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海泛舟(胡海舟文学作品集)
分类
作者 胡海舟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无论是状物、抒情,抑或记人、叙事,虽然好像信手拈来,不加修饰,轻描淡写,篇幅不长,但都是作者生命的体验、心泉的喷涌和人生的诠释,且题材多样,感情丰富,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时代的痕迹、历史的侧影、城市的风貌和人生的命运,又处处显示出作者如诗的情怀。因此,无疑会对读者起到一定的教育和鼓舞作用。作者把自己的恋爱、婚姻、工作、生活、学习、创作中的酸甜苦辣都袒露在读者面前,写得那么真诚,那么坦荡,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敬的胡海舟。

内容推荐

这本《爱海泛舟》文集有它的特色,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个字。

胡海舟的作品优点之一,就是表现出来的“真”,即真实的故事,真淳的情感。明代诗人有句名言:“但写真情并实境,管它埋没与风流。”一篇好的散文,其可贵之处在于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以为文贵与真,文真有如人之血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文章成为空中楼阁、空泛无物。作为当代作家,更应如此。这种优点是来源于他的正确人生观和对文学的严肃审美观以及严谨治学精神。他不会矫揉造作,也决不无病呻吟。《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侄儿去上学》、《故乡结出蒙自石榴》……无一不是来自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感受。而他又独具慧眼,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珍珠用一条真情的主线,巧妙地穿成一串串珠链。所以,他的作品,令人读来尤感亲切,委实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

胡海舟的作品的第二个特色是表现人世间“善”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处处可捉摸到作者一颗跳动的爱心和善心,这是作者高尚情操和优良品格的具体表现。《落难父子遇上好心姑娘》、《疑雾消散艳阳照》、《我为烈士留下根“苗”》、《把青春留给小雪雁》、《残疾之家飞出一双金凤凰》、《为养病夫,离婚作新妇》、《蓝蓝的箐溪沟》……一个个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充满爱心、善心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江萍、李昂、珍女、阿茜、杜雨川、王西兰、肖静芳、何娅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闪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爱心和善心。

胡海舟的作品总能给人美的享受。“美”,也许是他作品的第三个特色。胡海舟的散文写得颇为优美。它清新、隽永、平凡而不显俗气,淡雅而不失庄重,秀丽而不忘质朴。胡海舟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不造作,能感人。他写景优美,心理刻画细腻而自然。《南湖观雨》写得很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目录

生活

 爱情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

 生活路上有艰险也有平川

 文学路上有苦有泪有收获

 生命的最后时刻

 怀念生命中的那位老人

 父亲

 谢主编帮我儿子交学费

 小村茨菰也醉人

 又到月圆时

 我非常想家

 丝丝缕缕谢老情

 枇杷园记

 儿子长大了

 我所认识的杨品

 江门之行

 背着侄儿去上学

 我家与《红河日报》

 《中国兔业报》帮了我的养兔忙

 期盼

 母亲

 故乡结出蒙自石榴

 南湖有约(外一篇)

 南湖观雨

 我的朋友家琳林

 家禽有兔

 我的老师

 对面那棵爱情树

 父亲走了

 聆听自然

 安葬大白兔

 我的朋友叫“三九”

 聆听教诲

 米线娘娘

 伞之缘(外二章)

 相逢在蒙自

 愿望

打工

 怀念小燕子

 吴经理真好

 《雁曲》里的故乡女孩

 在崇明岛打工的日子

 打工者的故事

 身为人父

 平凡人的故事

 真爱永驻我心间

创作

 残疾之家飞出一双金凤凰

 蓝蓝的箐溪沟

 驾驭彩篷马车的女大学生

 为养病夫离婚作新妇

 从老板到村长

 疑雾消散艳阳照

 落难父子遇上好心姑娘

 照片牵出寻子梦

 我那没有人性的丈夫

 我为烈士留下根“苗”

 把青春献给小雪雁

 我该如何走出重婚的困惑

 弃婴的奇特人生

 如何走出困境

 哦,她的名字叫雪梅

深深的谢意(后记)

试读章节

新婚燕尔,漂泊上海滩

很快,上海的姨姐来信了。接信后,我惊喜万分,好像中了大奖。

次日早上,我就要离开家,就要离开跟我结婚不到半年的晶。此时此刻,如生离死别一样,晶紧紧地抱着我,害怕一松开手,我就会从她身边飞走。

“舟,我在家等你的消息。”晶哽咽着说,“去了上海,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找到了工作就来信,啊!”

“你放心,我又不是小孩,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在家里更要注意身体,不要亏了自己和我们的孩子,我会很快把你接到上海的。”

天还没亮的时候,尊敬的二嫂就把饺子煮好了。北方人有一种习惯,只要是外出,都要吃饺子,吃饺子意味着出门在外一切都是顺顺利利。我吃完二嫂包的饺子,提着简单的行李便匆匆上路了。

赶到了上海,第二天我就去上班了,这是姨姐邻居的胖阿姨帮我找的。是帮一个个体户做包子,包吃包住,每月350元。上班后,我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干,累得腰酸背痛。虽然我有了一份工作,但是,我的心里一直没有平静过,晶一天不来上海,我就一天心事不宁。有时,一利用休息的时间去给晶找工作,但都一无所获,我想跟老板说,让晶和我在一起干。可是我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老板为人刻薄,对待员工凶悍无常,如能找到别的工作,我也想跳槽。不能让晶来这里看人脸色,让人呼来唤去。晶长这么大,没有打过工,也没受过别人的气呢!我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一天下雨,包子店的生意萧条冷清,我抽空顺着一条条街道沿街打听,有铺子我就问。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家磁带店需要招一名守店员工。我想晶来上海和我一起住在磁带店守店,不是更好吗?我立即去邮局给晶打了电报,约定时间来上海,我去车站接她。那天晶准时到上海,我就带她去见磁带店老板,老板同意让我们守店。现在可以和晶一起住在磁带店里,彼此可以互相照应。

磁带店的老板是个女的,40多岁。磁带店旁边是一个卖凉席的铺子,老板姓陈,以前到过云南旅游。他听说晶是来自云南的,就和晶交谈起来。陈老板人慈心善,他很同情外出打工的人。同时,他也憎恨那些不老实的打工仔,他说他的凉席店前几天找了一个安徽的打工仔,没干多长时间,就把店里的3000多元偷走了。现在他正要一个帮他卖凉席和卖布料的人。通过和晶谈话,知道晶口才很好,做事认真踏实。正好白天无事干,就叫晶白天给他卖凉席,月工资350元,可以在他的店里煮饭吃。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想不到无意之中又找到了一份工作。晶很开心。这样晶每个月的工资就有500元,加上我的工资,两个人也有七八百元,生活基本上有着落了。

我在包子店越干越不开心,老板对待员工不是大呼小叫,就是出口就骂。我这个人受不了别人的气,只好辞工。

离开了包子店,我走进了凉席店,这里成了我停泊的港湾。

我暂时在晶的店铺里帮她卖凉席。又过了几日,我的姨姐托她公司里的人帮我找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每天凌晨两点开始送牛奶,到天亮7点前送完,月薪400元。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天只干4个小时就没事了。其余的时间我可以帮助晶做事。晶的身体越来越笨重,肚子像发酵的馒头渐渐地大了起来,做什么都不像初来上海时方便。买菜、煮饭、洗衣就毫无疑问地落到我的肩上,什么活都由我一个人承担。再累再苦,我都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夫妻俩恩恩爱爱共同设想未来的生活蓝图。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些事情并不是随人心愿而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1993年8月,上海的天气酷热难当。那天,门前冷落生意不好,到了中午的时候,天上像下了火,大街上行人稀少。晶靠在柜台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早上很早起来送牛奶,此时也瞌睡正浓,在钢丝床上,不知啥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和晶都睡着了,却给了小偷可乘之机。如果不是有人来买凉席,我和晶都还在睡梦中。晶醒来,我起来一看柜台里的钱包也不翼而飞,我们的心都凉了。装钱的包里有3000多块钱,还有两千块钱的存折。我忽然想起存折,就赶快跑去浦东杨家渡工商银行挂失。银行的人听说,马上打开电脑,告诉我说还没有人来取,我的心这才平静下来。后来,我写信回家开了证明,才把两千块钱取了出来。

那天,陈老板来到店里结算这几日卖布和卖凉席的现金。听晶说钱包被偷了,我们把从银行取出的钱赔给他,陈老板说不必赔,因为你们不是故意的,叮嘱我们以后小心便是了。我和晶十分感激老板,天下间哪有陈老板这样宽宏大量的人!从那以后,我和晶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我们不能辜负老板对我俩的信任。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问到了11月份。晶离分娩的日子越来越近,我想把晶带回江苏老家生孩子。她却不同意去我的家。她执意返回云南,回到她母亲的身边,我想,她的想法也对,在岳母身边我也放心。于是,我们辞了工,从上海返回云南。回到晶的家,我们仍然两手空空,没有给晶的父母买什么礼物。我们半年来只积攒了1000多块钱,实在有心无力。晶的父母见到女儿回来,高兴得不得了。他们说,自从晶离家后,就日夜地牵挂,说山高路远的,担心我会不会把晶卖给别人,又担心我虐待欺负晶,现在见晶平安回来,更相信我是个老实可靠的人。

这次,我和晶回来,身份和以前截然不同。晶是嫁出去的人,现在是返回娘家。不可以长期住在娘家的房子里。晶身怀有孕,当然更不能长住。如果长期住下去,就要去租房子。明人不用细说,晶的哥嫂们一见到我们回来就心中有数了,只是没有划破这层纸。我们结婚不到一年,生活几乎都成问题,叫我们去盖房子或者租房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晶的父母原先住在她三哥家的偏房里(所谓偏房,就是在大房子的山墙外再盖一间),老两口自己单独生活。看到我们没地方住,就将那问偏房让给我们住。岳父母搬进了晶的三哥家的正屋里。这间偏房虽然破旧不堪,低矮潮湿,但我们总算有了栖身之地。当天,我就把破房子打扫干净,搬进晶以前睡的木板床。有了这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我和晶非常知足了。

晶的临产期已近。按理说,我不应该再回上海,应留在她的身边,等孩子生下再去上海打工。可是,我无法尽一个做丈夫的责任,我只有马上返回上海打工挣钱,留给晶坐月子时用。晶同意我去上海,她说在父母身边叫我放心。

到了上海,又四处找工。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遭受风吹日晒雨淋,忍着饥饿和露宿街头的折磨,终于找到了在一家饭店打工的工作,月薪450元。

发工资的日子到了,这是我翘盼已久的事。那天,我把450元一分不留地给晶寄去。也就在那天,收到了晶的来信:

舟:你好!让我告诉你一件最激动人心、最令你高兴的大喜事,我们俩的爱情结晶,在你走后的第23天降生了!你猜,是公主,还是王子?是你渴望已久的胖小子……

看完晶的来信,我发狂地笑,发狂地跳,发狂地放声歌唱。走出宿舍,来到外滩,对着色彩变幻无穷的浦江两岸,对着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我穿梭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把我满腔激情播散开去,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已身为人父了……

P24-28

序言

梅花香自苦寒来

谢继贤

最近应邀到广州出席广东省作协举办的文学研讨会,回到家发现已积压了十几篇作者的来稿。虽然我已退休,但因为小女仍在《江门文艺》杂志社当编辑,所以,我基本上还是退而不休,常帮作者看稿、改稿,参加文学界的各种研讨、采风活动,晚年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虽然很忙,我还是花了十几天的时间,逐篇反复展阅胡海舟寄来准备出书的数十篇稿件。并遵作者之嘱,把读后感整理成文,谨作这个集子的序言。

其实,绝大部分的文章我完全可以不读,因为不少文章是我亲手审读、修改后发表在《江门文艺》、《西江文艺》上的,但我还是一篇不漏地读完了。这本集子的分量不在那些散碎的、丰富多彩的作品,而是好像看到了一个勤奋笔耕的作者多年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对文学事业虔诚的热爱,糅合生活、糅合时间、糅合生命,从来没有片刻犹疑地放下过这支笔。

我是1997年从来稿中认识胡海舟的。1998年《江门文艺》开始发表他的第一篇作品——《春节我想回家》。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月都有作品寄给我。我是主编,只看终审稿。但对胡海舟我是特别照顾的,他在繁忙的劳动中仍挤出有限的休息时间写稿,实属难能可贵。那时他初学写作,稿件很难达到发表水平。通过我的帮助,指出他努力的方向,以后,他发奋用功,不少文章就陆陆续续在报刊上发表了。

2003年11月我邀请他参加2004年元旦在江门市举办的作者座谈会。12月29日,他提前来到广州保利花园小区找到了我。这时我才第一次见到胡海舟。这位中年男子,看上去完全是一位憨厚的农民,却又显得文质彬彬。我和他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我带他到江门市开完会后便依依不舍地分手了。他盼望我有机会能到风光如画的蒙自一游,看看他的第二故乡,会会他蒙自的文朋诗友,我答应了他。

从此,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对他的为人处世,也在频繁的书信往来中像读他的作品一样读得比较透彻。他虽然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仍顽强地、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写作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热爱的生活,从热爱到讴歌。他不善于幻想,不善于虚构,只是朴实无华地写出他热爱的生活本身,写出他身边感人的事,真诚地记录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有些文字还略显笨拙,但分明使你读了也会心里发热,能够触到一颗爱憎分明的普通劳动者善良、博爱的心在字里行间闪出的魅人的火花。

乍看书稿,无论是状物、抒情,抑或记人、叙事,虽然好像信手拈来,不加修饰,轻描淡写,篇幅不长,但都是作者生命的体验、心泉的喷涌和人生的诠释,且题材多样,感情丰富,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时代的痕迹、历史的侧影、城市的风貌和人生的命运,又处处显示出作者如诗的情怀。因此,无疑会对读者起到一定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这本《爱海泛舟》文集有它的特色,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个字。

胡海舟的作品优点之一,就是表现出来的“真”,即真实的故事,真淳的情感。明代诗人有句名言: “但写真情并实境,管它埋没与风流。”一篇好的散文,其可贵之处在于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以为文贵与真,文真有如人之血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文章成为空中楼阁、空泛无物。作为当代作家,更应如此。这种优点是来源于他的正确人生观和对文学的严肃审美观以及严谨治学精神。他不会矫揉造作,也决不无病呻吟。《生命的最后时刻》、《背着侄儿去上学》、《故乡结出蒙自石榴》……无一不是来自作者对真实生活的感受。而他又独具慧眼,把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珍珠用一条真情的主线,巧妙地穿成一串串珠链。所以,他的作品,令人读来尤感亲切,委实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  胡海舟的作品的第二个特色是表现人世间“善”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处处可捉摸到作者一颗跳动的爱心和善心,这是作者高尚情操和优良品格的具体表现。《落难父子遇上好心姑娘》、《疑雾消散艳阳照》、《我为烈士留下根“苗”》、《把青春留给小雪雁》、《残疾之家飞出一双金凤凰》、《为养病夫,离婚作新妇》、《蓝蓝的箐溪沟》……一个个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充满爱心、善心的感人故事催人泪下;江萍、李昂、珍女、阿茜、杜雨川、王西兰、肖静芳、何娅庆……一个个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闪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中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爱心和善心。

胡海舟的作品总能给人美的享受。“美”,也许是他作品的第三个特色。胡海舟的散文写得颇为优美。它清新、隽永、平凡而不显俗气,淡雅而不失庄重,秀丽而不忘质朴。胡海舟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不造作,能感人。他写景优美,心理刻画细腻而自然。《南湖观雨》写得很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我倚在南湖的栏杆上,眺望南湖,雨中的南湖,一片朦胧。”“雨点打在湖面上,湖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泛着透明的光环。湖畔的花草树木,在雨的沐浴下显得清新明亮。这时,草皮上的音箱里传来了优美的曲子,让人听来心旷神怡。天上的雨哗哗地下着,湖面上响着悠扬的歌声,雨声、歌声同奏,美妙极了。”更精彩的是:突然天空不再下雨了,原来是一个陌生的、清秀可人的女孩,撑着一把大红伞为他遮风挡雨。啊!翠湖,雨中,歌声,雨声,红伞,丽人,这是一幅多么美好、靓丽的图画!《照片牵出寻子梦》一文,把云南省元阳县哈尼梯田壮丽的景色描绘得多么迷人:“……阳光下的一块块梯田,更显示出它独特的风采。穿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男女,正在梯田里辛勤劳作……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梯田尽收眼底……一个风度翩翩、高大英俊的年轻人闯进了她的视野。只见那年轻人正坐在梯田边的一块石头上,托着腮帮若有所思地仰望不远处的一座山峰。那姿态,那形象,那环境,太美了,简直是一幅妙不可言的画。”《我为烈士留下根“苗”》,写月下的荒草地上的男女幽会,令人神往,美不胜收。“结婚前几天的晚上,铁男和珍女来到村外一片荒草地幽会……大片大片柔软的草地像一张张绿毛毯,铁男和珍女躺在草地上,仰望着星光闪烁的天空,听着草丛中阵阵忽高忽低的虫鸣,热恋中的他们感到格外地幸福……今晚的月光好明朗,今晚的田野好静谧,今晚的夜风好清爽。”读胡海舟的作品,不但耐人寻味,而且能从中了解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人文景观,还能得到一种美的艺术感受。

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胡海舟从小喜爱唐诗宋词,写的文章充满诗词的韵味,营造诗词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例如他与妻子互赠的诗写得情意绵绵,感人至深。《给远方的晶》写道:“茫茫的人海/我匆忙的寻觅/一封封诱人的情书/一句句温馨的话语/那些海誓山盟/像一团云雾/把我们的情葬送/何为情/何为爱/爱让我的青春贫穷/茫茫人海无边无际/爱的故事/再也讲不下去/我的心/很痛/很痛。”晶回给他的诗:“我的心情/在南方的花丛里怒放/我的爱情/在天上的银河里/欢渡/朝思暮想的忸怩/一个害羞的初吻/让牛郎织女瞅见/我和你的爱/不要再等待/碰撞击出的火花/燃烧了你/燃烧了我”……晶把对丈夫的思念,用诗句向他诉说:“漫长的日子/在思念中浓缩/每一个点灯的夜晚/我都向着正北的方向/祈祷/愿天上的青鸟/衔去我的真情/收割的季节/就要来临/一个南方的女孩/躺在皎洁的月光下/等你的到来。”写得多美!给集子增添了不少亮色。

纵观全书,我最喜欢的是《爱情的路上有风雨也有阳光》和姐妹篇《生活的路上有艰险也有平川》、《文学的路上有苦有泪有收获》,作者把自己的恋爱、婚姻、工作、生活、学习、创作中的酸甜苦辣都袒露在读者面前,写得那么真诚,那么坦荡,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敬的胡海舟。

这本集子,它的分量不算重,它所收集的不完全是精品,也算不上文学园地的奇葩,但却是一枝非常珍贵的小花,毕竟它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谨此,我衷心祝愿胡海舟在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征途上,勤奋学习,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2008年1月29日于广东江门

(本文作者为江门市文联原常务副主席、作协主席、《江门文艺》主编,广东省作协理事)

后记

深深的谢意(后记)

我是一个从外省来到蒙自的农民。我同天底下所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在不远的将来,渴望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然而,在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同时,我比村里的人多了一种“乐趣”——那就是对读书的钟情与喜欢。我知道自己没啥文化,知识浅薄,充其量也只是看看而已,我从没敢想要写什么文章。

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不看书,不学习,就不能进步。所以,无论在怎么艰难的环境之中,我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在贫瘠的土地上,在炎热的太阳底下,我手抡锄头;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我在书海里寻找精神的寄托。我要借助看书的力量,支撑我多舛的人生,充实我寂寞的日子。其实,人各有志。我喜欢看书,那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寻乐子。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这辈子会做出书的“美梦”。正如我从没想过我会从遥远的江苏泗阳,来到边陲蒙自,并且能在这块红土地上安家落户,开花结果。

认识我的妻子李莲娟时,我是一个浪迹天涯的穷打工仔。她没有嫌弃我一无所有,更不在意别人的说三道四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我走到一起。来到云南蒙自,我们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床和吃饭的桌子都买不起。我们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穷得连一日三餐都无着落。即使这样,她没有埋怨过我,始终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写作,希望我走上文学之路,将来成为一名刘浩歌式的农民作家。在这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和我一起风来雨去,苦度岁月,无怨无悔。我每写出来一篇稿子,都倾注妻的一份心血,并成为我的第一个读者。

我幼年丧母,是父亲和二哥二嫂一起把我养育长大。那时我家里很穷,买不起新书看,我就找旧的书报来打发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是为了自食其力,我像小鸟似的飞离窝巢,飞离故土,飞向远方。在打工的艰辛岁月里,备受漂泊的折磨。每天除了按时上班,拼命地工作之外,在业余的时间里,我都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看书上。从此,我渐渐地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有了书读,无论有多劳累,都能在字里行间变得轻松愉快。烦恼少了,乐趣多了。接着我做梦都想写文章。然而,由于自己的底子极差,有时一个晚上也想不出一句好句子来。即使这样,我仍痴心不改拼命地读书,想让知识填补我的不足,让知识给我充电。我把这一爱好当作我生命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文学的支撑,也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奋斗,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人生能得贵人助,知遇之恩永生难忘。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有幸认识了原红河州州委副书记、红河学院党委书记——于志伟书记,他出于对一个农民作者的关怀和支持,帮我圆了一辈子敢想而不能实现的出书之“梦”。从联系出版社到出书,这之间无不倾注了于书记的心血。他使我的梦想成真,他让我的梦想之舟靠岸。他在百忙之中为我阅改文稿,撰写序言,让我深感荣幸。

来到蒙自第二故乡的那几年,我得到了杨品和个旧的武隽等老师的扶持。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对文学爱好有了一定的信心。尤其是杨品,在我度日如年的岁月里,他给过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帮我度过了艰难的日子,为我树起了即将坍塌的精神支柱,使我在生活和文学的小路上走到今天。为我出书的事,杨品老师一直给予积极支持。同时,给我出主意。

我能有今天,更要感谢扶我上马的原《江门文艺》主编谢继贤老师,多年来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扶携我,而且在经济上帮我们一家度过了生活的难关。倘若没有谢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我不可能会在文学的天地里迈出新的一步,更没有新的长进。我发表的许多文章,都是谢老师一字一句改出来的。这次我出书,谢老放弃休息,为我的书稿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修改。好几个晚上他都没有睡觉,并且因熬夜着凉而感冒,病了仍然坚持着帮我改稿,直到把我的稿件全部看完改完并为我这本书作好序,他才轻松地喘了一口气。乐为别人做嫁衣的谢老,是我人生之海的航标灯,是我到达成功彼岸的摆渡船。

出书对我来说应是天方夜谭的事,我知道自己是不懂艺术的。没有艺术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整理出版这本书,也只是了却了我一桩多年的心愿。这本书出来之后,她就像山旮旯里的一株小草,倘若能够得到阳光雨露,她的生命就可能得到延长;得不到太阳照射,她便可能自生自灭。如果你能见到这本小册子,知道有一个叫胡海舟的农民写了这样一本书,我就感到极大的欣慰和满足了,在此,我不敢奢望或占用您的时间去读完它。谢谢你能翻完它。

同时,云南人民出版社王晓燕社长、李银和主任、蒙自县人民政府陈强县长、蒙自县委宣传部王珞羽部长和红河雪梅舞蹈中心许雪梅校长、蒙自县文联主席黄永光、蒙自县文澜镇党委书记付飞、镇长付世海、天津的尤建雄等对我此次出书给予了大力地支持,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借此出书的机会,我要深深感谢蒙自军分区各位首长。以及其他部分官兵对我的关心,尤其是后勤部姬国建部长,他给了我一个发展的空间、生存的平台。

在此,向曾经鼓励过我、关心过我、支持过我的老师、朋友和文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胡海舟

二零零八年戊子年正月廿三日于寒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