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杂志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大学生品质低下、大学生性放纵、大学生自杀、大学生从事色情行业、大学生心理有病态……我们不禁发问:“大学生究竟是怎么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父母的影响力越来越低,这使得大学生对于性越来越迷惘,甚至步入扭曲的性心理状态。
于是,笔者试图从反映大学生心声上人手,通过对大学生获取性知识性教育途径的调查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个案,让父辈听到大学生的心声,让他们看到当今大学生的困惑,使大学生在看到别人的经历时也不要忘记反省自己。毕竟人的动机是向上的,大学生需要让自我具有发展、丰硕、成熟的趋向。
本书分为“问卷”和“个案”两部分。问卷部分阐释关于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的途径的调查背景和调查结果;个案部分具体陈述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行为,解读男孩女孩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秘密,提出作者正确的看法,以供家长与大学生们反思借鉴。
前言
问卷
关于大学生接受性教育途径的调查
一、背景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与外界
(二)大学生与父母
(三)大学生与同学
(四)大学生与学校
(五)男女大学生的差别
(六)大学生与年级、常住地
个案
谁之过?父母还是孩子?
校园广角镜
我的信念,我的人生
他山之石
姗姗个案
kewy自传
爱与恨,系于同一根线上的两个端点
飘逝的爱,不绝的痛
象牙塔中的挣扎
我把自己给卖了
不一样的天空,一样的真挚
华华记录
小麦自传
您听到我们的心声了吗?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
(二)大学生需要爱情教育
(三)重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特别要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大学生需要“安全性行为”教育
(五)积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
(六)性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
(七)小结
后记
参考书目
谁之过?父母还是孩子?
麦麦(化名)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一个活泼的女孩子。她有一个很不幸的家庭,爸爸在外面包二奶,闹得要和妈妈离婚。在麦麦看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多的是了,男人就是靠不住。家变是在高中时就开始了,只是麦麦不知道会这么严重,麦麦说,表妹家也家变了,但舅舅和舅母还相处得很好,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坦然接受了。但是,麦麦想不到父亲竟然试图毒死母亲,幸好母亲吉人天相,逃过一劫。一想到这个不负责任、残忍的父亲,麦麦忍不住骂了出来:“人渣!”父母的婚姻悲剧对麦麦的影响太大了。
笔者:“你很为母亲伤心,但你自己又无法帮助她?”
麦麦:“嗯,我觉得我妈太想不通了,既然现在都已经离婚了,为什么还要为这些事伤心呢?他不值得我妈再为他流泪,可惜,我又不能在她身边安慰她,陪她,同时又觉得自己很没有出息,为什么保护不了一直以来都是我最爱的人!我曾经和我妈妈说,‘要是你在以后的日子找到一个可以再让你付托终生的人,你就和他在一起吧,我是不会介意的,只要你开心就好’。其实,我多想找个好爸爸,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感受过真正的父爱,可是,我妈妈说她已经心灰意冷了。绝望了,只要有我就足够。而我,害怕受到感情伤害,所以,在逃避爱情了。”
笔者:“你和父亲的关系如何?”
麦麦:“我很少和父亲接触,所以没有他,我部没有什么感觉。有没有父爱,对我来说都好像不是很重要。”
笔者:“家变后,你的生活怎么样了?”
麦麦:“可能因为家变的关系吧,我觉得男人很不可靠,对婚姻也不再期待,不再幻想了。所以,从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我就没有正式谈恋爱了。这些年来,我跟好几个男生发生过性关系,全部都是‘one night stay(一夜情)’那种,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爱我,当中的几个男生部为我做了不少的事情。但是,有了这种关系之后我就开始讨厌他们了,总觉得男人都像我老爸一样的,不会负责任的,所以,我干脆不要他们负责了。”
笔者:“麦麦,可以告诉我,你的第一次是怎样发生的吗?”
麦麦:“到了高考后,我知道了所有的一切,才让我觉得,婚姻只不过是那么一回事,为了钱,可以杀人,以前的什么山盟海誓部是胡言乱语,我不会相信的了!所以,高三的暑假,我就……我的第一次是给我曾经深爱的人,他很爱我,从小学开始就喜欢我了,到了高二,他去了美国,出国前我和他只是普通朋友,我根本就感觉不到他原来这么喜欢我的!我到高中毕业后才接受他。第一次是在他家发生的,那是建立在感情上的,虽然有点痛,但是我好想一生一世都在他身边啊。他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
笔者:“你和他发展得怎么样?”
麦麦:“没有什么恋爱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像普通恋人的那样相处,毕竟大家都分开在两地。我很想念他啊,每天都等他的信或者Email;每天都为我们的感情祈祷。平时就只有Email联系,他在那里的学习很忙的!在今年的情人节还送了一条手链给我,很简单。不过他回来了那感觉就有了,当知道他快回来,我很开心啊,高兴得哭了。”
笔者:“发生关系后,你们发展的更好了吗?”
麦麦:“没有,维持了大概半年的恋人关系,现在已经分开了,不过我和他还有QQ联系,大家还是好朋友。”
笔者:“那是因为发生了关系后,你讨厌他了吗?”
麦麦:“不是厌恶他,我还很喜欢他的,但是分割两地的恋爱太累了。大家之间没有说过分手的事,只是大家都心领神会了。或者是大家都在等待以后再续情缘吧。”
笔者:“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相信爱情,相信婚姻吗?”
麦麦:“没有考虑过这些。”
笔者:“跟他分开,令你很痛苦吗?”
麦麦:“没有感觉,麻木了。也许是因为我既希望他真心爱我,但又很难相信爱情,因为我看到父母的婚姻悲剧。”
笔者:“看来和他发生关系后你并没有讨厌他,那么你和哪个人发生关系后开始有厌恶的感觉的呢?”
麦麦:“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他之后的那一个吧。不过有恋爱的还有一个,他叫阿坚(化名),在另外一所大学,是大二的。可是他总喜欢管着我,我很不喜欢,所以就拒绝他了,但是他很傻啊,还在等我。”
……
P28-P31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超过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我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中,在没有前人成功经验的指导下,披荆斩棘,奋力拼搏,独自闯出来的。改革开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他们没有先驱,只有自己的智能和拼搏,他们成功地改变了许多过时的行为、做法、制度等,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庄大道。
然而,我们的父辈却忽视了一点,在儿童成长方面,他们的孩子同样经历着自己的成长探索。两代人面对面时,彼此都知道对方决不会体验到自己所体验过的一切。目前,在读大学生大多数是1979-1985年出生的,他们的成长刚好与中国二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同行。在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新一代人的探索过程。他们必须面对很多他们父辈没有经历过的问题,面对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面对多重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准则,面对多元驳杂的情感问题,面对复杂的人际、社交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大学生们就像一群正在渡过沼泽地的野马,经受着大自然物竞天择规律的考验。少数幸运儿平安地渡过了;有一些则是经受重重磨难,才满身伤痕地熬了过来的;不幸运的就陷在泥潭里面挣扎着……于是,我们不时在报纸、电视、杂志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新闻,大学生品质低下、大学生性放纵、大学生自杀、大学生从事色情行业、大学生心理有病态……
大学生究竟怎么啦?笔者无意从理想主义、反抗权威、冲突与危机等等前人的研究侧面来探讨大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对当今的大学生而言,父母们迅速过时了,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低,而同龄人群体才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教育结构。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笔者相信,只有基于充分的理解,只有双方都认识到他们讲的不是一种“语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而是两种“语言”,某些“相同”的词是有歧义的,甚至含义完全不同,只有双方都认识到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无法比较的经验,父辈与大学生之间才能够进行真正的对话。正因为这样,笔者试图从反映大学生心声上人手,让双方,特别是让父辈听到大学生的心声,让父辈尽可能地去理解当今的大学生,让他们看到当今大学生的困惑。也许父母在看的同时就应该考虑是时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进了,成年人应该有新的行为模式了,就像改革开放确立了很多新规范一样。同时,笔者希望大学生在看到别人的经历时也不要忘记反省自己,也许自己正面对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是陷入了同样的泥潭里了。无论父母还是大学生,是时候一起坐下来坦诚相对了。为人父母者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合格的父母吗?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吗?为人子女的大学生也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当前和未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人格发展和人生走向。毕竟,人的动机是向上的,自我具有发展、丰硕、成熟的趋向。
过去,人类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连续性和体现新事物,靠的是循环系统中最不复杂的那部分,即儿童的依赖性学习。现在,随着我们对这一过程了解的深入,我们必须培养这一系统中最灵活、最复杂的那一部分一即成年人的行为。事实上,我们必须教会自己如何改变成年人的行为,我们必须为成年人创造新的模式,使成年人不是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怎么学;不是教孩子应对什么承担义务,而是使他们懂得义务的价值。
刚刚走过了四年的本科生活,回过头看,自己也是从沼泽地里走出来的,曾经迷惑,曾经烦躁,曾经痛苦……其实,大学四年并不是那么容易度过。我想,也许很多大学生和当年的我一样,他们有很多话要说,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我曾经问自己,为什么不把大学生的心声说出来,让大家,特别是让家长和老师们听到呢?不沟通,不对话,是难以真正了解对方的。现在,应该让大家更多的站在大学生的立场去看问题了。一切无视当今大学生的现实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心声充耳不闻的所谓教育措施都将会是徒劳。
衷心感谢支持这项工作的大学生们,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尽管我已经不再是本科阶段的我,但是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还是获益良多,有时候甚至会想,要是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做这项工作就好了,也许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非常感谢我那两位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指导老师——邓启耀教授和张开宁教授,是他们给了我那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并且一直关心和支持着这项工作。再者是要感谢支持我工作的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一位是留日归来的民族志学家王建新教授,一位是来自台湾的博学的周益民博士,一位是富有青年研究经验的余冰博士,还有一位是有着丰富调查经验的严丽君硕士。每当困惑不解的时候找他们聊天,我总能有所收获。由于这项调查包括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难度很大,所以还要特别感谢积极参与这项调查的同学们,其中,研究生朱嫦巧、刘翀参与了两个个案的调查和记录,本科生王挺、马艳等负责问卷发放。真的很感谢他们能坚持下来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在本书所写的个案中,人名、地名、时间、某些情节等是被修改过的,请读者不要随意猜度。
最后,希望这薄薄的小本子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让大家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健康状态,尤其是关注大学生在心理、人格和社会方面的康乐状态。
李浩初
2003年春于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