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金传(增订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开垒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巴金的第一本文学传记。本书出版后,得到各报刊和电台、电视台的推荐,并被上海列入1991年度红旗读书运动推荐节目。

写人物传记,有利的条件,莫过于传主的健在。巴老说“作家传记应该是以作家的实际生活中的为人,来对照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看看两者是否符合。”本书正是按照这样的准则来反映巴金的一生。作者和巴金生活在完全相同的大时代背景下,作者可以很好地把握整个时代的脉膊。徐开垒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这也保证了《巴金传》文笔的流畅优美。本书为增订版。

内容推荐

为了写《巴金传》,徐开垒访问了巴老的出生地——成都,访问了巴金的堂弟李西龄、侄子李致,徐开垒大体上弄清了巴老大家族百年来的变迁。

徐开垒说,巴金对他的写作十分放手,巴老从不向他表示应该怎样写或者写什么。徐开垒每写完一章就把原稿交给巴老校阅。《巴金传》共分上、下两卷,巴金一字不易把书稿直接交给该书的责任编辑李济生。直到正式出版前,巴老请他的女儿李小林把全书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给他听,直到这时巴老才提出了补充修正的意见。徐开垒说,巴老对他工作的支持,实在是也的幸运。

徐开垒说,生活是作家传记的中心。他曾就此问题请教巴老。巴老回答说:“作家传记是以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为人,来对照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看看两者是否符合。”徐开垒说,巴金的这一段话非常令人信服,他正是按照这个准则,去写巴老的一生。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四川老家

 第一节 书香门第

 第二节 在慈母的抚爱下

 第三节 经历了一场风波

 第四节 第二个“先生”

 第五节 母亲和二姐的死

 第六节 父亲与大哥

 第七节 从动乱到破灭

 第八节 生活道路上的微光

 第九节 告别成都

第二章 巴黎钟声

 第一节 离国之前

 第二节 “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

 第三节 旅店深夜

 第四节 卢梭像前

 第五节 牺牲在电椅上的“先生”

 第六节 从玛伦河畔到马赛海滨

第三章 燃烧的热情与千万颗读者的心

 第一节 返沪以后

 第二节 闽南的朋友们

 第三节 大哥与《激流》

 第四节 炸不掉的心

第四章 在鲁迅的旗帜下

 第一节 难忘的南北之行

 第二节 和鲁迅的会见

 第三节 横滨的困惑与东京的受难

 第四节 来到编辑的队伍里

 第五节 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第五章 烽火友情

 第一节 初秋的号角

 第二节 患难知己

 第三节 颠沛流离的日子

 第四节 “孤岛”一年

 第五节 生者与逝者

 第六节 胜利前夜

第六章 期待

 第一节 胜利时刻

 第二节 在上海定居

 第三节 书的因缘

 第四节 长夜己尽

 下卷

第一章 曙光来临

 第一节 不平常的团聚

 第二节 在人民的欢腾中

 第三节 家庭与事业

 第四节 为了和平的出访

 第五节 在朝鲜战场

 第六节 作家缘

第二章 忧乐岁月

 第一节 迷惑不解的事情

 第二节 迁居以后

 第三节 说了一些心里话

 第四节 整风座谈会上

 第五节 惊弓之鸟

第三章 风雨过后

 第一节 “赞歌”的悲歌

 第二节 和靳以告别

 第三节 过去了的“死城”

 第四节 在杭州和成都

 第五节 愉快的东京之行

 第六节 友情难忘

 第七节 心声、掌声和雷声

第四章 凄怆人间

 第一节 再访东京

 第二节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甘苦

 第三节 不安定的心

 第四节 在网里做的梦

 第五节 “我们要坚持下去”

 第六节 受难的灵魂

 第七节 诀别

第五章 劫后重逢

 第一节 患难见真情

 第二节 乾坤扭转诉衷肠

 第三节 醒来随想

 第四节 友谊增强自信

 第五节 总结与沉思

第六章 战士风霜

 第一节 “希望在中青年作家身上”

 第二节 时代的良心——《随想录》

 第三节 孩子、爷爷和外公

 第四节 奉献

 第五节 荣誉不失赤子情

 第六节 二十世纪的良心

第七章 果树满野

 第一节 不停地写

 第二节 迎来了新世纪

 第三节 最后的大事

第八章 告别

 第一节 百岁大寿时

 第二节 回家前的热烈

 第三节 事业永远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后记(四)

试读章节

当年八月,尧棠终于高中毕业了。根据他的志趣,他希望去北京大学读书,因为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校长是以民主治校的蔡元培,还有不少在反帝反封建中作过贡献的进步教授。而且《新青年》等刊物,当时还在北京出版。而三哥尧林却向往于东吴大学读英文,东吴是基督教会办的学校,在那里可以有英国教员直接指导。于是这两个在二十年中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兄弟,不得不分手了。

三哥尧林在南京浦口送尧棠登上开往北京的火车,他在站台上把行李送给刚进入车厢中的尧棠,然后亲切地说:“今后一个人单独生活了,要自己当心身体,注意安全。”尧棠答应着,把行李放好,又从窗口伸出手来,握着尧林的手,想谈些什么话,心中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来。火车“呜呜”地叫了几声,就响着隆隆的声音启程了,它把挥动着双手的三哥丢在后面。尧棠坐在车上闭起眼睛,就看见三哥在他身边,一睁开眼,却又找不到,他禁不住淌下眼泪。他非常不习惯于个人独处,自从离成都出来后,他们俩总在一起,而现在却分开了,他感到寂寞。幸而他带着几本书,一路上读着,特别是鲁迅的《呐喊》,这本新出版的红封面的小说集,里面有的作品如《狂人日记》,他早在《新青年》杂志上读过,但他还是一遍两遍读着,他觉得这些短篇小说,为他提供了各种人物形象,还为他提供了许多值得思索的社会问题。

到了北京,正碰上风沙迷漫的季节,使他领略了祖国北方的风光。他住的地方是北河沿同兴公寓,离故宫很近,离北海也不远,但他还是忙着先去北京大学报名,报名回来在等候体格检查和考试日期的通知时,可以有机会游览故宫和北海的。那天正想出门,却来了一个通过信没见过面的朋友沈茹秋,同兴公寓正是通过他介绍才住进来的。他是《国风日报》社的一个编辑,继索非担任《学汇》副刊主编,见面后尧棠才知道他原来还是朝鲜人。因此尧棠和他谈起四年前在成都参加《半月》杂志的编辑工作时,也曾结识过一个朝鲜人。这个人姓高,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念书,人很热情,有一天,他在《半月》上读到尧棠一篇提倡世界语的文章,就找上门来,要求与尧棠做朋友,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世界语爱好者。后来尧棠曾向他学过世界语。这次尧棠到北京,见到沈茹秋热心为他安排住宿,就很自然地得到一个粗浅的印象,认为热情待人,认真办事,大概正是朝鲜人的性格。尧棠把他的看法对沈茹秋说了,哪知第二天晚上,沈茹秋就给尧棠带来一个更为热情的朝鲜朋友柳絮,他们坐在同兴公寓院子里的一棵槐树下,给他讲有关朝鲜爱国者为了争取独立、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不屈斗争的事迹,一直讲了半夜。这个晚上的讲话,不仅使尧棠意识到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自己的祖国,他们将遭到怎样的灾难,而且他们还给他提供了几年以后写小说的素材。

过了几天,尧棠接到通知去北京大学招生处检查身体。医生用听筒听了一下他的肺部,又看了看他清瘦的脸,沉吟了半晌。偏在这时尧棠咳嗽了几声,医生禁不住连连摇头,意思是觉得他的肺部有问题,然后在体检表上不知写了些什么。这好像给尧棠心头浇了盆冷水。青年时代的尧棠,性格本来就比较忧郁,而且非常过敏,医生在他的健康问题上下了这样一个摇头的“结论”,这使他对进北大读书的计划,感觉到绝望,在入学考试这一关上,他本来就有点胆怯,特别在数理化方面,觉得自己没有把握。现在体检上出了毛病,这更使他沮丧。那天傍晚,他回到住处,正碰上北海公园第一次开放,他就到公园去散步,在漪澜堂前,静坐了两个小时,他望着静静的北海,觉得夜晚是那么宁静,而他自己的心头却是那样不安。人们知道,肺病在二十年代是个可怕的疾病,它曾夺去无数个年轻生命,在这样的时刻,尧棠不能不想起他的二姐,想起二姐在祖父寿庆演戏之夜的那张毫无表情的苍白的脸。他担心自己得肺病,决心不去参加北大的入学考试了,但他仍手不离卷地一遍二遍反复地读着鲁迅的《呐喊》,它给他慰藉,也给他很多力量。

他回到了南京。善良的三哥并不曾责备他擅自作主,不去参加北大入学考试,而是对他给以更多的同情。他把尧棠的行李接了过去,帮他安顿好,安慰他不要焦急,第二天他就陪他到一个熟悉的医师诊所去复查身体。那医生是他们的同乡,他确诊尧棠有轻度的肺结核,需要好好休息,并注意营养。然后,兄弟二人一起登山去鸡鸣寺看南京风光。那是个非常幽静,也是十分美丽的地方。回到住处,尧林就接到苏州东吴大学的通知,他入学考试成绩优良,被录取了。于是尧林给尧棠先买了去上海的火车票,让他回上海休养,因为上海医疗条件好,而且尧棠在上海朋友多,他们也希望他回去一起参加办刊物,写文章。这次又是尧林在浦口车站为尧棠送行,他劝他多注意休养,少一些活动。宁可多读些书,也不要把精神消耗在没有意思的活动上,这是三哥的看法。三哥自己去苏州东吴读书后就是这样生活的。但是这对那时的尧棠并不合适,他比三哥更年轻,他虽然身体不好,但仍劲头十足地办起一个《民众》半月刊,并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单这本刊物的发起人,就有十六个,他们是真恒、吴健民、沈仲九、李少陵、黄培心、卫惠林、李芾甘、禅林、吕千、周索非、毛一波、沈茹秋、姜种因、卢剑波、秦抱朴、陆不如。

P72-75

后记

时间过得快,巴金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一周年了。回想去年10月17日傍晚,先生逝世讯息传出来的时候,几乎整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响起一阵悲叹。当同月24日下午,在上海举行向巴金先生告别的仪式时,龙华殡仪馆更是经历了一场几十年来所不曾有过的人民群众争着排队敬礼致意的拥挤现象。正是在这一个傍晚,当我们参加了悼念仪式后,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先生和我,一起乘上赴嘉兴的专车,准备去出席在第二天召开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车上,他和我谈起《巴金传》,要我把最近几年的巴金生活情况,以及最后向人们告别的情景,补写进去,以求这本传记有始有终。

他对我的这个要求,当然十分有理。但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我事先却不曾想到过。因为2003年8月当我补写书的下卷第七章《果树满野》时,我曾以为这第七章,包括“不停地写”、“迎来了新世纪”、“最后的大事”这三节文字,似乎可以告一个段落了。不料巴老竟然去世!巴老在我的印象中,即使在后期饮食以鼻饲为主,我总觉得他还始终健在,所以我说过他活着,对我们就是一种力量。他离开了我们,对我确是一个意外,《新民晚报》把我那天在与巴老告别仪式上的景象拍了照片,还用“作家徐开垒失声痛苦”几个字照片说明,确是事实。那天我看到巴老闭着眼睛躺在灵台上,确是出我意外,情不自禁哭了起来,而且泪流不止,自己也没有思想准备。巴金的逝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确是个打击,不但在追悼仪式上,致哀人群如潮,就在嘉兴举行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更使我加深了对巴金的认识:他的逝世对人们是个损失,但他是鲁迅的继承人,他的事业永远!

由此我确实更加理解郏宗培总编辑对我的要求十分合理。我就在去年11月10日前赶写出了《巴金传》的第八章《告别》,我不仅写了巴金临终前还对人民作出了贡献;还写了巴金逝世后人们的无限悲痛之情,以及巴金的事业并不曾因他的去世而消失!

巴金事业永在,不单我在去年他逝世后在各种集会上开始意识到,还在我最近这一年来与实际生活接触中得到证实。即使在海外,在我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涅瓦河上,在游船里,也听到过一个朋友,向我热情叙述他在当地的圣彼得堡大学里参加有关巴金作品的讨论,对巴金的小说《家》和《寒夜》以及《随想录》,都曾有过积极的肯定。几个月后,当我去欧洲旅游,在今年7月8日上午,到法国艺术宝库卢浮宫参观,看到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雕像时,巴黎的一个文化界人士和我谈起中法友谊往事,随后他就提起二十多年前——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曾来上海,在上海展览馆宴会厅,和巴金会面,不但称颂巴金的小说《家》和《寒夜》,还对巴金在年轻时到过巴黎,在巴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表示很大的赞赏。密特朗还由此授予巴金一枚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那位文化界人士认为巴金的作品也应该像法国人重视蒙娜利莎画像那样把它们永远保存下来。而且,还值得比过去更广泛向下一代推荐。

现在,《巴金传》再一次增补重版。尽管巴金的骨灰,已根据他生前愿望,和他夫人萧珊的骨灰一起,已在去年11月25日由他家属和友人撒向东海,但巴金还是永远和全世界人民在一起。

2006年9月30日在E海荧荧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2: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