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陈宇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渡赤水”、“三大战役”……当人们惊叹于毛泽东指挥打仗具有神来之笔时,可能不知道,这得益于集中兵力战法。这个战法,不仅使毛泽东指挥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赢得中国革命胜利,而且帮助他在建立新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正确决策。这一战法,对于现代商战和人生设计,也有深刻启迪。

毛泽东用兵,千古奇绝,许多战法被兵家尊崇为经典,而集中兵力则是毛泽东用兵的一大法宝。岁月苍桑,集中兵力战法历经实战检验,被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成为人们解决问题、追求卓越的重要手段。一个人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战场”上都通赢,只须集中“兵力”在特殊的“关键领域”,运用已有筹码,整合新的资源与效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化解劣势,突出放大优势,全力以赴,就能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一路上凯歌高奏。

内容推荐

从未进过军事学校。也不是行伍出身的毛泽东,却在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率领数量和装备均劣于敌人的人民军队,出奇制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同时代许多军事家佩服的战争奇迹。毛泽东所创造的战争奇迹,得益于集中兵力战法。毛泽东运用这一战法,指挥人民军队在总体上的劣势、局部上的优势中不断取得胜利,建立和巩固了新中国。

本书解析了毛泽东集中兵力的战法,系统论述了这一战法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过程,并就这一战法对现代战争的指导,以及对当代商战和人生的启示作了阐述。

目录

引言:兵坛决胜诀窍

第一章 毛泽东集兵战法历史溯源

 一、孙武和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思想

(一)孙武的集中兵力思想

(二)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思想

 二、中国近代团体组织的集散性

(一)太平军集中兵力的得与失

(二)典型的分散性是义和团的致命弱点

 三、无产阶级领袖及政党的集中兵力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集中兵力思想

(二)工人数量少却相对集中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重要条件

第二章 井冈沃土中萌芽

 一、红军初期集中兵力作战的斗争实践

(一)多次武装起义暴动的挫折,使红军开始认识到集中兵力的重要性

(二)毛泽东集中兵力思想在井冈山艰苦频繁的战斗生活中萌芽

 二、红军初期集中兵力战法的理论概括

(一)毛泽东对集中兵力战法的最早理论概括

(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对集中兵力战法的理论贡献

第三章 在反“围剿"和长征前后逐步形成

 一、毛泽东集兵战法在反“围剿”斗争中开始形成

(一)龙冈战斗:毛泽东运用集中兵力战法的“得意之笔”

(二)在运动中集中兵力,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从反面说明了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正确

 二、长征胜利会师陕北,红军兵力大集中大检阅

(一)遵义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集中兵力作战思想,批判了“六路分兵”

(二)四渡赤水,毛泽东率红军集兵北上,反对张国焘分兵南下

(三)数路红军大会战,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

 三、毛泽东集中兵力军事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

(一)毛泽东首次系统论述集中兵力

(二)从生理机制看指挥员为什么会被“复杂的环境所迷惑”

(三)指挥员怎样才能具有“战略头脑”,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

(四)该放弃时就要舍得放弃

第四章 经历抗日战争磨砺基本成熟

 一、抗战初期的分散兵力游击与集中兵力作战

(一)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二)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场作战原则之一

(三)兵力集中与分散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论持久战》中的分散兵力作游击战指导思想

(一)为什么正规军要分散打游击战?

(二)“换”和“积”是分散兵力作游击战的精髓

(三)分散兵力作游击战在抗战中的基本特点

(四)把分兵作战上升到战略高度是中外战史上的首创

 三、抗战中、后期的集中兵力作战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中小型规模集中兵力作战

(二)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抗战中集中兵力作战的经典

(三)集中大兵团进行战役决战

第五章 在解放战争中锤炼得炉火纯青

 一、组成超地方性正规兵团,迅速完成战略转变

(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二)集中优势兵力,反击国民党军进犯解放区

 二、集中优势兵力理论在战略防御作战中趋于完善

(一)中原解放军以旅为单位的分路胜利突围

(二)首次提出合理优势兵力对比,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

(三)总结推广集中兵力作战的成功经验

(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文,专题论述集中兵力战法

 三、在战略进攻中,集中优势兵力打大歼灭战

(一)以我集中打破敌所谓集中,粉碎敌全面进攻

(二)在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中,积累总结了集中兵力作战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

(三)战术上亦须集中兵力,以及打大歼灭战所必需的集中兵力条件

(四)集中兵力战法在战略进攻中大显神通

(五)集中优势兵力,作为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被确定下来

 四、全国规模的集中优势兵力战略决战

(一)规定歼敌数量,加速兵力对比的早日反变

(二)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国共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隐蔽战役企图下的空前规模大兵团集中,进行割歼决战

(四)保持强大预备队,进行渡江作战和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追击

第六章 新中国建立后在多领域的丰富和完善

 一、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强调指出:不要四面出击

(二)集中力量,择敌重击

(三)集中兵力作战理论在政治斗争中成功运用的经验

 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集中优势兵力作战

(一)战略反攻阶段

(二)战略防御阶段

 三、从“汪洋大海”走向精兵之路

(一)兵贵精不贵多,经常适时“消肿”

(二)走精兵之路,聚力于富国强兵

 四、集中全国力量搞“两弹一星”

(一)选准突破口,临高势险——从世界顶尖级高科技武器人手,研制其威慑力能迅速扬国威、军威的战略武器

(二)打蛇打“七寸”,突破一点——敌人怕什么,我们就研制什么

(三)全国一盘棋,握紧拳头——集中优势兵力于军事科技攻关

(四)三步并两步,目标集中——实行逐个打歼灭战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捷径

第七章 现代战争中集兵战法宝刀不老

 一、集中兵力内含的扩展与形式的变化

(一)集中优势兵力内含的扩展

(二)集中优势兵力形式的变化

 二、现代局部战争中的集中兵力战法考察

(一)继,“二战”之后,常规武器条件下的集中兵力战法以中东战争较为典型

(二)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的集中兵力战法

 三、探索未来战争的集中兵力新战法

(一)兵员、兵器数量作为战争物质基础,任何时候都必不可少

(二)现代战争中仍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原则

(三)精确制导武器、核武器条件下的分散兵力游击作战

(四)当代网络信息化战争中集中兵力的新趋势

(五)信息化战争中的集中效能将取代集中兵力

(六)一体化联合作战——现代战争中各军兵种的兵力大集中

(七)“不对称作战”中的集中兵力

第八章 毛泽东集兵战法——指导现代商战和人生的法宝

 一、用集中兵力战法指导现代商战

(一)集中占用、使用资源,把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拥兵”才能自重

(二)集中兵力,确保领先的产品技术,是营销战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体现

(三)保持快速的反应能力

(四)团队协作,集群进攻

(五)多样化经营战略中的集中兵力

 二、集中兵力战法对人生的启示

(一)人生时光有限、精力有限和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要求人们,若要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将时间、精力和优势全部集中

(二)目标确定后,就要全力以赴

(三)登山何必背着船,要善于放弃,自我克制

(四)坚持专注于一件事,做亮一点,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五)优势中要有忧患意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毛泽东集兵战:去历史溯源

集中兵力这一战争指导规律,早在春秋末期,就被我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所提出。一百多年后,在古希腊战争中,埃帕米农达斯统帅也提出了集中兵力的战法。此后的军事家们,根据新的战争经验,一再阐述并丰富着前人的集中兵力思想。

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六韬》等军事著作,对集中兵力战法都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吴起是“五瓣莲花抄尾阵”的创始人,其集兵战法是:“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利。此击强之道也。” 《六韬·兵道第十六》明确指出,“凡兵之道,莫过于一”,“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提出了集中兵力于决胜地点和决战时机的时空观点。宋代阮逸,提出了“兵有分有聚,各贵适宜”的重要观点,是第一个将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相提并论并且明确表述的军事理论家。

在近代国外军事史上,拿破仑和毛奇曾创立了各自不同的集兵战法形式;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和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等都对战争中集中兵力的经验作了总结。约米尼说:“假如我们手中有100个团的兵力,与敌人的同等数量兵力对抗,那么我们就可以凭着机动和主动,把80个团集中在决定点上,而把其余的20个团用来监视整个战线。这样,胜负之数,就已经成为定局。”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集中兵力理论更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集散性无论是对军事团体,还是对会党组织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太平军集中兵力有得有失,而义和团的致命弱点正在于它典型的分散性;组织松散的同盟会时刻面临着倾覆的危险,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正是基于旧中国工人阶级数量少却相对集中的客观事实。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战法,即是渊源于以上各个历史阶段中有关集散性的历史经验。但是,我们并不能十分明确地说,究竟哪一种思想对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形成起了多大作用,在哪一方面起了作用。对此,本书不敢具体印证出其历史的出处,只能在综合考察后说,历史人物和事件对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曾起过主要作用。概略地说来应该是,中国的大于外国的,近现代的大于古代的。因此,在本章中也就只能将这些主要历史人物的集中兵力思想和历史事件中的集散特点尽量原盘托出。

一、孙武和克劳塞维茨的集中兵力思想

古今中外军事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中国古代的孙武和法国近代的克劳塞维茨,他们的军事理论巨著,当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这两部兵书较好地反映了两个不同时代战争实践的理论研究成就;反映了集中优势兵力的思想。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不同的国度;无论是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历史时代,从它一产生就受到了军事家们的青睐和推崇,创造出了无数以集中兵力取胜的经典战例。

(一)孙武的集中兵力思想

中国不仅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军事理论的国家。备受中外推崇的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便被尊为兵经,号称兵学之鼻祖,享誉两千多年。三国著名军事家曹操曾亲自作注,并称赞说: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在国外,早就有《孙子兵法》日、英、法、德、俄等文译本流传于世,影响颇大。集中兵力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此兵书可说是集中优势兵力思想理论的渊源。历代军事家将此理论直接运用于战争,或由此生发开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名垂汗青。在这本书里,孙武大致对集中兵力思想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1.“以镒称铢”的思想。

孙武认为,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是作战胜负的基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作为指挥员,战前就要细心谋略兵力对比,其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根据作战地形的险易、广狭、死生等情况,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断;根据对作战场地容量的大小,估计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的数量,进行兵力对比衡量;根据双方兵力的对比,就可判断作战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这里所说的“镒”、“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镒比铢重576倍。孙武在这里是用镒铢相称来比喻两军实力的悬殊之大。他的这一作战指导思想,强调的即是以自己的实力作基础,先造成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先胜而后求战”,以达成“胜兵者以镒称铢”和“败兵者以铢称镒”的有利态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战胜敌人。

集中兵力的目的在于“任势”。孙武是非常重视“任势”的。他解释“势”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并形象比喻说,湍急的流水以飞快的速度奔泻,以至能把石块漂移,这就是水势大的缘故。而拥有绝对优势的军队,就像从八千尺的高处决开溪中积水一样,其势猛不可挡,使敌措手不及,无招架之力。

孙武的“以镒称铢”集中优势兵力思想,是他“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善于用兵的将帅,欲“胜兵”就必须“先胜”谋略,合理调配自己的军队,以求“以镒称铢”之险势,达到以石击卵的效果。这一稳妥又积极的军事谋略思想,历来被军事家所重视。

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通晓孙子兵法,曾建立了自成体系的军事理论,发扬光大了孙武的“以镒称铢”思想,辅助齐国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孙膑赛马”即是他集中优势兵力思想的典型事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之,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千金。”从而把全局上的劣势,以“先胜”的谋略“任势”,造成了两个局部的优势和一个局部的劣势,以二比一获胜。

2.“我专而敌分”的思想。

孙武在强调自己兵力集中的同时,又特别指出:集中兵力的战法,是包含“我专而敌分”两个方面。“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要善于在战场上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势态,以利“以众击寡”。因此,我方兵力的集中和迫使敌方兵力的分散,在集中兵力战法中意义是同一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不容忽视。

孙武还详细论述了迫使敌人分散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使敌人不知道我进攻的方向。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敌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因此,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其兵力分散而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持,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聚,兵合而不齐。”如此也就达到了我之集中的目的。

孙膑充实和丰富了孙武的这一思想,他在同齐威王、田忌的问对中,明确提到寡可以胜众、弱可以胜强的地方不下十处之多。其中主要的胜敌方法就是“我专而敌分”。他说:“营而离之(迷惑和分散敌人),我并卒而击之(厚集兵力以打击敌人),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敌人不分散兵力时),按而止(我方就按兵不动)。”并指出:“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兵力虽如锱铢(古衡名,6铢为1锱,24铢为1两)之少,也显得有余;如果“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把分散敌人兵力提高到了和己方集中兵力同样重要的地位。P1-4

序言

兵坛决胜诀窍

一颗铁钉,能打进坚实的墙体,靠的是钉子有尖,目标集中。集中大力,钉向一点,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是大气大成的定律。

一指禅,是武功中的著名功夫,武术原理是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到手指上,正因为集中,纤细的血肉手指可以变成钢钻,直透坚石。物理学上有一种聚焦效应,运用这一原理将散射的阳光聚集起来,就可以产生热量,洞穿木板,引火煮饭,还可以用于发电。“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集中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力量。这些都是“集中”在显示着它那巨大的威力。

集中大力行动,剪去旁枝才会结出硕果。这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体求生存、求发展、求辉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科学的行动法则。

集中大力行动,善于聚焦,这一原则在军事上称作“集中兵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人民军队从井冈山时期的“十六字诀”。到解放战争时期,以集中兵力为主要内涵的“十大军事原则”是丰富的战争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常用常新的作战指导原则,被视为是毛泽东用兵的经典之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这一作战原则之所以是核心,是因为它可以改变敌我形势,趋利避害,用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高度集中注意力,化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打击敌人的虚弱重心,夺得战役战斗的胜利。毛泽东说,在战场上,尽管作战形式是多样的,但是,“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都是必要的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

兵法的常理就是以多打少,恃强凌弱。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就需要集中兵力。所以,集中兵力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集中兵力的目的,是能够在进行作战的战场上集中比敌人更强大的力量。数千年来,军事家们都明白,“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集中兵力”,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要诀。拥有较强的战斗力并不能决定战斗的胜负,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足够的战斗力才是关键,必须在关键点集中最精干的兵力。实践也证明,集中兵力是一条卓有成效的基本战法。

集中兵力是一个古老的军事原则,是经典作战艺术中的经典,是古今中外军事家决胜兵坛的用兵诀窍。

公元前5世纪,中国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写道:“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中国古兵书(佰战奇法·合战》上说:“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日:聚不聚为孤旅。”公元4世纪,古罗马军事著作家韦格蒂乌斯对这一原则的认识是:“军队过于庞大会带来许多危险与不便,胜利通常是少量兵力夺取的。”拿破仑更是推崇这一战法,他说:“集中兵力,无懈可击,迅速用兵于关键点,这些便是确保胜利的原则。”《美国百科全书》写道:“战略,从军事意义上说,就是在必要的时间和必要的地点向战区集中优势兵力以创造条件,在战场上彻底消灭敌人的艺术。”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微略论》一书中甚至说:“所有的战争原则,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这就是集中。”从诞生《孙子兵法))的公元前5世纪集中使用弓箭和剑、矛,到20世纪后集中使用火炮和常规武器,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集中兵力战法的内涵并无大的改变。兵坛论剑中,高明的军事家们仍把集中兵力作为战场上的胜招、高招、妙招。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人打江山的时代,集中兵力原则仍是大行其道。这一战法成为军事统帅毛泽东的用兵绝招。他在归纳红军作战经验时,即总结性地说:“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这一招。”当然,“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复杂的环境中,毛泽东以伟大的革命战略家的气魄,吸取古今中外关于这一战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审时度势,不为现象所左右,领导中国革命武装,创造性地运用集中兵力作战原则于中国革命实践,达到了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境界,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军事理论。

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形成和发展的道路。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随处可见集中兵力战法应用于各次战役战斗中。

后记

清楚地记得,当我还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时,就惊叹于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神奇。时值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毛主席语录》是学校的基本教材。而我读中学时的重要课程,是通读《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毛泽东选集》四卷。我在阅读中,对毛泽东总结红军作战经验时所说的“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这一招”,印象特别深刻。在老师的讲解和个人囫囵吞枣的过程中,我朦朦胧胧感到了“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战法对人民军队打胜仗特别管用。那时学习毛泽东著作,学校要求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这也使后来选择了以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为职业的我,没有虚度这几年光阴。

参军后,我读了一些有关战争理论的书。《孙子兵法》曰:“我专而敌分”、“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世界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说:“所有的战争原则,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这就是集中。”这些话,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对战争理论、战略战术的理解,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

因此,当我在1979年亲历南疆作战后,考入大学,专业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时,对集中兵力战法特别关注,写了许多这方面的心得笔记。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我即萌发了专题研究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想法。我在完成课程论述作业中,选题偏重于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集中兵力战法。我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也是关于集中兵力战法方面的。如出席1985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义和团运动史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典型的分散性是义和团的致命弱点》;刊载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的论文《太平军集中兵力的得与失》;刊载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抿》1986年第4期的论文《(孙子)中的集中优势兵力思想》等。现书稿第八章中“集中兵力战法对人生的启示”的有关内容,是我1985年写的论文。此论文曾入选参加1985年6月南京政治学院学员学习经验交流大会。从大学三年级暑假开始,我开始撰写此书稿。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我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同时,完成了全书的初稿,并联系了出版社。对于我这样一名在校学生撰写的专著,学校是非常重视的,给予了许多支持和鼓励。国防大学校长张震首长阅读了本书稿后,在1986年11月5日的复信中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并、称赞:“你能一边学习,一边刻苦钻研学问,著书立说,这很好。”1987年2月3日《南京日报》报道:“历史系学员陈宇去年发表史学论文5篇……论著《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思想史》,已提交有关部门审定。”只是后来我因忙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此书稿没有来得及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修改,毕业后又忙于到新单位工作,同时也敬重于这一战法的实用和神奇,的确有“藏宝”之念头,想暂时搁上一段时间“发酵”后再出手,没有想到这一晃就过去了这么多年。

此期间,我对这部书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补充,有的章节参加过研讨会并收入论文集或在刊物上发表,如,本书第六章第一节“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中的有关内容,曾入选参加1993年10月在国防大学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六章第三节“从‘汪洋大海’走向精兵之路”的有关内容,曾收入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与军队质量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征文》;第六章第四节“集中全国力量搞‘两弹一星”’的有关内容,曾入选1999年12月在重庆市召开的“纪念聂荣臻元帅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本人现已出版多本专著,但这本书应算是我写作生涯中撰著的第一本书,只是在当时没有出版。在此“知天命”之年,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圆了我在大学校园时那个青涩的著作梦。这一梦竟然长达二十多年。  通过多年来对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的研究,我越来越感佩这一战法的神奇。此书成稿时,适逢我大学毕业,毛泽东的这一战法对我规划人生道路和选择工作方向有着重要指引作用。此后,我相继在步兵团、应急机动作战师、成都军区政治部、军事科学院、中央军委办公厅等单位工作。环境不断变换,但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根据地”,“集中兵力”耕耘在本专业的阵地上。圆满完成了各级组织赋予我的各项任务,多次立功受奖,论著多次获全国、全军一等奖和图书奖等。这些成果的得来,无不与学习、领会和运用毛泽东集中兵力战法有极大关系。

本书付梓之际,使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为了赶时间审定和出版这本书,曾诚请同班同学王宗年、同级哲学系同学陈福忠、时在南京化工学院读书的堂弟陈渊,分章誊写了此书稿。至今我仍保留着全部誊写稿。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老朋友、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先生和陈立旭先生,他们对本书的修改和编辑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特别感谢多年来为撰写此书稿提出指导意见的各位恩师及首长。对本书中所采用的骨干资料和观点,我尽了最大努力搜索,以页下注的形式标明出处。但由于距初稿成稿时间相隔多年,有些资料现很难查找到原出处,在此只能暂付阙如,敬请谅解,容后再补。竭诚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待进一步修改和补充。

陈宇

2007年9月1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