《隔岸谈鼠》。武老师在文章开场白里有言:“此文隔岸谈鼠,‘网’听‘报’说;胡思乱想,脱离实际;语必乖谬,或成‘笑谈’。”“笑谈”既是湖南一位官员对鼠害各种“传闻”的贬否,却也是一种文章作法。文章从洞庭湖大水泛滥、湖中老鼠(学名东方田鼠)上岸、形成大鼠害谈起,论及鼠害还是机遇、鼠灾有无人祸、堤墙失修是什么原因,等等,最后把矛头指向一批官场里的“硕鼠”。“《诗》云:‘硕鼠硕鼠,毋食我黍。’几千年前,老百姓就在骂‘硕鼠’了。但后人骂的‘硕鼠’非一般老鼠,而另有所指。据《华西都市报》记者报道,湖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堤防护员说,原来沿湖都有大堤和防鼠墙,他所在堤段,地方政府每年都向老百姓征收防护费,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堤墙破损却无钱修补,田鼠上岸便能长驱直人。”此文构思奇特,文笔幽默,兜了一个大圈子,声东击西,意在言外;笑谈鼠害之中,顺笔也抨击了贪官。看来,写时评,除了强调时效性外,有条件的话,也要注重艺术包装,讲点知识,带点趣味。《隔岸谈鼠》是一个好例。

目录

代自序·网评五年

1981—2000

 喜闻科技讲座第四讲

 短命的“学术禁区”

 上海人的“火气”

 “谈驸马”热

 似曾相识的“未来观”

 “吃肉”和“骂娘”

 普陀山上一好碑

 从垃圾想到民主

 商品包装的哲理

 从火葬到水葬

 明星广告得失谈

 上海滩新行当:“吃白相饭”

 “三流记者”

 乐在其中寻旧作

 《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杂文卷》跋

 除掉“第三把刀”

2001—2002

 《速朽集·自序》

 丢掉幻想

 可耻的参拜

 扶贫必须反贪

 布什过欧人人喊NO

 难兄难弟“喜”重逢

 还不能画句号

 “进口”诚信

 不要把洗澡水也吃下肚

 诚信“有价”

 阿Q还活着

2003

 2003年CCTV春节晚会印象

 美式“新闻自由”大曝光

 追求一个“未知数”

 好戏一台,几多“三角”

 透明度:SARS后的新鲜事

 为美国大兵心理义诊

 从梦想到现实

 “焦青天”怎么了

 从泥潭到“沙潭”

 诱导孩子撒谎的广告

 古巷的忧思

 断手医院

 假文盲的故事

 呼唤一万位高耀洁

 别太难为了巴金

 他们没有闲着

 《东方红》的历史命运

2004

 “宝马案”现象

 佳节遥祝海外同胞

 一本为农民讲真话的好书

 “高干子弟”中的败类

 从麻原看李洪志下场

 大刀阔斧精简“大盖帽”

 呼唤新一代的建筑大师

 选出好村官赶走恶村霸

 总书记问农民

 重读杜甫“茅屋”诗

 苍蝇和老虎

 富而无骄

 送给少年朋友一本书

 婊子的牌坊

 雪中送炭庆“六一”

 愿公安局长都像任长霞

 任长霞的哭

 会不会还有第三例

 从此天下父母心

 媒体反腐斗争的新经验

 有了“高贪榜”,还需“升官图”

 让奥林匹克精神战胜丑恶

 建议中学增设两门选修课

 第一千个亡魂在呼唤

 奥运后的奇谈怪论

 八股文风和市长心态

 凝聚力:政党的生命

2005

 从农民模特队想到文化脱贫

 春节情结: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把她们放回家

 戴厚英九年祭

 追求崇高理想的“洪流”

 贺古力胜李昌镐

 冯骥才卖画

 中山先生莞尔而笑

 校庆百年忆复旦

 港台海外中文报纸何时改横排

 儿歌园地迎喜雨

 请出无神论遏阻迷信思潮

 试论党员老板

 美国又在指手画脚了

 “日本投降是临时休战”

 儒家伦理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饕餮席上的荣辱观

 开学第一课

 不要忘了中西功同志

 抗战歌曲大普及

 新奥尔良随想

 天上有颗星

 日本右翼的“酸葡萄”情结

2006

 送别东史郎

 大熊猫和陈水扁

 春节也要“创新”

 “不可忘”和“不可不忘”

 “风水先生”时来运转

 农村小康后的忧虑

 从娃娃抓起培育爱心

 中国有没有“黄禹锡”

 “上山下乡”新天地

 剪割不断的“俄罗斯情结”

 “洋名牌”迷信的破除

 “农家乐”的时代魅力

 超市的危机

 校庆三戒

 总书记“六一”“送炭”

 美国主流媒体的新声

 被遗忘的救火英雄

 他乡烽火见英雄

 拔出萝卜拉出泥

 拔出一个更大的“萝卜”

 “二十四孝”的是与非

 儿时的歌

 农民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不要忘掉家门口的“两面人”

 2006年终结算矿难账

 围棋方法初论

2007

 陈良宇落马的反思

 也谈周正毅“二进宫”

 “上网”并非年轻人的“专利”

 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把他们统统送上道德法庭

 一亿多文盲的思考

 郴州原市委曾是谁家的天下

 民告官的一个成功案例

 王蒙谈做官

 低调

 太湖的警告

 人心的回归

 惩治不法“脏官”

 隔岸谈鼠

 两把伞引发的心灵激荡

 一锤定音:陈良宇

 三条“底线”

 关爱每一个智障人

 好学生

 从“快”到“好”的辩证法

 现代“二诸葛”学士和“浩洋堂堪舆学”

 让座正在悄悄变化

后记

试读章节

“吃肉”和“骂娘”

节日期间,走亲访友,免不了坐下来吃饭,家家户户虽然不一定都是山珍海味,但却是水陆具备,鸡鸭鱼肉放满了一大桌,远远超过了“四菜一汤”的标准。席间,一边大口吃肉,一边称赞近年来“菜篮子工程”果然有成效,吃肉不忘“抓”肉人,宾主交觥,颇有一番欢快气氛。

酒过三巡,话题也从“菜篮子”转到“米袋子”,从“米袋子”转到“皮夹子”。好像走火入魔,气氛渐渐不那么轻快,而是愈趋严峻了。看到白花花的大米饭,就谈起粮食问题,一个个都摇起头来。八十年代初“跃进”过一下,不知怎么搞的,先是“连年丰收”,后则不断滑坡,弄得现在全线紧张,粮票也身价倍增,十一亿人口仍要靠洋面粉补充过日子,进口粮食继苏、日之后雄踞世界第三位,这到底是因为“天灾”还是“人祸”?几年来,“农业为基础”为什么不时兴了?为什么种田不如做生意重要了?

话还没有说完,朋友的夫人拿出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笑着说:“我一个月工资就值一张钞票”。其实,百元钞票也不算大,不值得大惊小怪,美钞百元一张已发行多年,而日元票面值就更大了。可是,一谈到通货膨胀创解放后四十年最高纪录,物价飞涨也创历史新高,而今年物价增幅“明显低于去年”,意味着还要继续涨下去,手里的这种大钞就显得轻飘飘了,于是,太太们犯了愁。但是,你愁他不愁,那些“官倒”老爷、暴发户们,有了百元大钞,“倒”起来更轻巧方便,数起来更得心应手了。——有的地方百元大钞不是“增值”五元、十元了吗?查“官倒”、办“官倒”,雷声大,雨点小,鼎鼎大名的查办了有多少?!谈到这里,不觉嘴巴失禁,“国骂”纷纷出口了。

这个场景恰恰合上了一句流行话:“捧起大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一边有肉吃,一边又骂娘,这是很不应该的。且不论你政治觉悟如何低下,即从伦理学上讲,也有悖于为人的道德:没良心。但是,再细细一想,好像又不尽然。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发表了不少高见,窃以为“骂娘”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立场和态度,未可一概而论。如果是违宪背法,信口诽谤,当在查禁之列;如果是忧国忧民,像饭桌上这番批评议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边吃肉,一边骂娘,岂不是矛盾的吗?诚然。但是,这种矛盾现象,正是社会现实的客观矛盾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当前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大事,已有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便是现实生活的两个方面。于是,改革有成效,猪多有肉吃,欢迎大家吃,不吃白浪费;改革有失误,大家有意见,“骂娘”欠文明,可以提批评。可见,既吃肉,又“骂娘”,这也是合乎逻辑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尽应负的义务,也享应得的权利。他们的一张嘴,可以吃肉,也可以说话。用政治禁令堵嘴固然不可取,认为吃了猪肉就不能议论批评也说不通。人们从以往的“不谈国事”,到今天的公开批评朝政,不正是政治开明的一种表现、改革的一项成果吗?反之,如果到处只闻吃肉饕餮之声,听不到一句批评议论或半句“骂娘”,则未必是社会之幸。

群众的批评议论、不满怪话(激动的时候骂几句,大人物尚且难免,何必苛求于小民?)是民主社会的正常现象,只要是在宪法范围以内,就不必神经紧张。“骂”者无罪,闻者足戒,冷静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使廉政得到监督,工作少走弯路,建设少付“学费”,化消极为积极,岂不很好!

可见,吃肉和“骂娘”并非决然背反,只要因势利导,处理得当,二者是可以互补互促,相得益彰的。

(1989第6期《上海滩》)  普陀山上一好碑

近日游普陀,在“不肯去观音”院绝壁之上,潮音洞大海之滨,看到一块石碑。旅游地碑石多如牛毛,看不胜看。但是此碑却不同寻常,吸引我驻足观读。立碑人落款是“总镇都督”、“抗倭将军”等地方官员,碑身上刻的又是“禁止舍身燃指”几个大字告示,真是官气十足。因此,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不佳:在观音大士脚下,古刹名胜洞前,此碑未免有煞风景。但是,细读碑文,却越读越有道理,越品越有滋味,真是一块难得的好碑!特全文抄录如下(标点是笔者所加)。

“观音慈悲现身说法,是为救苦救难,岂肯要人舍身燃指?今皈依佛教者,信心情众善行自然圆满,倘若舍身燃指,有污禅林,反有罪过。为此立碑示喻:倘有愚媪村氓敢于潮音洞舍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缉就。”

寥寥八十八字(标点除外),文笔洗练精确,将告示内容以及官员们的思想感情表达无余。据导游介绍,相传旧时这里有观音“现身”显圣,虔诚的善男信女闻风而来膜拜求见,当然不免扑空。有的信徒为表心诚志坚,就纵身下海或燃烧手指,恳求一见。地方军政当局于是立碑禁止,云云。

此碑立于何时,碑文未有记载,依立碑人官衔职称“总镇都督”、“抗倭将军”推算,当在明代,距今至少有四百年。那时科学尚未昌明,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还不能作出合乎科学的唯物主义解释。而这几位地方官员,面对群众舍身燃指的愚昧行为,不但没有跟着起哄,相反挺身而出,明令禁止。这种清醒的理性态度实在难得,此其一。

制止迷信活动,第一步要晓以道理,争取多数群众接受。在当时条件下,不能期望这些官员都有无神论思想;潮音洞前,也不是张扬无神论的地方;对于虔诚狂热的信徒,宣讲无神论也是白费口舌。而这几位官员却另有高招,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钥匙,开你的锁;用你所祈求的圣水,浇灭你的迷信狂热。你们不是笃信观音、皈依佛教吗?而你们舍身燃指,恰恰违背了观音的佛旨,玷污了禅林,不但谈不上功德圆满,反有罪过。这一套说教,多数朝拜者大概是心悦诚服的,有可能不再糊里糊涂送掉性命或烧掉手指。这种正确的疏导方法也很难得,此其二。

可是,如果还有“愚媪村氓”不听劝告,怎么办?那就不客气了,事关人命和社会风气,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那时还不讲什么法治,只好官治、人治,于是,立碑人发布命令:指定由当地和尚加以“禁阻”,禁阻不成就由官府缉拿!这真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干脆利落,毫不手软。取缔迷信愚昧活动如此坚决严厉,也很难得,此其三。

综观石碑全文,其思考的冷静,说理的严肃,措施的严厉,真像石头一样冷酷无情;可是,深入一想,在这冷冰冰的下面,不也燃烧着立碑人炽热的爱民之心吗?这些“父母官”们如果不图挽救“愚媪村氓”于水火,避免人间悲剧,大概是不会在此立碑、多此一举的。

四百年后的今天,那些面对“愚媪村氓”的迷信活动不以为然而又无计可施的当代“父母官”,读了此碑,也许不无启迪。而那些号称无神论者的共产党员,跟在“愚媪村氓”屁股后面推波助澜,为了升官发财,烧香求签,带头大搞迷信的领导,读了此碑,不知作何感想?

(1990第7期《上海滩》)P16-21

序言

武振平先生是我学习杂文写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和“开手师傅”。从1958年至今,他当了我50年的老师。

在半个多世纪前,武先生担任解放日报副刊《朝花》杂文专栏编辑。他当时以“马文”的笔名,名噪一时,发表了很多有见解的杂文。他是一位既做嫁衣、又上花轿的名编辑,而我当时还是华东政法学院一名一年级的学生。自1958年始,我就不断向《朝花》副刊投稿,写了几十篇文章,开始,均不见发表,后来,武先生对我这个无名后辈开始予以关注。他对于不能刊登的文章,为我写来复信,具体地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这些珍贵的来信,部分我还保留着,这是那一个时代编辑和作者的珍贵友谊的物证。后来,我终于在《朝花》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接着,我在解放日报上陆续发表了30多篇文章,有的杂文还被评上解放日报的“红旗稿”。如《焦贵斋的账为什么不记了》,被人民日报副刊转载。1960年4月,文汇报总编辑陈虞老将我调入文汇报工作,我仍经常为《朝花》写稿。对于武振平先生的帮助,我是没齿不忘的。受过武先生的帮助的,还有我的同学、著名的社会学家邓伟志、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戴炳炎和复旦大学教授张文贤等。

半个多世纪过去,我的牙齿也掉了大半。2001年,我从新民晚报退休。武先生在“四人帮”粉碎后离开了新闻岗位,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离休后,他对围棋文化也有独到的创见。虽然历经几十年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我和武先生的友谊依然如旧。吃海鲜要吃新鲜的,友谊则是越陈越有味道。10年前我退休后,有幸由上海市网宣办副主任兼东方网总编辑徐世平先生的引领,进入互联网这个奇妙世界,并让我主持东方网“东方评论”频道的编辑工作。1998年,我在新闻晚报上读到武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说外孙女教他使用电脑;后又得悉,他已能熟练地用电脑写作,并能发“伊妹儿”。2001年,已有相当规模的东方网特约评论员队伍准备扩充人选,我试探性地向武先生发出邀请:是否有意为东方评论写点文章?他一口允诺,表示愿意“试试”。当时他已是75岁,不久就写来了第一篇网络评论:《扶贫必须反贪》。宝刀果然不老,姜依旧是老的辣,“马文”(即马上作文之意)风格再现。这十分符合网络评论的要求,从此,锋利的宝剑又出鞘,“新马文”一发不可收拾。6年多来,他在东方评论上发表了文章近二百篇。

有志不在年高,人到老年不是思想老化的同义语。武先生的文章依然尖锐泼辣,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绝不人云亦云。这种不断进取精神,思想不断随着时代的创新而创新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他在《“上网”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一文中写道:“老人需要网络,网络也需要老人。老人上网,不仅自己可以免于落后时代,而且他们的积极参与,发挥余热,将有利于时代:对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对于网络文明的健康发展,都为网络天地注入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这是他发自内心的真心话。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此外,早在三年前,他曾建议东方网办一张以网络新闻为主的报纸,我把这个建议向中宣部和上海市网宣办上送,后虽未果,但可见他思想是超前的。武先生的思想与时俱进,因而使他的生命放射出了绚丽多彩的光芒。

这本《网上时评杂文集》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精选了一百四十多篇文章。如果仔细地读一读这些文章,还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武老文章老更成。他的时评,既打老虎,又拍苍蝇。试看他在2007年所写时评的题目:《陈良宇落马的反思》、《也谈周正毅“二进宫”》、《把他们统统送上道德法庭》、《王蒙谈做官》,一看这些题目,就很想读全文。有些作者为传统媒体撰文多年,一下子转写网络评论,往往放不开手脚,文章还是左顾右盼;但武老则不然,他胸中有话,放言无惮,一吐为快,因而很短时间内适应了网络评论的要求。许多网友甚至打听武先生是否是一位年轻的学者?这里且谈谈他的《隔岸谈鼠》。武老师在文章开场白里有言:“此文隔岸谈鼠,‘网’听‘报’说;胡思乱想,脱离实际;语必乖谬,或成‘笑谈’。”“笑谈”既是湖南一位官员对鼠害各种“传闻”的贬否,却也是一种文章作法。文章从洞庭湖大水泛滥、湖中老鼠(学名东方田鼠)上岸、形成大鼠害谈起,论及鼠害还是机遇、鼠灾有无人祸、堤墙失修是什么原因,等等,最后把矛头指向一批官场里的“硕鼠”。“《诗》云:‘硕鼠硕鼠,毋食我黍。’几千年前,老百姓就在骂‘硕鼠’了。但后人骂的‘硕鼠’非一般老鼠,而另有所指。据《华西都市报》记者报道,湖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堤防护员说,原来沿湖都有大堤和防鼠墙,他所在堤段,地方政府每年都向老百姓征收防护费,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堤墙破损却无钱修补,田鼠上岸便能长驱直人。”此文构思奇特,文笔幽默,兜了一个大圈子,声东击西,意在言外;笑谈鼠害之中,顺笔也抨击了贪官。看来,写时评,除了强调时效性外,有条件的话,也要注重艺术包装,讲点知识,带点趣味。《隔岸谈鼠》是一个好例。

武先生今年已81岁高龄,仍思维敏捷,文笔老辣。前些时候,我们一行十数人同去浙江嵊州访古问今,他登山行走,虽稍逊青年后生,但尚不见老态。他更对新事物十分敏感,善从网上抓题目作文,善作急就章,多产且优质,这大概是他数十年做新闻工作养成的职业习惯。他是东方网年龄最长的特约评论员,也是一位称职的特约评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先生是上海网络评论界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一个典型。他是网上有为,网上有乐。我衷心希望武先生能健康长寿,多产华章,争取再写十年,和北京的于光远先生南北媲美(于老年过九旬仍用电脑写作)。

武先生的第一本网络评论集出版,希望我写几句话。不敢违命,也算是对五十年前他对我的帮助的投桃报李。

后记

本集从2001年以来“东方网”上发表的200多篇文章中,选取了一部分,又收选了上世纪80年代后发表的十几篇,共142篇。感谢吴兴人先生写了“序”,他可以说是本集的产婆,没有他的导引,这些文章是出不来的。但“序”中称我为师,且语多溢美,实在愧不敢当,更岂敢与于光老相提并论?可是,当时作为一个编辑对青年作者的帮助,不夹着任何个人私利动机,倒是实情。而这种朴质的编者作者关系,现在“鲜矣”!我曾有小诗一首回顾我们的文字交:“我望晨星起,君期晚霁红。相知五十载,谈笑文章中。”仅以此回赠。

此集出版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资助,一并致谢。

(2008.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