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贺兰,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情话、诗话、史话和传话;多彩银川,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风姿、风情和风物。中共银川市委宣传部编纂的《雄浑贺兰多彩银川》一书,文情并茂,深入浅出,生动地介绍了银川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世象,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银川打开了一扇迷人的窗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雄浑贺兰多彩银川(上下)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尤艳茹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雄浑贺兰,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情话、诗话、史话和传话;多彩银川,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风姿、风情和风物。中共银川市委宣传部编纂的《雄浑贺兰多彩银川》一书,文情并茂,深入浅出,生动地介绍了银川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世象,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银川打开了一扇迷人的窗口。 内容推荐 本书深刻阐释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全面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银川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上卷通过贺兰山情话、诗话、史话和传话四部分系统地展示了贺兰山的自然景观、历史风云、名胜古迹、诗歌散文和故事传说,让人们加深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钦羡它壮美的浩然正气和,水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下卷通过银川风采、风姿、风情和风物四部分多角度地记录了银川的建设伟业、市容变化、模范人物、民情习俗和风光景物,让人们在领悟到社会飞速进步的同时,更能理性地发现这个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和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时代风貌。 目录 上卷 贺兰山情话 宁夏有个镇北堡 小中见大说银川 鹊雀为邻 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中穿越 有钱没钱你回来 塞上江南美如画 今非昔比话银川 紫花沟纪事(外二章) 梦中的湖——散记银川郊县曾有的湖泊与湿地 大河作证 游贺兰山小口子 唐徕二章 兴庆东线一日游 啊,黄河 塞上桃花美 贺兰山岩画(外一章) 走进宁东 西夏陵漫笔 幸福的“人民公园” 漫话复朴斋 盛夏南塘湖(外一篇) 忘情鸣翠湖 贺兰山诗话 送卢潘尚书之灵武 枸杞井 送李骑曹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咏雪 杨德章监宪贺兰山图 宁夏 贺兰山 贺兰晴雪 黄沙古渡 汉渠春涨 月湖夕照 壬子行边暖泉暂憩 游承天寺 游承天寺次韵 巡边望白寺口 宁河台成登眺 秋征 夏城漫兴 官桥柳色 宿平羌堡 黄沙古渡 横城堡渡黄河 过小滚钟口宿极乐庵绝句 贺兰山 拜寺口 高桥望宁夏 宁夏阅边 造坝 贺兰秋兴 舟行望贺兰山 晓渡黄河 咏贺兰山 登贺兰山 朔方 游贺兰绝句 南麓果园 游贺兰山(小口子) 银川即景 中秋过贺兰山下 出宁夏望贺兰山积雪 念奴娇·登贺兰山最高峰马蹄坡 贺兰山岩画 丁卯仲秋登海宝塔临窗野望 玉皇阁即景 银川行 高阳台·银湖初夏感咏 虞美人·钟鼓楼 宁园世纪钟 贺兰山睡佛 明长城北眺 塞上行 初到银川 樱桃沟 兰山落日 赞西夏王陵镏金铜牛 定风波·银川植物园观光畅想曲 凤城城郊晨望 咏银川市花玫瑰 西湖公园 贺兰留别 爱伊河巡礼 贺兰山中观桃花 练兵贺兰山 赞塞上铁树开花 水洞沟观感 郭守敬开渠 玉泉营葡萄园 滚钟口消夏楼 兵沟怀古 踏莎行·凤城焕彩 游沙泉寨 鸣翠湖记游 贺兰山岩画 金水园 碑颂 银川尕妹 鸳鸯湖 长流水 古宁夏之光 贺兰石 森林公园 银川在早晨里寂静 兵沟随想 马刨泉 黄河古道 清水营 银川的天 贺兰山史话 概览 山名考略 横空出世 自然资源 人文史略 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 西夏文化的载体 贺兰山下的古城一银川 银川城市历史变迁 银川历史文化遗产 贺兰山传话 贺兰山的传说(二则) 黄河的传说(五则) 长城的传说(二则) 银川(凤城)的传说(三则) 灵武城的传说(二则) 海宝塔的传说(四则) 承天寺塔的传说(三则) 西夏王陵的传说 七十二连湖的传说 黑泉湖的传说 汉延渠的传说 枭雄李元昊 科学家郭守敬 朱梅是个大文人 水利专家通智 忠臣良将赵良栋 康熙访宁夏 吉鸿昌坐宁夏 蒋介石三次来银川 英烈豪气贯长虹 下卷 银川风采 绿色的足迹——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绿化功臣王有德 王有德,多想拿下这片海 孙仙梅的故事 裘志新:此生只为“宁春”来 沈利萍,寻常女人非常爱 长枣为什么这样甜——访园艺专家喻菊芳 新农民是这样闯出来的——记灵武市神卉草畜合作社社长曹胜 为毛乌素沙漠添新装的人——记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经理郭有 三访张贤亮 高嵩:贺兰山就是不周山 关于古越的流水账 王晓花和她的“儿女们” 山沟沟里冒出来的“花儿”歌手 马维麒乐善好施,一家幸福 春蚕丝不尽,古柏风犹存——记宁夏回族老人、大阿訇丁志祥先生 银川风姿 银川赋 银川2007:陶醉的瞬间 唐徕咏叹调 龙腾奥运翔凤城 现代、立体、多维的银川交通 换了人间 广场情思 霓裳凤曲——穿在银川 百姓心中的欢迎季——银川市“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回眸 风雨沧桑话西门 在银川 古陵探幽 海宝塔的故事 银川商城 喜看洗手间的变迁 南郊,那片美丽的湖水 银川风情 与时俱进的银川民俗 回族信仰、习俗与禁忌 贺节 一大享受——清真美食 异彩纷呈的回族服饰 千里的“尼卡哈”拿线牵 封斋的感悟 斋戒——一次精神上的旅行 没有哭喊声的葬礼 浮云古今话民俗——简说满族定居银川及习俗礼仪 井水清清 人间自有真情在 往昔回眸话沧桑 春风永沐——银川印象(1955年-1958年) 绿桥 上善如水 银川风物 银川由来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地理水文 气候气温 自然资源 地方特产 贺兰山岩画 水洞沟遗址 恐龙化石 西夏王陵 海宝塔 承天寺塔 横城古渡 纳家户清真寺 镇北堡影视城 沙湖 银川南关清真大寺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 兵沟 金水园 回乡文化园 鸣翠湖 试读章节 一个把治沙看得比生命重要的人 1985年,30岁的王有德被任命为白芨滩林场副场长。上任伊始,这个建于1953年、1958年受到国务院嘉奖、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嘉奖的老场,当时却是满目疮痍:荒凉肆虐的沙漠、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和用砖支着的破旧办公桌和床,这一切让王有德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王有德出生于灵武市马家滩一个回族家庭。马家滩与白芨滩同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王有德对那永远也刮不完的风、扬不尽的沙,从小就有着深刻的印象,那时候他就想着要让风静沙止。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作为防风固沙,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公益型林场领导,王有德与沙的较量开始了。 1986年7月,王有德打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场大型攻坚战。他要在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开发500亩果园。因为多年来的粗放管理,使得白芨滩林场徘徊不前,职工一盘散沙,对场里没有信心,对北沙窝的开发也是将信将疑。此时,摆在王有德面前的首要难题是怎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当时林场的经济条件不好,职工一年收入才几百元。王有德觉得只能用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召大伙儿,只有凭领导干部的意志来聚合工人们。白天,他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离家仅3公里的王有德和职工住在工地的帐篷里,最长一次竞50多天没回家,他和职工一样,吃的是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早上一起来头发上、脸上、被子上都是一层细沙。打制砌渠用的水泥板,其他组一天最多打210块,而王有德和职工搞竞赛,和工人比着干看谁打得多,他所在的组最多一天竞打了580块。三伏天背水泥板砌渠时,沙漠温度高达60℃,25公斤的水泥板,职工背1块,他背2块。肩膀晒脱了皮,脊背被水泥板磨破,汗水浸到上面刺骨地痛,脚上也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他却全然不顾。王有德整天灰头土脸、满身泥垢,这个场长和工人没什么两样。作为一个领导,他带头苦干,职工们还能有啥话可说? 在白芨滩,王有德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的事迹说也说不完,每个职工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 在建北沙窝林场果园的泵房时,王有德和职工一道往房顶上运送空心板。当一块板快拉到房顶时,突然脱落,沿着支架滑落下来。此时,他狠劲推开身处危险的职工,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挡住滑落的空心板。职工化险为夷了,可他却被砸得不省人事,大家的叫声、哭声连成了一片。当他慢慢苏醒过来时,职工们正准备抬他上医院,他却无力地摆了摆手:“不碍事,大家抓紧干活吧。”说着,他就吃力地站起身来,继续坚持在施工现场。 第二天,他拖着受伤的身子,执意要去北京反映马家滩油田过度开采林区地下水,造成林区个别水库水源枯竭、近千库存苗圃损失惨重的事。妻子见他疼得实在痛苦,坚决不让他去,可又劝不住。最后,只好为他打点行装送他上车,上车时,别人稍微碰一下他就疼得受不了。火车上,他浑身疼得坐下去就站不起来,站起来就坐不下去,他硬是咬牙挺着。几年后的一天,王有德去医院检查身体时,大夫发现他的肋骨陈旧性骨折,而他却早已记不起自己的肋骨是啥时候、怎么骨折的! 1992年10月,灵武市政府将大泉乡东边的8700亩沙荒地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到年底初步开发出1000亩来。王有德接到任务后,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大漠挺进。时值初冬,大泉乡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寒风呼啸,沙子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作为工程总指挥,不亲自干活,也没人会说他什么。可他和工人干在一起,睡在一起。没处做饭,他们便干粮就水;困了,他们将麦草往沙地上一铺和衣而睡。职工每人每天定额挖25米沙渠,连续10多天,他也一天不落,一米不少。建工房砌砖墙是个技术活,王有德就当起了小工。一个技工配两个小工,王有德和另一名职工拉砖运水泥,钉是钉铆是铆地干到工房建成。夜晚,湿漉漉的工房阴冷冰凉,王有德就和职工们和衣而睡,有时半夜被冻醒了,就生火熬夜。王有德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尽管到晚上脚肿得连鞋都脱不掉,可他还是坚持每天在几公里的渠堤上跑十几个来回。其间,他完全可以坐车回家,但他从不搞特殊,在这里一住就是3个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王有德正是凭着这种和职工同甘共苦的精神,使得白芨滩人一改过去一盘散沙的状况,工人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在荒漠中铺设道路7900米,完成渠道工程1050米,主渠砌护3670米,开发土地1040亩,种植果树19532株。 直到今天,林场的职工谈及这些事,还深有感触地说:“王场长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18年来,王有德就是凭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植下了片片绿色,更是时刻以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教育了一批人,并在白芨滩树起一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弘扬了一种艰苦奋斗、勤俭敬业的高尚品格。正是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人的干劲和工作效率在灵武、在整个林业系统都出了名。 (摘自下卷P410-412) 序言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唐·韦蟾《送卢藩之朔方》)这就是坐落在中国西北部,贺兰山下、黄河岸边,有着悠久历史的“塞上湖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贺兰”一词,按照一般的说法,是蒙古语“赫兰”的转音,其意为“骏马”;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晋时有一个在此游牧的匈奴部落,叫贺赖部,贺兰系贺赖的转音。这座南北绵亘二百余公里的山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它如同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削弱了来自西伯利亚的滚滚寒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漫漫流沙,与黄河一起造就了辽阔的银川平原,让银川享受着“塞上江南”的关誉。经过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锻造了贺兰山巍峨、苍劲、厚重、粗犷、刚健的外貌,雄伟壮观,浑然一体,给人一种震撼心魄的力量。正如明代诗人王逊所赞:“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岩际云开青益显,峰头寒重白难融。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胜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兴无穷。” 200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距离贺兰山不远的银川灵武地区挖掘出距今约1.6亿年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早在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就在这里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这说明贺兰山一带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世界的贺兰山岩画,可能就是这些先民们把自己心中的美、困惑、愿望、信仰,一点点地敲打在贺兰山的岩石上形成的。在环太平洋地区,学者们把刻有人面像岩画的山体石壁称之为“圣像壁”。有“圣像壁”的地方,就是古人类的祭祀中心。在贺兰山岩画中,就有多处这样的人面群像,其中以“太阳神”最具代表性。更有学者研究认为,贺兰山就是《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远古时炎帝后裔共工怒触的不周山,使其凭添了一份神秘和神圣。 历史上的贺兰山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西戎人、匈奴人、鲜卑人、羌人、敕勒人、突厥人、党项人、蒙古人等都曾在贺兰山地区逐水草放牧。作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锋与融合的前沿地带,贺兰山历来是边防要塞,是竞相角逐的战场。千百年来,这里总是弥漫着征战的硝烟味。“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唐·王维《老将行》),“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唐·卢汝弼《边庭冬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宋·岳飞《满江红》),“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明·张居正《塞下曲》),这些生动形象、凝练传神的笔墨,记录了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演出的征战故事和曾经历过远古战场的角笳声、嘶杀声以及震颤心灵的悲壮。在贺兰山下,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与西夏王朝交战22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一代天骄的生命也在此走到了尽头。公元1227年,悲愤欲绝的蒙古人在征服西夏后,以殷红的血与滔天的火对西夏都城兴庆府以及贺兰山下的皇家陵园进行了毁灭性的洗劫,只剩下一片焦土和几个孤零零的土堆,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灰飞烟灭了。往日的硝烟与繁华都已经不可触摸,我们只能站在苍凉的西夏王陵前,西望横空出世、巍然屹立的贺兰山,想象着贺兰山经受战火洗礼的历史。 日月交替,世态变迁。历尽磨难与光辉的岁月,赋予了贺兰山一种独特的品格,这就是雄浑。“雄浑”即“雄健、浑厚”之意。晚唐司空图撰《二十四诗品》,首推“雄浑”,称之为“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就是说在宏大壮阔的外在气象之下,充满了丰富、厚重、真实的内容。雄浑与博大、恢弘、壮观、辽阔、宏伟、豪迈、阳刚、激昂、充实相联系,构成一种壮美的境界。这与贺兰山的风貌和历史是相符合的,与千百年来银川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发展进程是相共振的,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种“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品格是相融合的。今天,贺兰山的每一座山峰都仍然赋有活力与激情,贺兰山下的银川人民正在奋力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两个最适宜”城市),更加需要这种雄浑的风骨与精神,更加需要这种雄浑的气势与力量。 与贺兰山的雄浑相对应的,是银川的多彩。大漠、高山、河流、湖泊、草原集中在一起,田园如织、沟渠纵横的水乡景色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北苍凉交相辉映,组成了银川多彩的自然风光。从水洞沟旧石器文化到现代工业文明,边塞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河套文化、中原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积淀,形成了银川多彩的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创业和居住,使时尚与传统同处一城,积极向上、追求发展的蓬勃活力与恬静安逸的生活融于一体,构成了银川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回族自治区首府,各个民族相互交织、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展示了银川多彩的人文风情。作为一座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竞相进发,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彰显着银川多彩的时代气息。世界之美,正在于其多彩。多彩意味着激情与活力,包含着统一与和谐。我们正处在千百年来社会变迁最急剧的时代,多彩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最需要的精神和品格。把银川建设成“两个最适宜”城市,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多彩”的文化品格,以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创造多彩的生活。 雄浑贺兰,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情话、诗话、史话和传话;多彩银川,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采、风姿、风情和风物。中共银川市委宣传部编纂的《雄浑贺兰多彩银川》一书,文情并茂,深入浅出,生动地介绍了银川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世象,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银川打开了一扇迷人的窗口。 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读者送去一些享受,并从中有所感悟和启迪。 谨以此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 崔波 2008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