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偏重可读的写作方法,全景式地介绍了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战斗以及最后覆灭的全部过程,同时兼及甲午陆地战场。书中大量引用近年新挖掘的中外史料,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为辅助阅读,书中还配有大量历史照片、图片。为方便学术使用,全文附带引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悦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偏重可读的写作方法,全景式地介绍了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战斗以及最后覆灭的全部过程,同时兼及甲午陆地战场。书中大量引用近年新挖掘的中外史料,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为辅助阅读,书中还配有大量历史照片、图片。为方便学术使用,全文附带引注。 内容推荐 近代中国经历了二十多年“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之后,近代化为什么会夭折?在中日两国的国运相搏中,拥有强大海军的大清帝国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出了什么问题?甲午战争对于现代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想弄清楚这些困惑,请从本书中查找答案。 目录 序 引子 第一章 祸起三韩(东学党之变·丰岛海战) 第二章 丰岛余波(成欢之战·平壤之战) 第三章 黄海鏖兵(黄海大东沟海战) 第四章 金旅陷落(日军登陆花园口·金州之战·旅顺之战·大连湾失守) 第五章 日落威海卫(日军登陆荣成湾·威海外围战·刘公岛保卫战)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血/战/平/壤 与茫茫大海上如同捉迷藏一般的舰队角逐相比,陆地战场上的情况要直接明朗得多。占领牙山、击败朝鲜南部的中国军队以后,日本陆军的目标就指向大同江畔的北方重镇平壤,旨在一举夺取中国军队在朝鲜北方最大的集结地。而早在中日谈判决裂时,就已派出的预定进驻平壤的中国北路陆军,却因为清政府在和战之间的犹豫不决,迟迟停留在中朝边境上待命,直到丰岛海战爆发后,才重新开始迈动步伐。 8月4日,即丁汝昌率领海军舰队在大同江外海游弋时,由卫汝贵统率的盛军6000人、马玉昆统率的毅军2000人,在朝鲜地方官员欢迎下终于到达平壤城,开始着手布置防务。剩余的左宝贵部奉军3500人、丰升阿部奉天练军和吉林练军1500人分别于6日、9日先后抵达平壤,北路诸军终于会齐。原先驻守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部自成欢战败后,也于21、28日绕经朝鲜东海岸辗转到达平壤。至8月末,平壤城内中国军队总兵力达到约15000余人,装备行营炮32门,机关炮6门,集结起了甲午战争爆发以来中国陆军规模最大的兵团,而这几乎是当时北洋淮军精锐的近半数兵力。但是驻守平壤的这五支军队分属于淮军的几大派系,互相之间并不熟悉。早年被李鸿章评价为“果毅勇为,骁勇敢战”的总统帅叶志超尽管在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以至留下了叶大呆子的诨号,但是几十年来的太平岁月和荣华富贵,年轻时为求功名富贵的向上朝气早已磨灭,加之亲历牙山之败,对于日本陆军战斗能力之强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成了惊弓之鸟。大战未至,败迹已现。 8月31日,随着从海路运到朝鲜的兵力日益增多,为彻底将中国军队击溃,控制整个朝鲜半岛,日本陆军开始了向平壤的进军。日方用于进攻平壤的军队主要是最先进入朝鲜的大岛混成旅团,新近登陆的第五师团,以及第三师团的一个混成旅团等,总兵力为16000余人,由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统一指挥。日本军队出发前即按照包抄战略,分为三路行动,相约于9月15日前抵达平壤城下,发动总攻。 9月6日,中国斥候骑兵发现日本先头部队踪迹,叶志超和诸将经过商议,决定出动平壤中国守军的八成兵力,前出半道邀击日军先头部队,乘其立足未稳之际挫其锐气。9月7日深夜,7000余名中国士兵在行军中途安排宿营时,突然有人高喊发现日军,黑夜中不辨目标,各军胡乱开火,互相攻击,“彼此自攻,互相击杀。混战一时许,带伤者、轰毙者,兼有之。及闻确报,始知敌人尚远。杯弓蛇影,自启惊魂,致有屈死之魂。四顾惨然,追悔莫及。”受此挫折,叶志超打消了前出作战的念头,草草命令各军回防,从此蛰伏不出,被动待攻,全军士气低落。 平壤是朝鲜北方重镇,地处平原,宽阔的大同江从城东南缓缓流过,成为保护平壤的一道天堑。平壤城四周筑有高约10米,基础厚7米、顶部厚2米的城墙,中国军队到达后,更进一步增筑了大量半永久性的工事、炮台,整体防御条件较为优良。14日午夜,日军进攻平壤的各路部队汇聚大同江南岸,相约以三路同时出击。15日凌晨4时30分,平壤之战在城外大同江南岸的船桥里桥头堡一带打响,大岛义昌混成旅团首先发起攻击,驻守该处的淮军骁将马玉昆营和盛军一部拼死还击,大同江北岸的中国炮兵也纷纷开炮助战。巩固阵地之余,中国军队积极向日军发动反击,连夺日方二道战壕,血战至下午2时30分,日军被迫撤离战场,2200余名中国陆军军人面对3600余名日军,英勇作战,毙伤日军430余人。 比船桥里之战稍晚,日军第五师团主力5400余人从平壤西南渡过大同江,在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指挥下向北岸的中国军队阵地发起进攻。负责守卫该处的卫汝贵部盛军作战英勇,接连向日军发动两次骑兵冲锋,前赴后继,阵亡将士170余人,此后则坚守阵地“死力据守,如铁壁铜墙”。战至中午,日军付出较大伤亡后无任何进展,被迫停止攻击,在这一方向上也遭到挫败。 平壤城北部玄武门外的牡丹台是全城的制高点,也是日军进攻的重要方向,日本陆军在此共投入了近7800余兵力,几乎占了进攻平壤兵力的一半,守卫此处的中国军队仅有奉军左宝贵部及仁字军江自康部共2900余人。从15日拂晓开始,北部战场就陷入了激战,尽管中国陆军将士奋勇作战,但无法抵御日军的优势兵力和密集炮火,苦战至上午8时30分牡丹台阵地陷落。溃散的中国军队退向平壤北部外围的最后一道防线玄武门,依托厚达80厘米的城墙垛口进行还击。弹雨纷飞中,尸体枕藉的城墙上,突然站出一位高大的中国军官,奉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头戴顶戴花翎,身穿御赐黄马褂,手持步枪,大声激励他的士兵们作战,作为一名高级军官,他深知失去了牡丹台制高点的平壤城防御已经到了存亡关头。部下劝这位山东藉的回族将领换掉朝服冠带,以免敌人注目,左宝贵回答“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竞为之死也。敌人注目,吾何惧乎?”随着战斗趋于白热化,城头上的中国官兵伤亡也越来越多,左宝贵亲自接替身旁一位阵亡的军校见习生,操作机关炮,先后发开花弹36颗,而自己也身中两枪,守备杨建胜“劝其暂下,宝贵斥之。”不久,弹片击中左宝贵胸部,不幸殉难,成为甲午战争中中国陆军阵亡级别最高的军官。左宝贵属下的将寸:付出极大伤亡,但终因兵力不济,15日午后玄武门失守,平壤外城被攻破一个缺口。 15日午后4时开始,平壤一带下起了倾盆大雨,中日双方暂时停止战斗。以牡丹台、玄武门失守,“北门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兵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为由,中国守军统帅叶志超下令趁雨夜放弃平壤北撤,还竟然荒唐地预先通知日军“愿退仗休让……望勿开枪。”且在平壤各城门高树白旗。夜晚8时,大雨倾盆,平壤中国守军蜂拥出城,结果遭到预先得到通报的日军伏击,死伤惨重,“尸积如山,道路为之埋没,溪流为之变成红色”,重镇平壤仅仅坚守了不到一天就拱手易主,而朝鲜战场上的上万淮军精锐也在雨夜奔逃中一哄而散。 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军队由平壤南城入城,奏响“君之代”国歌,三呼天皇万岁,“原通清军之韩人,早已四方逃散。受其影响,无知平民也扶老携幼,哭泣着向城外逃去……”从此后中国军队在朝鲜半岛消失,而半岛上的这个中华属国逐步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才获得新生。 P56-59 序言 甲午战争史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这些年来,从事这个专题研究的学者甚多,取得的成果也很丰富。无论史料发掘整理,还是研究的深入探讨,都不断有可喜的进展。与其他研究分支比较起来,这个领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学术圈子之外的朋友,也一直在关心研究的进展,并且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想,这是一个值得称道和发扬光大的好现象。 仔细想来,其实我自己就算是学术圈外的票友,有时候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还会为如何标注“作者单位”而动番脑筋。票友要在史学研究上做出成果,并得到承认和重视,显然要比圈子里的学者更为困难。然而,与历史研究的其他课题不同,由于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道极为惨痛的伤痕,关注这段历史的朋友,自然都是关心民族兴亡的热血人士。在投入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是想弄清楚,近代中国经历了二十多年“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之后,近代化为什么会夭折?在中日两国的国运相搏中,拥有强大海军的大清帝国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出了什么问题?甲午战争对于现代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启迪?这些困惑,激发出他们对于甲午课题研究的热爱,这种热爱,往往超越了谋生手段的局限,也就成为一份执著的兴趣,一种真诚的投入,一腔豪情的绽放。 本书作者陈悦,也是个史学圈外的票友,最近十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他从前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学校毕业后在长江之畔的一个宁静的小城市从事电脑工作,业余时间办起了“北洋水师“网站。因为威海市有关方面投资建造“定远”号纪念舰相邀,竞使他抛家别舍,来到渤海之滨,全身心地投入到“定远”纪念舰的复原考证中去。并由近代军舰研究又进一步转入甲午海战研究,最终写出这部专著《碧血千秋一一北洋海军甲午战史》来。他的这种激情,一直使我钦佩。 关于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历史,前些年成果很多,基本叙事的架构早已形成。要发出别人没有发过的声音,形成有鲜明特点、有说服力的一家之言,其实困难很大。陈悦早年对近代军舰发展史所做的扎实研究,使得他在研究海战时,就能有效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同时,他注重认真阅读史料,并认真发掘史料,他的专业阅读量,其实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专业研究者。加上他善于思考,许多早已广开发表的档案文字,在他的研究之下,就生发出新鲜的意境,比如对档案里不为人特别注意的细节,进行反复研磨分析,发现了足以对某些史事重新评价的新成果。他创办的“北洋水师”网站上,天天有青年人在讨论,在碰撞,在关注许多过去不曾被关注的细节,这些成果,对于推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向更深的领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从互联网诞生之后,就打破了文字写作的固有传统,印刷出版的纸质书刊不再是传播思想的唯一载体。同样,互联网拉近了专业学者和业余研究者之间的沟通距离,寻找资料,讨论课题,交流思想,以及把深奥的学术成果迅速向普通读者进行传播,都变得更为便捷。许许多多本来不可能对专业研究发表意见的青年人,用网站的论坛和博客,展现自己的观点,交流各种最新的成果,甚至把全世界各个角落原本不可能认识的人士,团聚在一起,成为争论的对手和朋友。你在网上梭巡,会发现有许多冷僻的课题,竟然也会有人在做非常投入的研究。在这样的时代,专业研究者与业余研究者的距离在缩短,如果漠视这种变化,漠视“票友”们精彩纷呈的表演,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必然是不全面的。而业余研究者们,如果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就完全可以在庄严的学术殿堂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以为,陈悦就是这样的后起之秀,对于他,我寄托着厚望。 从网络起家,陈悦还是用自己的辛勤耕耘,换来了第二部学术著作的出版。我向他祝贺,希望他取得更大的成果,也希望大家喜欢他的这本新作。 姜鸣 2008年3月于上海 后记 本书的创作缘起,可以追溯到2002年。那年春天,我和一起研究近代海军史的好友李玉生兄长,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了一个设想,讨论是否能够将近代军事知识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创作一本关于甲午战争历史的新书。最后认为以当时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条件,和研究深度,要实现这个想法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研究努力和知识积累。 几年过去,我在《现代舰船》杂志连载北洋海军舰船系列文章时,尤其是当创作到碧海忠魂——“致远”舰一篇时,邓世昌与“致远”舰可歌可泣的历史,再度让我激动不已,想要专门写作甲午海战的创作激情再度涌起。当军舰系列文章写作完成后,按照和《现代舰船》副主编崔秩亮先生的商定,介绍完各个具体的舰船,使读者对于舰船技术本身有所了解后,就该将这些舰船放回历史中来考量,述说它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故事,甲午海战。 2006年年初,甲午海战风云在《现代舰船》上演,以一月写一篇的进度,陆续连载了十九篇之多。2007年末,我将这些文章汇总,重新整理、修订,汇成了本书。2002年至2007年,六年时间圆了一个梦。这本书的书稿,因为原型是杂志刊载所用的文章,所以偏重可读,没有采用纯粹的学术语言。但是,书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史学研究获得的成果,几乎每处细节都有可靠的史料作为依据。 与当初和李玉生兄设想的计划相似,本书初步实现了将近代军事技术知识引入到历史研究中,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分析的研究方法。而为实现这一点,从02年至08年,我阅读了国内几大图书馆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与清末火炮、舰船、军服、旗语、军医、近代战争相关的技术古籍,百年前的中国技术书籍,使我受益颇多。 熟悉近代军事技术知识,以使自己的理解尽量与那个时代的军事技术状况接近,现在来看,这一点只是研究甲午战争的必备前提条件,是入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对甲午战争相关史料进行充分的挖掘、研读、对比分析,而这项任务,对于短短的几年时间来说,是非常艰巨的,这其中如果没有大量师友的帮助,简直无法设想。 我对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得益于身处在良好的研究氛围内。 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威海,囿于种种原因,北洋海军、甲午战争在这个曾经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城市,也并不是为人特别关注的话题。但幸运的是,有一批本地的学者始终守望着这段历史,甲午战争博物馆戚俊杰、王记华先生,威东航运公司孙建军先生,在与他们的经常性聚会交流中,我不断获得新的学术启发,吸收新的学术养份。从戚俊杰先生处能够及时把握甲午战争研究的新动向、新发现;王记华先生无私地给予资料、研究支持,并帮助翻译了大量重要的日文资料;与孙建军先生的相识,恰好是在本书的原稿写作开始时,这位深深爱着威海的威海学者,给我诸多研究启发,在甲午战争方伯谦问题、李秉衡问题、丁汝昌问题等方面,我们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获得大量研究成果。我们一起沿着1895年日军进犯威海的道路,从龙须岛、石家河到羊亭河,走村落,攀山头,逐一寻找所有出现在威海之战历史中的地点,获得实地感受,这对于更好地研究那场战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碧血千秋》书中对于威海战场的描写,因为此获益良多。 在威海市之外,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目前更是冷门的话题,但是不乏对这段历史关注、研究者。在他们各自所处的城市,他们的研究可能是孤单的,但是打开电脑,连接上互联网,他们又是四海之内皆有朋友。“北洋水师”网站http://www.beiyang.org、“海军史研究会”http://www.cnhi.org的朋友都是我研究上的挚友,网络使得我们这些身处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同好,能够便捷的交流。有关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研究中,尤其是一些技术问题的研究中,使我获得了大量的启发。其中尤要感谢经常交流的方禾(北京)、顾洁(上海)、吉辰(陕西西安)、梁继鸿(广西南宁)、刘致(重庆)、欧阳欣(北京)、翁巍(上海)、吴鸿海(广东深圳)、章骞(上海)、张黎源(浙江杭州)、钟琳(浙江湖州)等朋友。 这本书能够得以完成,还要特别感谢我在历史研究道路上的两位导师。 马幼垣先生始终关心着本书的写作、出版,不远万里,无私地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外文古籍。 姜呜先生在百忙中,仔细地审阅了全书书稿,提出非常重要的修改意见,使得本书避免了很多错漏。 2008年是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的纪念,《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选择此时出版。如同几十年前,海军元戎萨镇冰将军题写“碧血千秋”四字,悬挂于福州马尾甲申、甲午海军昭忠祠内,以纪念他曾经的战友们一般,这本书也是献给他们的。 作者 2008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