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话一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庆同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教授是宁夏新闻界的老前辈,他的新闻工作经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年龄一样长,1958年就在《宁夏日报》从事编采工作了。1983年他调到宁夏大学担任中文系的领导并筹办中文系的新闻专业,以学识的渊博和治学的严谨而著称,王教授的学生们有不少早就是教授了,他在宁夏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王庆同教授今年71岁,但他笔耕不辍,近三年多来在《现代生活报》以《话一段》为栏题发表了三百多篇言论。现在,“话一段”要集结成书了,书名就叫《话一段》。

内容推荐

王庆同教授今年71岁,但他笔耕不辍,近三年多来在《现代生活报》以《话一段》为栏题发表了三百多篇言论。现在,“话一段”要集结成书了,书名就叫《话一段》。

《话一段》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简短。每篇二三百字,直奔主题,一目了然,像一潭清水,一眼就能看清楚,给读者以简洁、以方便。

二是言之有物。正如王教授所说的“有话想说”,这些言论或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或对心灵感悟予以捕捉,不说不快、有感而发,给读者以充实、以饱满。

三是充满善意。文如其人,《话一段》和王教授一样,是非清楚,善恶分明,言辞虽然平和,但满怀激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要反对,为什么要提倡、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给读者以真诚、以教养。

四是寓理于事。总是从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谈起,借事论理,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思想性,给读者以启迪、以感悟。

目录

无须流泪

百姓三怕

“点火就着”

谁嘲弄了“厅局级”

大跌眼镜

审计之剑

服务要实

大开眼界

积累之道

精“干”之道

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

监督几率不对称

收费难的背后

实招比什么都强

深入一线

放下什么,才是什么

大智大勇听反馈

浮光掠影

瞌睡与枕头

“落实”落空

“竞”的位置

生存证明

理性化解焦虑

从尊重质疑开始

有点异味

别拿政策开涮

从一位农民工的心声谈起

科技的魅力

风气不正

庆典是篇文章

“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连闯三关

说出你的观点

歪曲民意

不能“坐堂监管”

从政者的付出

“知错即改”是好官

只挂号不看病

限期何以不改

“留守”问题不能留着

“投入”遐想

捐赠违约也要吃官司

治河与治城

“禁改限”是良策

一道考题

多沟通才能把好事办好

到平头百姓中走走

要干正经事

只争朝夕

品尝滋味

及时雨

从自认“摸了耗子屎”说起

用人如器

“免疫接种”好

真检查好

制度管“面”

“无人伸援手”的背后

“战略亏”吃不起

“狗不理”嫁了

众目睽睽

闾丘道歉

主动道歉

做个表率

用香皂洗洗嘴巴

药价啊!药价

找准穴位治“医”病

奇怪的逻辑

药品“变脸”不是绝症

无耻的“吸管”

沃尔玛的节约经

节约资源

最痛心的是“减少寿命”

地下文物与地下水

路的联想

我的“杞人忧天”

马后炮

走出怪圈的起点

一“盖”不治,何以治家园

跌倒行人

并非胡思乱想

惩治恶行

空话没用

软实力·硬道理

兼顾是种艺术

以人为本是具体的

伤人乎,不问马

安全,举足轻重的砝码

哪壶不开

“干拌面”好

人命关天否

缘何冷漠

市场相信法则

幸运瓜农

文化产品要好看

敬业保不俗

千手观音

央视勇气

洋教头的严厉

享受比赛

勿泼冷水

精彩一课

人狗之争的实质

人与动物

动物福利

军犬“无情”

折磨生命

自强自立:社会的“钙”

心理帮扶

良心无价

天地良心

自我保护

我的乖乖

善于交流

把握自我

海啸故事

父母之年

不应淡化的“感恩”

老是规律

望“金”兴叹

首富花钱

老总谈心

笑的理由

好习惯在干预中养成

父债子还

大体是如此吧

“始知颜色不在人间”

对社会公平的挑战

小省也要注意呢

“‘疑似’全运会”的热昏

超越自我

媒体的人性光芒

近虑远忧

袁隆平不说谎

一种境界

不是闲事

党员锁娃

季羡林的实话

边角废料

关心亨二

为什么革命

耳朵大学

人民生活——小平百年话题之一

不搞争论——小平百年话题之二

坚定不移——小平百年话题之三-

实事求是

皇甫晚成

再说皇甫

自强自立

大写的人的骄傲

老金看车

最美的花朵

仰之弥高

一点骨气

“神舟功臣”的教训

诚信考验

何曾亏待你

赖妈妈读报

慈善接班人

于丹蹿红

“民无信不立”

束身自爱

不测之忧

尽责无须感谢

高尚的人

可敬的老人

把自己放进去

留给孩子

进入心窝

“关心”轰炸

为未成年人多办实事

打造合力

作文·做人

野蛮歧视

关于起立

关于鼓掌

找回儿子

感悟“独立”

拒绝浮躁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状元县”,好

学习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

快乐是动力

又一段

 (作者经历自述)

 迁赶

 一个叫苏步井的地方

 曾经有过的年代

 我的乡亲啊

 感激与祝福张强

后记

试读章节

监督几率不对称

前几天《宁夏日报》报道,《自阳镇征收社会抚养费十年打白条》,说的是镇干部进行计划生育执法检查,征缴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的村民的“社会抚养费”,村民要求开正规发票,镇干部拒绝,给开了一张有“待后到镇财务室换正式收据”字样的自条子。现在,有的村民拿出14年前的自条子至今未补正式发票,有关人员却振振有词,设法辩解,最后是一个“不清楚”,推诿了事。

人家缴了钱,要求开正式发票,符合政策和常情,你凭什么还要人“待后”再跑一趟?

村民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不对的,但对做了“不对”事情的村民,也不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就是他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有法律没有剥夺的权利、“理由”,仍要给他一个维权、“说理”的条件。干部执法当然是对的,但如有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也要受到监督和批评,甚至处罚。在天平的两头,一头是村民违反国家政策,处罚兑现,一头是干部收现钱打自条,还振振有词。村民被监督了,交现钱,干部被监督了吗?白条照打不误,长达10年之久。这就叫监督几率不对称。

对群众和对干部监督几率不对称,在城市和乡村基层管理中都有表现,它具有相当的危害性。日积月累,群众必然产生怨气,伤及和谐,危及稳定,“预后”不佳。对此,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改变。

2006.6.7

收费难的背后

如今收费难,收贷款难,收供暖费难,收垃圾费难,收物业费难,甚至收学费也难。原因不一,但大多包含着一个公德问题。你既然享用了某种公共资源,就有责任付出必要的代价。欠费不缴,理应心有不安,现在却是打了个颠倒,成“欠费爷爷,收费孙子”了。有的说,有困难户呢。是的,对有特殊情况的,可采用特殊办法,但也有很多不是困难户而拖欠费用的。有媒体报道说,“银川市八成营业房拖欠采暖费”,他们不是困难户吧!所以有必要加大媒体的宣传、曝光力度,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和讲信用的环境,让长期拖欠者有点精神压力,不敢再拖下去。

2006.11.15.

实招比什么都强

中铁三局在承接宁夏高速公路项目中,拖欠农民工工资数百万元,日前,被取消其两年在宁夏公路建设市场的投标资格,并被从其项目款中扣除200万元,分发到农民工手中。这是一个实招,一个行动胜过十二套太极拳哪。对一些关乎群众利益的事,有的人就是慢腾腾,推来推去,还要打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套数”,什么一个电话什么都解决呀,送什么上门呀,弄几块展板掀起什么热潮呀,等等。定睛一看,刨掉形象效益,只剩一碗稀汤寡水的东西,群众能得什么利?出招就请出实招,虚招就免了吧!攒点精力,蓄点锐气,来个实招比什么都强。

2005.10.12.

深入一线

深入一线,关心一线人员的冷暖,是为官的基本操守。磁窑堡煤矿工会副主席赵海燕是矿上女职工中下井次数最多的。有一次,她在井下看到回柱工的衣服湿漉漉的,就建议给他们发防水围兜,建议被采纳,深受职工好评(今年9月18日(<现代生活报》)。她能有此种表现,那么,比常下井容易得多的常下车间、课堂、田间、街头……我们的干部又做得怎样?似是老生常谈,但就一丁所见而言,做得好的不算很多。校长有多少常听课的?董事长有多少常到车间、柜台的?乡长有多少常下田间的……有的人出办公室就是开会,进办公室就是文件,了无深入一线之意。赵海燕官不大,尚懂为官之道,比她大的官是否应该做得更好呢?  2006.9.20.

放下什么,才是什么

“出行打车丢人”,老百姓不这样想,可是,据说有些干部这样想。报载河北省某市,有些干部怕打车出行被人笑话,但看到书记、市长带头乘出租车,也就理解了。这真是地位不一样,存在决定意识。其实,某市也只是春节期间封了公车,平时都是不打车的。可以看出,有些干部自视高人一等,缺乏与“民”同甘共苦的情怀(其实不少“民”是打不起车的),他们只看书记、市长,不看平头百姓。这种心态,在任何地方的干部中都可能有,因此,教育干部认清“我是谁”很重要。一位头脑清醒的明星说:“越是把自己当成什么,就越不是什么。不把自己当成什么,才是什么。”“出行打车丢人”,是太把自己当成什么了。放下什么,才是什么,一点不假。

2005.3.2.

大智大勇听反馈

1993的春节,基于几个理由,北京市开始禁放鞭炮,全国先后有300多个城市效仿。近年来,保留春节燃放鞭炮的习惯,以增加传统节日气氛的呼声日渐增高,又有100多个城市取消了禁放规定。北京出台了新规定,在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期间,全市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了。

尴尬吗?不尴尬。本来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权衡利弊,作出新的决策,这是反馈机制帮了忙。

实行反馈机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实践、决策、反馈、再决策(修正偏差,当然可能是零偏差)、再实践,这要成为一种制度,使之经常化、自动化,大家都用平常心看待之。真理不会经过一次认识就达到,能及时纠错,就向真理前进了一步。闭着眼睛能学会投篮吗?不揣摩跌倒的感觉能学会骑自行车吗?沙坡头羊皮筏子过黄河,筏工不随时调整航向能达到既定目标吗?严格地说,做事情——反馈纠偏——再做事情,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一次实践。社会生活中某些规定、制度,取消、修改,一点不尴尬。倒是瞎子摸象,有了问题还死犟,是种尴尬。

那么,我们现在喜欢折腾了?非也。我们是否可以少绕或不绕大弯子?是否可以在第一次决策时就让局部实践来权衡利弊得失,防大反复于未“决”?应该说,是可能的。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使用“前反馈”这个概念(简称“前馈”),意即施控主体根据预测信息,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偏差发生。怎样获得预测信息?方法很多,我国经济建设中早就有个说法,叫“一切经过试验”,“试验”,就是局部实践。根据局部实践,大致可以预测决策实践后的效果,这就有了修正决策的时间“提前量”。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说到“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快改”,并认为“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这是愿听取实践反馈的大智大勇政治家的胆略和境界。

敢于认真组织反馈机制(理所当然地包括前反馈),敢于面对反馈这一冷静、无情的“通过标杆”,只有无私无畏者才能做到。我们期待这样的无私无畏者越来越多。这样,我们无比辉煌的事业愿景,离我们就越来越近。应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2005.8.18.P13-19

序言

关于《话一段》的一段话

白皋

王庆同教授今年71岁,但他笔耕不辍,近三年多来在《现代生活报》以《话一段》为栏题发表了三百多篇言论。现在,“话一段”要集结成书了,书名就叫《话一段》。

王教授嘱我为此书作序,使我诚惶诚恐,因为我是他的学生一辈,为他作序自然是不敢当,但王教授很真诚,却之不恭,只得遵命。

王教授是宁夏新闻界的老前辈,他的新闻工作经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年龄一样长,1958年就在《宁夏日报》从事编采工作了。1983年他调到宁夏大学担任中文系的领导并筹办中文系的新闻专业,以学识的渊博和治学的严谨而著称,王教授的学生们有不少早就是教授了,他在宁夏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现在把话题回到《话一段》上来:这些言论,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简短。每篇二三百字,直奔主题,一目了然,像一潭清水,一眼就能看清楚,给读者以简洁、以方便。

二是言之有物。正如王教授所说的“有话想说”,这些言论或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或对心灵感悟予以捕捉,不说不快、有感而发,给读者以充实、以饱满。

三是充满善意。文如其人,《话一段》和王教授一样,是非清楚,善恶分明,言辞虽然平和,但满怀激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要反对,为什么要提倡、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给读者以真诚、以教养。

四是寓理于事。总是从一件事、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谈起,借事论理,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和思想性,给读者以启迪、以感悟。

好了,既然是给《话一段》作序,只能是一段话,说得多了反倒不好。祝王教授身体健康,为宁夏的新闻事业做更多的事,说更多的话。

后记

从2004年1月19日起,我应邀在《现代生活报》辟个人小言论专栏《话一段》,到2007年7月底,3年零6个多月,在该专栏共发稿370篇(笔名一丁),现在,选编其中的161篇,再加上选编自我在该报《现代观点》言论栏目发表的文章若干篇(笔名二丙)和发表在《宁夏日报》《宁夏煤炭报》(现《华夏能源报》)的文章若干篇,共计183篇,付梓出版。

2004年我已经68岁了,老了为什么还自讨苦吃?一是有话想说,二是想为短文章讨个地位,三是防止我大脑“生锈”,小脑萎缩,多活几天“明自”日子。

据我的亲身经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确实改善了,农民不再为“吃肚子”(口粮)犯愁,城里人不再揣一大把票证生活。这两条是铁的事实。为了这两条,我们走了多么长的探索之路,作出了多么艰苦的创新努力,付出了多大的惨痛代价!这是扎根在我心里的坐标,也是我写这些文章的思想基础。在历史长河中,我只是一朵浪花,在它慢慢地回落大海的时候(晚年了),竟弄出一点声响(《话一段》)——那是浪花获得自由时心底的歌唱,抒发的是心底的情感与诉说。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白皋同志为书作序,我很荣幸。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劲吹改革之风,在多方面取得不俗成绩。我的《话一段》能在集团系列报《现代生活报》坚持发到今天,与报业集团的改革有密切关系。自皋同志提倡报上有的言论可以短一些,也使我这个喜欢写短文的人,心灵得到呼应。面对序中的鼓励,我当再努力。

张贤亮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和条幅。他的话语,令我感动;他的书法,令人神往。对张贤亮先生的善意和支持,我会用写作来回报。

张强作为宁夏日报集团总编辑助理兼《现代生活报》总编辑,对《话一段》栏目的策划、编辑和《话一段》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我要说声“谢谢”。

还要特别提到陪伴我的这些“满纸荒唐言”熬过1000多个夜晚的现代生活报副总编辑韦军、黎明和编委李文龙。他们作为《话一段》专栏的责任编辑,工作认真细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北京星银河文化传媒总裁张捷和同事李燕红、张浩洋为书的选稿、设计、装帧和插图,专程从北京来银川与我交流,并深入到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过的盐池农村,加深了解我写这些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之源。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这本书走近读者架设了桥梁。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人民出版社、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及其系列报的领导对书的出版提供支持,出版社责任编辑王晓莺为保证书的质量,做了大量艰苦、认真、细致的工作,谨向他们致衷心感谢。

王庆同

二○○七年九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41:58