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六朝人物之妙赏与深情,解密中国文化的风水和基因!
《六朝那些人儿》品鉴六朝人物:“维摩诘”、阮籍、嵇康、刘伶、左思、王导、陶渊明、王羲之、石崇、顾恺之、陈霸先……从人性的角度,勾勒一代士人的痛苦、欢乐与追求,撩开六朝社会的人文面纱,解密中国传统代代相传的文化风水和基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六朝那些人儿(图文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书良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品鉴六朝人物之妙赏与深情,解密中国文化的风水和基因! 《六朝那些人儿》品鉴六朝人物:“维摩诘”、阮籍、嵇康、刘伶、左思、王导、陶渊明、王羲之、石崇、顾恺之、陈霸先……从人性的角度,勾勒一代士人的痛苦、欢乐与追求,撩开六朝社会的人文面纱,解密中国传统代代相传的文化风水和基因。 内容推荐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在华夏的土地上,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六朝。六朝时期,哲学解放、人性高张,玄学兴盛,清谈流行,文学独立,艺术繁荣……史称“六朝豪华”。其中,最令后人神往的,还是在那个飘摇不安的大时代舞台上,出现了众多的风流人物。他们兼具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有一流的才情、超凡的个性、不朽的传奇。 《六朝那些人儿》品鉴六朝人物:“维摩诘”、阮籍、嵇康、刘伶、左思、王导、陶渊明、王羲之、石崇、顾恺之、陈霸先……从人性的角度,勾勒一代士人的痛苦、欢乐与追求,撩开六朝社会的人文面纱,解密中国传统代代相传的文化风水和基因。 目录 且欣各自有平生(序) 一种风流吾最爱(小叙) “维摩诘” 其人其事 玉人顾影 辩才称病 汉化的洋菩萨 竹林七贤 携手入林 生命密度 远祸全身 物我两忘 邈若山河 左思与左■ 左思风力 红渑鲛绡 王导 一马化为 江南文化世族 愦愦之政 石崇与王羲之 泼天富贵 书圣清流 金谷兰亭 祖逖、桓温与刘裕 不见长安 祖逖击楫 桓温哀木 刘裕受禅 陶渊明 岂独好其诗 耕读第一人 桃源之恋 顾恺之与张僧繇 虎头金粟影 痴癖 凹凸花 千古的冷落 陈霸先及其子孙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代枭雄 寒人执政 自残与性乱 附录六朝年表 试读章节 记得孩提时依偎在外祖父怀中学字,第一个字就是“人”。外祖父几次感叹说:“一撇一捺,人字易写人难做啊!”以后自己长大,生子,衰老,做了几十年的“人”,总是觉得没有做好。 不过,我对历史人物倒是兴趣不减。我曾给自己的书斋撰联云:“镇日观书,历万里关河,千秋人物;片时倚枕,对一帘残月,四壁虫声。”由于自己研治文史,每日与“千秋人物”神游,觉得有些火可恨,可恨到扼腕愤慨;有些人可爱,甚至想追攀交游。后来读《幽梦影》,张潮说:“我不知我之前生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否?当义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否?”我读之深以为然,因为自己在阅读中确实经常产生过千秋渴慕。而且,我以为,乡先贤郭嵩焘讲得好:“世需才,才亦需世”,人物与时代之间,存在着谜一样的关系。大致来说,战国时人一般狡黠,汉朝时人一般质朴,宋明时人在理学的支配下一般活得很疲累。六朝时人则一般生性“乐旷”。 所谓“六朝”,指的是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绵延于江南的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小朝廷,他们都以建康(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这二百余年是一个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战乱频仍,分裂割据,四野荒芜,死亡枕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西汉以来,经过汉武帝、董仲舒等人惨淡经营构筑起来的儒学大厦,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哲学重新解放,文学逐渐独立,思想非常活跃,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着继先秦以来第二次大的转折。在这样山崩海啸的巨变中,六朝时人以其特有的才情风貌,悉心探求,大胆摸索:什么是人的生活?真正的人应该具有何种品格和资质?他们在寻找着自己,呼唤着自己,在中国人性解放史上,翻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六朝文化的精髓就是人性高张。难怪后世东邻僧人大沼枕山赞叹道:“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我以为,知识分子(封建时代叫士人)是奇特的群体。他们沉浮于时代的潮汐与政治的清浊,且不赘述,但有一种专属于他们的姿态与精神,保持并贯通始终。陈寅恪文曾浓缩为:“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此看来,又何独六朝为然呢?只是六朝时表现得格外激荡奔跃、声色纷呈罢了。这是足以让人为之动容的。这本书是写给喜欢历史文化而又无暇钻研故纸堆的读者看的。着墨之处,正在于人。 这本书里,集中记录了我对六朝这一历史时段(其中亦有魏晋)的寻觅。我在嵇康、阮籍、王导、陶渊明、桓温、陈霸先等六朝人物的人生驿站的废墟故址流连盘桓,瞻前顾后,喃喃独语。 在编排上,有两点考虑。一是从吴主孙权即位至陈朝灭亡这一历史时段的人物,大致按生活年代排列;二是有些人物单独成篇,有些人物则合篇叙述。合篇者情况不一,有些是亲属关系,如左思与左■,陈霸先与陈蓓、陈叔宝;有些是同一集团中人,如竹林七贤;有些人物虽生不同时,但围绕某一焦点,可以一并叙述,如石崇与王羲之,祖逖、桓温和刘裕,读者可细察之。书末附六朝年表,以俾读者知人论世。 由于自幼命运多蹇,青年又服车盐坂,我对于崎嵌磊落的六朝人物是颇感兴趣的。在武汉大学读硕士时,又随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攻读魏晋旧籍。以后笃守师训,无论是做研究、教学,抑或是在台、日讲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魏晋六朝的范围。二十余年来,陆续出版过《六朝烟水》、《六朝如梦鸟空啼》、《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六朝十大诗人集))等关于六朝的书籍。去岁因整理《幽梦影》的因缘,得识中国青年出版社曾玉立女士。晤谈几次,承她青睐,有是书之约,故有是书之作。我企图捃摭文史,涉猎艺苑,对一些历史人物,提出自己的一得之见。希望能从人性的角度,反映六朝社会的人文风貌,勾勒出一代士人的痛苦、欢乐、追求和他们心灵的轨迹。这是作者的心愿。 然而,用力者勤,跋涉者苦,不能等同于获取者丰。这中间还有一个资质的问题。以陋劣之资,欲与六朝人物神游,危乎殆哉!我倒是觉得自己更像重寻桃源的武陵渔人,回觅六朝古渡,一片苍茫烟水!王摩诘诗云: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谨以之作偈结。 又:学兄唐翼明从海外回国定居,行装甫卸,即欣然作序,共砚之谊,良可感也! 陈书良识于长沙听涛馆书寓 2008年4月8日 P5-7 序言 2002年7月17日,书良兄到台湾来讲学,我们相见于台北武大校友会。我自1981年3月赴美留学,后来又执教台湾,这是二十多年来与书良兄第一次重逢,欣喜之情实非言语可以形容。次日,书良兄送我一首《临江仙》,词曰: 忆昔珞珈山下路,黄昏同学偕行。樱花纷坠暗无声,诗书灯火梦,渭北江东情。 倦老刘琨天外客,相逢执手堪惊。淡然荣辱话平生。一杯将进酒,万里班马鸣。 我即步韵和之,词曰: 踏遍东西南北路,珞珈犹记同行。樱花树下接歌声,当年豪放意,岂减祖刘情。 海外无端长作客,华颠相见堪惊。且欣各自有平。生。攀头天宇阔,潇洒听鹰鸣。 我今年初自台湾政治大学退休,决定回武汉定居。没想到连行李都还没有安顿好,就接到书良兄一个电话,命令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六朝那些人儿》作序,而且急如星火,限期完稿,真是“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然而这是不能“婉拒”的,不唯不能,我也不愿。 我和书良兄是一九七八届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院的同学,入学后又分配在同一间寝室,而且是上下铺。所以不但同学,而且同班;不但同班,而且同房;不但同房,而且同床。这样的朋友你一辈子能有几个?他要你作序,你还能不作? 我们那一届研究生,即所谓改革开放后的首届研究生——其实也是共和国开国后的第一届正式的研究生,大多经历坎坷,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平凡的遭遇。十年大风暴把这些人打落在海底,积压在淤泥,此时居然时来运转,真所谓“沉渣泛起”,而且泛到海面上,突然见到蔚蓝的天空,耀眼的阳光,其欣喜感奋为何如?所以也都人人有点自豪,有点抱负,且相当关心国家大事,虽不敢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但“挽斯文于不堕”,“发潜德之幽光”的书生意气是有的。我说“当年豪放意,岂减祖刘情”,其实并不怎样夸张。 我们那时在武汉攻读的专业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全班一共九个人:我、何念龙、毛庆、陈书良、傅生文、李中华、易中天、马承武、张金海。除生文兄过早地过劳而卒以外,其余同学或博导、或所长、或主任,皆各有建树。尤其是中天兄,一夕之间,暴得大名,时谚竞有“嫁人当嫁易中天”之语,已可入现代版之《语林》或《世说新语》矣,我在海外闻之,亦不禁为之莞尔。所以我和书良词中所说的“且欣各自有平生”,看来也不算夸张。 我记得当时书良和中天的指导教授是吴林伯先生,毛庆和中华的指导教授是刘禹昌先生,承武和金海的指导教授是王启兴先生,我、念龙、生文的指导教授则是胡国瑞先生。吴林伯先生是《文心雕龙》专家,年轻时曾师从国学大师马一浮,所以书良兄和中天兄也可说是马一浮先生的再传弟子。书良兄的从外祖父刘永济先生也是一代国学名家,尤擅诗词。在武大中文系任教数十年,我的指导教授胡国瑞先生即永济先生弟子。所以书良兄无论家学与师承都是根底深厚的,非泛泛之辈可以比拟。 书良兄大概有先外祖遗风,很爱作长短句,记得我们第一天搬进寝室,午睡时他就从上铺递一张纸片下来给我,上面抄着一首他新填的词,说是“请教”,我想他其实是想考考我,是梁山好汉的见面礼。午觉醒来我就回了一首和词给他,他会心一笑,我们从此就成了好朋友。文首所引的《临江仙》是我见到的书良的第二首词。这中间他一定写过很多,可惜当年各忙功课,后来又鸿燕分飞,我都未能拜读。我倒是期望他将来出一册《书良长短句》,或许比这本《六朝那些人儿》更加脍炙人口也说不定。 说到六朝人物,其实十几年前我就曾计划要写的。当时在台湾《中央日报》兼任特约主笔,社长请我写个专栏,我已经定了专栏题目叫《魏晋风流》,准备将汉末到东晋的风流人物,从三曹、诸葛亮七贤八达到祖逖、刘琨、王导、谢安、陶渊明等一一写来,不料后来中央日报换了社长,是个李登辉的小爪牙,我于是扫了兴,《魏晋风流》也就始终只是胸中之竹,心想不妨留到退休后写着玩吧。谁知道现在中天兄和书良兄一个品三国,一个说六朝,竟然把我的竹子瓜分了,真是岂有此理!幸而中华人物杰出者如满天星斗,要想写也多的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不写,还可以写凤凰台嘛。 书良兄令我为《六朝那些人儿》作序,我信笔所之,竞写成了这个样子。这可以叫做“序”么?想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序中忆交情,述往事,本也是古已有之的,并非我的发明。而未具体论及本书者,一方面是我未及拜读全稿,不好佛头着粪,唐突西施;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无需为读者越俎代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好书自有人赏,何须我来饶舌?不知能得书良兄的首肯否? 唐翼明 2008年2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三十年前,余负笈武昌。与书良相识于珞珈山下。时书良与易中天同为吴林伯先生高足。书良精研《文心雕龙》,由此进入六朝深处。尤对六朝人物之精神风范体悟甚透。余读《六朝那些人儿》,于其目光之老到,文笔之细腻,钦佩感叹者再三!书良谨守家风,淡于名利,为今日长沙城里少见之读书种子。其为人神朗骨清,简悦自处。此乃天赋之本性乎,抑六朝烟水之熏陶乎? 唐浩明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著名学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