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是一本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奉行“中庸致德”的儒家义理,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才学和对中国人心理测量方法的基础理论框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物志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三国)刘邵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物志》是一本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奉行“中庸致德”的儒家义理,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是一部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才学和对中国人心理测量方法的基础理论框架。 内容推荐 古人云:人才兴邦,得人才者得天下。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对人的评价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发现和使用的知识系统。《人物志》就是三国曹魏政权后期人物刘劭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人才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讨人的内在修养、性情与外显能力及行事风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独特视角。该书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20世纪初叶被译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在美国出版。 本书对《人物志》中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目录 编者序 人物志自序 第一章 九征第一 第一节 见面 第二节 九大特征 第三节 中和之才最贵 第四节 聪明次之 第五节 人才的五个层次 第二章 体别第二 第一节 性格识人 第二节 领导者理想性格分析 第三节 十二种偏才性格分析 第三章 流业第三 第一节 德行高妙的人(清节 家) 第二节 强调制度的人(法家) 第三节 谋略之才(术家) 第四节 栋梁之才(国体) 第五节 大臣地方官之才(器能) 第六节 智慧之士(术家支流) 第七节 臧否之才(清节 支流) 第八节 伎俩之才(法家支流) 第九节 文儒之才 第十节 骁雄之才(雄杰) 第四章 材理第四 第一节 言语识人 第二节 言谈鉴人优劣 第三节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 第四节 在论辩中考察人 第五节 从言语中察人得失 第六节 言谈中的八个优点 第五章 材能第五 第一节 人才特点 第二节 八种人才的优势 第三节 各类人才的职权 第四节 主管之才与使用之才 第六章 利害第六 第一节 清节第七章 接识第七 第一节 以己观人 第二节 各类人才易犯的识人错误 第三节 如何避免“以己观人”的错误 第八章 英雄第八 第一节 英雄之分 第二节 三种英才 第三节 三种雄才 第四节 谁是英雄? 第五节 英才雄才孰重孰轻 第九章 八观第九 第一节 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 第二节 从表情考察内心世界 第三节 从表面特征判断人的声望 第四节 判断模棱两可者的方法 第五节 观其敬爱,识其前程 第六节 从情绪上察人心胸 第七节 从缺点反观优点 第八节 从聪明看成就 第十章 七缪第十 第一节 耳闻目睹也有偏差 第二节 个人好恶的影响 第三节 只凭志向来断人 第四节 重早慧轻晚成 第五节 同类的人未必相互称颂 第六节 地位财势对人才的影响 第七节 奇人异士的真伪 第十一章 效难第十一 第一节 知人之难 第二节 第一印象的错误 第三节 动静结合考察人 第四节 人才得到任用的困难 第十二章 释争第十二 第一节 从胸襟气度识人成就 第二节 如何判断一个人荣福的长久与短暂 第三节 谦卑含容与当仁不让 第四节 于无形中取胜 第五节 警惕“妇人之仁” 第六节 从“吃亏是福”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意图 附录 阮逸·人物志序 文宽夫·人物志题记 宋庠·人物志跋 王三省·序《人物志》后 郑旻·重刻《人物志》跋 钱穆·略述刘邵《人物志》 汤用彤·读《人物志》 刘邵小传家 第二节 法家 第三节 术家 第四节 智意 第五节 臧否 第六节 伎俩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见面 鉴别人才很有些像挑选木材。伐木工人在选料时,先从外形上打量,看树木是否有笔直挺拔之势;再考察质地,是缜密结实呢,还是疏泡松脆。要么从品种上考察,要么敲敲打打听一听,用这样一些方法来判断树木是否能当得大用。品鉴人物也是这样。总要见一见面,有一个初步印象后,再进一步考察品德和才能。“见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外貌形相上来考察、鉴别人才。这种方法不一定准确,也没得到科学的论证,但使用频率很高,是鉴别人才最基本的方法。这“一面之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人生于天地之间,萃集日月之精华,钟汇万物之灵气,其聪明才智足以使人类永无止境地去创造、去掠夺,并主宰整个世界,而其他生命体的智慧则仅够帮助它们找到食物。人融合天地万物的华宝,将精、气、神、血蓄蕴在体内,喜、怒、哀、乐发藏于心间,虽然外部形貌上有种种不同的表现,但内心的活动却是其他人看不见的,凭什么说可以从外貌形相上发现人内在的心性品质和能力呢? 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性格上。鉴别人才,实质上就是区别一个人思想和性格的优劣。优秀的人才大体上可以这样分:一种是天生聪颖、悟性奇高的人,他们的成功显得迅捷轻松,挥洒自如;一种是刻苦勤奋、脚踏实地的人,他们往往要历经许多磨难、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但也更持久、稳固、坚实。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思考。前一种人是敏于思考,聪明,因而目光神情上显得聪慧机敏,伶俐巧思,多谋善变;后一种人是勤于思考,智慧,因而显得执著坚强,沉雄稳重,不折不挠,不轻易言败。这些良好品质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这些神情特征是可以从外貌形相上观察到的。比如神态威猛的人勇敢,详和平静的人豁达,忠正豪迈的人一身正气,心怀奸诈的人满脸邪气…… 我们知道,运动之后气血贯通时的脸色(肤色)与先前不一样。这种差别长年累月持续下去,面部色泽必然有明显的变化。大脑思维也是一种剧烈的运动,它不通过空间距离的位移来体现,而是精、气、血在大脑里的融汇贯通(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思维活动是神经节、神经元、神经窦之间的连接碰撞,就像导体传电一样,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有的神经窦能被打开,有的神经元之间能连接贯通,有的却不能,这种现象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就是人各自不同的天赋特长)。长期动脑的人,由于头部精、气、血的运动多于其他人,面部气色神态会不一样。这种区别就可能作为从外貌形相上来鉴别人物的一个依据。 古代养生学认为,形能养血,血能养气,气能养神,因此形全则血全,血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这个“神”,就是器字目光中表现出来的,能体现一个人心性才情特质的气质性的东西。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形体完备是有助于气血通畅的(血液微循环系统研究的结果是:微循环系统被破坏,直接影响到身体相应部位的健康,由此波及整个机体的健康),因此形体完备(或奇特)也能使“神”圆润贯通,生机勃发。形全,有助于神全,因此可以通过形来察神,从而测知一个人的心性才情等品质。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绝对正确,但可以作为鉴别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 这可以在太极拳上找到印证。太极拳讲究架式的标准,一招一式对手足位置都有比较明确的尺寸要求(有的拳师也不尽然)。这不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反复演算而论证得出来的,而是源于千百年来无数拳师们集其毕生精力的练习和思考。练拳时,气血在体内奔流不息,绵绵滔滔如长江大河,前后相继,不能有丝毫间断。如果在某一式、某一处气血不能圆润自如地流转运行,练习者会觉得该处极不舒服,自觉不自觉中,由于肢体位置、姿势的调整,气血贯通了,人也舒服了,练起拳来更得心应手,体内气息也更奔流自如。一代又一代拳师在这样的努力和思考中总结,流传下太极拳现今的架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是杨氏太极拳,而各支传人手下的拳架总不完全一样。 太极拳讲究架式的标准,目的在于达到“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要求,从而增强功力,因为它首先是一门武术,而武术的首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敌人、保卫自己。“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结果是,长期坚持练拳的人的血色气质的确与其他人不一样。 人的思考也是一种运动,伴随着相关的气血运行和更为复杂的生理原理。长期思考、勤动脑筋的人自然也会有与他人不同的头面特征。古人也早就认为,潜心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气功态,因而文化人与其他人的面部气质确实不一样。这犹如冰河洗石,天长日久,河流中的石头与其他石头有明显的外形差异;水流情况不一样,石头外形差异也不一样,平缓水区与激流险浪处的石头就有区别。石头的差异来自于外力的作用,人头面上的特征则源于内部思维力量的冲刷和熏陶,外显出来就是气质、神态、精光等的区别。由此可以从外及内地来考察人物的心性才情。 但鉴别人绝不像伐木工人的活动那么简单。人有一颗聪明的头脑,还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给识别人物心性才能带来了许多人为的障碍。思考能力帮人类创造了一切,从粗陋的木棒到原子弹,从只能捕得几条小鱼的绳网到今天一网打尽天下的因特网,思想是指导人行动的第一工具。更为突出的是,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变化,能主动地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这是奸邪之人得逞其阴谋、大智大勇的人临危脱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人才毕竟是可以鉴别的,其心性品质终会被人发现,即使是那些深藏不露、修身养德的高人也不例外。 从外表谈吐上着手,发现人物的才能比识别心性品质要容易些。能够在一面之间就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实在是品鉴人物的高手。品质、能力俱佳的人少,能识别其高下真伪的人也许更少。P9-12 序言 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 古人又云,识人才者得人才。 一家大型企业正在招募。广告登出不久,简历就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在经过了层层面试以后,老板选中了五个人。可这时候他又犯愁了,到底该怎么安排他们呢?眉头一动,计上心头。 他分别对这五个人说:“这样吧,我最近要出一趟差,三天后回来。这里有一个魔方,你试试,把六面都排成一个颜色。等我回来了,再来谈谈。” 三天以后,五个人都来向老板交卷。 第一个人说:“老板,您的任务我做完了,请看。” 老板一看,不错啊,但是又一看,怎么不大对劲呢?原来他用油漆把六个面重新刷了一遍。 老板一把抓住他,既兴奋,又痛苦。痛苦的是这个小伙子说了谎,兴奋的是他的创造才华,企业太需要这种人才了。于是第一个人被留下来做生产和研发。 第二个人跟老板说:“老板,拿到魔方的当天下午,我就做好了。”老板不信,要求他现场演示。果然只用了十分钟,他就完成了。老板很兴奋,一把抓住他,说:“你太聪明了,来给我当助理好了。” 轮到第三个人,老板问:“魔方是你自己排好的吗?” 他说:“您的要求是把它排好,但没要求谁来做。”小伙子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有三个同学,都特聪明。晚上我请他们泡吧,他们就帮我排好了。” 老板说:“看你人际关系这么好,非常适合做销售。” 第四个人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女孩子,她愁眉苦脸地对老板说:“这份工作我不要了,我把魔方弄坏了。也不知道它值多少钱,我只有100元,算是赔您的。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听到这里,老板两眼放光,一把抓住她,激动地说:“我做了十多年的老板,第一次碰到你这么诚恳的人,既敢于承认错误,又敢于承担责任。你必须留下来,给我做财务。” 第五个人的魔方,老板拿着看了半天,翻来覆去,看不出毛病。最后终于明白,这个魔方既不是油漆刷过的,也不是原来的,而是新买的。 老板嘿嘿一笑,没有说话,心里却乐开了花:这个家伙,天生做盗版的料,也得留下来。 世界上的资源有千万种,只有人才是最宝贵的。 学会一种本事,只能利用一种资源,而学会识人、用人,就能利用万物。 用人之法,一本万利;用人之法,一劳永逸。 因此,懂得知人、善于用人,你的事业将会更加兴隆,你也可以尽享成功的乐趣。 《人物志》就是这样一本教你识人、用人的经典著作。 《人物志》成于三国时期。作者刘邵(《三国志》写做刘劭),是曹丕的太子党成员,也是魏明帝曹觳的近臣,参与了太和到景初年间压制“浮华分子”(早期名士)的活动。《人物志》是刘邵晚年写的,是为了配合选举制度改革而作,反映了曹魏前期官方选拔人才的思想与选举政策。这本书不但学有渊源、文理严密,而且作者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许多问题都从实际出发,因此极具实用价值。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可把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个级别,进而再根据人的素质,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如何识别人才的,即识别人才的方法,这就是第七章“接识”、第九章“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又讲了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第十章“七缪”、第十一章“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自己的情性影响的,第四章“材理”篇中提到“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刘邵又讲了人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则是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的总结。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做到“释争”的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总体来说,《人物志》一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体现了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 《人物志》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 自面世以后,至东晋十六国,刘晒又为之作注(他的注文,都收在本书“注释”之中)。刘晒是西凉时期的学者,字延明,号玄处先生,敦煌(今甘肃敦煌)人,《魏书》、《北史》均有传。 刘晒之后,北宋阮逸为《人物志》作序,宋庠为之作跋,文宽夫为《人物志》作了题记。汤用彤先生在《读(人物志)》一文中分析了该书所携带的学术信息,揭示了曹魏法派思想及其与魏晋玄学的关系,具有开拓意义。 钱穆先生也写了《略述刘邵(人物志)》来介绍这本书。 20世纪初,这本书又被译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在英国出版。 综观历史,高明的领导者无不知人善任,因善于选人用人而成大器者,不胜枚举。他们在如何识别、寻觅、求取、使用、培养人才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无数的宝贵经验。刘邦依靠张良、韩信、萧何,开创汉朝数百年基业。项羽昧于用人,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必须善用别人的意见,挖掘众人的潜力,集中众人的力量,从而实现目标、创造奇迹。 一句话:选对人,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